地理学习方法

时间:2023-07-05 18:17:58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必备)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方法1

  一、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必备)地理学习方法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二、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三、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四、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守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地理学习方法2

  1、狠抓基础、提高能力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密联系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

  中心就是主干。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

  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3、形成两个习惯

  一个是尽早训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4、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

  图表可分为三种: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二是统计图表;三是区域地图。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识别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5、走出六个误区提高复习效率

  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要随时注意适度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外,也要注意是否陷入了学习的误区:

  1)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好高骛远。

  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3)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

  4)零敲碎打,死记硬背。

  5)题海战术,追求数量。

  6)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

地理学习方法3

  学生不能只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工作、生活一生,他们必须终身学习,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培养他们“爱学”、“会学”。涉及面很广的地理知识学习更须如此。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状态则是地理教学是否成功的可靠标志之一。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学生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学习风气。

  一、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材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2.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己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3.教师是地理兴趣培养的主导因素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又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内容靠教师去发掘、驾驭,学生的学情靠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靠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进步、发展靠教师去启发、诱导,教师掌握着激发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4.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内容——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提供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1、提高教师素质,是激发中学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关键。

  2、地理起始课,能启迪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起始课,是学生步入地理知识王国的入门课,是目的性教育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也是使兴趣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师不能光讲大道理,而要趁他们刚刚接触这门知识的有利时机,联系焦点、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有的放矢的采用一些方法,如可采用设问列举的方式,首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趣的地理问题。

  3、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兴奋程度。

  比喻形象动人,使学生听起来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

  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幽默的语言常引起同学们的捧腹大笑而又秩序井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轻松学习知识的目的。课堂上采用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能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又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自然倍增,教学效果显著。这一点已得到众多优秀教育实践者的证实。

  (3)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思维。

  学生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在问题的情境中被激发,在成功的`情境中获得满足。创设问题情境,继而创设成功的情境是兴趣培养的基本方法。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问题的系列、体系共同构成。问题不断明确着学生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激化着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

  (4)“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问题能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线索,指出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的求知心理产生活跃欲试之势,学习兴趣盎然。

  (5)穿插具体的故事,使中学地理教学富有趣味性,让学生探索抽象的原理。 地理故事,生动形象,对中学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中学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富有启发性,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善于思维想象,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和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不择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挖掘兴趣的源泉,充分掌握激发兴趣的方法,适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乐学”的转变。让科学的学习方法架起从知识到能力的桥梁

地理学习方法4

  一:辩证评价类

  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

  评价类试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从—方面进行评价”。

  二:意义类

  要注意两个方面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五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三:对策措施类

  设问形式: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全面,有针对性、合理性。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确定

  —发挥区域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

  —防止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地区经济,防止生态问题出现的主要措施。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

  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四:成因分析类

  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自然原因(地形地势、地质、气候、水文等);人为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

  ③人(社会因素)—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气温或气候特征成因分析:

  —不同纬度(大范围)——————太阳辐射差异;

  —同纬度地区(局部地区)————下垫面性质差异(地形、海洋、洋流的影响);

  人为(植被破坏、城市热岛)

  地形成因分析: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降水特征成因分析:

  —不同纬度(大范围)——————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

  —同纬度地区(局部地区)———下垫面性质差异(地形、洋流),人为(植被破坏、湿地破坏)

  沼泽的成因分析:

  (天)降水或河流:降水多,河流多,河流有凌汛,河水泛滥漫溢。

  (寒)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地)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

  (冻)土层:冻土层广泛发育,不利地表水下渗;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或背风坡)、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冬季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河流水能资源丰富成因分析:

  1。地表起伏大(或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2降水丰富(或流域的汇水区域广),河流水量大。

  以“来多去少”原理来分析洪涝成因、湿地(沼泽)成因类问题。

  沼泽成因一般规律:

  (来水多)降水多;河流多;凌汛(去水少)排水不畅;蒸发弱;多冻土,

  洪涝的治理措施:

  (减少上游来水量)修水库;植树造林。

  (加大去水量)疏浚河道;裁湾取直;建分洪区;开挖新的入海口。

  以“供小需大”原理来分析水资源不足、能源短缺、粮食短缺类问题。

  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的原因:

  (供应量少)年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少;降水的变率大;水污染较严重。

  (需求量大)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解决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增加供应量)跨流域调水(增加区域外供应量);合理开采地下水;兴修水利工程;海水淡化(增加区域内供应量)。

  (减少需求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产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以“你大我小”原理来分析水污染、大气污染类问题。

  渤海水污染严重的原因:

  (污染物来源量大)环渤海地区人口、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排入渤海的废水等废弃物多(区域外来源);海上石油生产和海洋运输造成油类等污染物的泄漏(区域内来源)。

  (净化能力小)较封闭海域,海水与外洋交换少;面积较小,海水较浅,水量较小,净化能力弱。量)跨流域调水(增加区域外供应量);合理开采地下水;兴修水利工程;海水淡化(增加区域内供应量)。

  (减少需求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产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地理学习方法5

  许多同学反映“地理不难学,就是不好记”。的确,教材中有许多的地名、数据、物产,要把它们记住确实很不容易。这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标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可记可不记的,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如何记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其实,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当天学过的内容当天复习,一周至10天左右再复习一遍,两个月内再复习一遍,这对巩固记忆非常有效。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师、学校安排的单元检测、期中或期末考试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调动感官,增强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参加的学习活动,其记忆效果最好。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脑。在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和做一做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在读图时,不仅仅是观察地图,还可以根据需要用彩色笔进行勾画涂抹。

  在“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上就可以将热带沙漠气候区用红笔涂色,将热带草原气候区用黄笔涂色,将热带雨林气候区用绿笔涂色等。又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将>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关于非洲气候分布特征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知识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这样记忆肯定是深刻的。

  3.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

  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广东像一头大象的头部,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此外,在学习地理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和领会知识,加强记忆。例如:对于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视、画报中不同肤色人们的观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说出他们的肤色、头发、面部等特征。其它的象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等内容,我们不要去死记,而是依据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去理解地记忆。

  4.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要我们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把握住这些联系,纵然知识是千头万绪,我们也会记忆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一方面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丢三拉四,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地理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千条万绪。学会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对于我们学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处。

  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这么多的知识单凭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但这些丰富而纷杂的内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呢?电视机前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试一试: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 高考,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象这样是不是好记一些了呢?

地理学习方法6

  1、用地图学法:大家都知道,学地理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许多地理属性、特征、特点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内涵规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来。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 度某大陆西岸。这样,我们就容易一下子推断出:它是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没有长久的冰冻,生长着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春季景色最美,宜于游览等等。

  上述是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谈谈地图运用的效能。地图对学好地理的作用当然不局限于此。有人曾说:离开地图,便不是地理课。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要利用好在上展示的挂图。指图讲课时,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直接指给,避免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运用好地图的另一个做法是要把《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自己上得心应手的辅助工具。“两图”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与教材紧密配合的。而且色调鲜艳悦目,内容生动活泼。如《中国地图册》中《地球》一图,只要看一眼,便会得出地表一片汪洋的结论,而且会掌握大陆分布的基本形势。《地球五带》一图,作者更是用心巧妙,用冷暖颜色显示地带温差,配合以动植物画面,十分便于学生理解和地带的特点。运用好地图的最后一个做法是不要忽视地理作业填充图的作用,一定要按教师的要求和布置认真做好填充图作业。

  2、字头记忆法: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例1、有关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流经省市名称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识,地名数据多,硬记有困难,可用字头法编成顺口溜:

  两湖两江两海安,川西云流六千三;

  流域超过百八万,宜昌湖口各拉段。

  第一句及第二句的“川西云”是字头,指明长江流经的十省市名称,“六千三”(百公里)是长江全长,“百八(十)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面积,第四句“宜昌”和“湖口”是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点,“各拉段”与“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联想到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冬”。

  例2、记忆世界煤炭储量丰富的七个国家,可以这样记忆:俄巴中澳印加美。中亚五国,哈吉塔土乌。

  3、综合法: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下面结合北美简易图像,说明如何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并介绍综合法的一般步骤。

  图中哪种气候分布的面积最广(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即搞清楚在哪里的问题。

  (2)根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气候成因,就要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气压及风带等方面去分析。

  (3)分析各因素的特点,看它们在构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作用。由上图可知,纬度、西风和地形的`特点都对北美气候产生了影响。

  (4)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述因素中,纬度位置决定了北美主体在北温带,并处在西风控制范围,南北纵列的高大地形阻碍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进入。这反映了北美纬度、西风同地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4、谐音记忆法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例3、下列几个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低点死海,海平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儿);

  (2)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22米(加大马力压那海狗,它只摇摇动双耳)。这是利用汉字谐音来换字,一语双关,生动有趣,易于记忆。

  例4、地壳的物质组成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可记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5、识图记忆法: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例4、我国地形特征之一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大阶梯。这一特征在地图上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储色:由此往北往东就变成深黄色,是海拔1000—20xx米的高原或山地,属第二段;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往东直到海滨,是绿色或深黄色相同的地区,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过识图,即可记得一清二楚。其次,要养成看图用图习惯,日积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6、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例5、长江水系简图:长江干流犹如“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虎跃峡(A)、三峡地段,长江干流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峡东端处。“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w”两端分别是宜昌(B)和南水北调东线的江都(F)水利枢纽,中点武汉市(D)则有长江最大支流双江汇人。“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阳湖(E)、BE河段为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

  7、归类记忆法: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例6、以半岛为例,主要半岛我国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亚洲有朝鲜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欧洲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非洲有索马里半岛;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岛。

  8、串珠成线法: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例7、用铁路、河流把铁路枢纽和城市连接记忆。

  9、比较法: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地理课的特点所决定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把这一地理事物和另一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尤其是充分利用各地的乡土地理事物同其他地理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现在,比较法不仅在教学、总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各级各类命题中也常出现。

  在地理学习中,以选择同类地理事物的相似特征作比较最为常见,目的是有利于减少头绪,减轻学生负担。如常常把亚马孙河与刚果河(扎伊尔河),喜马拉雅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海河治理与淮河治理进行比较。

  作为比较的对象应该是已知的,不能选择那些尚未学过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

  作为比较的对象应该是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还应该具有典型性,即对比各点,无论异同,都要个性鲜明,特征突出。此外,选定比较对象时,还要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则,不要舍近求远。

  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通过反复比较得出来的。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类型的多样化。杭州十一中张爱珍根据比较对象的性质和比较方式的不同,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种比较教学方法:

  1.图表直观法

  即利用课本中的各类景观图、曲线图、示意图等进行直接逐项比较,从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征。

  例10、如通过对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四个大城市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比较,可以得出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

  (1)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很大——哈尔滨一月平均气温-20℃,广州一月均温约15℃,南北温差达35℃。

  (2)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哈尔滨、北京1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此线以南的武汉、广州1月平均温度都在0℃以上。

  (3)夏季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图中四城市7月平均温度都在22℃以上,南北温差不大——哈尔滨22℃,广州28℃,南北温差仅6℃左右。

  为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个气温分布特点,教科书上安排了两张冬季景观图:一张是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山区,大地披上银装,地面积雪很厚,冰天雪地,人们穿棉衣戴皮帽,扬鞭催马,在冰雪上行驶扒犁,说明冬季严寒;另一张是我国南方的海南岛,浓绿阔叶的椰子树呈现出热带风光,广阔的田野上,插秧机正在忙于插秧,说明这里的冬季温暖如春。通过这样的直观比较,能强化形象理解。

  2.类比法

  即学习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和同类异型比较两种:同类同型比较,就是同类地理事物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征。

  如北美洲地形与南美洲地形相比较;亚洲气候与北美洲气候相比较,都具有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共同特征。同类异型比较,即是同类地理事物的对比各点不同,具有相异的特征。

  3.借比法

  就是把难以,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季风的成因,是教学中常常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可借助露天游泳池和池边水泥地来说明陆地、海洋受热和散热不同而形成季风的道理。夏天,我们去露天游泳池游泳,赤脚站在水泥地上觉得脚下发烫,跳到水里觉得很凉快,这主要是固体、液体的热容量大小不同造成的。夏天,大陆增温快—→气温高—→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反之,大洋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空气同流水一样,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我国夏季常出现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这就是夏季风。同样道理,冬季常出现由亚洲内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叫冬季风。

  4.演变法

  即同一地理事物从发展过程中,作今与昔的自身比较的方法,又称比较法或自身比较法。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推断其未来,明了其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

  利用演变比较法,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经济主要指标、科技、国防等逐项进行比较,就能清楚地看出我国的“昨天”和“今天”。随着一大串大小数字的比较,在学生思想上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随之增强。

  实践证明,比较学习法在地理学习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它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

  10、形象记忆法: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加以记忆。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飞翔的老鹰,吉林省大致呈三角形,辽宁省像个大逗号,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山西省江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福建省像相思鸟,安徽像张兔子皮,台湾省似纺锤,海南省似菠萝,广东省似象头,广西似树叶,青海省像兔子,西藏像蹬山鞋,新疆像朝西的牛头,甘肃像哑铃,陕西省像跪佣 高中地理,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湖北省像警察的大盖帽,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

地理学习方法7

  一、字头记忆法

  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五、识图记忆法

  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六、归类记忆法

  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七、简化地图法

  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八、比较法

  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比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征、规律和联系。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易理解。

地理学习方法8

  一、学会利用地图: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二、学会对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

地理学习方法9

  一、注意各小节间的联系

  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主要的知识内容是概念,影响因素和类型,规律,以及实例分折,人文地理占大部分,自然地理比例低。在学习过程中要抓这几条知识线索进行学习,注重知识的要点学习,过多过细反而记不住;

  同时要注意各节之间的知识联系,如人口这一章节,要注意人口数量与环境和人口素质与环境两节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又如城市的形态和城市合理规划之间的联系,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功能分区成因之间的联系,文化区和文化扩散的联系等。弄清这些联系不仅有利于理解,同时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有利于把握知识重点。

  二、加强网络知识的梳理

  高二选修教材虽然概念多,知识点多,但每章节内部有着紧密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形成了知识网络,通过梳理网络层次有利于同学们在运用知识时轻松自如,不易忘记,同时又有利于知识迁移运用。

  而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知识载体,地理的原理,规律,分布以及考试的方式都集中在地图上,所以掌握了图中的知识,就把握了知识的主干,既懂得用图释文,又懂得从图中掌握课文知识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地理学习方法10

  在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名称、数据、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要求了解或掌握,教材中需要识记的份量很大,根据学科特点和的年龄、特征,运用识记规律,探究识记,才能提高识记效果。其基本指导原则如下:

  一是: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

  识记的效果对理解材料的程度有很强的依存性。可以在若干个机械识记的材料中,帮助学生寻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成为有某种意义的识记的材料。以有关长江的几组地理数据为例:

  长江于流流程是6300千米。在学东非裂谷带和世界另外三大河流时 初中英语,它们的长度和长江的长度组成一个数字组:6000千米(亚马孙河)、6600千米(东非裂谷带)、6200千米(密西西比河)、6400千米(尼罗河)。这几个数字中百位数可组成类似等差数列的顺序,而其他各位数字均相同。

  欧洲最长的河流、世界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流程是3600千米,其前两位数正好与长江的相反。

  二是:变抽象识记为形象识记。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图是运用最多的模象直观形式。地图具有方位准确、数据直观、表现鲜明、地理要素内在联系外显等特点,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和不可缺少的工具,读图、填图、分析图,不仅可以“索象于图”,还可以“索理于图”;以至“规划于图”。地图是获取的信息源,又是储存的信息库,是识记、分析、综合、运用地理的蓝图。教师要具备边讲边画板图的基本功,并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画边填,养成自己动手画地图、用图、用图识记的习惯,变文字、声波识记为文字系统和图像符号系统的综合识记,调动耳、眼、手多种感官对进行多方位刺激,从而提高识记效果。

  三是:从部分识记到综合识记。

  综合识记具有部分识记的`分散材料的优势,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知识结构概括为:“位地气水生,资农工交城”十大要素组成的系统,使学生在新课进行前就对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有了整体的认识,再把整体教材分解成各部分要素,随着教师把各地理要素的具体内容逐次分析,并展绘在底图上,最后得出一张本区域的综合性的地图,再配以必要的文字材料,这不仅对各地理要素的有关名称、特点和分布规律有具体了解,又能从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上,在地图点、线、面符号组成的知识网络上,识记所学材料,进而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也便于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使知识得到迁移,从而提高解题。

地理学习方法11

  1.感性知识

  地理学科的感性知识是指大量的事实材料。

  因此,又可简称为地理事实。

  这部分知识需要同学们记住,因为它是今后学习的基础,是运用地理语言,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地理技能的关键。

  (1)地理名称

  地理名称即地名,具有空间性、量大等特点,记忆时应与地图紧密结合,与其它地理事象及语意、语源联系起来。

  (2)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是指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的位置。

  它分为数理分布,包括经纬度分布、海拔高度分布等;相对分布,包括海陆分布、坡向分布,以及地理事物间的相对位置等。

  地理分布知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它对认识产生地域差异的原因有重要作用。

  与地图紧密结合,探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是掌握这部分知识的有效途径。

  (3)地理景观

  地理景观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的知识。

  分为自然景观,包括山地、河湖、沙漠、热带草原景观等 初中生物;文化景观,包括工业区、农日、城市、交通运输景观等。

  学习掌握这部分知识,可对周围地理事物进行观察,也可通过看影视、录像、幻灯来学习。

  (4)地理演变

  地理演变指地理事务的发展变化过程。

  分为自然地理演变,如昼夜和四季更替、水份循环等:人文地理演变,如人口、民族的演变、农业演变、工业演变等。

  学习这部分知识要和地理景观结合起来,按照时空发展顺序,分阶段、分过程地掌握,不能只抓头尾,去掉腰身。

  (5)地理数据

  铁路长度、地区面积、江河流量、南北温差等定量数字和比率数字称为地理数据。

  这些抽象的.数字反映着具体的地理事物。

  学习地理数据知识,必须充分利用图表,把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规律化。

  如在学习经济地理时,要注意运用特定的一些地理数据,去分析和掌握各地区的生产规模、速度、差异及其规律。

  地理学习法——串珠成线法

  串珠成线法

  【释义】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

  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

  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

  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示例】弄清楚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大气

  又如,有关气候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形成气候的因素

  地理学习法——比较法

  比较法

  【释义】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

  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比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征、规律和联系。

  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易理解。

  地图系“妙招”

  一、目标

  1、了解什么是地图和地图的用途。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

  学会正确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距离。

  能识别和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地图与技能。

  3、了解我国在世界地图科学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初中物理。

  学会仔细观察,养成良好的。

  二、学习要求

  1、基本知识

  ⑴知道:地图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

  图例和注记的作用。

  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⑵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

  ⑶应用:地图上的比例尺进行距离计算。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2、基本

  ⑴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识别经线、经度、纬线、纬度。

  识别常用图例和注记,并能正确填注图例和注记。

  ⑵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运用指向标和经纬线判别方向,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位置。

  3、实践能力

  ⑴搜集城市及旅游点的地图

  ⑵绘制自己住宅的简易平面图。

  4、德育要求: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四、学习建议

  1、在掌握地图知识的基础上,要多运用地图。

  2、注意看图的顺序。

地理学习方法12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人类与环境”内容,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来分析理解,可以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地印在我们的脑子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地理学习方法13

  第一单元地球

  第一课讲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个看看书就行,知道就可以了,知道人们认识地球的几个重要过程,形状的大小搞清楚,5页的图1.2背会。

  第二课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这个很重要,这个学不好,以后就费尽

  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弄懂就行,7页的图1.31.4背会。经度和纬度,要能在图上,认出是多少度,北纬,南纬,东经,西经用什么字母表示,最大是什么。图1.5一定要背会,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概念和中,高,低纬度要清楚。1.61.71.8都得背。经纬网看看就行。

  第三课地球的自转背背概念就行,但11页的'图1.13一定要背下来。

  第三课地球的公转背背概念就行,但16,17页的图1.17和1.19必须背会。

  第二单元地图

  第一课方向,比例尺搞懂就行,23页下面的图背会

  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记概念,记住那6个地形就OK了

  第三单元海洋和陆地

  第一课海陆的分布,记那8个球,会画大洲轮廓图,知道洲和洲的分界线,知道四大洋的面积

  第二课海陆的面貌还是记概念,记38页下面的图,和39页中间的图和35页图3.4

  第三课,还是背概念,和42页的下面那4幅图,和43页的板块图这个经常考,火山和地震带背背,记44也的图3.15

  就这些,4单元不考,其余的都不考,记住这些,要背的一定要背,记住这句话,一定能考好!

  新高一地理小知识之二十四节气

  导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 高考,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地理学习方法14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五、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

  (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六、抓“一般”推“特殊”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七、抓“对比”找“异同”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

  八、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1. 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2. 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 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 垂直气温的计算。

  5.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 昼夜长短的计算。

  8. 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 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九、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

  1. 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 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 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十、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

  注意及其分类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一些对象。比如说学生在上课听讲时,总是注视着老师及黑板而对邻座的同学却不加理睬。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例如,有的学生因解决难题而废寝忘食。如果说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朝向某个对象,那么集中性就是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心理活动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注意不仅是心理活动,它还有外部表现。譬如,人在思考问题时常常紧锁眉头、目视前方;高兴时常常喜上眉梢、手舞足蹈;愤怒时,却又怒目圆睁,等等。

  一般来说,注意分三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习惯注意。

  1.有意注意。也被称作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不仅指向人乐意做的事情,而且指向他应当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即使遇上困难或不感兴趣的东西,也都要坚持聚精会神地学习,这就是有意注意。显然,有意注意是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的,是人类特有的注意形式。

  2.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它表现为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就不由自主地立刻把感觉器官朝向这些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这是一种定探究反射。它有助于机体查清刺激物的性质和作用。以例在环境中更好地确定活动方向。

  3.习惯注意。这是有意注意发展到极致时,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往往需要作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技术上,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这种技术熟悉,并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种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罢了。

地理学习方法15

  一、运用左右手,巧记地球自转方向

  伸出右手,大拇指向上,四指弯曲。我们将大拇指看作地轴,从大拇指上方观看,四指弯曲方向即可表示从北极上空俯视的地球自转方向。同理,可用左手四指弯曲方向表示从南极上空俯视的地球自转方向。

  二、运用左右手,巧记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伸开右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水平运动物体的初始方向,那么大拇指伸展所指方向即可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同样,用左手可以表示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我们还可以运用左右手同时演示南北半球向高纬水平运动的物体向东偏,向低纬水平运动的物体向西偏;向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低纬偏,向西水平运动的物体向高纬偏。

  反过来,我们还可以由风向判定其附近的高低气压的相对方位。其方法是:掌心向上伸展四指,四指指向风吹去的方向;然后伸展大拇指,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即为高压所在方位。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确定高空的风压关系时,让四指与大拇指垂直;确定近地面的风压关系时,让四指与大拇指成角小于45°即可。例如确定北半球高空东风附近的高低压方位,让四指指向西,那么大拇指所指的北方即为高压所在的方位。

  三、运用左右手,熟记气旋、反气旋及大洋环流

  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反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反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因为中低纬大洋环流方向,北半球呈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所以,我们可以像记两半球反气旋那样用左右手记住它们的环流方向。对于北半球中高纬环流,我们可以像记北半球气旋那样用右手记住它们的`环流方向。对于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可以用右手来记:大拇指向下表示降水多的雨季,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此时大洋环流方向呈顺时针;大拇指向上表示蒸发强烈的旱季,四指弯曲方向表示此时大洋环流方向呈逆时针。

  四、运用拳头记住大小月份及高低气压带

  握紧拳头,手背向上,四指末端关节处的凸凹可以帮助我们熟记一年中的大小月份。其方法是:从左向右数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然后再从左向右数8月、9月、10月、11月、12月。这样正好凸起的关节对应的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等7个大月份,相邻两个凸起的关节中间凹处对应的是2月、4月、6月、9月、11月等5个小月份。这样就简便地记住了一年中的大小月份了。

  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记住地球上的高低气压带的分布规律。方法是:从四指末端关节的左右两端开始,向中间依次记为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这样凸起的关节可以表示高压带,相邻两个凸起的关节间的凹处可以表示低压带。这样就很容易记住了高低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左右手演示日月食的形成过程和地球上极昼、极夜的产生及其范围的大小变化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左右手,便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各位愉快!

【地理学习方法】相关文章:

学好地理的学习方法11-16

地理学习方法06-26

地理学习方法09-07

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11-27

地理学习方法大全11-14

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总结10-01

地理学习方法总结12-19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11-25

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15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