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记

时间:2023-03-15 10:05:39 周记 我要投稿

教学周记大全

  第十九周

教学周记大全

  06-22

  这是考试前的最后一周,也是最关键的一周。虽然我们理科类的科目在这一周里已经不可能再有水平上质的飞跃,但却可以帮助学生理顺基础题的思路,从而为考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从而在心理上达到一定的考前优势。

  本周的复习计划现制定如下:周一周二复习完第一章,从而结束第一轮复习。周三复习三角形全等部分,周四复习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明确考试重点。周五进行期末模拟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有所把握,也是学生提前进入考试状态,从而避免考试过于紧张。周六对试题进行讲评,从而再进行全面的清基础。达到基础人人过关,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希望学生能考出优异成绩。

  第十八周

  6-18

  临近考试,温故而知新,对于我们复习数学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如何才能做到温故知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学会总结归纳

  抽象概括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一部分内容学完之后,对其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系统地掌握知识.另外,经常进行概括总结,还有助于我们发现解题方法和规律。例如,当我们复习方程解法后,及时总结出高次方程可以转化为低次方程求解这一规律,再解方程就不感到困难了。

  (2)学会推广演变

  许多新问题,包括中考题,竞赛题,往往是由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推广而来的。

  (3)防止因“旧”扰“新”

  因“旧”扰“新”是复习中常出现错误、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既有客观因素,如初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总觉得很抽象,难以接受,这是以往习惯于用具体数字表示数对学习新知识的干扰;也有主观因素,例如在复习幂的运算时,有些同学总易出现如a3+a3=a6,a3×a5=a15之类的错误,这是因为对知识理解不透,掌握不牢,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就会乘虚而入。因此,我们在复习时,既要注意温故知新,又要注意防“旧”扰“新”,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通过“温故”而“知新”,不仅有助于我们复习知识,也是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对我们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第十七周

  06-12

  临近考试,学生的水平已基本固定,但考前对学生的战略指导还是非常关键的。

  本周考前指导设计如下:

  一 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有的学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a>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二“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学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三 快与准的关系

  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四 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

  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有时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因此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希望这些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

  第十五周

  05-26

  过去,人们对“怎么学”的回答是:记住它!谁擅长记和背,谁就能得高分,学习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要想靠“记住”来学习,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那么多信息、知识,谁也不可能都记住,也不是所有的都必须记住。实践告诉我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在于在“过程”中是否学会了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

  教师一直认为自己是教育教学的主人,孩子只是被塑造者。可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教师再也不可能像裁缝、理发师那样对学生剪裁、修剪。教师要做的,全都得通过学生自己最后去完成,教师只不过是他们自主发展的服务者,教育过程的主人还是儿童自己。

  我在教“可能性”这一课时,要学生抛硬币,并告诉学生出现国徽面与数字面的机会各占一半。有个学生抛了20次,出现国徽面有16次,数字面有4次。他说:“老师,您讲的不对吧。”我笑着说:“你回家继续抛,看看结果如何。”这位学生回家后,一连抛了5000次,发现抛的次数越多,国徽面与数字面出现的机会就越接近。第二天,他对我说:“老师,您是对的。”无疑学生在过程中学会了思考。

  第十三周

  05-13

  本周是五一回来的第一周,同学们带着假期的快乐投入到了新的学习中。从整体上来说,两个班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上课回答问题比较积极,课后作业除2、3个学生外基本能认真完成。值得表扬的是六班逐渐养成了好问的习惯,但个别学生依旧顽劣不改,如翟亚楠不完成作业,王晓宇、董扬等上课老老实实但无心学习,郭继宗上课做表面文章,课后一点不学,针对这些情况,在家长会结束后分别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并达成了监督共管协议,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班情况不如假前好,为防止重蹈上学期的覆辙,今后的工作重心应向五班有所倾斜。五班须四清学生名单如下:杨劲楠、赵俊男、张达、袁月、于柳及整个小天后组。

  第十周

  04-17

  一点感想

  上周我有幸聆听了三天省级公开课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参评的老师们个个出类拔萃,除了优秀的个人素质,他们的课堂设计也让人佩服万分,怎样上好数学这门课,使大多数的同学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成为我所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即是上数学课时自己怎样设计才能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去。我想: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每节课中,设计的问题要努力做到:

  (1)包含明显的数学概念或技巧;

  (2)能推广或扩充到数学各单元知识和各种情形中,让同学们充分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培养同学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一种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上,能够大胆的鼓励学生运用直觉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同学们一些提示;待问题解决之后可以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各种成功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归纳总结出问题解决的核心。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和以前的问题相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推广,概括出一般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同学们概括、总结的能力。

  再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把时间换给学生们,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当中来,通过共同讨论各抒己见,以此来激发同学们对与新知识的探究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课下可以通过调查或走访的方法,深入到同学们中间去,了解他们对于自己在上课时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而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学好、学会数学这一门重要的课程。

  第九周

  04-14

  离期中考试还有最后十天,怎样有效复习数学?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六条建议 一、复习心态很重要,必须保持在平静中稍带紧张。二、制订合理复习计划,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好时间,复习要有节奏感。三、复习最后阶段要回归课本与笔记。考点很多,在不知道重点的情况下,要全面复习,一个一个知识点过一遍。碰到不懂的知识,立刻向老师请教。四、整理错题,把模拟 考试甚至复习过程中所有的错题再做一遍,想一遍。五、每天安排适量的练习题,一般坚持一天20—30分钟练习,但不要做偏题和怪题。六、注意休息,考试前一天不要开夜车,保证考试时精神集中。调整生理状态,把最佳数学答题时间调整到上午9点。

  第六周

  03-22

  从杜郎口听课回来,我一直都在思索:数学课要不要预习。数学课究竟要不要预习呢?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更多的人则持有一种折中的观点:数学课要不要预习,需要教师综合各种因素,作出灵活辩证的把握。

  面对这充满着分歧,甚至是根本对立的预习观,我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数学课究竟要不要让学生进行预习?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中,我逐渐生成出了自己对待预习的一些想法。对于预习,我们不可能从“能”与“不能”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角度作出回答。因为任何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徘徊于让学生预习和不预习之间,在实践中既没有始终如一的支持,也没有全盘的否定。对待预习,我们应该走出机械对待,走向辩证把握。过多地纠缠于“能”与“不能”的抉择中只能让我们的教学产生更多的迷惘。所以,我认为考虑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如何让预习和课堂教学和谐共存,从而发挥预习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

  那怎样才能使预习和课堂教学和谐共存,从而极大地发挥预习的作用呢?

  首先,教师要反思一下自己对待预习的一些传统做法。让学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然后尝试做几道题目。这样做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结论,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预习的方式应该是丰富多采的。他们可以去阅读教材,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去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查阅资料、进行调查、制作学具等等。进行预习时,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如小组合作、请教家长和教师等等。

  就常见的这种阅读教材型的预习,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探究型的预习。预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是怎样发现或获得这些结论的,关注自己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新想法,关注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解之处。如果学生能长期在这样一种方法、方式下进行预习,相信他们在对教材获得更深、更透彻理解的同时,也必然会获得更深的体验和感悟。而这些感悟和体验又是教师在教学时所期待的多元化的生成性内容。

  其次,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理念对待每一节经过预习的数学课,让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和谐共存。教学时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学生通过预习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各种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而这些“未解决的问题”和“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都在无形之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时我们应该去敏锐捕捉和把握这些有效的资源开展教学。很多反对数学课预习的教师认为,学生的预习会成为教师在教学时精心创设的一些问题情境和探索情境的羁绊。其实教师产生这种想法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时,过多地关注了自己的预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地对教学预设作出调整,灵活地进行课堂操作。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向纵深发展;对于学生预习中产生的困惑,教师可以将它视为课堂探索的主线;对于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教师要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时空;对于学生课堂中随机迸发的灵感,教师要作出合理的引导。由此可见,当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一种探究型的预习,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预习调整自己的预设,用动态生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预习,那么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是能够在课堂上和谐共存的。在这种和谐相处中,预习也必将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第四周

  03-09

  开学已有一月,我发现班里很多学生缺乏上进心,学习很被动。于是我采取了与惩罚相反的做法,激励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目标激励法。针对部分学生数学素质不佳,如悟性差,表达能力弱等,我采取了“一对一”目标激励法,分别给他们找一个素质较好的同学为激励对象,通过一帮一,一带一,激发他们时刻上进,以较高的热情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

  二、情感激励法。每星期由学生进行总结,向全班同学及时指出不足之处,表扬优秀同学等,这样在各种情感氛围中激励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争当优秀学生。

  三、物质激励法。采取适当的物质激励法再加以及时的教育,也能起到培养进取心的作用。

  四、操作激励法。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努力,我采用了具体落实到奖小红旗这个操作激励法上。成绩进步了,素质提高了,模范守纪啦,我都一一给予奖励小红旗,把同学的无形努力转化成有形的成绩。它忠实地记载了每位同学一学期点点滴滴的努力与进步,贴在墙上,天天看一看,谁进步得快,谁不够努力都一目了然,在全班同学心中,红旗本上的一扇扇小红旗就是前进路上一块块里程碑!

  当然,激励法的形式还有很多,但目的都一样: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培养他们敢于超越的意识。我想,这无疑应成为我教学工作中的一条重要思路。

  第一周

  02-13

  开学第一周,全校学洋思,我感触很深,我想要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就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用”。

  一、数学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然是会“读”,包括: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课堂内外》、《数学的奇妙》、《中学生数学》等。这些课外读物不仅能帮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课本知识,还能生动有趣的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读报,不但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不过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二、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1、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不但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也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三、数学学习中的“讲”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1、讲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讲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讲“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阅读材料”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讲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也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四、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听、讲”,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总结、写小论文等。

  1、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写总结

  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多,要想熟练、系统地掌握它,就需要常总结。学完一个单元,就及时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学完一个专题,就把这个专题的常见类型、常用解法总结出来,这样不仅能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也能从整体上把握题型求解,便于综合训练。

  3、写小论文

  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写总结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现在各校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也正是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也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数学学习中的“用”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学以致用”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但强调应用,不是再回到“测量、制图、计算”等那种忽视基础理论的斜路上去,而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或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以下问题: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用他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或者是给定一项任务,如何合理安排和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来完成该项任务,这些我们都可以利用高中所学的“线性规划”知识加以解决。

  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点拨,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只有师生之间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教学周记】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周记07-01

教学反思周记04-05

教育教学实习周记03-30

初中教学反思周记07-08

语文教学反思周记06-18

教学反思周记小学语文11-18

教学反思周记 15篇11-21

周记优秀周记02-25

周记周记初中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