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工作积极性影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 职工对收入的满意程度能够影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而职工对收入的满意程度取决于一个社会比较过程,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收入的多少,而且关心自己相对收入的多少。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社会公平观方法论文

标签:MPA论文 时间:2022-04-25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MPA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会公平观方法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社会公平观方法论文 篇1

  马克思社会公平观作为人类社会公平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不仅仅体现在提出了消灭阶级的“大公平观”,由此而实现了对人类社会旧有的社会公平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也体现在提出了认识社会公平观问题上的科学方法论,从而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公平问题确立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一)公平观问题上的方法论原则之一

  马克思认为,公平分配的权利仅指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对生产成果进行分配时能够找到同一衡量尺度时的平等权利。因此,一定历史时期的公平的判别标准在于能否找到同一的尺度进行衡量。

  在马克思看来,尽管公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社会集团那里往往具有不同的内容,但无论哪种公平都是以某种尺度为依据的。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作为商品占有者关系基础上的等价交换关系,能不能按照商品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是资产阶级公平观的衡量尺度。而且,等价交换对出卖劳动力的工人来说也绝不是不公平的,因为资本家是“按照商品交换的各个永恒规律行事的”。亦即,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中,公平的尺度是等价交换原则,符合这一原则的交换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在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时,马克思说:

2015养老保险改革破冰 社会保障更显公平

标签:养老保险 时间:2021-05-02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改革破冰 社会保障更显公平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一个重大举措。如何看待这次带有根本性、制度性的改革?对此,记者14日采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改革养老“双轨制”时机成熟、势在必行

  这位负责人说,国务院决定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改革条件逐渐成熟、社会共识逐渐凝聚的结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由原来的统收统支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被赋予用人和工资分配的充分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再延续企业自管职工退休的制度,难以适应市场平等竞争的需要,也无法为广大职工提供稳定、可靠的养老保障,由“企业保险”转向“社会保险”迫在眉睫。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统筹互济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均衡了企业之间的退休费用负担,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后来,这一制度又扩大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到2014年底,已覆盖城镇3.38亿职工和退休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由于不像企业那样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前沿,改革的重点是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而养老保障改革的进程相对滞缓,总体仍维持单位退休制度。这是形成“双轨制”的历史原因。

论述中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1-04-17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论文范文】

  关键词:  社会分层 高等 公平
  论文摘 要: 社会公平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高等教育公平也是备受争议,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探讨了不同阶层子女在高校选择类型、专业,以及家庭资本与资本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影响这三方面的问题。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人们发现伴随这一巨大的成就一起出现的是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地区差异也越来越大。中国古代有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人们的心理落差越来越大时,就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于是人们再次聚焦公平的问题。高等教育充当着社会“选拔器”和“均衡器”的作用,所以高等教育的公平直接牵动着社会公平的神经。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高校扩招使得相当大一部分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高等教育正在逐渐走向公平?实则不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宏观上与绝对数量上增加了教育机会。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许多研究者发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增加的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上仍具有差异性。《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表明:“公平问题仍然严重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中。城乡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不同社会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平等,不同地位、不同地区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质量的差异、女性较男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利处境等已经严重地威胁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① 
   
  一、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的内涵 
   
  1.教育公平的内涵 
  瑞典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应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是个体的起点;第二是指中介性的阶段;第三是指最后的目标。即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参照1965年由美国、英国及西德等21国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在有关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内涵,高等教育公平是指:能力相同的青年,不论其性别、种族、地域,皆有相等的接受非强迫性的.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不论其家庭背景、个人出身,皆有相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各阶层的青年,都有相等的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 
  2.社会分层的内涵 
  社会分层是指建立在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的社会不平等体系。②社会的不平等或不公正不完全取决于阶层差异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存在一个较为公正的社会分配系统和平等的阶层流动机制,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地把社会中的优秀人才选择到较高的阶层中。另外就是由分层所形成的阶层间的内在张力是否会成为阶层间正常流动的内在动力。 
  社会分层的首要前提是确立社会地位指标体系,即社会分层维度或标准,采用不同的社会地位指标体系进行分层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不同的分层中轴,即最核心的分层地位,它决定其他分层地位的获取。如农业社会的分层中轴是土地,占有土地的多少决定一个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社会的分层中轴是资本,社会成员阶层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本及其增值状况;后工业社会的分层中轴是知识信息,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极大地依赖其知识信息获得的机会和能力。③所以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多寡会直接影响他将来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的取得。接受高等教育被很多处于中下阶层的人看作是“跃龙门”,是摆脱父辈的阶层地位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捷径。高等教育的公平是决定这条路径畅通的关键。 
  有学者认为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会影响到社会化的实现,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李承先认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大批产业工人称为结构性失业者,家庭经济情况恶化,负向流动成为社会下层。占全国总人口44%左右的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具备或者少具备现代生产技能,收入低下,其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社会底层过于庞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瓶颈。”④ 
   
  二、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1.不同社会阶层子女进入学校类型的差异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城市本科生是的281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在2000年是17.6%,比1990年下降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在1999年是16.3%,比1991年下降2.5个百分点;北京师范大学在2002年是22.3%,比1990年减少5.7个百分点。而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学院等非重点大学,2002年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达63.3%,高于2001年7.9个百分点。袁本涛在最近的一项研究调查中发现,从1999年到2004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录取新生的比率为44%—51%,县市及县级以下,包括农村的学生录取比率较小。以2004年为例,在清华大学新生中,4个直辖市新生比例占20.7%,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新生比例为46.2%,户籍是农村的新生为21%。⑤ 
  据调查,出身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私营主和经理人员阶层的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的子女。那些出身于医生、律师、教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是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子女进入重点高校的15.2倍。显然,在整个社会阶层构成中,优势阶层占有的经济、文化和资源对其阶层的精英维护和保持起到了重要的和稳定性的作用。重点大学,倾斜的资源配置在为一部分幸运儿铺设了一条通向社会阶层制高点的黄金通道。“重点学校的传递性,将会层层放大社会生活中的阶层差异”。⑥ 
  2.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选择专业的差异 
  由于不同专业所体现的入学机会的多寡及个人预期收益的高低有所不同,不同阶层家庭对其子女在专业选择上能给予的指导性不同,各阶层子女在选择具体专业时产生了差异。 
  处于社会中上层阶层家庭的子女在专业选择时多倾向于选择那些切合时代特点,社会需求性大,未来就业前景看好,毕业后就业率高,发展空间大,专业性强,具有市场竞争性,入职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热门专业,比如法律、医学、经济、管理等。而那些处于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为了一次能够考上大学,减少考学的经济压力,因此选择那些报考人数不多,竞争不激烈,招生名额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学费偏低,对学生有优惠政策(如师范、农林、军事院校)的高校。    3.家庭文化资本与资本差异对子女接受高等机会的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学家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在三个资本中,一个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最难在短时期内有质的改变。法国学者布尔迪厄最早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资本是社会各阶级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气质及文化背景的总和,是一种有别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基于对文化资源的占有的资本。“文化再生产模式”指拥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的父母,其子女在教育机会上享有优势。父辈的文化教育水平能在子代得以继承和延续,从而完成家庭的文化再生产过程。文化资本是实现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制约不同阶层子女入学差异的隐性因素。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父母,通常会更加重视子女接受教育的状况,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文化氛围,使子女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等,进而使其子女能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有调查显示,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其子女进入优势资源高等教育类型学校的比例也在提高。早在200多年前,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就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推动摇篮之手,正是推动世界之手。” 
  在形成不同阶层子女入学差异的众多影响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就读学校类型和专业上。自1997年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普遍“并轨”,高等教育开始全面实行收费,教育消费支出的承受能力直接由收入决定。国家统计局在2000年对4万个城镇家庭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表明,占调查总量20%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42.5%的财富,贫富差异问题趋于严重。高额教育补偿费用与家庭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对原有的教育制度造成了冲击,使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加剧。 
  父母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本,意味着他们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支付能力,能够为其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能够为其子女提供充足优质的教育,使其子女在各级教育机会的竞争中均能抢占先机。 
  不公平的高等教育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隐患,然而更需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最直接的结果是中国社会正常的社会分层流动的停滞,这是极其危险的。这种危险不仅仅来自社会下层的不满、社会的不稳定,更重要的是,一个稳定流畅的社会分层流动机制,不仅能缓和社会矛盾,而且能使民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丰盈的造血功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社会低阶层人士向上层流动,这无疑能促进社会进步,焕发社会的活力,也能使社会各阶层利益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体现。因此,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强心剂。 
   
  注释: 
  ①别敦荣,朱晓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②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③陈成文.土地流转:一个阶层结构再构过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报,2006,(4). 
  ④李承先.高等民主与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 
  ⑤袁本涛.调查显示:清华新生八成是城里娃[N].解放日报,2007-10-12. 
  ⑥杨东平,黄一.阶层锁死——教育公平失衡之忧[N].经济观察报,2005-03-18. 
   
  : 
  [1]别敦荣,朱晓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2]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陈成文.土地流转:一个农村阶层结构再构过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4]李承先.高等民主与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 
  [5]袁本涛.调查显示:清华新生八成是城里娃[N].解放日报,2007-10-12. 
  [6]杨东平,黄一.阶层锁死——教育公平失衡之忧[N].经济观察报,2005-03-18. 
  [7]董云川,张建新.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阶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浅谈中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1-04-17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中国 分层 高等 公平

  论文摘 要: 社会公平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公平也是备受争议,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探讨了不同阶层子女在高校选择类型、专业,以及家庭资本与资本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影响这三方面的问题。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人们发现伴随这一巨大的成就一起出现的是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地区差异也越来越大。中国古代有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人们的落差越来越大时,就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于是人们再次聚焦公平的问题。高等教育充当着社会“选拔器”和“均衡器”的作用,所以高等教育的公平直接牵动着社会公平的神经。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高校扩招使得相当大一部分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高等教育正在逐渐走向公平?实则不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宏观上与绝对数量上增加了教育机会。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许多研究者发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增加的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上仍具有差异性。《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表明:“公平问题仍然严重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中。城乡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不同社会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平等,不同地位、不同地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质量的差异、女性较男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利处境等已经严重地威胁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①
  
  一、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的内涵
  

  1.教育公平的内涵
  瑞典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应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是个体的起点;第二是指中介性的阶段;第三是指最后的目标。即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参照1965年由美国、英国及西德等21国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在有关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内涵,高等教育公平是指:能力相同的青年,不论其性别、种族、地域,皆有相等的接受非强迫性的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不论其家庭背景、个人出身,皆有相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各阶层的青年,都有相等的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
  2.社会分层的内涵
  社会分层是指建立在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的社会不平等体系。②社会的不平等或不公正不完全取决于阶层差异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存在一个较为公正的社会分配系统和平等的阶层流动机制,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地把社会中的优秀人才选择到较高的阶层中。另外就是由分层所形成的阶层间的内在张力是否会成为阶层间正常流动的内在动力。
  社会分层的首要前提是确立社会地位指标体系,即社会分层维度或标准,采用不同的社会地位指标体系进行分层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不同的分层中轴,即最核心的分层地位,它决定其他分层地位的获取。如社会的分层中轴是土地,占有土地的多少决定一个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社会的分层中轴是资本,社会成员阶层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本及其增值状况;后工业社会的分层中轴是知识信息,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极大地依赖其知识信息获得的机会和能力。③所以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多寡会直接影响他将来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的取得。接受高等教育被很多处于中下阶层的人看作是“跃龙门”,是摆脱父辈的阶层地位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捷径。高等教育的公平是决定这条路径畅通的关键。
  有学者认为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会影响到社会现代化的实现,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李承先认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大批产业工人称为结构性失业者,家庭经济情况恶化,负向流动成为社会下层。占全国总人口44%左右的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具备或者少具备现代生产技能,收入低下,其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社会底层过于庞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瓶颈。”④
  
  二、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1.不同社会阶层子女进入学校类型的差异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城市本科生是的281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在2000年是17.6%,比1990年下降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在1999年是16.3%,比1991年下降2.5个百分点;北京师范大学在2002年是22.3%,比1990年减少5.7个百分点。而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学院等非重点大学,2002年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达63.3%,高于2001年7.9个百分点。袁本涛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从1999年到2004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录取新生的比率为44%—51%,县市及县级以下,包括农村的学生录取比率较小。以2004年为例,在清华大学新生中,4个直辖市新生比例占20.7%,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新生比例为46.2%,户籍是农村的新生为21%。⑤
  据调查,出身于国家与社会者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和经理人员阶层的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的子女。那些出身于医生、、教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是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子女进入重点高校的15.2倍。显然,在整个社会阶层构成中,优势阶层占有的经济、和资源对其阶层的精英维护和保持起到了重要的和稳定性的作用。重点大学,倾斜的资源配置在为一部分幸运儿铺设了一条通向社会阶层制高点的黄金通道。“重点学校的传递性,将会层层放大社会生活中的阶层差异”。⑥
  2.不同阶层子女选择专业的差异
  由于不同专业所体现的入学机会的多寡及个人预期收益的高低有所不同,不同阶层家庭对其子女在专业选择上能给予的性不同,各阶层子女在选择具体专业时产生了差异。
  处于社会中上层阶层家庭的子女在专业选择时多倾向于选择那些切合时代特点,社会需求性大,未来就业前景看好,毕业后就业率高,发展空间大,专业性强,具有竞争性,入职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热门专业,比如、、经济、等。而那些处于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为了一次能够考上大学,减少考学的经济压力,因此选择那些报考人数不多,竞争不激烈,招生名额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学费偏低,对学生有优惠政策(如师范、、军事院校)的高校。
  3.家庭资本与经济资本差异对子女接受高等机会的影响
  目前我国家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在三个资本中,一个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最难在短时期内有质的改变。法者布尔迪厄最早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资本是社会各阶级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气质及文化背景的总和,是一种有别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基于对文化资源的占有的资本。“文化再生产模式”指拥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的父母,其子女在教育机会上享有优势。父辈的文化教育水平能在子代得以继承和延续,从而完成家庭的文化再生产过程。文化资本是实现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制约不同阶层子女入学差异的隐性因素。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父母,通常会更加重视子女接受教育的状况,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文化氛围,使子女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等,进而使其子女能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有显示,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其子女进入优势资源类型学校的比例也在提高。早在200多年前,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就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推动摇篮之手,正是推动世界之手。”

试论从社会学角度对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1-04-17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学 职业教育 公平 思考

  论文摘 要:职业教育公平问题是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不仅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对职业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分析究,探寻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因素和解决对策,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职业教育公平问题既是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对职业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分析究,探寻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因素和解决对策,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边缘化的现实表象
  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实际上就是非中心、非主流的状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的状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内主要途径。但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来看,“次等”、“末流”教育的身份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边缘化状态。
  (一)职业教育地位的边缘化
  “地位”一般是指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概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职业教育地位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主要指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尊重和重视的程度,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等的认识。
  2.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大小。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是决定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根本,因此,这是职业教育地位的核心。一般来说,教育经济学及人力资源开发中所谈的职业教育地位,均是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应处的位置或发挥的作用。
  3.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管理水平、理论成熟程度、体系完善程度、质量水平等不同的方面在各类教育中的横向对比位置。
  4.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处的位置。职业教育所有功能的发挥都必须通过“人”来实现,因此,职业教育离不开“人”,脱离“人”的职业教育是无效的教育,也必然是没有地位的教育。
  从职业教育地位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观念层上一直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的影响,职业教育甚至被不少人认为是“次等”、“末流”的教育,处于社会的边缘、教育的边缘。尽管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而且国家一直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愿意接纳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家长和中学生仍然为数不多。
  (二)职业教育功能的边缘化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科技、政治、文化及人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职业教育的功能,更关注的是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意或无意地淡化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科技功能和文化功能,忽视甚至轻视职业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导致职业教育功能的严重残缺。
  (三)职业教育对象的边缘化
  职业教育是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弱势群体”。凡是职业院校学生基本上是被“学术教育”淘汰的所谓“学业失败者”,不仅在学业上被“边缘化”了,而且其家庭基本上也是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边缘化
  多年来,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不仅没有提高,有的省份反而在下降。各省、各地区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职业院校学生收费标准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各地区投入的教育附加费也是较少的,企业、社会团体、银行等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就更少了。特别是在实行收支两条线以后,一些落后地区把职业院校的学费收入作为财政的预算外收入,这就使本来就缺乏吸引力的职业教育处境更为艰难,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从社会学角度看职业教育不平等的根源
  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在社会分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不论是自致能力还是先赋能力,均缺乏优势,这是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根源。
  (一)“精英”培养与职业教育价值的相对“低落”
  高等教育作为目前实现向上流动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底层群体来说,实质上是唯一途径),对各个阶层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优势阶层或资本拥有者便利用政策控制能力,借助于教育“公平游戏”的'各种竞争,以隐匿的方式进一步占据或获取优势资源,从而导致“精英”的再制,并实现优势资本和优势地位的“代际转移”。而中下阶层子女则希望通过自身在学业上的努力取得与优势阶层子女平等的文化资本,而且在优势教育环境中还有利于社会资本的获取,诸如师生关系、同学情谊、同乡等,均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美国MBA教育世界闻名,但有观点认为,美国MBA的神奇效果既不在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不在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而在于参加MBA教育的群体的身份—这些有控制力的特殊群体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
  与高等教育这种“精英”再制和资本获取成效相比,职业教育相形见绌。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群体将接受教育作为阻断家庭贫困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无疑是一种最佳选择,而接受职业教育在改变社会地位方面的作用却非常有限。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公平的实践安排范文

标签:社会实践范文 时间:2021-03-31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社会实践范文】

  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怎样分配发展成果的问题,而贯穿于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公正问题,这是一个人类性的价值追求问题。发展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过程,而任何实践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将是社会利益结构的重新安排,必然涉及各个社会集团的利益分配,也涉及当代人与下一代人的利益关系问题,这本质上都是社会公正问题。从发展观角度讲,缺乏社会公正的发展是片面的发展,是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违背的发展。如何从实践安排上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公正的理论诉求,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追寻社会公正发展理念的现实困境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讲,科学发展观的学理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同,然而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转变为合理的实践安排,如何克服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念的误区,切实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中的障碍,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关于社会财富公平分配问题。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为社会绝大多数人享有还是为少数人享有,这实际上是社会公正问题。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的改革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拉大。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贫富差距的主要指标持续提高,城乡收入、行业收入、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有历史原因,也有因社会不公正而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如:因规则不健全形成权力寻租,从而使“灰色富有阶层”和“黑色富有阶层”迅速形成;凭借垄断的国有资产,一些行业或部门利用行业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导致群体收入差距拉大;因税收制度不健全造成税收流失从而加重了贫富两极分化;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处在很低的生活水准上。一个社会适度的收入差距是合理的,但收入差距过大并日益严重,超过社会所能承受的正常限阈,尤其是中国贫富两极分化的产生是由于非正常原因所导致,这必将进一步加剧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公平感,对社会产生抵触情绪,降低社会的稳定程度,这对社会的良性发展是不利的。

就业公平最根本的社会公正

标签:职场动态 时间:2021-02-21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职场动态】
  2011年是中国政府批准《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20周年、加入《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0周年、批准实施《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5周年,这充分彰显了中国政府已经认同平等就业的基本理念,并由此承担了推进就业机会平等、反对就业歧视的国际责任。与此呼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也已经颁行实施3年有余,各地也先后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通过立法促进充分就业和公平就业。
  
  虽然我国在就业公平领域摆脱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但现实状况却并未出现根本改观,各种显性或是隐性的歧视充斥在人才市场和招聘网站,甚至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也蒙上了就业歧视的阴影。
  
  本次统计中性别歧视占职位总数的15.6%,主要是限于男性或建议男性报考。从工作岗位分布考察,主要集中于铁路公安系统、海事系统、出入境检查检疫系统、煤矿安监系统、交通部长江航运公安局、海关系统等。这些行业系统限招男性或者建议男性报考,主要理由是岗位工作劳动量大、长期出差或出海等。我们注意到,大量性别歧视是以建议性、软性限制的.方式,建议男性人员报考,从而暗示、排斥女性人员报名,这是今年性别歧视的鲜明特点。与往年大多以硬性条件仅限男性报考的方式相比,这种软性建议的方式似乎更加“温情脉脉”、充满关怀。但是,这些看似保护关爱女性的措施,实际上限制了女性自由择业的权利,减少了女性的就业机会,加剧了女性在公务员招考中的竞争激烈程度,构成了对女性的就业歧视。
  
  我们认为,设置入职限制,须受法律约束。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对入职条件作出限制,比如女子监狱的狱警往往需要女性、安全部门对于相貌有特定要求,这些入职限制是必要且合理的。我们必须对设置入职条件确定原则和方式,否则单纯依靠用人单位的裁量,可能造成滥用、引发就业歧视。仅以设置性别限制为例,限制报考人员须为男性(或适合男性报考),需要考虑此岗位是否具备“非男性不能担任”的标准,如果满足此标准,则不构成歧视,反之则构成就业歧视。
  
  现代社会性别差异对于工作岗位选择的限制正在逐步缩小,极少数工作具有性别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性别歧视的发生更多的是基于传统习惯或是个人偏见。很多情况下,招录机关以“条件艰苦、外勤工作、执法一线、经常出差”为由而限招男性,我们认为这些理由也很难成立:没有证据说明女性无法胜任该项工作,不应该剥夺女性的职业选择权。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对于女性的保护——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实质是“男权社会”的惯性思维,为什么不将选择权交由女性本身呢?
  
  我们深知公务员招考标准中的歧视,不过是整个招录过程中歧视现象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歧视潜藏在公务员报名资格审核、录用面试乃至职业生涯之中,在具体个案中对于当事人造成的损害也更加直接。为此,建议修改相关公务员招考规则;建立公务员招考中的就业歧视审查机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亦应积极发挥其监督和引导的作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国家机关的主动变革、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舆论媒体的监督推动,加快就业机会公平的实现。
  

改善农村民生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标签: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0-11-14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一、改善农村民生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一)改善农村民生赋予中国***的奋斗目标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以为,以往的一切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运动则是为尽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中国***的先进性本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党的执政目标与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一致。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由于它

高中政治说课稿《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标签:高中说课稿 时间:2020-11-09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高中说课稿】

  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精心编辑整理的高中政治说课稿《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湖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城乡公平人群公平

标签:养老保险 时间:2020-11-09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养老保险】

  “2012年和2013年,湖北省城乡居民参保率均达98%以上,养老金发放率达100%”2 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信息表明:截至2013年底,湖北省城乡居民参保率均达98%以上,成为全国范围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最高的省份。

  据悉,2011年7月,国家部署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后,湖北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从制度设计上实现“三个统一”:将个人年缴费档次统一为100-1000元10个缴费档次;统一了政府的缴费补贴,政府的缴费补贴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其中省财政负担20元,统筹地区负担不低于10元;统一了对特殊群体的优惠政策,重度残疾人均由政府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参保人员已享受的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优抚、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等其他社会保障待遇不变。

  该省根据政策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制定出台《关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和《湖北省村主职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实施意见》,对老农保和省原自行探索的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并轨,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基本实现了城乡公平、人群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