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论文

企业管理学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熟悉国内外工商管理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大型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和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中、高层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工作。

企业管理学论文1

  本文就管理学范式管理思想的发展及其趋势进行分析,对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浅析。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由学术堂整理,题目为“企业管理学范式发展与变迁”的管理学原理论文。

  原标题:企业管理学的范式确立与范式竞争

  摘要:距“泰勒主义”发明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管理类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取得巨大成就,学科发展从范式的确立到范式的竞争这一动态的变化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发展的时代性和进步性。本文就管理学范式管理思想的发展及其趋势进行分析,对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浅析。

  关键词:企业管理学;范式确立;范式稳定;范式竞争

  从泰勒主义出现至今,管理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管理学科的建树远远超过其他社会类学科,随着行为管理学科的兴起,体现出多种受不同范式支配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互相影响互相交织,从而形成对于企业管理问题的体现的多元化局面。本文就范式的层面对管理思想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探讨管理学科发展与变迁的趋势。

  一、企业管理学在范式层面的发展过程

  范式概念首先是由美国的哲学家汤姆斯·库克提出的,指的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领域当中具有的共同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一研究的哲学背景规定了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为学者提供了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规定了某项研究成果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范式理论能够有助于突破时间序列和复杂的学派的分歧,能够更好地概括各类管理学理论,更好更加有效的分析和归纳管理科学发展的逻辑和规律。

  (一)企业管理学范式的确立和稳定

  在整个19 世纪,泰勒在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企业管理方面所具有的实践经验和相关实验研究构成的科学管理理论,都成为管理学的独特标志。

  科学管理理论标志着古典企业管理学范式的确定,核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以“经济建设”为前提,认为人们会受到利益的驱使,只对如何提高自己的收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指导行为的原则,只要给予足够的金钱,就能够发挥人自身最大的潜能;二是在从人与资源的关系角度进行着手,企业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运用合适的手段将生产要素发挥到最大限度的一个行为,从而生产出更多财富;三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可以通过构建相关规定加以确定,管理指的是通过运用科学方法使契约达到充分的稳定性和完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效率的提高。这三个特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系统理论学科框架,也是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概念分析方法。

  (二)管理学范式的竞争

  从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心理学”可知,一些企业管理学家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但是当时范式竞争的格局并未真正的形成。在二战以后,行为管理学的影响不断深化和扩大,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管理学范式竞争进入了一个范式竞争的新时代。

  科学范式管理哲学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每个人都是社会人,认为企业的每个员工都不止是经济产物,而是具有生命、情感、欲望的生理的动物,具备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以及创造性;二、认为在面临许多外界不确定的因素的时候,企业应该被视为一个有机的社会系统,而不是一个赚钱的工具;三、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具体行为。而人的行为时受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行为因素包含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随着各大学科的发展以及演变,自20世纪60年代,相继出现了管理过程理论、决策论、企业战略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等其他相关学派。这类理论被划分为理性主义管理学范式,通过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提供的工具和方法论,在吸收古典管理学范式和行为科学范式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知识,把管理过程、组织和战略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采用相关管理方式研究方法管理企业相继成功,社会学、文化学和其他相关的社会科学也被引入到管理学研究当中,出现了企业文化等相关管理学派,它也是在继承系统科学理论和行为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强调企业成员共同价值观和新年的培养的重要性的新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促进了学习型理论组织、知识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等相关理论学科的形成,同时也是对于管理权力的突破,把企业的行为看成是个人、团队和组织的不同类型的学习和互动过程,强调企业管理的弹性化,直至今日,在管理学发展的过程当中,各类管理理论和学派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己的特点和影响力,在某一时期都会有特定的管理学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某一学科或者学派一直完全占据领导地位和统治地位。

  二、企业管理学发展变迁历史分析

  在管理学发展的过程当中,经历了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变化,管理学的发展也经历了由确立、稳定到竞争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始终同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一)机器大工业生产与局部委托代理关系制度下古典管理学范式的确立和稳定

  19世纪中后期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西方国家的产业革命相继完成,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出现 ,与机器大工业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分工促使所有者逐步从经营过程中退出来 ,古典管理学范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得以确立的。

  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为企业所有者在管理方面设置了一个较难进入的入口,让他们从日常经营管理领域退出,促使企业规模不断发展扩大;另一方面,也为技术人员和专职经理提供了一个发展自我的平台,从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 ,古典管理学范式的统治地位相当稳固 .

  (二)局部委托代理关系向完全委托代理企业制度转变行为下范式的确立对古典管理学范式的挑战

  随着企业发展及以进一步扩大,古典管理学范式支配下的相关理论在企业当中的时间和运用,导致企业内部代理层次多样化发展,代理经营权和决策权被分属为不同的管理机构,使得委托任何管理人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更为复杂,因此,从企业组织领导的纵向关系来看,管理层的人很有可能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不确性因素也逐渐增多,因此,企业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需要达成前提协议,因此,委托人需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和激励,对事前的约束和事后的竞争取代,这一机制的使用,为代理人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三)完全委托--代理关系为主体企业制度下的多范式竞争

  经过多年发展,两种范式下的相关理论在研究当中为企业组织内部经营提供了相关的工具方法和模型,同时也创造出了避免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但是随着目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大,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经营产品出现多样化,小批量、多种规格标准,企业面对的内外经营压力不断增大,促进企业把管理的主要核心转向组织整体有效运作,以及灵活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经济人假设”这一古典管理学范式研究理论和“社会人假设”科学管理范式的相互竞争的过程当中,一些管理学家不仅会思考对人性的探索,同时还会努力去构建一种新型的管理学范式。他们认为,认清楚人的本质是非常困难的,而系统论、信息论、运筹学 、控制论、耗散结构论 、协同论与突变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又为这一思路提供了工具与方法论上的有力支持。所谓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所包括的管理过程理论、决策理论、企业战略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理论、数量管理科学理论等等 , 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思路下分别利用不同的自然科学方法建立的,其核心是人性假设,通过对理性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分析,组织经营战略作为研究对象,注重管理科学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小结

  在未来的管理学发展当中,范式竞争的发展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不是企业管理学科发展的常态,因为社会生产和企业管理制度发展会形成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信息知识等一些无形的要素回去带劳动资本以及一些有形的产品,逐渐代替主体地位,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占据的比例会有所提升,一些旧的生产方式会逐渐退出社会的舞台,各个部门党组,社会生产特征的差异将会缩小;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方式企业治理的模式和结构,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竞争当中,优胜劣汰,使得企业管理的差异性逐渐减少,在某些特定的社会生产特征和企业管理结构下提出的科学范式会逐渐失去优势;最后,由于各种范式之间存在以一定的相互关联,而不是完全对立,因此需要各种管理方式加以融合和发展,未来管理学的发展也一定会走出这样的丛林。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邹统钎着。 战略管理思想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2]郭咸纲着。西方管理学说史[M].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

  [3]郭咸纲着。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

  [4][美]丹尼尔 A. 雷恩(Daniel A .Wren)着。 赵睿等译。 管理思想的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企业管理学论文2

  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中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已发生或潜在的重大经济损失。

  企业的风险,主要是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而商业风险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风险,或最终以法律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法律风险已成为企业最为常见、爆发率最高的风险之一,它给企业带来的损害往往是企业难以承受的。

  法律风险已成为企业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许多企业不重视防范法律风险,只有当法律风险发生时才会想到用法律手段去补救。而事先防范法律风险能使企业免遭不必要的损失。

  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风险

  1.合同法律风险

  合同法律风险是指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和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企业作为合同的当事人,所遭受的利益损失的可能性。从企业成立到解散,从对外经营到内部管理,合同风险渗透到每个环节,并与其他法律风险相互交叉。企业主要的合同风险是在对外经营过程中与其他市场主体签订的合同产生了纠纷,包括因合同主体存在问题、合同条款不完善、合同履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纠纷等。

  2.内部纠纷法律风险

  企业成立后各类内部纠纷一直是公司治 理要面对的核心问题,而新公司法颁布后又出现了大量的新类型纠纷,使企业内部纠纷成为近两年法律的一大热点。比如,股东与股东、股东与董事会之间发生的股权确认、股权转让、股东权益诉讼,以及股东请求确认公司设立无效或撤消的诉讼,公司对股东或经营管理人员提起的诉讼等。

  3.企业改制、兼并和投融资法律

  风险企业改制案件最多的一类是指在具体改制过程中,参与改制的双方当事人就改制本身发生的纠纷。

  比如,在公司制改造中、股份合作制改造中、企业分立中、债权转股权中、国有小型企业出售合同中、兼并收购中及其他改制中发生的纠纷。还有一类就是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纠纷的发生与改制的结果密切相关,就是一般民商事案件中的一方当事人发生了改制行为,涉及企业改制前的债权或债务究竟由谁来主张或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此外,企业在对外投资、融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纠纷,成为企业法律风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当今,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知识产权法律风险是指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在取得和行使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完善,普遍存在重发明轻专利、重运用轻保护的情况,主要包括企业因自有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机制不健全,侵犯其他企业知识产权产生的纠纷,员工不当行为导致的知识产权风险等。

  5.涉外案件法律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外资企业纷纷涌入国内市场,与我国企业在经营战略、市场占领、技术革新方面既有合作,也有摩擦乃至冲突。许多跨国企业法律机制相对完善,解决纠纷的策略更趋成熟,一旦发生纠纷,我国企业往往应对无措。近些年中外企业之间诸如投资、专利和商标转让等纠纷呈白热化趋势,有些纠纷已远远超出了经济和法律范围,甚至引起国家高层领导的关注。

  我国外贸企业还常常遭到反倾销的打击,企业在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对国外法律和政策不熟悉,对市场化诉讼策略不了解,往往使企业无法站稳脚跟,重者使企业的合法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

  6.人力资源法律风险

  在我国,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主要是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及国务院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从招聘、面试、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待遇直至员工离职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劳资纠纷,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如果这些问题处置不当,将会引发社会矛盾。

  7.经营管理人员违法犯罪风险

  近年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违法犯罪,成了企业健康发展中的一颗“毒瘤”。如商业贿赂、证券业和银行业的高管犯罪已成为国家重点治理的内容,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诸如侵吞国有资产、工程重大安全事故、重大责任事故等违法犯罪行为更是屡见不鲜。此类犯罪又容易形成窝案、串案,“拔出萝卜带出泥”,造成企业肌体腐烂,严重的会使企业一蹶不振,危害极大。

  8.税收法律风险

  税收法律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未来收益损害的法律后果。因一些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加之外部监管不力,造成不遵守国家财务税务制度,甚至。有的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虚报、少报品种和数量,在缴纳关税中作弊;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案件也时有发生。这些行为都使得企业存在严重的税收法律风险。

  企业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1.增强法律意识

  企业要增强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并将其贯穿于规章制度的执行环节中。企业领导者增强法律风险意识,是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关键。

  但是有些企业领导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在决策时往往忽视或轻视法律风险存在,而过于注重速度和效率,结果是不但达不到决策的预期目标,反而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企业应建立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增加防范法律风险的内容,促进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充分认识到法律风险的危害性。

  2.加强法律培训

  加强企业领导者的法律知识培训,促使他们了解法律风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及其对企业的危害性,有意识地防范法律风险。同时,还应深入开展全员法律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充实全体员工的法律知识,使他们尽快形成依法获取权利、行使权利和保护权利的思维方式,逐步养成按规章制度操作的行为习惯,时刻保持对法律风险的警觉性,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构建防范法律风险的稳固的基础。

  3.聘请专业法律顾问

  企业应将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贯穿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并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预先制定各种防范措施。要从根本上有效规避法律风险发生,企业就必须在内部法务人员或外部律师的协助下,识别并明确可能遇到的各类法律风险,如人事、合同、应收账款、公司治理等法律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流程。一种最好的方法就是聘请律师作为企业法律顾问,将与法律相关的业务交给法律顾问进行审核,企业的重大决策也应有法律顾问直接参与。

  4.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市场竞争环境,对涉及法律风险的重要事项,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对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作出明确规定。建立涉及上下级、各单位和部门之间的风险防范职责、信息沟通渠道。将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政策、标准、制度等分解为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指南,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企业还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法律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对风险管理机制适时作出相应的修订,使其更加完善,确保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实施。

企业管理学论文3

  成本管理在中美企业间的差别在成本管理上,美国 企业 一直能够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 方法 ,实行以价值链 分析 为主要 内容 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而我国国有企业虽然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并且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但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 影响 。信息技术是21世纪企业成本竞争的一个重要法宝,谁在信息技术上独领风骚,谁就在成本竞争中胜人一筹。在这方面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应投入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统筹规划全系统的信息 发展 规划,建立ERP系统,减少各企业各自为战,盲目投入,重复浪费的现象。

  中美企业成本管理比较从班组成本核算到邯钢成本一票否决,从成本细划到责任成本,到 目前 为止,我国成本管理无不局限于产品制造过程中。由于观念上的束缚,这些年来,成本管理对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甚微,甚至制约了企业技术进步,妨碍企业发展。而美国恰恰相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是推动美国企业成本降低的主要驱动力,而 中国 国有企业缺乏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的机制。

  上个世纪,美国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不断涌现一大批把发明和创新变成现实生产力,并为美国 经济 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创业家。技术发明和管理创新不但为美国赢得高额垄断利润,也使美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保持成本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相比较,最大的差距不在设备、技术或生产工艺的落后,不在冗员或债务的沉重,而在于管理思想的保守和技术更新的滞后,我国国有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引进和模仿,忽视发明和创新,重视科研成果的 研究 ,忽视生产力的转化,重视生产经营的组织,忽视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在依赖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从挖潜节约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项新技术、新发明的运用所产生的成本竞争力远比我们通过内部挖潜带来的竞争优势大得多。

  美国企业注重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中国企业偏向单一成本控制。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因此,公司需要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转向核算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与处于价值链上的其他厂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寻求最大收益。美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能够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实行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

  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9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

  美国大型企业责任中心比较规范明确,我国企业关联交易价格用于人为调节成本情况严重。美国大型企业大都是跨行业、跨地区或跨国公司,其生产规模之庞大,分支机构之繁杂,管理层次之深入,非中国企业所能比。

  但在分权和集权,也就是各个责任中心的划分上,比中国企业要清晰得多。美国企业通常把责任中心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投资中心、销售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各责任中心的职责和权限由总部通过书面授权来确认,上不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