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农村教育论文1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就农村追求升学率和农村教育的离农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

  关键词:农村教育;离农现象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客观规律,现在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1](P.480)。近年来,在我国坚持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现实执行中,由于农村教育的不配套,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的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必须清楚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农村教育可以使农民适应非农产业就业的要求,使农民有机会进入第二、第三产业;有助于农民适应城镇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教育能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教育片面追求升学倾向

  中国历来有着重教育的良好传统,特别是农村地区。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农村学生进入高校的机会更大一些,高考就成了指挥棒,在学校方面,尽可能地让农村的孩子通过考试进入城市[2]。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考大学。而作为家长,更是寄希望于考试,进大学,做城里人,光门耀祖。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升学主义思想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一是,“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和乡村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使得农民对自己的子女的最大希望就是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获得社会升迁的机会,成为城里人,享受城里人的同等待遇,这是农民对自己孩子抱有的最美好的愿望。农民寄希于自己的子女“跳出农门”,这就很明地使学校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得不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之路,这也是农村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屡禁不止的根源在。其二“跳出农门”的思想普遍存在,农村学生渴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享受城里人的优厚待遇。农村孩子读书最大的动力也在于改变自己可能重复的做农民的命运,那么,升学就成了是他们的最直接的愿望就是。其三是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倾普遍存在,学校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业和课程都是为了当地的经济建设服的,与农民“跳出农门”的愿望相违背,关于这一点的现实例子就是山西柳林前元庄的农村教育实验。农民历来是在没有掌握多少文化知识技术的情况下从事生产,使他们对文化技术产生误解,对科技就是生产力缺乏理解,不少人认为子女学习农业技知识是没出息,还有的人认为农业知识没啥可学的,以致我们的职业技校一年制班的学生人数不多,如陕西省某技校中学计划招收一个班,结果报名的只有6人而已[3]。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跳出农门”者微乎其微,而多数落伍者则不得不农村的土地上扎根,有关资料显示只1992年中考落榜生就有600万之多,1993年有近700万之多,[4]他们无论在思想情感,知识结构,劳动技能方都不能适应需要。

  至于相关的论文与资料则有《新课改中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罗祖兵,20xx),《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查啸虎等,20xx ),《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状况的调查与思考》(马云鹏等,20xx),《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策略》(李泽宇等,20xx)等。这些文章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的悬殊差别,我国的农村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为升学和培养英才服务的倾向。忽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脱离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不注重培养能力,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并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业失败”。

  如此,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就出现了二律背反问题:在教育成本不断走高的前提下,要么不断升学脱离农村;要么辍学,留在农村。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大有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厌学、失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无论那种情况,都使得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越来越偏离农村。因此,农村教育领域里的二律背反,必然形成和加深农村经济和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失衡,使得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不断流失,农村教育变成了在农村办城市教育,这必然会制约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二、离农问题

  根据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估计,在1995年11月1日至普查时点的20xx年11月1日期间,迁入登记居住地(乡、镇、街道)的全部人口即迁移人口为1 .31亿。利用对长表1抽样数据估算,在全部迁移人口中,县内迁移占43.7%,地级市和地区内迁移占57 .3%,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内迁移占73 .6%,如果按三类地区划分,地区内迁移占全部迁移的80%。在跨省迁移中,74.9%流入东部省份。迁移人口又分成两类,即户籍迁移和非户籍迁移。后者占全部迁移人口的65 .l%,其中以务工经商为迁移目的的占45.9%,反映了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就业。城市到城市的迁移和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构成了全部非户籍迁移的80.3%。实际上,这些迁移者构成城市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出现的“民工潮”也是一种“离农”的现象,因为“离农”,不仅是一种工作的变动,空间的移位,也是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重大转变。已经搬迁到城镇的居民,要从“内涵”上实现这种转变;尚在乡村的居民,要迎接城镇化的挑战,继续准备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向城镇大量转移;留下少数务农者,也就是逐渐成为懂得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可能是“离农”。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出现的“民工潮”,应采取包括教育培训在内的恰当的疏导政策,使其适应城镇化发展对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实现有序流动。

  从教育结构来看,农村教育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结构以基础教育为主,基本上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比重非常小。况且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也以向发达地区培养、输送人才为主,而不是为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也以向发达地区培养、输送人才为主,而不是为农村地区培养人才,因此,《中国青年报》(20xx年10月8日)曾经指出我国的城市成了农村贫困地区人才的“收割机”。农村地区流失的不仅是资金,而且是人才。这两方面的流失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来看,它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为谁服务,是“离农”还是“亲农”,“为农”。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培养方向的城市性、离农性。早在20世纪初期,陶行知先生就曾批评过当时农村教育的离农性,他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6]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活动、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根本解决不了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问题。国家实行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农村的城市化化,决定了农村人数要不断减少。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预测,到20xx年,我国农村将有2.2亿-2.3亿人口转移城镇[7],意味着现有的农村适龄儿童将来面临大规模转向城镇,如何使农村人口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素质等方面适应城镇生活,并且在城镇安家乐业,是农村教育必须面临的挑战。

  农村教育就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因此农村教育应为培养建设人才,提高全民素质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对于农村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学者都从制度层面、经费投入、教学内容、农村教育结构[8]等方面进行改革,对此,本文不再加以论述,再次指出一点,就是加强思想教化。目前不少农村学校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把学校教育变成单纯的“升学教育”“离农教育”,而农村社会中又缺乏重农的风气。结果造成学生、家长、社会的普遍错觉,“读书——升学——离开农村”。这种被扭曲的社会现象有悖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将实际行动转到与人第一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农村观,为建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努力。尤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劳动差别还很大,更需要加强这方面教育,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劳动去实现农村城市化的伟大目标,是我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农村青年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飞.农村教育中的生活世界:问题与对策[M].当代教育论坛,20xx,(2).

  [3]赵宝柱.农业科技滞后是制约农村职教发展的主要因素[M].职业与教育,1995,(1).

  [4]中国教育年鉴(1993、1994)[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蔡昉,都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长期性、效应和政策[J].学术研究,20xx,(6).

  [6]陶行知全集:第2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7]史成明.新农村建设和为农村的农村基础教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2).

  [8]冯广兰.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及解决对策——国际比较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xx,(1).

农村教育论文2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农村教育论文3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论在我看来,这并不一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提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只要有排队,就一定不会是齐步走的,势必有前有后,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而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又各不相同,怎能让学生都不掉队?

  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也就是说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由此可推:只有桶壁上所有的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若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明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可以象征一个班级,而“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一个班级好比一只木桶,班级里的学生就是组成这只木桶的板子。一个班级通常有四十名左右的学生,总有几个“后进生”,尽管他们可能学习很努力,甚至老师也给他吃偏饭开小灶,可成绩始终无法提高,达不到预定目标,拖班级成绩的后腿,成为老师的负担,影响了班级的平均分,影响了教师的评优选先和职称晋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今天教育的评价机制,仍以教学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与技能。

  同时,老师们也常常喜欢用“木桶效应”来告诫某个偏科或某方面有缺陷的学生要全面发展,否则将来就不可能成功。这话粗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分析则未必正确。

  没有“怪才”、“奇才”、“专才”,也是教育的遗憾。目前,有很多学生,不偏不怪,他们有些学科学习比较吃力,但某门学科则极为轻松,甚至有超常的能力(可以称他们为“奇才”、或“专才”)。如果和其他学生同场竞技,他们往往会被中考所淘汰,只能到相对落后的学校就读。无论对个人前途,还是对需要创新力的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我们应当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以一句“必须追求全面发展”推脱。一百多年的民国时代“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做法或许可以供我们现在借鉴。民国初年的1916年,朱自清先生报考北京大学,数学只得了0分,但却因语文成绩极其优异而被北京大学最终破格录取。朱自清先生后来成为了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同时他成为了一代国学大师。如果当时没有被北京大学录取,没有北京大学的深造,他的人生和中国文学史或将改写。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1930年,臧克家先生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作为主考官的该校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先生出了2道作文题目: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这两题任选)。臧克家把两道题都做了,当闻一多先生看到文章中的“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几句话时,当时喜出望外,破格打出了98分的高分。尽管臧克家数学科目只考了0分,但在闻一多先生的力荐下,他依旧被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为什么闻一多先生有如此惊人之举呢?这是因为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大学时,同样因为作文成绩十分优异(其他科目成绩的很一般)被主考官格外赏识,破格录取。闻一多对臧克家有相见恨晚,感同身受。臧克家后来成为闻一多先生的入室弟子,是“闻门二家”之一。

  条条道路通罗马,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你可以补短,但你更可以取长。你历经千辛万苦将自己各方面的“短板”都补到所有板长短一样后,可能你能成功。但是如果有一种“扬长”的方法能够让你迅速地在领域、行业里脱颖而出,那么何乐而不为呢?杰出的科学家、相对论提出人,爱因斯坦在少年时候功课平平,不被老师喜欢,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还公开骂他长大后肯定不成器。但他依靠对数学、几何和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最后凭借他在这方面的优势和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问题学生,多与他们沟通谈心,建立相互信任;关注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抓住教育契机,对问题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使全班同学帮助问题学生改正缺点,融入集体。

  任何学生都有“短板”,有些可能是因为努力不够,有些则可能是由于天赋异禀。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加倍努力来弥补;而对于后者,即使我们竭尽全力可能也作用不大,最多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很多有大成就的人,其聰明之处,不在于他们努力去加长自己的“短板”,而在于把自己的“长板”发挥到极致。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教育人,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千万不要只用考试分数这一把尺子来度量所有的学生,而应该努力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天赋或长处,并鼓励他们将这些天赋或长处发挥到极致。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将自己的“短板”补齐,但我们可以让有“短板”的人也能成功。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看,只要将木桶向“长板”的一侧倾斜,充分利用“长板”的作用,就能让有“短板”的木桶装更多的水。

振兴乡村背景下农村教育投资的现状和优化途径论文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1-07-08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教育毕业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振兴乡村背景下农村教育投资的现状和优化途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文章基于农村教育投资的特点和现状,探讨农村教育投资所面临的难题,并进一步分析这些难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最后从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要求出发,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教育投资;信用户;

  一、农村教育投资的特点与现状

  (一)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资是以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主。虽然针对农村地区每年的财政教育拨款增速较大,但无奈总量依然不占优势。此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元的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依然高达1660万,贫困发生率为1.7%,这限制了农村家庭在教育上的投资,并且同期农资物价上涨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二)教育目标与城市的教育目标趋同。

  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农村教育投资向城市看齐。农家子弟读书的主要目的,甚至说唯一目的就是考大学,否则就默认失败,这是完全不健康的教育理念。此外,针对农业经济活动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欠缺,完全没有形成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三)投资仅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整体办学条件差。

  随着政府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基本的教学资料和活动均可顺利开展。但实验性、探索性教学的开展仍不具备条件,仅有的教学仪器和实验材料利用率低。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体育课、音乐课等“辅课”由“主课”教师代为教授甚至长期不开的现象较为普遍。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农村教育中的几处疑难的论文

标签:教育学 时间:2020-11-06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教育学】

  【摘要】我国农村的新课程改革从目前的结果看,效果不明显,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录用人才的教育制度制约了课改的步伐。新课程改革不停留在说教上,应注重实践,而且要更注重地区差异性,否则不能具有真正时效性。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由于学生的现状和学情等因素存在,难以推行或者进度较慢,是需要时间的。任何教育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在我国许多情况复杂的农村。

  【关键词】人才录用体制;注重实践;农村学情

  2000年以来,我国针对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改革大步流星,前所未有,这有利于我国教育进程与世界教育发展水平及现状的接轨,改革以新的角度诠释了教育观,全方位扫除了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并推行“教育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为造就和培育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身为一名农村教师,同时也作为一位新课改的积极贯彻者和执行者,在推行过程中,有几处疑难,谈谈自己的点点感受。

  首先,从结果上看,近十年的课改,似乎是失败的,然而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却已经深深地落在了每一位老师的心里,身为人师,我们何尝不想教育出一批具有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宽容之德、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具有亲社会和合作精神的人才?僵硬且死板的教育体制让我们无法放开手脚,关键以成绩考查来衡量的人才标准,更令我们不敢迈开步子,带着先进理论我们昂首进入课堂,但最后我们灰溜溜的出了课堂,在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惊奇的发现,在努力之后,自己的课堂内容无法按期完成,而且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喧哗场面与教学对课堂的要求不符合,已激起了学校部门领导对课堂的不满,认为老师的课堂管理不力,甚至提出批评,更令人头疼的是,课改之后对课后知识的巩固安排,让我们摸不着头脑,新教材曾使我们一度无法接受,教本的推行与考试中考核内容的不变使我们无所适从,于是,我们问,成绩怎么办?教育教学质量怎么办?每个老师都知道,好老师,第一是成绩好,其次才是别的方面,在惊恐中,我们不敢迈步,是的,往前迈步,迈不好,那是在跳沟,我们不仅仅失去的是成绩,失去的可能是自己的职位甚至是饭碗。新课改对每一位老师而言,其要求是科学的,合理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又是高要求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教师已有所收获和心得,但是课堂教学不是老师一个人的,其实新课改对学生同时也提出了高要求,如果老师的思想理念已经定位,而学生仍是现状中的学生,这课堂如何互动得起?课堂教学如何继续?农村的教师最有实感,由于客观条件的存在,农村学生的知识、阅历、经验等无法与要求的学生水平相平,那么老师再怎么启发,再怎么关注,对于一个充满好奇而又希望老师告知的农村孩子而言,能说被动接受是错误的吗?在无奈中,我们完成了一节课又一节课,虽说教法有所变化,但仍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教育教学层面上,作为一名农村的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我们想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但我们需要的更是教学成绩,我们选择什么?谁能告诉我们?当课改提出老师应该转变其教育观念的同时,是否也想过中考、高考制度的转变?行动指挥棒不变,我们如何转变的轻松?由此而想,一种新事物的产生,接受是得有一个过程,更何况是一种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时就能凑效的,农村学情与现状滞碍着新课改的推动进程,我国的人才的录用体制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近十年的新课改步伐之艰难,就像是把非常先进的思想模式根植于保守的封建土壤中,花开得不怎么红,果结得不怎么繁,是注定的。

农村教育论文:从爱心走向民主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0-11-06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教育毕业论文】

  先说一个小故事,一个深冬的夜晚,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冒着寒风叩开了我的家门,他一进门便首先自我介绍说“我是《爱心与教育》的读者”,继而说自己“犹豫了很久,终于还是鼓起勇气来打搅您”,又说“我想请您给我远在东北当老师的侄女写几句勉励的话,让她当一个好老师”,他手中还提着一袋猕猴桃,说是要“感谢”我。说实话,惜时如金的我平常对于不速之客--哪怕是我的好朋友或者来向我“请教”的人,我是多少有点不悦的;但那天晚上,看着老人满头的女发和他那真诚的眼神,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坦率地说,当初我怀着激情写作《写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时,我就自信它一定会在读者中找到自己的知音的,因为凡用心灵写出的作品必然会赢得读者的心灵;但反响如此强烈,以至该书被搬到中央电视台,之后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冰心图书奖”等荣誉,仍然有些出乎我的预料。一年多来,我几乎每天都要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和电话,而且令我惊讶的是,来信来电不仅仅有我的教育同行,还有学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关心教育的人们。比如某省重点中学的一位高二学生在深夜12点奋笔疾书,向我写来长长的读后感;科利华集团的副总裁看完书后按捺不住激动之情,于凌晨1点含泪给我致信,等等。不少读者都说自己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有的读者甚至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地向作者诉说自己的感想。(我感到特别过意不去的.是,我实在无力给每一位来信的读者回信,在此表示真诚的歉意。)在我和读者之间,还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某山区小学教师,来电话表示愿意与我的学生结成“手拉手”对子,共铸爱心;一位老人读完此书后,成了此书的义务宣传员,奔走在各个学校;有一次我乘坐出租车,当司机得知我正是《爱心与教育》的作者后,执意不收我的车费……

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论文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0-10-19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教育毕业论文】

  【摘 要】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应运而生的信息化教育已广泛应用于高等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中小学信息教育与学科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还处于发展初期或停滞阶段。本文分析了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育信息化 整合 信息技术

  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化教育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辽宁省作为教育大省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辽宁省农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广大师生对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了高度的认识。在农村,大多数教师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所教课程中,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全省已经有3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主要用于接收中央电教馆制作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已形成以省、市两级平台为基础、以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络为依托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享。

开发农村教育课程资源及发展方向论文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0-10-06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教育毕业论文】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积极进行实践和反思,不断提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把课程资源开发看做是既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更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使课程资源开发能够真正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一、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条件性课程资源利用相结合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获取或内化的对象,既包括以文字、符号、图形等静态形式存在的教材,以及其他媒介如教学参考书等,又包括潜藏于教材内的教学背景知识、学科思维方法以及学科思想等。长久以来,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往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教教材”,对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只是局限于知识点。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重视对教材的开发,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提高对教材以外的其他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对课程标准以及其他文字材料的开发,帮助教师理解所教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课程评价等,进而把这些资源转化到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质量。在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中,不仅要关注那些外在资源的开发,更要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所蕴含的内在的教育价值,使之发挥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开发不能忽略素材性课程资源。

  农村教师普遍认为,农村学校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现有条件制约了他们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在满足正常教学应该具备的条件之外,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坚持量力而行。当前,重庆教育虽然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按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地形所划分的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区域里的农村,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学校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因此,课程资源开发还需要树立课程成本的观念,不可盲目进行,更不能不顾学校的财力和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而一味地追求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应该充分联系农村生活实际,根据各地各校的特色,就地取材,发挥优势。如新能源利用、农村特色产品、生态环保、农村交通运输、文化传统、民族风俗习惯等,都是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总的来讲,条件性课程资源开发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特色,坚持以校为本,对学校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使用效率。

农村教育史研究的别样视角的分析论文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0-10-01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教育毕业论文】

  在当前的教育史研究领域,农村教育史研究无疑是一个热点问题,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概括起来主要从农村教育的经费、课程、教师等政策和制度的沿革来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村教育的变迁作了详细的展示与阐释。在检视这些研究成果时,我们不禁要问: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村教育到底是个什么图景?什么样态?农村人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与氛围中接受教育?他们的教育生活是什么样的?教育对于农村受教育者意味着什么?学校对农村受教育者的社会升迁和流动有何功能?回答这些问题,无疑需要重新检视与思考现阶段农村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另辟蹊径,寻找展现更具“现场感”的农村教育历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以口述史的方法,从教育接受者的视角来观照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可以说这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一、何以关注农村受教育者

  虽然当前农村教育史的研究为数不少,但仔细翻阅这些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的思路基本上也遵循教育史“制度和思想”的二维框架和国家主体的宏大叙事取向。表现之一是:在农村教育史的研究中所看到的只是制度、政策的出台与更替,不见人的活动与反应;只见描述伟人的宏大叙事,不见具体的教育场景、教育生活。正如丹麦学者曹诗弟所批评的一样“绝大多数中国教育研究采取的都是一种‘山上而下’的理论视野,……多数论文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作者根据一些相关的理论资料和政策文献得出的主观意见,最后的'结论往往也在意料之中,不外是告诉你中国教育应该怎么样,而不是描述中国教育的真实状况”。因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如今,这60年来农村教育到底是个什么图景?什么样态?农村人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与氛围中接受教育?他们的教育生活是什么样的?教育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从一般的宏大叙事的教育史著作中无从知晓。国家主体、宏大叙事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在农村教育的研究中更多关注教师、课程、经费等领域的问题,而关注受教育者及其家长的经验与感受的极少。教师、课程、经费这些是保障教育开展的必要因素,研究之丰富实属必要,但农村的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消费者,作为中国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怎样看待教育?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促使他们做出接受教育还是放弃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等等。这些选择的动因又是什么?所有的这一切是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制度的安排,因为对受教育者需求和个人利益的无视,因为从不倾听这些平凡人的声音,在汗牛充栋的教育研究作品中很少能寻找到。正是因为这样,农村教育政策中很多良好的意图却没有带来良好结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农村教育研究要更多地从学生以及家长的经验与感受出发,更多地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人需求和利益,不仅可以为目前讨论中国教育的常规方式开辟另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而且能够使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变得更加完善。

浅谈农村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8-17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其他类论文】

  农村教育历来备受关注,同时也存在不少争议。就农村教育教学而言,更是要受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地域环境等多方面影响。我们口口声声说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然而学校、家庭、社会不能形成教育合力,那么何谈实施课程改革,何谈推进素质教育,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就农村教学中存在一些倍感困惑的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初浅认识,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制约着农村学校前进的脚步,现归纳如下:

  1 课程设置较偏多,造成课表编排困难

  依照内蒙古自治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设置表,小学一、二年级每周25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然而以下课程还需设置,其中国防教育课要求每学期保证10课时,基本达到隔周一节,消防教育课(每学期六课时)、法制教育课、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课、安全教育课、生命教育课、心理发展课、班会课等等,这些课程大部分要求体现在课程表上,这样把学校的总课程表弄得很满,学校认为这些课程的设置的确对育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应考虑学校的课表安排和教师的教案编写,使之既合理编排,又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应引起足够重视。

  2 音体美英专职教师少,造成学校难以开足或开齐

  农村学校为使各校各校能开足开齐课程,提出跨校任课方案,音体美课程现在各校能正常上或克服困难上的也不多,虽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非专业教师参加音体美教师培训,但仍不能彻底解决实际问题,音乐和美术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最后音体美只能是一首歌、一个球、一幅画。英语科目,仍不能全面铺开,因专业英语教师少,培养一名合格英语教师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的确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英语,这必将给小学生到初中学习英语造成一定影响,学生间英语基础不等,差距悬殊。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探讨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8-17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其他类论文】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就农村追求升学率和农村教育的离农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

  关键词:农村教育;离农现象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客观规律,现在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1](P.480)。近年来,在我国坚持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现实执行中,由于农村教育的不配套,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的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必须清楚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农村教育可以使农民适应非农产业就业的要求,使农民有机会进入第二、第三产业;有助于农民适应城镇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教育能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教育片面追求升学倾向

  中国历来有着重教育的良好传统,特别是农村地区。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农村学生进入高校的机会更大一些,高考就成了指挥棒,在学校方面,尽可能地让农村的孩子通过考试进入城市[2]。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考大学。而作为家长,更是寄希望于考试,进大学,做城里人,光门耀祖。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升学主义思想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一是,“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和乡村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使得农民对自己的子女的最大希望就是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获得社会升迁的机会,成为城里人,享受城里人的同等待遇,这是农民对自己孩子抱有的最美好的愿望。农民寄希于自己的子女“跳出农门”,这就很明地使学校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得不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之路,这也是农村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屡禁不止的根源在。其二“跳出农门”的思想普遍存在,农村学生渴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享受城里人的优厚待遇。农村孩子读书最大的动力也在于改变自己可能重复的做农民的命运,那么,升学就成了是他们的最直接的愿望就是。其三是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倾普遍存在,学校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业和课程都是为了当地的经济建设服的,与农民“跳出农门”的愿望相违背,关于这一点的现实例子就是山西柳林前元庄的农村教育实验。农民历来是在没有掌握多少文化知识技术的情况下从事生产,使他们对文化技术产生误解,对科技就是生产力缺乏理解,不少人认为子女学习农业技知识是没出息,还有的人认为农业知识没啥可学的,以致我们的职业技校一年制班的学生人数不多,如陕西省某技校中学计划招收一个班,结果报名的只有6人而已[3]。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跳出农门”者微乎其微,而多数落伍者则不得不农村的土地上扎根,有关资料显示只1992年中考落榜生就有600万之多,1993年有近700万之多,[4]他们无论在思想情感,知识结构,劳动技能方都不能适应需要。

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8-16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其他类论文】

  【摘 要】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应运而生的信息化教育已广泛应用于高等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中小学信息教育与学科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还处于发展初期或停滞阶段。本文分析了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育信息化 整合 信息技术

  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化教育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辽宁省作为教育大省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辽宁省农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广大师生对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了高度的认识。在农村,大多数教师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所教课程中,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全省已经有3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主要用于接收中央电教馆制作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已形成以省、市两级平台为基础、以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络为依托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享。

浅谈农村教育中的短板问题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8-11
【yingjiesheng.weiyujianbao.cn - 其他类论文】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论在我看来,这并不一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提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只要有排队,就一定不会是齐步走的,势必有前有后,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而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又各不相同,怎能让学生都不掉队?

  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也就是说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由此可推:只有桶壁上所有的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若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明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可以象征一个班级,而“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一个班级好比一只木桶,班级里的学生就是组成这只木桶的板子。一个班级通常有四十名左右的学生,总有几个“后进生”,尽管他们可能学习很努力,甚至老师也给他吃偏饭开小灶,可成绩始终无法提高,达不到预定目标,拖班级成绩的后腿,成为老师的负担,影响了班级的平均分,影响了教师的评优选先和职称晋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今天教育的评价机制,仍以教学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