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其预防论文

时间:2022-04-21 14:46:39 财务税收 我要投稿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其预防论文(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其预防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其预防论文(精选5篇)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其预防论文 篇1

  摘要:

  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造假问题日益严重,造假案件频繁出现,严重干扰投资人、债权人和监管机构的正确决策。文章以此为切入口,剖析了财务造假动机,提出了建立防范机制的重要性,呼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防范机制

  研究上市公司的造假动机,并从财务造假的动机入手,建立财务信息造假的防范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上市公司的造假动机,提出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监督机制。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

  1.上市公司造假的内在动机。会计法制建设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此,国家陆续颁布了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改变了无法可依的状况,但由于没有与会计法配套的实施细则,使会计法难以得到充分的实施。按照会计法规定,企业负责人要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执行会计法,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和企业负责人的法制观念关系十分密切。一些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不强,为追求个人和企业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指使会计人员故意弄虚作假,对内对外搞两套账与两种表,一套较为真实的对内,而另一套虚假不实的则对外,欺上瞒下,捞取私利。

  2.上市公司造假的外在原因。企业经济自律固然重要但光靠遵纪守法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是不行的。我国目前虽有代表国家利益的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的国家监督,以及初步建立的民间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实行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监督。但由于相关法律的完善配套以及各事务所缺乏独立性,致使在对企业会计信息审计过程中存在权钱交易。于是,出现提供假验资报告,或进行虚假不实的资产评估,或对财务报表进行过场审计,或提供掩盖事实真相的审计报告等问题,因而使得会计信息中的水份越来越多,可信度明显降低。可以说,不能有效地对企业进行外部监督,也是诱发企业会计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博弈分析

  提供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但是企业是否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则取决于真实会计信息能够带来的利益。利益追逐是会计造假的潜在动力,这一潜在动力能否成为现实动力取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环境。

  假设存在两个企业,他们存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会计行为都有“会计诚信”和“会计造假”两种选择,在选择会计行为时,他们没有信息沟通,可以估计会计行为的收益,企业会计行为不受监管或监管很弱。这是一个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如果存在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造假者获得相对收益,而诚信者却获得了相对惩罚),那么,必然造成“会计造假”的博弈均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调整收益矩阵,改变博弈规则,使诚信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利益,造假者必须承担更大的惩罚。

  从经营者的投资者的关系角度看,两权分离条件下,经营者往往具有“会计造假”的自然动机。但是,会计是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经营者的造假动机能否实现取决于会计的态度和行为,这就形成了经营者与会计之间的博弈。与企业间的静态博弈所不同的是,在正常情况下,会计受雇于经营者,其造假动机远远低于经营者,而经营者往往采用威逼利诱的手段使会计与之合谋。所以,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会计的态度往往取决于经营者的态度,二者之间存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经营者在会计造假行为中处于主动地位,经营者应承担会计造假的主要法律责任。如果提高检查效率,加大惩罚力度,使经营者的造假成本足够大,经营者将不会对会计采取威胁行为,会计将进行诚信操作。

  三、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机制选择

  建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内在监督机制。内在监督机制是股份公司内各利益主体依靠内在赏罚机制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监督机制。股份公司内在监督机制能否建立的关键是能否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委托———代理契约制度,规范内部治理结构。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章程约束机制。公司董事和董事会要忠实履行“委托儿”职责,负责管好自己的执行机构。经理要依章程和职责行事。监事会切实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收支,对经理进行监督和约束。在实行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要尽快按《公司法》的要求进行职务分设,防止出现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共同对公司的“内部人控制”。

  (2)建立股东对经理的强力约束机制。股东大会要定期审议公司财务报告,严格评估经理的经营业绩,并决定对经理的聘免撤换。

  (3)建立管理参与制,有效监督经理的日常经营活动,防止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管理参与制是使处于服从地位的雇员或其代表有机会参与决定公司发展目标的决策,监督经理的日常经营活动。管理参与制是对经理管理权力的再分配,即对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进行的调整,从而使掌权者的权力受到更多的约束,使服从者的权利和自主得到提升和补偿,从而实现权力的监督、约束和平衡,以防范经理实施会计舞弊等道德风险行为变为现实。

  (4)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由于股份公司各种经济问题都会在会计上得到不同程度地反映和体现,因此,内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范会计舞弊、预防假帐发生。

  内控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包括会计机构)

  1.控制制度、记录控制制度、业务处理程序控制制度、会计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会计凭证、帐簿及报表控制制度等。

  2.建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外部监督机制。设置外在监督机制的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的趋利避害的利已动机的假定基础之上的。因此,当外在的监督机构对规范所允许或鼓励的行为进行奖赏时,人们将强化这种行为;而当外在监督机构对规范所禁止的行为进行处罚时,人们将避免这种行为。为防止股份公司实施会计舞弊行为,必须有健全而强有力的外部监督,至少包括:

  (1)运用《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武器,强化对股份公司的法律约束机制。会计舞弊行为被发现后,要严肃处理,给公司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导致公司破产的,要依法追究经理人员的该职责任,并实行严格的经理市场禁入制度,不能“易地做官”;触犯刑律的,要依法惩处。

  (2)加速培育职业企业家,建立健全经理人员职业档案制度。建立职业经理市场后,经理人员的职业档案信息将会极大地影响经理市场对他的需求及其“均衡价格”,包括会计舞弊在内的所有道德风险行动会导致他被人取代,甚至身败名裂。职业经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将为经理人员营造一个充满诱惑和压力的奋斗环境。

  (3)强化金融机构和税务机关对股份公司的有效监督。

  金融机构与股份公司的往来频繁,其收支状况有详细及时的了解,税务机关每月根据申报审核催缴税款,对其会计报表有较好的把握。因此,建立金融机构和税务机关对股份公司的监督机构可以防范其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4)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监管机构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执行真实、全面、及时、准确等信息公开有效标准,迫使上市公司接受广大公众的公开监督,以防止上市公司通过会计舞弊制造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从而建立起证交所与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监督机制。参考文献

  [1]郑朝晖.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侦察研究[J].审计研究.

  [2]李丽青,师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博弈模型及实证分析[J].求索,2004,(8).

  [3]孙健.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分析[N].中国财经报,2001-03-21.

  [4]郭伟.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几点思考[J].山东煤炭科技,2004,(3).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其预防论文 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破坏了证券市场健康运营的秩序,更使会计执业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时对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媒体等各方面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原因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深刻剖析上市公司造假事件,有助于规范上市公司的市场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一)企业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有操纵会计信息的要求

  第一,上市前为取得上市资格和较好的发行价格。在我国政府调控干预下的公司上市,财务资料成为后期上市运作的关键因素。为达上市目的,不少企业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造假批文、假帐单,虚假编造公司上市前三年的财务报表等等种种造假行为便纷至沓来,形成了对企业资产、利润、负债的虚构。如活力28、蓝田股份、红光实业、大庆联谊、黎明股份,麦科特等。

  第二,上市后为取得增资扩股资格。企业上市之后要想从证券市场再融资,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赢利水平来达到净资产收益率等相关要求。不少上市公司靠自身主营业务的正常经营是达不到融资条件的,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那些盈利水平较低的上市公司仍然会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创造条件争取实现配股愿望。

  第三,为免于特别处理或摘牌。如果某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异常,投资者难以判定公司前景,权益可能受到损害,证券交易所有权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ST、PT处理。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地方政府深感压力沉重。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为免于特别处理和被摘牌,也会产生会计造假的动机和行为。

  (二)中介机构协助上市公司造假

  中介机构主要有: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商、律师等,他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介机构为争客户、抢市场对拟上市公司及己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视而不见。审计《检查结果》批露的十个主要问题中,包括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掩盖违规担保损失虚增利润一例、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逃避税收一例和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掩盖担保事项一例,都属于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已经查明上述问题,但其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

  (三)国家税务部门纵容上市公司造假

  各级税务部门的经济收入直接与其任务的完成情况相关,由于利益的驱动,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为完成征税任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交税收的资金,对虚假的会计信息听之任之。

  (四)中小股东的投机性

  在“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需要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掩盖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非法活动,借以转移上市公司利润或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产。中小股东投机性过强,往往只注重股票的二级市场表现而不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形成合法组织或相关利益代表维护自身权益。

  二、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建议

  (一)优化股权结构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和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关键人(内部人或控股股东)大权独揽,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不改变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就不能从根本上约束虚假会计信息的问题。通过适当降低股权集中度,在一个公司内形成几个相对较大的股东,公司治理结构就可能比较健全,会计信息的生成、提供就不会轻易地受制于关键人。

  (二)建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提高中小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参与程度。

  (三)加强中介机构监管力度

  我国证券市场的众多会计案件中,琼民源、银广夏、红光实业都或多或少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有关,应加强对中介机构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刑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企业会计信息造假、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失误等失信行为都有相应的处罚条款。一方面要严格法律的执法工作,对失信者依法严厉制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诚信责任,细化由法律制裁的失信行为及制裁力度,便于执法操作。

  (四)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建议修订法律时对董事会及董事在会计信息披露事务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更为严格、具体的规定。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降低执行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强化董事会代表全部股东行使职权的功能,改变董事会由控股股东操纵的状况,淡化董事会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职能。

  (五)加强监事会的监督

  监事会具有监督企业财务、董事和经营者行为的职权,在维护所有者权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监事的提名、任命权受到关键人的控制,导致其不能独立地履行职责。目前应提高监事的素质及独立性,强化监事的监督职能,改革监事会的成员构成,允许主要债权人担任公司监事,健全对监事会成员的激励约束和淘汰机制。充分赋予监事会实际的监督权。

  (六)建立股东损失赔偿制度

  一是凡因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而导致股东受到损失的,应由该公司及其董事会负赔偿责任;二是凡注册会计师有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的行为,为公司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股东受到损失的,应由该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赔偿责任。对严重违法违规给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失信行为的处罚,应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逐步过渡到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重,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失信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

  (七)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国家要根据新的经济情况及时地调整会计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以新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为核心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及时调整和解决新旧法规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避免执法时出现漏洞。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使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会计造假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加强教育、夯实法治建设基础、加大行政、刑事处罚力度,完整的会计信息时代必将到来。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其预防论文 篇3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经常出现财务报表造假行为。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的成因及造假手法,提供了鉴别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方法,可为投资者规避风险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对相关部门制定决策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报表 造假

  目前,我国已有1500多家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部队,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正常运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对外发布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是相关部门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投资者赖以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所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从银广厦到格林柯尔,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行为远未绝迹,使众多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虽然监管部门加强了治理,但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带来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有鉴于此,本文探讨了财务报表造假的成因、危害与鉴别方法,从而使投资者能够认清上市公司的经营现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时也可为相关部门的监管提供借鉴。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一)内部原因

  公司组织结构的缺陷。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或由国家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投资兴建而来,加之《证券法》中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其国有净资产的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的规定,使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表现出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突出,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也不能真正起到对公司经营管理层应有的控制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还在摸索阶段,企业经营者往往既是被审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在审计交易中掌握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和审计费用的标准等内容,作为第三方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往往严重受限。

  财务造假行为带来的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有着明显的内部利益驱动。公司高管的薪酬福利与企业业绩直接挂钩、企业取得银行贷款受到一些财务指标的影响、发行新股融资等行为也与诸多财务指标直接挂钩。这些因素都使企业希望自己的财务信息尽量就高不就低。在企业进行财务造假的之后确实给一些财务信息相关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这更增加了企业自身进行财务造假的利益冲动。

  (二)外部原因

  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从会计确认基础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主观性确认导致财务造假的可能性就越大。会计计量理论是企业财务造假的一个外部原因。首先是计量单位问题。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其次是计量属性问题。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法,新会计准则应用后,会计计量属性中增加了公允价值、现值、重置价值、净现值等计量属性。虽然,计量属性的增加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实用性,但是这增大了企业对财务信息调节的余地,增大了财务造假的回旋余地。

  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此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证监会承担着对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日常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稳定的重要任务。但由于上市公司监管的信息量极为巨大,尤其是近几年频繁出现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事件使得我们对其日常监管的效率产生了怀疑。监管不力,公司高管违规成本太低助长了其造假行为,甚至出现了前证监会副主席这样的官员,严重影响了其公信力。此外,国家的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对我国上市公司频发造假事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这些监管部门的监管失职,监管方法、理论落后与我国当前体制的不尽合理有着重要的关联。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危害

  (一)不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即通过上市为那些业绩优良,有发展前景的公司集中社会资源。在我国,上市公司是那些被认为经营业绩优异的企业,它们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进行财务报表造假,这种行为掩盖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从而较容易地获得投资者的大量资金,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缺乏了可靠性、真实性之后,增加了国民经济的不确定因素,误导国家对目前宏观经济形式的判断,直接危害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同时这类上市公司往往股价过高,容易造成泡沫,危害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二)阻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丧失了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表的粉饰行为视而不见,少数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拉拢客户而竞相压价甚至与企业串通共同作弊,这种恶性竞争的直接后果是事务所过度依赖客户,在执业中处于被动地位,也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如果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注册会计师行业只能畸形发展,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经济监督作用。

  (三)影响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要进行粉饰就需要内部会计人员的积极参与,尽管有些会计人员不是出于自愿参与造假,但迫于管理者的压力或某种利益诱惑对财务报表粉饰提供帮助或者亲自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这种行为造成了整个会计行业空前的信任危机,人们对会计从业人员普遍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会计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现有从业人员的执业环境和行为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四)危害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高层在决策时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给决策者以错误的导向,导致决策失效,给企业造成损失。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危害企业的长期发展。

  (五)为活动提供方便

  财务报表粉饰本身必然会造成管理的混乱和内部控制漏洞百出,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为活动提供方便,滋生。

  (六)危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一份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是最能反映上市公司全面信息的工具,广大投资者主要是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投资决策,通过对报表数据的计算分析判断其投资价值。然而,上市公司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后使财务报表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和作用,这种会计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误导投资者的决策。这种粉饰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终究是短期行为,一旦破灭,不仅直接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引发信用危机,使投资者对投资环境丧失信心。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鉴别方法

  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的主要手法是虚增利润,以达到上市、配股、增发、抬高股价等目的,当然也要少数上市公司基于扭亏及利润平滑需要,可能会虚减利润。财务造假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主要目的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

  (一)收入调整手法鉴别

  上市公司的收入调整是其财务造假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收入造假主要有以下方式:虚构收入。有几种方法,一是产品不出库,但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这种情况如:一是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推迟确认收入。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

  (二)资产减值准备手法鉴别

  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掺杂企业管理当局主观估计的一种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资产减值计量难度更大,甚至大大超过上市公司财务部门及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除非寻求专业的不动产及无形资产评估师帮助外,否则根本无法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标准,从而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正确性。这就更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目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玩会计数字游戏,主要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推迟或提前损失,典型表现为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下一年度再调节回来一部分准备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三)非经常性损益事件手法鉴别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例如资产处置损益、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利息、合并价差摊入等。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也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为公司管理盈利提供了机会。

  (四)虚增资产手法鉴别

  有如下操作手法。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多计应收帐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帐款虚列;或应收帐款少提备抵坏帐,导致应收帐款净变现价值虚增;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漏列负债: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

  (五)资产重组手法鉴别

  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便是资产重组。然而,近年来的资产重组很多发生在大量的ST公司。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便在于资产重组。通过不等价的资产置换,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目前仍然是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法之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还有很多,并且越来越呈现复杂多样性,也为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投资者的鉴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其预防论文 篇4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类型,研究了我国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发生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就如何防范我国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能源企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

  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能源上市公司在近几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公司的数量、规模及其资金的投入量逐渐增大,然而能源公司属于高投资、高风险行业,面临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因此,如何防范能源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能源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并提出了防范我国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有关措施,这对我国能源上市公司经营者改善公司经营、防范财务风险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财务风险及能源上市公司的概念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受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企业的财务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存在一定偏差,进而给企业带来损失。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我国能源上市公司概况

  本文将能源定义为能直接取得或通过转换、加工从而获得所需能量的各种资源的总称,包括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结合“能源”的定义,截至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能源上市公司共有135家,主要分布于三类国民经济行业。

  二、我国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类型

  (一)能源上市公司的外部财务风险

  1.政策性财务风险政策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对能源行业的资本运营等方面产生的风险,举例来说,国家的利率调整、财税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变动与调整等。

  2.能源行业的金融性财务风险我国目前的金融资本市场还没有发展完善,然而随着能源行业的进一步改革,资产重组行为和产权交易行为的不规范,导致资本运营效率难以提高。

  (二)能源上市公司的内部财务风险

  1.筹资风险能源行业目前面临筹资的需要,同时也存在收益不确定的情况,因此就会产生内部财务风险,除此之外,无法定期偿付本息也会构成财务风险。

  2.资产风险以电力企业为例,资产风险是比较普遍的风险,并且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危害。电力企业虽然拥有较大的资产量,但是其质量不佳,加上电力企业资产的产权较为模糊,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账面资产与效能资产差异较大,外欠电费巨大,导致了较大的资产结构风险。

  3.投资风险就电力企业而言,随着它的持续发展,电力企业参与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活动。对于电力企业的长期投资来说,由于期限比较长,因此难以避免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如工程质量情况、资金到位情况和工程进度情况等,这些都会对投资回报率产生较大影响。

  三、我国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国家政策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政府进行的宏观调控是影响能源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以及供给和价格进行调整、控制也有可能使能源的供需出现失衡,价格下调的政策使得公司的利润减少,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因此,国家政策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导致能源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2.行业竞争我国目前的能源体系依然不够完善,能源行业的进入门槛和退出壁垒相比其他行业也普遍偏低。同时,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能源行业可获得利润的空间巨大,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企业纷纷涉足该行业,给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内部竞争压力。

  3.信贷风险能源公司如果想要长期健康地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能源行业需要的资金量较多,一般企业法人的自由资金无法满足其需求,因此大部分资金都来源于银行。如今国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信贷资金规模在不断的收缩,这对能源公司而言就造成了融资困难的问题,进而造成能源公司的财务风险。

  4.技术创新风险虽然创新是一个企业得以长久保持良好发展的保鲜剂,但是作为创新中的重要一类,技术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若技术创新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会提升能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价值,但若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则会给企业带来人力、财力等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内部因素

  1.财务关系复杂由于能源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能源的开采与加工方面,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资金管理和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多多少少都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资金流失现象严重,无法保证上市公司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更有可能给能源上市公司造成财务风险。

  2.财务决策不科学财务决策不科学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决策事项的未来结果受能源行业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二是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这会导致资金的回报率偏低。上述两个方面会造成资本结构缺乏科学的规划,筹资综合成本过高,资产负债比率高,负债比重进一步加大,财务风险增加。

  3.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匮乏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往往习惯用自身权力而不是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去管理财务。公司内部所谓的专业人士专业素养也普遍偏低,这就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无法达到最优化,这种情况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公司财务风险的逐步累积,最后危及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防范我国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影响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是必然存在的,对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也有重大的影响。为了防范能源上市公司的外部财务风险,应该对不断变化的能源行业大环境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和研究,把握其变化规律及趋势,适当调整财务管理的政策并改变管理方法,提高公司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能源公司为了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有必要加强内部财务治理,防止财务信息的失真。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公司内部应建立风险评估组织以及日常管理机构,对不同类型的投资项目应当做到事前风险评估、事中风险评估以及事后风险评估。在保证信息基本对称的条件下,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内部控制机制。

  (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应当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最为重要的组织结构即为法人治理结构,这是目前最为科学的制度,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依据公司法的各项规定,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公司在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财务风险,进而制约公司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能源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建立员工激励责任机制

  激励机制是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作的动力,而薪酬激励制度属于激励机制的核心。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能促使管理者减少个人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同时,健全的岗位责任制既能防范公司的财务风险,又能确保公司财产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因此,把激励与责任结合起来,建立员工激励责任机制,能够有效防范能源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五)提高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

  科学决策是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为了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关系密切。因此,为了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公司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法。这就需要公司的决策人员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影响决策的各种可能因素,并且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与评估,从中选择最优决策方案来防范公司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吴超鹏,吴世农,程静雅.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01).

  [2]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4).

  [3]李兰云,张璇.新能源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研究[J].会计之友,2013(02).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其预防论文 篇5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界定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是一个结构调整、需要付出代价的时代;第二,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产业升级的时代;第三,这是一个需要制度来支持技术创新的时代;第四,这是一个垄断与反垄断斗争进一步加剧不同利益集团矛盾需要科学调解的时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

  (1)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缩减、资产可能出现减值。此次金融危机一方面致使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出现缩水,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到存货,特别是大宗商品存货的价值;应收账款也可能因为债务人财务困境面临减值计量的问题。

  (2)上市公司资金链可能出现断裂。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诸多经济市场呈现疲软势态,商品需求量减少。

  (3)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金融危机导致很多企业倒闭,这就提供了行业重组洗牌的机会。但进行并购重组要涉及很大的金额,上市公司一般通过再融资的方法来解决资金问题。而对在融资工具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并购重组后企业的财务负担以及经营控制权的让渡。

  (4)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上升,利润下降,投资收益锐减。现有市场需求的减弱,使得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开拓新的市场,包括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为此上市公司不得不增加销售费用,压缩利润空间。

  (5)上市公司融资可能出现困难。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投资者或股民对证券或投资失去信心,证券市场萎缩。银行为了减少放贷风险而不愿放贷,使得一些上市公司无法得到贷款,从而使正常融资受阻。

  (6)上市公司可能出现债务危机。金融危机之后,上市公司为了维持原来的营运规模不得不增加负债,而贷款的困难是借款成本进一步增加,一旦某一贷款无法及时归还,出现债务问题,就可能引发更大的债务危机。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该公司是我国塑料包装膜行业的龙头老大,拥有BOPP热收缩系列薄膜、BOPET和CPP等三大核心产品,其中BOPP薄膜的产销量均居国内首位,公司还是国家烟草总公司指定的规模最大的烟膜定点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并荣获全国软包装行业评比第一名,其垄断优势极为突出。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该公司的经营业绩出现了下滑,2009、2010连续两个年度业绩出现亏损。2011年4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鉴于中达股份的财务状况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

  (二)基于Zeta模型的总体财务风险分析

  Zeta模型判别式为:Zeta=6.56X1+3。26X2+6.72X3+1.05X4。式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总负债。Zeta模型的判别标准为:Zeta<1.1时,代表很高的财务困境率;1.1<Zeta<2.6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不明,处于灰色区域;zeta>2.6时,企业处于安全状态。在对财务风险整体分析后可以看出,该上市公司2006年度处于安全状态,金融危机发生时财务状况开始下滑,出现一些财务问题,金融危机后的2009及2010年度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陷入了很严重的财务困境。作为行业中龙头老大的该公司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该企业没有良好的应对此前所发现的财务风险,导致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财务危机。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思想层面上

  应树立财务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公司管理层在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要坚持科学的风险观,具备认识与控制各种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将风险控制与防范推广到所有员工的意识中,把树立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引入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让全体员工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高度的危机感和警惕性;最后,要提高公司管理者对财务预警工作的认同程度。

  (二)制度层面上

  应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最根本措施,要降低财务风险,必须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标准。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时,一方面应完善上市公司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从组织上、经济上明确划分其风险责任,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各级管理者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赋予管理者相应的风险管理权限,给予风险管理者应得的利益。调动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其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动力,促使进行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要规范企业经济活动会计处理程序,明确财务信息收集、处理、贮存到反馈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会计专业人员的职责,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为企业预防财务风险提供保障。

  (三)技术层面上

  利用财务预警系统开展财务风险防范,预警系统灵敏程度越高,就能越早的发现问题,越有效的防范与解决问题,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上市公司应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完善的预警机制,完善企业内部预警机制不仅使预警工作经常化、持续化,而且保证了预警系统功能的发挥。

  (四)操作层面上

  (1)筹资风险的防范。防范筹资风险的主要措施是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融资结构多源化,严格控制负债规模。理论上来说,负债比例越大,财务风险越高,许多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由于负债比例过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资不抵债,从而引发财务危机,有的甚至最终走向破产。因此金融危机之后企业更应总结此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调整自身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评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系数,考虑控制负债规模,保证资金的利润率不低于负债的利息率,合理安排长、短期融资项目,减少货币变动以后给企业增加的成本。

  (2)投资风险的防范。首先,认真进行投资环境分析,及时捕捉投资机会。认真分析投资环境是做好投资决策的基本前提。进行投资环境研究,可以使投资决策有坚实的基础,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可以使公司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保证投资决策的及时性;可以预计到未来投资环境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提高投资决策的预见性。其次,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上市公司应认真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准确地预计收益和风险。同时要对投资项目进行风险分析,避免盲目投资。再次,分散投资风险,优化投资组合结构。上市公司应进行多元化投资,把资金投放于各个不同的项目上,各个项目的投资风险大小不一,这样一旦风险大的项目投资失败,所遭受的损失可由获利的投资项目抵补;一旦风险大的项目投资成功,则可获得额外的投资收益。分散投资项目的具体方法有地区分散、行业分散以及企业单位的分散。最后,控制投资风险,对于不可分散的投资风险,上市公司必须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控制。控制投资风险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咨询服务,转嫁风险,接受风险,回避风险,减少风险。本文研究和分析上市企业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并提出了上市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方法,帮助上市企业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本文不仅研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财务风险,还将上市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管理贯穿在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期通过合理的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长期的防范。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及其预防论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浅析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论文09-06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分析论文08-28

电视经济类专题的故事化叙事及其动因分析论文08-05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质量探索论文08-28

上市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论文08-24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识别论文08-19

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分析经济论文08-14

上市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及问题论文07-21

浅析预防医学在职业卫生中的应用论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