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4-05-14 11:19:25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本教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 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2

  寒假我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才对这个陌生的词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谓的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所谓教学,应该是教师支持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我们现在的教学用个词来描述就是“师本教育”,而更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在几年之前就已经落伍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意识到了,在我们学校也开始迈出了课改的步伐。

  在郭思乐教授的博客中给我们列举了几个实例,看完后我想,究竟怎样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老师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我相信,刚接触生本教育的老师肯定都有这样的`困惑,尤其要说的是“生本教育”可是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在我还没接触“生本教育”之前,我对“素质教育”这个词可不陌生,可是如果让我说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我还真说不准确,但是读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之后,我认为,“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通的,而我们现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增添了不少活跃的课外活动,也常常将以学生为主挂在嘴边。但究其实际,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仍值得怀疑。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如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蠢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

  我们所有的教育希冀和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而实现。而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它正在改变教育生态,它拒绝冗繁,通过教育的生态保护,让所有的人,享受为生命的神奇所氤氲着的美好的教育。它是一种崇高的理想,虽然举步维艰,但绝不是梦想。郭教授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的课题,以下是该课题的主要理念,让我们共勉。

  当然也有很多弊端,我们会慢慢的找准方法,一一克服。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的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展示,甚至主动评价。课堂上应该尽量讲得少些,引导孩子发现的尽量多些。这就是我理解的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3

  自师从先生以来,求习生本理论,走进生本学校,观摩生本课堂,然总未能领悟先生的学问真谛。私下思之,又总觉得“此中有真义”,每每想写点感悟,却 “欲辨已忘言”,乃知自己的学识功底尚浅,需继续勤勉求学。在反复习读先生的书和文章,特别是在学习《研究法:回归本体》后,“归一”的方法论引发我对下面几个问题的再思考,虽是几个平常的问题,但对我来说思维已是经历了大的且不容易的扭转,故书写成文,作为近来学习的总结和体会。

  一、教师的位置在哪里?

  中国人向来强调“素位而行”,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概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要格守自己的本份,根据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来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不要去干涉,包揽别人的事情或是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那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其次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并可以做的事情。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越出自己的位置去包揽别人的事情,费力不讨好还不自知。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群体。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梳理好每一个我们或者权威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并不厌其烦的把“它”教给学生,看似我们在很细致,很辛苦,很认真的“教”,实则我们是在剥夺了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究知识的权利和机会,我们用自己的“教”替代了原本应属于学生的“学”。殊不知我们教得越细致,我们就越是偏离了自己的位置!就越是在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那么教师的位置究竟应该在哪里呢?

  在确定“教师的位置在哪里”之前,我想首先需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只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其它问题都是不证自明的。

  教育的主体一直是教育学界乐此不疲的论题之一。可以说,学界近年来形成的“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教师、学生、 教材三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等这些关于教育的主体的主要观点,都没有逃脱西方传统的逻辑思维为主体的二元论方法的思维定势。他们都在试图通过对主客体关系范畴上的逻辑推理,寻找并确定教育的“主体”、“客体”、“非主体”,以确定现实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位次并为研究找到“科学”的依据。然而在这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思维模式下注定找不到教育的真正主体。事实也证明如此,在喋喋不休的关于主体争论中,谁又能说服谁,谁又能证明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就无可争议?静思下来,这些主体论跟“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论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是二元思维的产物。

  曾有段时间,自以为找到了生本教育理论的疏漏,那就是我在生本课堂的讲台上我看不到老师,老师到哪里去了?这是不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缺陷呢?毕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我现在看不到教师的“教”,我如何来评价这堂课的质量,我甚至觉得这样的课无法参加全国的调教评比。现在看来,这是我太习惯于将事物纳为“主体和客体”的思维方式犯的错。这种二元的思维方式使我习惯于将事物分离为主客,是非,善恶,美丑等相对的概念来认识事物,往往认为执着一方,就是忽视甚至抛弃另一方,这种思维的结果必然导致我无法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导致我无法知道教师的位置应该在哪里乃至教师本应该做些什么?

  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二元的思维模式才能明确教育的真正主体。生本教育理论提倡的方法论是:归一 ——回归本体 。它的立场是,“教育的“一”就是提升生命,实现这个“一”最终和本质上要依靠被提升的生命自己。” [1]显然,教育的本体在于学生生命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教育教学确能有效推动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提升,但学习是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生命机制才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无法代替的。教师的“教”充其量也只是这外部力量而已,只是一个外因,真正的起作用的内因却在于学生本身。回归教育本体的方法论,我们就无需再纠缠于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争论中。师生共处于一个没有被割裂的整体,居于中心地位和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位置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应占据教育教学的中心,自然我们也就不需要以“教”去作为评判“学”的依据。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不作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我们倒认为这是教师“不越位”的表现,因为她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充分依托生命的内在机制去发展自身,去实现自身。毕竟教师的“教”作用只在于帮助、成全学生的“学”,而不是替代,包揽学生的“学”。

  用“归一”来取代“二元”的割裂;用“回归本体”来摆脱“主客”的思维窘境,不仅能充分明证了教育的真正主体,也为教师“正位”,更是对传统文化思维的继承与发展。这也许就是生本教育理论生命之基。

  二、美德可教吗?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那么按照他的论述,美德当然可以教授。但苏格拉底自认无知,他论证说,因为他无知,所以他不可能教授任何人任何东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悖论:美德是知识,但它是不可教授的。至少苏格拉底不会承认他教授美德。不可教授,那么还有别的手段使美德被人们获取吗?当然有,苏格拉底也给我们最好的例证。他整天流连于雅典的街市,与人们讨论各种关于美德的问题。在谈论中他就象一个助产士那样去接生存在于人灵魂中的思想,帮助人们认识,发现自己内心中固有的善念和美德,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助其成为一个完善人格、拥有美德的人。显然,苏格拉底在用助产的方式而非说教的方式使人们获取美德。的确,美德是能够为人获取,人们甚至能够学习美德,但却很难证明我们可以教授美德。所以,美德是不可教授的,尤其是不可以以说教的方式教授。然而,今天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却正在以“上课”的形式向学生教授美德,然后以“考”的形式去检验学生的德行,不知不觉学生德性的真正形成却被简化和忽视了。

  其实就在我们教授道德的同时,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道德被解析为体系化,逻辑化的科学的知识,当他以知识的面目呈现于学生时,这种理性化的知识还是原本的道德吗?显然不是:他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道德知识。因此可以说,学校是在教授道德知识,而后再通过考试等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知识”,可事实上,学生记住道德知识并不意味学生获得了道德,毕竟“知道”某条道德条律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德性!而且这些靠记忆所得的道德条律对他们具体的行为并没有绝对的指导意义,他们依然会顺其本性去做他们要做的事。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校德育必然低效,低效的原因不仅在于灌输、训斥、说教类似这样的方法上的错误,更在于德育真正基础——良好的教学—学习生态的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的失落。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美好的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根基之源,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学校德育脱离儿童生活,这应该也是无可争议的。其实,最初的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正所谓:担水劈柴皆是道,举手投足皆教育。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言说的道德,人们往往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它们,从而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追求道德,没有强制,没有灌输,没有说教,一切都是自主和愉悦的。但是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与生活开始分离,德育也随之远离生活,施教者把人类形成的传统美德解析成空洞的道德条律,并把这些抽象的行为规定强加给受教者。这时失去生活根基的德育也就演变成了课室里枯燥无味的说教,充斥着压抑,强制,痛苦和虚伪,当然也就伴随着无效的结局。因此要克服道德教育与儿童生活相脱离的状态,只有让儿童置身于道德生活的自然之境中,育德于生活中,对其学习、交往以及各种生活境遇做出合理指导,使他们获得知识的乐趣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从而提升道德境界。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道德的生活中而获得道德。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中过上道德的生活呢?

  生本教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依托学生内在的生命机制,建立美好学习生活的教学生态。“学习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美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 [2]在美好的教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会在不经意中自然形成了许多美德。诸如:自信、友爱、乐观、热情、进取、公正等等。这是因为,生本化的教学生态:美好的教学—学习生活使儿童获得了尽可能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他们情感的积极性与求知的主动性,使他们得以在生命的舞台上展示自我的'美,同时欣赏他者的美,就在这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在这美好的学习生活中,素朴的,毫无功利的德性就融入了他们的本性,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无需苦口婆心说教,无需蛮横无礼的强制,儿童在美好的教学—学习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道德,在这良好教学生态中孕育出的道德将融入他们的本性并影响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行为。美好的教学生态,成就美好的道德,成就美好的人,成就美好的生活,这确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前景!

  三、 教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如此地怀疑过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做什么?想想总让人有些沮丧:很多时候我们居然是在教学生的本能,教他本来就会的东西。可是,我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以教者自居,并无限扩大自己的职业功效,我们的口头禅或或者应该说是我们的自勉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我们费劲心机的研究教法,从教学内容到时间的安排,从诗意的语言到优美的教态,我们力求把“教”达到科学化,技术化的完美的同时,却把本属于学生学习和求知的课堂成了我们教技表现的舞台,我们对于自己的越位和失职却浑然不知。何其不幸!事实上,这种外在于学生的“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是学生学习的干扰。就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院子里几个小朋友拿着一根跳绳,他们想玩跳绳的游戏。我,一个成年人,理所当然我要教他们玩。于是我很费劲教他们游戏的规则并不停给他们做示范,结果却变成了他们牵着绳子而我在跳绳,与我的初衷截然相反,原本是他们要玩跳绳!后来,我放弃了教(实在是无能为力),然而他们却以他们的方式解决了规则问题,而且玩得很开心,很尽兴。显然,我的“教”既没有让孩子们学会任何规则,也没有达到玩的目的。反而成了他们的干扰,反而使他们失去玩的乐趣,我对“教”的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那么该怎样去改变这种“教”的尴尬呢?我首先想到了“留白”这个词。中国古文化是比较崇尚空白的,古诗有云:不到处皆诗。中国画也非常讲究布白,总会在画里留下那么一片空白,这空白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遗憾,反而引起人的无限的遐思,从而增加了画的整体与和谐之美。那么,我们的教是不是也该借鉴“留白”,不要执着于完整知识的教授,把我们要教的知识留出来,少教甚至不教,留给孩子们自己去想象,去探索,去感悟。要知道只有深入他们内心并融入他们生活的知识才是属于他们的知识。因此,留白,留白,再留白,只有我们留出越多的空白,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施展生命的智慧。其次,我想到的是,我们在“教”中应创设一个展示知识的原本面目的情境。这个情境能把生活世界的知识与科学世界的知识联系起来,让那些经过逻辑分析,抽象的、系统化的知识在这个情境中能显现出它最原初的,生活的摸样,于是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情境中,从自己生活世界中的知识去认识、领悟科学世界的知识,使科学的知识成为于自己的自身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惯常靠“教”的科学的知识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产生联系,他们将内在于学生并能为学生所用,他们与考试无关,他们只为学生更好的生活做准备并成为学生的不可言说的智慧。最后,我想到的就是行不为之教,把学交付给学生,安守做一个生命的牧者,欣赏生命的成长,观看生命之花的绽放,于生命中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

  四、结语

  不论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所提倡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还是中国禅宗的精髓要义“重现本来面目”,其主旨都是要克服主体与客体分立的二元思维。他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事物的本源、本相,没有主客、没有是非、没有彼此的对立,一切都处于本源性地同一之中。生本教育理论提倡“回归本体”,归一的研究方法与他们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说“归一”,既能与古老的中华智慧息息相通,又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思辨成果站到了同一思想高度,也更是对二元思维方式的超越。在对“本体”的追问中,我们能更明晰问题的矛盾所在,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思维局限所在,也就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教育现象中的问题。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4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呼吁一种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然而,《生本教育》给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带来了光明,为我们翻开了一扇光明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当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纳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敬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进展。

  一、生本教育引领敦坊学校课堂教学大变样。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得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教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加到学习中来,即便是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如今,我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努力践行生本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吧!学生是学习的仆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相互质疑、展现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猎取学问和解决问题的力量,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学问,他们特殊有成就感,自信念大大增加,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近来,听了我们学校几位教师的生本课,我很震撼:原来,书可以这么教!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精彩!这仅仅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完《小时候的周恩来》一课时,一个孩子大胆地提问:“假如你是周恩来的母亲,你会如何夸奖他?”看到了吧!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前途无量!他们思维活泼、语言畅达、大胆自信、友爱合群。于是,我顿悟,这不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最高境地吗?

  二、生本教育更让我感受到了教的欢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

  过去,我始终认为自己设计的分析课文的思路很好,总想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还经常为学生没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叹息!而现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围绕话题侃侃而谈中,我常常听得入神。

  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赐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小组沟通。孩子们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有的谈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谈了该怎样读好课文,听!我们班温鑫玥同学的答复:“我们组认为母亲的话应读得轻,由于母亲当时病得很重。”

  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的自学力量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赞扬道:“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还有的同学能够准时给其他组补充或订正,有的还能很好地评价别人的答复。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教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仆人,他们要沟通,要合作,要展现。

  生本教育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谜语之后,孩子们自己创编谜语。请听我们班同学创作的谜语:“一根柱子三只眼,每次只睁一只眼。”——这不就是交通信号灯吗?多么形象!“稀奇,稀奇,真稀奇!拿上鼻子当马骑。”——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谜底。在自学、探究中,孩子们闪动着才智的灵光,对自己喜爱的文章进展再创作。有的学生为课文画插图,有的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书法作品,有的为文章配乐。

  生活诗情画意,其乐融融。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的“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转变了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制造。此时此刻,我真诚地召唤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快、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教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5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和研究实验总结出来的,与“师本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方法,是对“师本教育”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我深感遗憾,很少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当站在讲台上时,我只把他们视为渴望知识、缺乏学习动力和方法的求知者,因此我不断地传授知识给他们。考试即将来临时,我只把他们看作需要验证的教育产品,不停地修补他们的短处。当学生违纪时,我只视他们为行为有问题的学生,强制进行纠正。但很多时候,我没有意识到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人类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如果我们把学生视为真正的生命个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岂不是在释放我们自身的潜能呢?

  每次备课时,我都习惯上网寻找相关材料,提前准备好一些素材。似乎这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在课堂上,我总是以展示自己的材料和学识为主。这种做法激发了我的潜力,但对于学生来说呢?他们甚至连查资料都要反复向我询问:“你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吗?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现成的?”这样的结果更像是娇惯学生,每天都会出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情况。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常见的做法就是不断讲解、重复讲解和大量练习。然而,这种形式的训练往往导致学生厌烦和疲倦,无法提高他们的成绩。实际上,智慧的获得并非通过反复练习,而是通过感悟和顿悟来实现。从举一反三到以点带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为什么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呢?因为我们都追求快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将学生当作产品来对待,认为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外部琢磨就能提高他们的能力,却不知道能力的提高最终要依靠内在的变化。因此,每个老师都应该耐心一些,将学生视为独特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参与活动和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去感悟、总结,并最终学会运用知识,使之成为他们自己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要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教育者,学生取得满意的成绩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是否能让学生体验到教育所带来的无比快乐,我为提高学生素质做了哪些努力,以及我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教育走向生本》这本郭思乐的著作解答了许多令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思考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境界。只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教育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6

  自20xx年开始,我校开始探索和实践生本教育理念。这是一段艰辛的教育改革历程。20xx年,我有幸加入xx小学,开始接触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实践。通过专家报告、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观摩学习、自主研读等方式,我逐步深入了解和认识生本课堂。在实践中,我不断尝试将生本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收获颇丰,也有了长足的成长。现将这一年来的一些感悟总结如下:

  1、生本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这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很大不同。

  2、生本课堂强调互动交流、探究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很有帮助。

  3、生本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反思。

  4、生本教育的推行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和教师团队的通力合作。

  5、生本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相信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摆脱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更能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我理解您提出的这个教育理念很有意思。我来尝试对这段内容进行修改和创作:"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扮演引导和支持的角色。教师不应该过多地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身的潜力。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精神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让学习成为一种自主、主动和充满乐趣的过程。"

  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主导性过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机会。教师过多地讲解和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缺乏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

  2、小组合作环节流于形式,时间太短,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设置的小组讨论环节往往只是一过场,学生无法真正投入其中,难以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

  3、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并未真正体现出来,缺乏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的机会。"生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放下讲解的角色,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交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生本教育的实践启示生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性和探索空间。在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1、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课堂上,学生们主动交流讨论,展示成果,相互质疑,在合作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2、教学氛围轻松愉悦。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放松自己,对学习更加感兴趣。我从之前口干舌燥的讲授,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3、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生本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潜力。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总的来说,生本教育的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推广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当从主导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教师太强势,并且我发此刻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终却往往是自我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忙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能够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主角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忙,帮忙的好处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仅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潜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潜力,是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我理解您在学习"生本课"方法时的困惑。作为教师,确实需要在引导和给予学生发言空间之间找到平衡。我的建议如下:

  1、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自主探究和表达的机会。但同时也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深化理解。

  2、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做出反馈和总结。适当的点评和补充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

  3、在课堂上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很重要。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4、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通过反思和实践,教师会逐步掌握把握恰当度的能力。希望这些建议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的教学越来越出色!

  我理解您在实施生本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学习。我的建议如下:

  1、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可以专门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有效沟通、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等。

  2、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好的做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4、保持耐心和积极的态度。生本教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反思,持续优化教学方法。希望这些建议对您有所帮助。我们一起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您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教育理念。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秉持生本教育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让他们在欢乐中成长。作为教师,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魅力,让课堂充满吸引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我会努力践行这一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主、快乐地学习。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7

  我们学习了《生本教育学习材料》,特别是认真学习了其中的《以生为本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少学多如何实现》《我的成长我作主》《让教师在生本教育实践中收获幸福》等篇章,使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更加明朗。综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有了爱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成功。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特别是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常说,教师的职业,是一份良心的买卖,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是离不开爱心的,没有了爱心,就没有了教育,缺少了爱的教育就永远不会成功。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灵魂,我们首相用爱的力量影响他们,在爱的环境里,一切才能水到渠成。学习材料中的霍懋征老人就是这样的,正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爱心献给了孩子们,他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他的回报才是丰厚的。当我们全身心的爱学生的时候,其实,在工作中的难题也就没有了。每个学生都把老师当成父母,那教育中还会存在什么问题呢?没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只要抓住一点机会给学生一点爱,学生就总会津津乐道,学生是容易忘记的,但也总会记忆犹深的。

  二、一个成功的班集体,才能造就成功的`学生。

  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教育,班级授课制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所以班集体本身就是教育环节的一部分,并且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在好的班级里上课,学生也喜欢在一个自己喜欢的班级里学习,一个班集体的力量会超越一个班主任的力量,会超越全体老师的力量。当我们离开学校我首先怀念的是班集体,然后是这个班集体的老师和同学。我认为班主任的重要责任是通过学生努力去建立一个充满爱心,充满温暖的班集体,然后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团结一致的,能教育和感染人的班集体。一个什么样的班集体,就会培养一个个什么样的学生。如果班主任建立和培养了一个健康的班集体,别的事情就很好解决了,或许那一个、两个的顽固派也会被慢慢感化,彻底消失,因为没有他存在的土壤。教育教学中因班风转变而学生的面貌转变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建立班风优良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责任。

  三、教育的舞台上,学生是永远的主角。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紧紧围绕着学生来进行,紧紧围绕学生的个体发展来决定,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实施,这已经是共识。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又总是忘记了学生。这在光华学校应该是基本扭转了这种局面,这是我们学校的多年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结果。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8

  近期研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颇深,从心里到精神上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以“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的情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鸦雀无声,临下课,教师小结,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听明白了吗”,假设有学生说“不明白”的话,教师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讲得那么详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笨得要命”,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而在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剧烈讨论,小组之间剧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一个学生,你会选择怎样的课堂?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开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当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开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郭思乐教授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稳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鼓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先学要注意: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深思,高出。就语文教学来说,方向是阅读,整体感知,然后品读,并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开始是自由作文,先写后评,先评后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

  粗浅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9

  通过去广州学习,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生本”既是指以学生为本,也是指以生命为本,尊重生命发展规律。而生本教育则是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一种教育。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利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方法,才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听观摩课、听专家讲座、与名师交流、上网查生本教育的资料,我简单谈一下自己对生本教育的几点体会:

  首先,生本教育的理念非常关键。

  不仅要使教师认识到什么是生本,生本的重要性,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生本的含义。只有理念灌输好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坚持。针对我们学校的学情,生本教育实施起来肯定会有难以想象的阻力,所以一定要灌输好理念,让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信念,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做到坚持不懈。

  其次,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多了,自然就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人人想展示自己,人人有事做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总之,在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同样,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创造力的培养也有莫大的好处。

  第三、生本课堂中,学生是主人,教师是引领者。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学生学习尽可能的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面三点:

  1、设置好前置小研究。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习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在广州学习的'过程中,我曾听荆志强老师说过:他的学生有的回家“备课”,这应该是前置的最高境界了。你想啊,学生都在想如何去教,那他学起来会是怎样的轻松。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因此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我对前置研究的设置有以下几点认识:

  ①在设计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规律,布置的几个问题要有梯度,而且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做到让学生“好学”。

  ②教师要提前整合教材,可以的话,要让学生通过前置作业做到温故知新。

  ③我理解您提出的这些建议。作为一名AI助手,我没有教学经验,但我可以根据您的意见提供一些建议:前置作业的批改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从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果发现学生存在问题,老师也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因此,前置作业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老师在设计和批改时都需要格外用心。除了作业批改,老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课堂提问、小测验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老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前置作业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它对于后续教学的开展非常重要。老师需要高度重视前置作业的设计和批改,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好的,我明白了。让我尝试重新组织这个课堂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长负责组内的任务分配和纪律管理。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向大组长或老师求助。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鼓励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头脑风暴和观点碰撞,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老师则应该适当引导,给予必要的帮助,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总之,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实践,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3、学生积极展示,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通过第二阶段的交流讨论,每个小组找出一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向全班同学展示。问题可以重复,但思维不能重复,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将不同,在展示过程中,如果有其他意见或看法,可以补充,如果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以加以指正。这是学生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阶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适时适当的给与学生夸奖或点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涨的热情,并激发学生对与知识,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说过,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如果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那他们的信心将会不断树立。

  4、教师点拨。

  生本教育课堂中,学生是主角,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需要在正确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展示,并在课堂尾声发挥关键作用。教师不仅要对知识有深入理解,还需要出色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点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使其认知上升到更高层次。同时,教师还要避免过度引导,防止出现揠苗助长的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总之,教师在生本教育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持角色。

  第四,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

  积极的评价,以下是我对原文的修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适当的小组评比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具体来说,可以设置小组评比的指标,包括小组成员的行为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完成任务的表现等。每个小组长负责日常评分记录,并在一周总结时公布得分情况。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和表现是受到认可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为小组共同目标而努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技能,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用。

  生本课堂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师在点拨指导时的把握。教师需要具备获取和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讨,从而实现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该适时"收"和"放",引导学生思路,同时给予适当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只有教师做到这一点,生本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中的"放"与"收"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掌握"放"与"收"的艺术。"放"即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思考、探索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则是适时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放"与"收"之间灵活把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只有教师做到"放"与"收"的得当,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获得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与能力。这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与提升,不断探索教学艺术的奥秘。

  总之,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我深受启发,认为这对我们的课堂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尝试采用生本课堂教育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全面发展。我将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声音,设计更富启发性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0

  20xx年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教授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

  这次培训资料分三部分:一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二是由郭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透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那里的教学不仅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

  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化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老师则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圆的周长》,课前老师给学生安排了四个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找一个圆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再找几个不同的圆形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感想。

  课前自学让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课内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质疑中提升认识。学生不仅仅理解了概念,而且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而且还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把一切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精彩,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体现吗?

  课前见闻:

  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则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潜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整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

  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超多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一旦测试,学生出题互考互改,学生的潜力的确很强,但基础知识可能较弱,怎样办老师就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比方说“基础概念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概念错误的种类,成因等等,以此来解决基础资料但是关的问题。

  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彻底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应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习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简单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

  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小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构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

  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但是透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群众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透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理解,用心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样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但是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就应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知识解决

  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老师变得聪明而简单,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这次学习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1

  从初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到此刻,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从学习生本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断的用生本教育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近自然,放飞孩子的天性。透过看观摩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我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录像的教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列外,我多么期望上头这些口齿清晰,知识渊博,侃侃而谈的是我的学生啊!

  我也在我的课堂上尝试了添加适量的生本理念。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教师,让他们过一把当教师的瘾,结果证明这次试验是十分成功的,上台来的学生,不但读的很成功,并且没有一点胆怯。就像我平时在讲台上上课那样。下头学生的反应比平时都好。

  原先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能够从大自然为人带给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教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教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搞笑而生动了。透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透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教育是贴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刻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经过了10年的实践从而在全国推广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孩子致力于自我的掌控之下,把孩子变成一个被灌注的容器。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有自我的思想和意志。如果教师单方面的向他们灌输知识的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学习的热情,造成了好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的状况。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透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我的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生本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是十分好的,如果我们能根据自我的实际状况调整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我们的学生也必须会乐学,会学,发现知识的好处,投入真正好处上的学习。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2

  20xx年4月7日~10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这次培训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由郭思乐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二.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什么是生本教育?郭思乐教授是这样说的:“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是学生尽显天性的舞台,因此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这样就必须给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应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承担着怎样的角色呢?

  生本教育认为:教师应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以往我们教师整个人就像一个“纤夫”,工作千头万绪,总感觉有处理不完的事情,艰难地拖着班级这艘“船”前行,身心疲惫,而且收效甚微。那么牧者呢?他不是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这意味着既要管理着羊群,又要尊重着羊群的独立活动。

  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的任何学习活动的代替者,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在课堂中教师抛砖引玉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教师不会急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好坏对错,更不会以知识代言人出现。知识是靠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的,知识要与学生的经验、感悟相连。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有意义的,是根深蒂固的。

  可见,纤夫用的劲大,学生被动前进;牧者用的劲少,学生受益之多,如何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还有待于我更深地探索。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中,不是“教”觉得“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1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停留在教师“教”上的居多,关注学生“学”的过少。“生本教育观”的提出,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3

  有幸两次参加到广州学习生本教育的座谈会,同行的发言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思维的激荡,生命的闪光!让人看到了兴文教育实践生本教育的希望,更增强了践行者们的信心。提出些想法,也很粗浅,更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领导再重视 顶层再设计

  兴文推进课程改革,是否走生本教育之路,事关兴文教育的全局,也是将来一定时间内影响兴文教育的重大事项!管理者们必需走进生本,认识生本,才能领导生本;各职能部门也必需认识生本,学习生本,才能配合做好生本;学校的校长及到中干也必需走进生本,研究生本,这样才能带头践行生本。从目前情况下,观望者还很多,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强力的推进,也许效果就不明显!

  实施生本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需要有顶层设计的思想,从战略上去构建,从战术上去实施。一是目标如何定位;二是责任如何明确(有些同志在私下交流,校长认为课程改革是分管副校长的事,分管副校长认为是教导主任的事,教导主任认为是学科教师的事,最后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具体如何去做;四是评估如何去改。这些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没有顶层设计的思维,恐怕实施生本教育的效果也难尽人意!

  二、学习再深入 认识再提升

  参加了两次学习生本教育座谈会,感觉大家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在激烈的交锋,这本来就是好事!但感觉得我们中的部分人,好象自己完全弄明白了生本教育,能一揽众山小的样子!其是生本教育是一项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成果,只有我们不断去学习,去践行,认识才会更深入!所以,管理者有必要提醒大家,深入去学习生本教育,组织相关活动,进行多层面的研讨,才会提高大家的认识,才会在行动上真正去践行生本教育。

  学习生本的成本很高,但学校的管理者如果没有真正去体会,那实施的效果是不明显的。所以个人认为,无论是从主管局到学校,还得需要坚持派出去学习,只有相应的管理人员有体会,有思考,这项工作才会有成效。学校的设备可暂时少一点,但学校的管理者必需要懂课程改革,知道如何改!如果没有人思想的变化,再多的物也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三、点面要结合 措施要配套

  如何在兴文的学校实施生本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也一定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问题。综合相应一些地区实施的情况来看,个人粗浅的认为,应点面结合,精准发力:从县级层面来看,点是确定部分重点推进学校,面是全县的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其是生本教育从起始年级做是最容易的,从起始年级开始也少走弯路;从学校层面来看:点是选择好一批班级,面是一个班的各学科整体推进,这样容易形成生本教育的学习模式,缩短学生养成习惯的时间,突显成效!

  实施生本教育,相应措施要配套,实施生本教育的实验校,实点班,涉及到教师的配套、学生的评价、家长的配合等诸多事项,所以相应的措施必需要配套,才能有利于生本教育的实施。

  四、平台要搭建 活动要开展

  一个人低头走路,总不知道自己走在那儿了!有些学校总是爱单干,总怕别人超过自己,我们缺乏的是团队精神,有思想的原因,也是体制的因素。从生本教育的实施来看,只有搭建起相应平台,才能让相应学校少走弯路,才能促进其同学、同研、达到共成长目的!因此,建议一是可结合原来学区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集团的一些做法,成立起生本教育学校共同体,建立相应机制,明确相应责任和权利,给予相应经费保障,切实开展系列活动,真真实实的去做生本;二是建立生本教育专家指导团队,可借助名师队伍、学科教研员等建立起自己的本土专家团队,对生本教育学校进行一定的指导;三是进一步开阔视野,适当的时候邀请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专家团队或生本教育名校的名师给予指导,也可适当组织生本学校去部分生本教育名校跟岗学习,努力让其学以致用!

  五、考试要改变 评价要跟上

  课程改革实施困难的原因是多样的,考试评价的导向是一个重要原因。广东的生本教育实验校是小学六年级才统一考试,初中是初三才统一考试,山东省的整个高中是高三才统一考试,生本教育的实施,开始成绩肯定是有差异的,如果这些不改变,很难去实施。我们要想一下达到广东生本教育实验校的做法,估计也是不现实的。是不是我们就无所改变了呢?我个人觉得还是我们思想解决得不够,放手不够,是不是尝试一下:一是取消学期的.过程性检测,这是下面一些学校和老师呼声,因为这样的检测没有什么意义?二是能不能在起始年级第一学年不统一考试,由生本实验校自己组织考试或按生本教育的要求来考,要给改革者留有时间。

  我们评价整体太粗略;一是内容较单一;二是方法较简单。现代义务教育的评价都在转向引导学校特色发展上来,我们并不是说分数不重要,但我们要的是利于学生发展的分数,有内在质量的分数,但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学生的特长发展。所以是否考虑把评估的内容分成几个类,各类评各类的,总要让那些分数差的学校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特色发展的着力点,而不是一个所谓的综合督导评估;二是评估的方法更多样些,加大过程性的抽测评估的分值,压缩学年督导评估的分值,三是否可探讨引入第三方的评估,努力让其更客观公正。如果评价不改变,那些实施生本教育的学校,刚开始起步阶段,估计很难坚持下去,要让改革的学校有理由改下去!

  六、困难要估足 花开要等待

  郭思乐教授带领他的生本教育团队走过了17个年头,现参与的学校近千所,他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肯定碰到了许多的困难!我有机会与实施生本教育的龙泉四校的领导们无数次、多方位的交流,也深感他们的不易!他们开展生本教育五年来,至今也还感觉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县实施生本教育的学校刚起步,要想没有困难是不可能的,对此,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必需有足够的认识,把困难估计足,这样在碰到困难时才有心里准备,才不会对实施生本教育失去信心!改革是一场革命,也可以说实施生本教育是一场对师本教育的革命!

  种子变成生命有其自然的过程,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对实施生本教育的学校,我们需要的是等待,需要的是点滴的积累,需要的是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的鼓励!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弯下腰来倾听,俯下身子去落实!那我们一定会静等花开,谛听到兴文教育的春天!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4

  生本教育成为时下一个鲜活的话题,吸引着我们的思想,去追寻人本的主旋律;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去追寻生本课堂的奇迹。

  走近邯郸,走近钢苑中学,还未踏进学校校门,似乎已经嗅到生本教育的气息,钢苑中学,全国生本教育实验基地,这所中学把生本理念与学校实际相结合,走着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生本教育开展两年来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

  走进钢苑中学,踏进生本教育的这片沃土,扑面而来的是一块石碑,上面布满了不同字体的立字,下面是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八个大字。这些不同的立字和周恩来的这一读书立志名言,透露出钢苑中学的师生们那种顽强的自立精神与执著的探索意志,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推进生本教育。

  走进生本课堂,那是一节语文课,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学生的精彩无限。

  镜头一:学生替代老师,主持课堂,有板有眼,言语流畅,是那么娴熟;

  镜头二:学生讲故事并写出关键词,然后学生根据故事谈自

  己的看法;

  镜头三:学生记诵成语然后进行抢答,场面异常激烈;

  镜头四: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其他学生讲解问题,随后进行质疑或补充,并进行错误分享。

  走进生本课堂,那是一节历史课,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教师的指导与点拨。

  镜头一:教师尽量不占用更多的时间,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个别问题点到为止;

  镜头二: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教材;

  镜头三:在做解析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要抓住关键词,通过抓住关键词并联系课本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

  镜头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巧妙地进行小结。

  无论哪一节课,每一位老师都面带笑容,态度很和蔼,他们落落大方,不拘束,他们打破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一堂课是那么轻松和快乐,他们按照各自学科的模式与特点进行流畅教学,时而引导,时而点拨,时而为学生鼓掌喝彩,时而对学生做出评价,不断激励学生,他们让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他们实践着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钢苑中学通过生本课堂这一平台,真正的把生本理念不断地渗透到教学中,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课堂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全面依赖学生。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课堂体现着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只做一点点,学生要做一大片,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生本教育在钢苑中学正在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

  看到生本教育下一幕幕让人心动的场面,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结合学生,不断地改进教学,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转变思想,坚定生本理念。生本教育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念;生本教育符合学生个性发展,是一种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理念,生本教育尊重学生的价值,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我们要真相信,真实践,不断地完善它,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思想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对这一理念还存在怀疑态度,甚至否定,有的在实践中,不知如何操作,存在怕苦畏难心理,不愿去实践,有的在实践中,甚至不相信学生能学好能学会,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这一理念已经证明并且继续证明它能给教育带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生本课堂,设置好前置作业。在实践生本课堂中,前置作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保障,是实施生本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就是说教师是否抓住了学生心理并找到了学生的兴趣。前置作业的设置不仅关乎着教师对整个教材的把握程度,挖掘程度,也关乎着学生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行有效的把握这一堂课;也关乎着学生是否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把课上活,因此前置作业是一堂课的`关键。尽管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尝试着设置前置作业,也深知前置作业的重要性,但是总觉得设计时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不断地去完善。前置作业的设置要简单、根本、开放;这六个字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要精心备课,备学生,备教材,设计出符合课堂实际情况的好作业。

  生本课堂切记只注重形式忽视课堂根本内容。生本课堂不是只讲究形式,而是通过种种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学会,动是形式,会才是目的;因此,我们反对把课堂搞成形式课堂、作秀课堂、文艺课堂等等,华而不实。生本课堂是实实在在的,是切合学科实际的,是切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更是切合课堂环境的;生本课堂不是死板的是灵活的,不是学生讲得多就是生本课,生本课有时候也需要教师去讲一讲;不是教师讲的多了点就不算是生本课,生本课有时候也需要学生多接受新内容,只要我们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教师一定要少讲,让学生多活动,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因此教师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要讲,像摘葡萄一样,学生跳一跳能够够得着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所以,作为生本课堂,要时刻以生本为理念,用这种思想指导我们的课堂,以学生学会为根本,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实惠和快乐,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的享受。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5

  在校长的带领下,我和十几位同事有幸到蕉岭参加了全国生本教育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本次学习中,我们聆听了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广州骏景小学陈武校长,重庆凤鸣山中学龚雄飞校长的报告,还在蕉岭县小学听了语、数、英三节生本公开课。每一场报告都让我感受到进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生本教育的成果;每节生本公开课都那样精彩地传递了先进的生本教学理念。两天的学习充实有效,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阔了眼界,收获甚多。其中骏景小学的陈武校长也讲到他们学校的课堂模式,对我们学校现在研究的学科课堂模式有一定的启示。下面摘录一些陈武校长的观点跟大家分享:

  生本教育的三个转变: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把全面依靠老师教转变为全面依靠学生学;把教育从控制生命转变为激扬生命。

  依靠学生的课堂基本模式:

  语文: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研,以读引写。

  如何推动阅读?

  课前:根据主题确定阅读书目或篇章,人人确定研究的方向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兴趣点,做好汇报的'准备。

  课中:展示、交流、交锋、交融

  课后:继续新一轮的阅读、思考、研究

  数学:根本、核心、具体(带例子或方法)。整体模块,把教材变学材。将教材由厚到薄,由薄到厚。

  单元备课三种层次:

  总理式备课:下载新课程标准各年段教学目标,作为这个年段的总纲,了解、熟悉。

  将军式备课:把一册教材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具体化,整理成一张纸,正面为知识整理,背面为单元评研。

  士兵式备课:就是备课前小研究——先学,这个过程就是将单元目标要求逐一化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材有薄到厚的过程。先学:简单、根本、开放、高出。

  英语:剧本教学,以演促说,以演促读,以演促写,以演促研。

  剧本哪里来?模仿、改编、创编。

  剧本怎样分工?分工合作,角色扮演,体验提升。

  剧本教学效果:表达流畅,熟练运用,积极欢乐。

  教师的导体现在哪里?做学生的帮学者。

  什么是教学?就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学。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与学,模式与理念,效果与结果。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1-04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04-28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0-14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09-06

2022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2-20

关于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03-24

生本教育培训心得体会09-18

学习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05-29

生本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0-23

【通用】学习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