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实践心得

时间:2023-10-22 09:19:03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道德教育实践心得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教育实践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教育实践心得

道德教育实践心得1

  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后,内心感触颇深。无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怎样修订,师德规范的主旨不会变,简单概括就是〝责任〞与〝爱〞。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对教育。教学工作热爱,也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假如每位教师都能这样做,学校将会成为孩子的天堂。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大批教师为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甚至付出巨大牺牲,这正是崇高师德和人性光辉的体现。

  新规范明确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一规定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为了尽早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把评价学生标准拓宽到道德水平。心理健康。学习成绩。身体素质。艺术与创造性等方面全盘考虑,这不仅需要学校。教师自觉地规范,更需要社会和家长转变观念。有的学生酷爱文化课钻研;有的学生爱好体育;有的学生善于艺术,学生各有所长,以分数论〝英雄〞的确欠妥。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自我约束力,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态。这样的评价方法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以达到教育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偿家教逐渐成了商业意识在教育领域中的突出反映,这种现象异化了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师德〝新规〞将〝抵制有偿家教〞列入其中,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师德规范。教师的功夫应该放在课堂上,我赞同教师对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生存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城市人口压力。复杂社会生活等现实情况都突出了学生安全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意识,不做危险的游戏,遵守公共安全规则,等等。其次,可以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要适当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方面的活动,如〝安全在我心中〞主题班会。〝我是小交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增强安全意识,在活动中接受安全教育。再次,加强安全检查,学校各个班级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安全工作检查,对检查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申报并及时进行排除,减少可能出现的一切不安全因素。另外,制定应急预案,每个学校都应制定安全工作预案,以确保在突发安全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应急措施,把安全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详细了解和熟悉应急预案的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

  〝师德规范〞只是职业规范而不是法律,它是根据教育法和教师法制定的行业规范。教育部号召老师自觉运用这个规范来要求自己。而,作为教师,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对这个规范的认同。对于一个优秀的老师来说,不仅是课要讲得好,更要有高尚的师德。我们会共同遵守这样的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实践心得2

  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大致可以概括为研讨型。辩论型。体验型等教学模式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关键是能否使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外化的两大飞跃。在实践教学中,必须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悟和价值辨析等基本环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者片面强调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规范向行为实践的转化。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学生对社会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要想取得这类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验。

  一、实践教学的功能和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通过开展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包括课堂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有关德育活动等。

  1、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

  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是指外在于受教育者主体的体现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社会舆论,加上学校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成的合力,在主体知。情。信。意等内在心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使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被受教育者主体所接受和认同,并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内化为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即精神力量。外化过程是指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将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相对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行为。这一过程是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动态过程。

  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法律行为作用于外部环境,往往会产生某种社会评价,即人们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依据社会道德法律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对其行为实践所作的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以善恶和法律规定为标准,形成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的正确价值观。它实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动机。效果和价值的判断,是人们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和坚持正确行为习惯的外在力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善于运用正确社会评价的舆论引导受教育者主体,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对于顺利完成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运行过程,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强化。激励和促进功能。

  2、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大飞跃

  复多次,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才能够实现。其中,认同。信奉层次和阶段是重要阶段。认同,即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法律意识及其精神需要。它是行为主体在认知。情感上,对外在于主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的实施价值。意义的认识趋同,并指导自身自觉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认同阶段的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主体将外在于自身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需要内化为自身意识。自身需要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其自身内在的知。情等心理要素。该阶段是确定更深层次内化的基础,是完成内化和外化运行过程,实现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两大飞跃的动力源泉和心理基础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觉性即受教育者主体实施道德或法律行为的主观动机发自其个体的自我需要,并使这种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趋同,它区别于特定情势下的盲从。

  主动性即受教育者主体实施的道德法律行为,是在内化和外化机制的作用下主动实施的,它区别于在特定外部压力下被动的服从。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认同层次和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应重视受教育者主体对道德和法律理论的接受。认知和情感体验,并在动情上下功夫,做到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将学生引向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行为实践。信奉,即个体人在认同外在于自身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行为实践的情感体验,建立在道德和法律价值信念基础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道德和法律价值信念是人们在内化和外化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对转化为内心信念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价值及其真理性坚信不移,它是系统化的道德法律认知和相对稳定的情感体验的结晶,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法律意识的较高层次和阶段。信奉阶段除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外,还具有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坚定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信奉的关键是〝信〞,其特点是对道德和法律有关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道德和法律的实践感悟。情感体验,坚信其认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并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烈的情感,它是激励人们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和法律信念坚定,则认识必然深刻,情感必然强烈,意志也就愈坚定,行为则愈自觉。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需要转化为其自身意识和自身需要后,不会因为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动摇,相对稳定并持续地实施某种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行为。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进入信奉阶段,标志着两大飞跃的阶段性实现和完成。在信奉阶段,受教育者主体不仅能够依据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对稳定的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而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

  二、实践教学的课型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探索实践教学的课型。这些课型内容广泛,大致可以概括为研讨型。辩论型。体验型等课堂实践的课型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课型。

  1、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

  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它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专题为载体,以研究和探讨为方式,以交流研讨为主要途径,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目标。例如,〝职业与道德〞理论阐述之后,引入〝某些大学生就业后被辞退〞。〝失信的代价〞。〝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增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测试〞等典型案例和专题,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或专题发表看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研讨。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指定1名同学参与全班交流,围绕专题发表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性讲解。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提高以〝敬业〞和〝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成功开创事业的一张必不可少的入场券。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增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测试的现象告诉我们,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用人单位非常重视选用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一个人的成功固然需要知识和智慧,然而,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极大的'热情和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从而加深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立研讨题目,制定研讨方案。研讨题目的确立应该立足于对该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材内容的认真分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思想实际,做好课前准备。选题要准,质量要高,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实践基础最好是选择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讨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专题。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启发。活跃思想,把教学过程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营造一个畅想争鸣的求学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研究问题的能力。

  2、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模式

  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演或辩论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围绕某一专题安排学生开展讲演或辩论活动。通过讲演或辩论活动促进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例如,〝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理论阐述之后,安排〝胸怀民族复兴,立志奋发成才〞的讲演活动。其具体做法是:提前1周或2周把讲演题目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报名,拟定参与讲演人员的名单,做好讲演活动的准备。在讲演活动中,教师结合该专题涉及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点做好总结和点评。通过讲演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理论阐述之后,安排〝爱岗敬业辩论活动〞。正方围绕要〝干一行,爱一行〞的论点进行辩论;反方围绕要〝爱一行,干一行〞的论点进行辩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部分学生分为2个组(正方与反方)展开辩论,用点评方式进行总结。组织〝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哪一个更重要的辩论活动,涉及到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如果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并符合自己理想职业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往往能够做到〝爱一行,干一行〞。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现实与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往往会发生矛盾。很多人不能按照自己理想的职业标准选到满意的职业,无法改变自己的工作岗位,但可以改变其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情感和态度,在岗位工作中逐步培养职业兴趣和情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拥有一份骄傲的人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职业理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原则的职业理想。即使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还不够理想,也应该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国家需要与个人爱好发生矛盾时,应服从国家需要。

  3、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

  体验型实践教学,即受教育者主体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向企业。农村。部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的感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有关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理论阐述之后,安排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调查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企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对企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现状,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职业道德状况的评价等进行分析,明确职业道德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遵守职业道德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从业者事业成功的保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积极主动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了解该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对人才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并写出心得体会。通过调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关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聘用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自觉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加强大学生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实践导引,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促进其良好道德法律行为的养成。

  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励。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的外化两大飞跃。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悟和价值辨析等基本环节,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反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感受,即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并强化其认知。情境可分为〝人为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境〞和〝现实道德法律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加深情感体验。活动体悟,即通过设计或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感受体悟。价值辨析,即以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典型事例为引导,启发学生进行道德分析。评价。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是个老话题,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探讨,有待于该课程的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和创新。

【道德教育实践心得】相关文章:

社区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总结05-31

道德教育心得感想05-22

思想道德教育心得体会03-17

学习思想道德教育心得体会08-19

浅谈青少年的道德教育12-06

浅谈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08-30

思想道德教育报告10-24

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05-15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探讨06-14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