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样本

时间:2023-04-04 08:47:58 学习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样本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样本,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样本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样本1

  在学习了北师大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解读后,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中有几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通用语言文字,热爱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意志。

  二是新课标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三是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前语文教学时老师们通常采用阅读单元的形式组织语文的课程内容,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核心,把其他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附加的地位。单纯地以阅读为中心,其实是难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任务。这一次课标修订,设定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其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语文教学变得高效实用。

  用线性推进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大家都不陌生。教学时我们常常是让学生先识字写字,然后是解词、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用这种方式来推进语文学习,老师一厢情愿的要素较多,学生不一定爱学乐学,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组织形态下,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学习单元的构建。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这样的一个线性推进的语文学习活动就变成了四种学习活动互动推进的过程。

  以学生演讲为例。以前的教学往往是先学了一组演讲课文,在这组演讲课文当中抽取出演讲稿撰写的标准和规则,然后就按照这个规则和标准去撰写演讲稿。现在的学习任务群和以前的线性教学有所不同,很可能是学生先有了要演讲的愿望,然后意识到写演讲稿需要关注演讲的目的和对象。

  通过研读不同的演讲稿的结构体式去确立结构方式,然后在诵读名家的演讲稿的过程当中掌握这些演讲稿的规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演讲稿,进而把稿子越写越好。

  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活动的愿望是自主发生的。因为有了这样的愿望,他通过调集各种学习资源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于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这样的四种语文实践活动就变成了一个互动交流。学生可以以任意一个实践活动为起点,通过这个活动带动其他的三个活动。这样我们就从一个单纯的阅读单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这样先进的教学方式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本,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体会。

  其实,生活中一些热点现象与新课标联系非常紧密。最近爆火的东方甄选直播间里,董宇辉用双语教学的形式在卖货的同时和观众们畅谈理想、人生,用轻松幽默又不乏睿智的语言征服了观众们的心。董宇辉以他广博的知识、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用双赢的方式实现了助农扶农的初心。很赞同网上一种说法:董宇辉的现象让新课标精神得到具体体现:一、学科间的融合。董宇辉在直播间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他的讲课中涉及到中文、英文、历史、地理、哲学等等学科知识,真正做到了学科间的融合。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学习,不就是倡导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吗?董宇辉的讲解显然做到了这一点,这与他平时大量的阅读、深入的思考是分不开的。二、自主学习。新课标倡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自主学习和探究,“双减”政策的落地也在向家长和老师发出一个信号:学习终究是要回到它的本质上来,不是老师和家长推着学生学,而是学生自己有学习的内驱力因而能主动去学习。董宇辉有那么广博的知识、深刻的见解,与他自主学习、大量阅读有关,他平时读了很多书籍,有专业方面的也有各个领域里的书籍,探索精神使得他热爱阅读,并且能深度思考,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知识能有效融合起来,并且学习还能和实践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三、三观正确、有满满的正能量。新课标倡导学生有文化自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董宇辉在卖货的同时向观众输出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他热爱祖国,热爱生他养他的土地。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情底层的广大劳动者。他喜欢李白的浪漫奔放,赞赏杜甫的忧国忧民,钦佩苏轼的自由洒脱。他说人在失意的时候要善待自己,得意的时候要善待他人。这种说法与古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不谋而合。正是有了这么多的因素,他才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喜爱。新课标精神在董宇辉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也使得新课标的落实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感觉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就从静下心下来认真读书做起吧。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读各方面的书,读中有自己的思考,把读书带来的收获放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和学生一起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吧。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样本2

  20xx年7月18日-19日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道德与法治)暑期线上专题培训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的时间,但是我受益匪浅,课堂上的每一位学员都听的十分投入,授课老师的讲解更是声情并茂,现就学习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谈谈看法:

  一、思想上的转变

  说实在的,一开始听到这门课程没有在任教之前在思想上就把它当副科,觉得没有主课的优势,但在任教期间逐渐的有了转变,明白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多么关键的事情啊!我所执教的是五年级,对于五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恰恰缺乏的就是对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教育,然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恰恰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等教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育人先育心,一味的抓高分,升学率,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快乐,同时失去了个性发展,也更失去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

  二、培训收获

  每位老师的课各有千秋,左兆军老师的课非常细致,左老师从教材出发,分单元、逐课进行了细致的教材解析。就编写意图、教材结构、教材特点、教材解读、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本册教材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课上如何轻松导入法律知识的学习,如何设计相关的活动进行讲解。让老师们在紧扣法治教育大纲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认识法律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法律发挥的作用,夯实德育法治根基,为新学期使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做好充分的准备。

  听了顾新红老师的课让我对作业有了新的认识,作业的正确定位:它是课堂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必要补充,是课外的练习,是老师为了完成课程目标,实现教学任务,而利用非教学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根本问题就在于,我们对作业的研究还不够清楚,如何通过设计、管理让它对学生学习产生最大效能。《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的设计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

  (二)坚持以生为本;

  (三)坚持开放创新。作业的设计思路要深挖教材资源、链接生活、关注热点问题、整合各种资源。

  曹金龙老师以《学习贯彻新课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体展开讲解,通过为什么要修订新课标、修订的新课标新在哪里、新课标对教学有哪些挑战,三个大问题进行详细探讨,做到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王小倩老师讲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老师要指导到位,了解学生特点,不要知识点从零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能打散,要围绕一个主题来提出,并且要在恰当时机,升华情感,加强孩子们的知识点。

  三、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

  在这次培训中,老师的讲解让我折服,我与他们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总之,这次培训是非常及时的,相信此次的学习,能在自己今后的常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样本3

  在学习了北师大吴欣歆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解读后,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中有几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通用语言文字,热爱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意志。

  二是新课标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三是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前语文教学时老师们通常采用阅读单元的形式组织语文的课程内容,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核心,把其他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附加的地位。单纯地以阅读为中心,其实是难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任务。这一次课标修订,设定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其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语文教学变得高效实用。

  用线性推进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大家都不陌生。教学时我们常常是让学生先识字写字,然后是解词、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用这种方式来推进语文学习,老师一厢情愿的要素较多,学生不一定爱学乐学,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组织形态下,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学习单元的构建。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这样的一个线性推进的语文学习活动就变成了四种学习活动互动推进的过程。

  以学生演讲为例。以前的教学往往是先学了一组演讲课文,在这组演讲课文当中抽取出演讲稿撰写的标准和规则,然后就按照这个规则和标准去撰写演讲稿。现在的'学习任务群和以前的线性教学有所不同,很可能是学生先有了要演讲的愿望,然后意识到写演讲稿需要关注演讲的目的和对象。通过研读不同的演讲稿的结构体式去确立结构方式,然后在诵读名家的演讲稿的过程当中掌握这些演讲稿的规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演讲稿,进而把稿子越写越好。

  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活动的愿望是自主发生的。因为有了这样的愿望,他通过调集各种学习资源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于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这样的四种语文实践活动就变成了一个互动交流。学生可以以任意一个实践活动为起点,通过这个活动带动其他的三个活动。这样我们就从一个单纯的阅读单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这样先进的教学方式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本,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体会。

  其实,生活中一些热点现象与新课标联系非常紧密。最近爆火的东方甄选直播间里,董宇辉用双语教学的形式在卖货的同时和观众们畅谈理想、人生,用轻松幽默又不乏睿智的语言征服了观众们的心。董宇辉以他广博的知识、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用双赢的方式实现了助农扶农的初心。很赞同网上一种说法:董宇辉的现象让新课标精神得到具体体现:一、学科间的融合。董宇辉在直播间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他的讲课中涉及到中文、英文、历史、地理、哲学等等学科知识,真正做到了学科间的融合。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学习,不就是倡导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吗?董宇辉的讲解显然做到了这一点,这与他平时大量的阅读、深入的思考是分不开的。二、自主学习。新课标倡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自主学习和探究,“双减”政策的落地也在向家长和老师发出一个信号:学习终究是要回到它的本质上来,不是老师和家长推着学生学,而是学生自己有学习的内驱力因而能主动去学习。董宇辉有那么广博的知识、深刻的见解,与他自主学习、大量阅读有关,他平时读了很多书籍,有专业方面的也有各个领域里的书籍,探索精神使得他热爱阅读,并且能深度思考,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知识能有效融合起来,并且学习还能和实践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三、三观正确、有满满的正能量。新课标倡导学生有文化自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董宇辉在卖货的同时向观众输出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他热爱祖国,热爱生他养他的土地。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情底层的广大劳动者。他喜欢李白的浪漫奔放,赞赏杜甫的忧国忧民,钦佩苏轼的自由洒脱。他说人在失意的时候要善待自己,得意的时候要善待他人。这种说法与古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不谋而合。正是有了这么多的因素,他才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喜爱。新课标精神在董宇辉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也使得新课标的落实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感觉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就从静下心下来认真读书做起吧。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读各方面的书,读中有自己的思考,把读书带来的收获放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和学生一起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吧。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样本4

  5月7日晚上,我认真聆听了郭华教授的讲座。她以“让核心素养落地”为主题,从“课程修改定位”“课程修订基本做法与追求”“义教课标框架的内在逻辑”“修订重点与课程亮点”几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为老师们解读了20xx年新课标。下面,将我所学习的一些心得感受做如下小结:

  一、发挥课标的功能。

  新课程标准每十年修订一次就是为了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发展的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中有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有导向性功能的标准。在具体修订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强化学科实践及快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素养导向的质量关。做好学段衔接,实现一体化。听到这儿我的感受比较深。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对学段衔接比较重视。小学生的生活基本比较轻松,学业负担比较轻。学生能够参加多项有意义的校内校外活动,但是,到了初中,时间相应被增加的学习内容所挤压,学生不可能再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部分学科的知识、难度呈直升飞机式增长,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太相同。面对这种种情况,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上的变化。因此,做好小初衔接,将小学与初中的课程标准一贯而下很有必要。同样,我的孩子也面临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营造缓冲跑道,帮助他感受小学生活也是我目前在做的。在过程中我发现新课标所提到的多个学习主题是有顺延性的,如果能够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扎扎实实的落实下去,孩子的核心素养会真正落地。

  二、目中有人。

  学生核心素养再一次肯定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课程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设定的。在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过程中,让学生进入课程,无论是各门课程的.横向相关与联通还是学生学习和发展规律的关注,都关注到了学生的个性化,这也再次彰显了课程标准对学段衔接的重视。小侄女刚刚上高一,她告诉我现在选科目时可以不在只选择英语作为外语种类,这就是教育在与时俱进的一种改。目中有人,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让学生进入课程,成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关切要素,成为教学主题。从课程内容的改变再到课程方法的变革,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和教研。

  所有的学科其实都不是孤立的,他们是有关联的,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跨学科整合、贯通,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对学科进行主动跨界,让学生感受到参与与努力的结果,学科的纵深,提前关注社会,做到视野开阔,具有创造性思维,愿意主动参与创造性实践。这需要教师先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所以,在未来,跨学科教研非常重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样本5

  暑假有幸参加了晋中市小学数学教师研修活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培训,国内知名教授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xx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xx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特别是史宁中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一、加强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只有真正的使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脑中、融入观念里,才能正确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二、提高研究数学知识内部联系的意识

  史宁中教授提到,学生有时做不对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于是新课标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从原来的2个学段分成3个学段,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加的细化,使得阶段性目标更加明确,这就需要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关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掌握。同时史宁中教授也建议教师要有各类层级的备课,比如:集体、学年、学段、学校数学教师备课。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可,也正如国外教育学家所说的,学生在中高年级能否顺利学习,依赖于他在低年级时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系统的研究课标中涉及的几大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内容,从每个领域中规范好教学的一致性,让学生在低段所学的知识在中段以及高段学习的知识里也应该解释的通。通过《课标》中的主题整合,不应只是关注“存在”,而应关注于“关系”,真正做到“研究对象”。

  三、反思教学中不科学、不规范的方面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教师不免会突然迸发新的意识,这些意识的萌芽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向《课标》靠拢的,都需要我们借助《课标》不断地审视。记得曾经听过吴正宪老师讲三角形的周长一课,她正是按照史宁中教授在会上提到的运用尺规作图将三条边首尾相连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的方法来上课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到了高段才使用的圆规,却在三年级的课堂里出现了,这新颖的方法加之学生的表现给了所有人眼前一亮的触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持随时审视的习惯,摒弃复杂的传授,将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才是今后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史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如何真正做到会教数学,应将成为我教学的必修课。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样本】相关文章:

2022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心得体会(精选12篇)08-01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2-05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01-2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2-10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6-11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范文11-03

学习新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通用9篇)07-31

学习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1-23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15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