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表现

时间:2023-05-08 14:09:00 松涛 成长心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表现

  导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家长们要注意。

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表现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人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

  1、性格陷于孤僻

  农村的留守儿童,自小便与父母相隔两地,得不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身边有爷爷奶奶的陪伴,但这与父母之爱比起来还是有明显不同的,毕竟爷爷奶奶给不了他们想要的那种父母之爱。相对来说,儿童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给他们好吃的或者陪他们玩,他们就会很开心。

  但是儿童也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他们喜欢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比较。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自觉没有资本与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觉得自己家里贫穷,父母才会丢下自己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老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所以他们感到无助、孤独,这种想法使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从而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2、不善与他人进行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莫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从一无所知的幼儿期到开始成长的儿童期,孩子的性格也在慢慢地养成。这个时候父母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父母可以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可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与父母相隔千里之外,父母无法随时密切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留守儿童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会向父母倾诉,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

  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等进行交往,大多女生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而男生则会惹事生非,严重破环自己的人际关系。随着父母在外务工时间的增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孩子就更不愿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3、产生厌学心理

  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相隔甚远。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差,使得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上网等,而使学业荒废。

  另外,留守儿童心理比较孤单,可能会因对父母有些想念,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不会的东西多了,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厌恶学习,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儿童会放弃学习,产生辍学的想法。

  4、对日常生活敏感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保护,心理比较敏感。生活中一点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在心里就会产生仇恨心理,对他人充满敌意。

  大多数老人都比较疼爱小孩,对小孩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是做到尽量满足,这助长了小孩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可是一旦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无法接受,因而对他人发脾气、怨恨他人,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

  另外,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有效监管加之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和能力都还很弱,人身安全也会出现问题,有的是受到他人的侵害,有的是来自儿童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5、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儿童期是养成良好心理习惯的关键时期,而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够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以自己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对长辈的管教产生逆反等心理问题。

  例如,一些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整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还有的孩子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朋友,诱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贪玩等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外打拼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即使不能经常与子女见面,也应该最少一周打一次电话,多进行情感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

  另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拓展: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儿童的几种行为属于心理问题

  1、宝宝大了依旧爱吸吮手指

  表现:一些较大的宝宝经常吸吮手指或脚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见,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拇指变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觉。

  主要原因:1岁以内的宝宝爱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宝宝通过嘴巴认识世界,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即所谓的自己分化不良。

  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多数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但是较大的宝宝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查彩慧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妈妈为了给6个月的宝宝断奶,狠心将孩子寄放在老家,孩子哭了几天,这个孩子后来有严重的吸吮行为。

  干预技巧: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父母应多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逐渐纠正吃手指的习惯。

  2、喜欢咬指甲、撕手皮

  表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还喜欢撕手皮,一看到有一点手皮就要去撕。

  主要原因: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长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干预技巧:寻找心理焦虑原因,转移注意力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比如可以订立亲子合约,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

  除了心理治疗,对于爱撕手皮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有利于减少孩子撕手皮的机会。

  3、容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发作

  表现: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攻击性非常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

  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查彩慧医师举了一个案例:1名7岁的孩子因脾气大做心理咨询,结果查医生发现该孩子的母亲非常固执和专断,总是爱打断父亲讲话,甚至故意找借口禁止孩子到乡下见爷爷奶奶。

  干预技巧:暂时性隔离+家长做好榜样

  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并注意控制脾气。

  4、三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

  表现: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查医师的患者中有一名3岁的孩子就像树袋熊一样,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主要原因:一般来说,2岁以下的宝宝依恋家人一般是比较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适应与大人的分离。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此外,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

  干预技巧: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

  对于依赖症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其次,家长在离开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不要一声不响偷偷溜走,一定要跟孩子说一声,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回来。

  二、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治疗可分成二部分,积极方面应尽量减低家庭压力,怀孕时不要乱服成药;消极方面则可使用镇静剂,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不宜长久服用),在教学上则尽量安排消耗体力的或简单的活动,并时时给予必要的增强。

  3、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矫正上应尽量避免危言恫吓;如果过度恐惧可以服用轻微镇静剂减低其恐惧程度,然后再使用系统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惧。

  4、口吃

  根据统计,2至4岁的孩子最易产生口吃,口吃是种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一般而言;因为12岁以前的孩子,正利用社群中较多数的价值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所以对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常有行为上的排挤,造成口吃孩子的内心往往产生严重挣扎,说话时也会有焦虑的现象产生。

  孩子产生口吃的原因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生理原因可能有:遗传、发音器官协调迟缓、发音器官障碍、神经系统控制问题等,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最好能就医诊疗,一般都能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心理因素造成的口吃又称为心因性口吃;大多来自内心的压力、焦虑、恐惧、需求注意、或不当模仿等,比较常见的例子如:课业压力太大、因升学造成适应不良、搬家对新环境恐惧、习惯训练时过于严格、或要求孩子改正积习、太过紧张的情境、父母教师对处理其它口吃孩子的方法不对等,这些情况在父母教师管教比较严厉、或儿童本身较为敏感时,会更严重。

  心因性口吃的治疗必须针对造成口吃的原因加以改进,如果孩子出现口吃时,父母教师应更和善(但此时要注意其它孩子是否会因此而模仿),严重时也许需要语言治疗学家或心理学家的帮忙,目前多采渐近治疗法或嫌恶的疗法。

  5、夜尿症

  夜尿通常发生于3岁左右的儿童。一般而言产生夜尿的可能原因包括器质性因素(如:膀胱无力)、夜间饮水过多、太暗不敢上厕所、日间活动量过大、以及没有学会控制大小便等。

  目前比较常采用的夜尿治疗法有:

  ◎ 训练孩子增加膀胱的容量。

  ◎ 减少晚间睡份摄食与盐分摄取。

  ◎ 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行为。

  ◎ 关心、重视孩子并减低孩子心理压力。

  ◎ 行为治疗。

  6、强迫行为

  儿童如果经常重复某些行为或动作就得注意,否则一旦变成强迫性行为就很难戒除。

  ◎面对强大的焦虑时用以缓冲的工具。

  ◎执着于二种不同的观念而造成心理的冲突。

  此症多采用心理治疗法治疗,一般可分为个别治疗及游戏治疗。

  7、攻击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会表现出敌意、不服从,甚至有身体、语言等攻击行为。

  攻击性强的孩子通常拥有一个拒绝、苛求、训练不一致的家庭,同样地,这些孩子比较容易遭受一般性的挫折且其挫折容忍度偏低。

  其治疗通常须要:

  ◎改善管教方法,不要用严苛、打骂的方式。

  ◎改善家庭环境:提供温暖、接纳、关怀的环境。

  ◎善用增强鼓励的方法,当孩子没有攻击行为出现时,应予以鼓励、赞赏。

  ◎攻击性过度强烈时,宜带往医院诊治。

  三、儿童有心理问题怎么办

  1、放松训练,以便随时保持轻松的状态,从而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等。

  2、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通过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

  3、合理情绪疗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4、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恐惧症。

  5、冲击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

  6、厌恶疗法。常用于戒烟、戒酒、戒除网瘾,治疗强迫症等。

  7、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心理疾病的发展中,机体的反应不仅与诱发因素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同时也与病人的病前性格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加强个性锻炼,培养其忍耐、克制和有涵养的能力,可以消除过多的兴奋性,促进其兴奋和抑制的均衡,预防因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所导致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还要注意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如过度疲劳,长期失眠或躯体耗歇时,易于促发某些心因性精神病的发生,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对防止心因性疾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如何让儿童避免心理问题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不要总是去抱怨社会不好,厌恶别人哪点比自己强。更多的是鼓励孩子爱上生活,友善对待身边的人。

  2、孩子从小要爱:

  什么是爱?好吃的?好喝的?不,这都不是。爱是关怀,是她能真正感受到你永远在陪伴着她,她不孤独,不害怕面对那些她认为困难的事情。

  3、不采用托管式母爱:

  母亲是很重要的角色,她让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孩子就把母亲当成了自己的依赖。有的人或许是工作忙的原因,让自己的婆婆或者妈妈来帮自己带孩子,下班也没有时间与孩子多交流。看着孩子什么都正常就觉得很欣慰了。实际上孩子更多渴望得到的是母亲父亲给的爱,这种爱与隔辈人之间的溺爱是不同的,如果长时间让孩子离开母亲,孩子的心里会从小就有一个概念“我不重要,妈妈,都不管我。”所以在忙,晚上的时间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多多跟孩子沟通。让她感觉到她是被重视的。

  4、不提倡合养政策: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还好,过去一家好几个孩子,一个奶奶带两三个孩子。这种合养的环境特别不适合孩子长大,尤其是三岁以前,孩子特别不适合一起照顾。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优点与缺点,或许一个孩子可爱就能偏得跟多的爱,另一个孩子的心里就会感觉到,为什么家里人对他好,这种心理很容易导致孩子愿意跟别人抢东西,跟别人争。久而久之照成一种什么我都要抢的心理,因为在他的心理不抢我是得不到的。

  5、好孩子多夸奖:

  同样是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说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他做对了的时候,多鼓励他,他下次就会做的更好。因为在他的心里被夸奖是一种骄傲。反之,如果你重视批评他或者做对了也不说,他会认为我做什么都是一样的,你们心里也不在乎我,久而久之干了坏事也不足为奇。

  6、严律自身:

  如果孩子做错了,你告诉他不要犯这种错误。那么你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犯这种错误。如果孩子指出了你什么地方做的不对,你不要用你是孩子我是家长的话来压他,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要让他知道,谁都不可以犯错误,而不是当了父母就可以随便的犯错误了。

  7、培养情商:

  如果他给你一个惊喜,那么你一定要发自内心的给他一个吻,告诉他你是真正的很感动。曾经也看过报道说一个孩子给妈妈了一个生日礼物,妈妈漠不关心,也没有表情。孩子长大之后变成了一个呆板的人。他不懂得如何对别人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所以用真心去爱你的孩子吧,让他变成一个高情商的人。

  8、做一个细心的妈妈: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有的人天生的粗心大意。可是你当妈妈的那一刻,请你一定要细心。从小时候的洗澡到刚刚学步的安全,到长大时候的心理问题,你要留心观察她的一切。既然选择当母亲,那就当一个合格的母亲。

  9、爸爸要树立高大的形象:

  人可以长的矮,但是形象一定要是高大的。无论你生的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你已经是一个人的父亲了。从你的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刻,你就要有担当。不能什么事情都依靠你的母亲和丈母娘。让你的孩子感觉到她是有安全感的。如果一个男人办事优柔寡断,那么如果生的是女儿她可能会有些男性化倾向,因为她感觉家里缺少阳刚之气。如果生的是男孩儿,他会以父亲为览本,长大后也会畏畏缩缩。我一个亲戚家,男的都四十岁了,找工作还要找自己搭父亲帮忙,这种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对他的孩子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一个爸爸,为了孩子就要阳刚,有担当。

  10、爱而不溺:

  他从出生就是你们家的焦点,也是你们的唯一。你们要给他安全感,你们要保护他幼小的心灵。但是你们不要溺爱。可能很多人到现在都不明白什么是溺爱。简单说就是今天是冬天,他肠胃不好但是想吃雪糕,你劝他不能吃,但是他躺在地上打滚哭闹就是要吃。那么你一定不要给他买,因为如果你买了,就认定你“怕”他了。以后的每一个东西只要你不答应他就会满地打滚。还可以举个例子,就是他跟别的小朋友打架,你告诉他别的小朋友不对,以后咱们不跟他玩。这是错误的引导,他的心里会认为,以后跟我发生冲突的人都是坏人。即使真的是另一个小朋友的错误,请你也要权衡来批评,告诉对方即使不对,你自己也是有错误的,人与人要多包容。溺爱的结果不是爱而是害。只有你教他怎样的去生活,才能让他未来更好的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表现】相关文章: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策03-21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03-20

如何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08-17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06-28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04-2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03-2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02-28

5招教你攻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11-24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04-28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论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