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2-11-26 14:00:04 小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5篇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根据评委老师的要求,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真分数和假分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概括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初步探索并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即教材第38页例2、例3,39页练一练。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一部分与这个数量的关系。例2利用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已有认识,通过在图形里涂色,先后引出对4/4和5/4的认识。例3让学生通过在图形里涂色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对上面例题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结合学生分类后的交流,明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每组中的涂色部分,巩固对假分数的认识,第2题是让学生读分数,并说出题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具体情况以及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

  四、说教法学法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本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涂一途、说一说、分一分、比一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操作中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叙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内容,为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例2通过让学生涂色的操作,使学生经历假分数的产生过程。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分数涂色,思考:分别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要表示这样的几份?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1/4?从而使学生由“1/4里有1个1/4,3/4里有3个1/4”顺利类推出4/4里有4个1/4?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先在第一个圆中涂出4份,再在另一个圆中涂出同样的一份,把这两个圆中涂色部分合在一起就能表示5个1/4。同时还要明确:5个1/4应该写成5/4.

  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每组图形里涂色,再要求说说涂色时的思考过程。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生比较例2、例3中每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提出“你能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给这些数分分类吗?”然后依据学生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通常人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把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

  练一练1,通过涂色,让学生从图形中感受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师在这时要进一步追问“你能说说这些分数的分数意义以及分数单位吗?”第一个图形还可以问“谁能把没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让学生初步感受3/5和2/5合在一起就是“1”,为六年级学习相关应用题做铺垫。在练一练第2题中,还可以进行抢答,下列句子表述的对不对,“分子比分母小的都是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的都是都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一样大”,这些抢答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精要的书面语言展示给学生,将教师的教学思路以直观、清晰的形式教给学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板书时要做到了书之有用,本节课板书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区分以图示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清晰明了。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2

  一、 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算。这节课就在这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②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

  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 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观图设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思路:

  1.通过请同学回答说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观图设疑,提出问题

  幻灯片显示出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水星、冥王星、月球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 ,问如何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指出哪个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他们就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二、出示课题,自主探究 例1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将其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并纠正。

  并提问:

  (1)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有几种情况?(启发学生说出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

  (2)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三、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着手。 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无其它素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题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0.06,0.4,1.8,2.45,1.465, 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1、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2和5。 对于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题目,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加以操练并巩固,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四、学会运用,巩固新知

  例题3,将 ,0.5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今天学过的内容如何应用,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好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好呢?最后回到今天刚开始的问题能解决吗?哪个行星的直径最大?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开拓学生的思路。

  反馈练习:

  1、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48、1.05、3.24 2、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将其保留三位小数)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以及总结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学会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作准备。本课首先从问有哪九大行星入手并从数据中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为出发点,调动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讨论,从中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最简分数的特点的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多个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在学生参与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后,重点放在总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上,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3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页。(人教版)

  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2)×43×4+2×4

  ②2×(11+9)11×2+9×2

  ③20×5+4×5(20+4)×5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㈡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三.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2×(6+5)=2×6+5-----〖

  ②(25+7)×4=25×4×7×4-----〖

  ③35×9+35=35×(9+1)=350------〖

  (二)连一连:

  3×17+5×17(22+44)×30

  (18+4)×618×6+4×6

  22×30+44×3060×20+60×30

  60×(20+30)(3+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3+×3

  ②15×(40+8)=15×+15×

  ③78×20+22×20=(+)×20

  ④66×28+66×32+66×40=(++)×

  (四)做一做:①103×32②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22元25元

  六.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想,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4

  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一、从生活中来引发问题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复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习任务。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4. 推测——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三、迁移运用、分层提高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如:我们班都是数学爱好者,回答得真好,请你大胆地猜想,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吗?等等……

  四、总结很关键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习、善反思,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5

  一、说教材

  ①认知目标:利用生活现实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知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②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成功,激发学习热情。

  (6)说本节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重、难点的突破和分解上,主要是加强直观,抓住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充分利用迁移、类比进行教学。

  (7)说教学准备:实物(如米尺、钱币等)、相关图片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启发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兴趣”引领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想学生所想,及学生所及;让他们对自已感兴趣的加以探索,使他感到探索的快乐;

  2、说教法

  理念支配行为,在上述理念的引领下,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迁移、应用的过程,使整个教学遵循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由于小数的意义是小学阶段较为难理解的概念。因此,我又运用了讲授法、自学法、迁移法、练习法对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扬长避短,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6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

  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 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 复习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体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活动六、1、(1)填一填。

  10个1是 10里面有 个1

  10个10是 100里面有 个10

  10个百是 1000里面有 个100

  (2)、 数一数。

  从198数到206

  从985数到1000

  这里,让学生找同伴互数,再个别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 填一填: ----、---、800、--、--

  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3、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最后进入总结的环节: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完成挑战,同学也得到福娃(课件出示福娃图片)恭喜你们!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周长的计算》是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水平、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的预设: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能正确测量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图形要采取不同的周长计算方法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算出它的周长,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示)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估计选五角星的最多。)

  2、直接导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接着问: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生可能说: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再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周长的感知)

  3、让学生具体指一指自己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让小组内互相指,再派代表指给全班同学看)

  4、描一描平面图形的周长

  这一环节我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说一说、描一描,指一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使周长的外延更宽泛。

  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1、谈话: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让学生独立思考。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

  最后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钟面、树叶、圆形、半圆形可用绳子围,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三角形、四边形、梯形、五角星先测量边的长度,再把所有的边加起来。

  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能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探究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2、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也可以(长+宽)×2;正方形只要量一条边长,乘4就可以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对周长的理解从一般图形周长的测量入手,得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针对不同的图形需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一类:线段围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测量,如三角形、梯形、五角星)等;另一类由曲线围成的要用卷尺或是借助绳子才能测量,树叶、圆形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特殊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测量周长策略的多样化。将重点放在特殊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上,为以后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服务。

  四:操作练习

  (1)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2)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3)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选选做做”是根据学生选择的图形,独立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由浅入深,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既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又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的教学环节,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精心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努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本节课我努力使传授过程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9

  学生分析:

  五年级(2)班共有学生62人,该班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在新授课时注意听讲,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独立思考,不懂的问题能主动提出来寻求帮助。同时,能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学习的成果或发现及时的表达清楚,班级中开始出现求异思维的气氛。

  其次,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能基本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教材分析:

  首先,“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在学生理解问题“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经验展开的。

  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指导学生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学目标:

  1、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已经据有的经验出发,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归纳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学习时,发现了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学习的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学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2、思考: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全班交流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用心思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可能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本环节自我注意:这里不应该是单一的巡视。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积累生成的素材。在课堂中要力求精彩。这个精彩源于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而生成的问题就在你参与学生活动中寻找。教师要学会延迟评价,不要急于主观解决问题。记得,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务必不要代替。你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可能就会有多大的收获。而且调控难度与学生解决问题过程,很可能就会有精彩的过程出现。)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8页“试一试”,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9的因数:1、3、9 15的因数:1、3、5、15)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2小题小竞赛:看谁找的快

  3、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做第9页的第3题。

  (1×16=16 2×8=16 4×4=16)

  (16=1×16=2×8=4×4)

  (16的因数:1、2、4、16)

  4、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1 19 4 32 11

  5、板书: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谁能介绍不同的排队情况

  a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

  b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

  c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

  d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

  e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1×48=48 2×24=48 3×16=48 4×12=48 6×8=48 12×4=48 16×3=48 24×2=48 48×1=48 48=1×48=2×24=3×16=4×12=6×8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排法呢?

  指导学生用表格说明问题,巩固有序思考的习惯。

  每排人数(人) 1 2 3 4 6 8 12 16 24 48

  需站几排(排) 48 24 16 12 8 6 2 3 2 1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共有几种排法呢?这种排队法有什么窍门?

  一共10种排法。

  a每种不同排法的数都是48的因数。

  b每种排队的方法和拼长方形一样,都是利用了找因数的方法。

  c有顺序的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拼图形的方法找因数;用找因数的方法设计图形;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排队、植树、排桌子、分小组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五、作业

  在课余时间同学们多观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自我问答:找因数的方法有几种?同学再次交流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0

  一、单元教材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和除减及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四则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哄的中和应用。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探索“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回合运算想运算顺序,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 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 意义。

  (2)通过购物的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飞顺序;在解决问日的过程中发现先乘后加的于一年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爱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飞合理性进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关键

  1 、重点: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需要先算乘、除的混合运算式题;利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关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运算的顺序。

  (3)重视学生在计算两步式题时,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 单元学习内容前后联系:

  1、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1)一年级下册百以内加减及实际应用,(2)表内乘除及实际应用。

  2、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混合运算的顺序(2)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三年级上册:乘除法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实际应用。

  三、 单元教材总体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运用。本单元内容 的安排不是以单纯的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小熊购物”“买鲜花”“过河”等多种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顺序

  当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要安排一定的顺序进行运算。可以结合解决为难他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1

  一、 说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 说教材

  1、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

  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较。尽管这一课时内容较抽象,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应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即一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教学目标:

  (1)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会应用常见的面积单位。

  (3) 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5、教学难点: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纸,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学具:每人两张卡片(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正方形边长8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若干)

  三、 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四、 说学法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 直接导入,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师:我们的祖国有多大?(学生自由回答)

  师:千米是什么单位?平方千米表示什么单位?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 情境创设,探索新知

  1、 面积的定义

  (1)课件出示动画片蓝猫和淘气在打扫卫生,蓝猫在抹一块大的图画,淘气在擦电脑,由学生表达情景后,教师指出,什么是物体的表面?

  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体现新课标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比较谁先擦完呢?引出面积的概念。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作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发言:有正方形、长方形等)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面积单位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4)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5)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其实我们身体的中指指头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厘米。

  (6) 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7)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三、巩固新知

  1、比较路面的大小,出示图形(因为图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数数的方法就能比较出来)

  2、单位应用题:乒乓球台4( );电话按键的面积约1( ) 课桌的表面约30 ( )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商不变的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在课本上的第84页上,共有三个例题,是一节新的授课。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在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数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事还可以向学生初步参透函数思想。

  二、说教学过程

  1.“变”中求“不变”,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先出现一道除法算数“8÷4=2”,然后变化被除数和除数,使之成为:

  16÷4=4

  24÷8=3

  40÷2=20

  使学生看到犹豫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商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出现“80÷40=2”,让学生看到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却不变,从而引出课题。

  “商的变化”是学生经常见到一般的现象,“商不变”则是一种特殊现象。教学中,打破老框框,引导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变”与“不变”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从中可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学,这样引入,手法新颖,有利于促进学生大脑兴奋,产生探求“商不变的规律”的强烈愿望,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2.突破重点,掌握新知

  新教材中商不变的规律是用表格形式出现的,如下表:

  被除数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数

  4

  20

  43

  400

  800

  商

  观察:

  1.第2、3、4、5组与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2.第4、3、2、1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从左到右观察,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由观察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入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从观察、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这一环节老师起主导作用,使学生有目的,学有方向。接着提出新要求,改变观察方向,按照上面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分析,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又一新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学法指导,优化教学过程

  例1是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口算:

  (例1:口算3600÷6004800÷400 )

  这个例题的教学采取学生自学的方法。在讲完例10的练习中,最后出现一道这样的判断题:

  (150÷10)÷(30÷10)=5()

  学生判断后,请与150÷30进行比较,这两题的结果都是5,150÷30和15÷3哪题容易计算?学生回答:15÷3容易计算。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例11的学习中去,这时教师列出下面几个自学提纲:

  ①这两道题是什么类型的口算题?

  ②课本上是怎样做这两题的?

  ③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例2是一道应用商不变的规律,笔算除法的简算题:

  (例2:8760÷120)

  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这道题只需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倍,即可达到简单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学习了笔算除法的简便运算后,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全划掉,而忽视了缩小相同的倍数。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这里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想一想,下面各题中的哪些零可以划去?

  230√920 450√9900600√90600 400√5060

  这样做既突出了新知识的难点,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也节省了教学时间,为学生正确进行简算扫清了障碍。

  在第2题中,我编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训练题:

  90÷18=(900○□)÷(180○□),这道题要求学生充分应用商不变规律,使等号两边的式子相等,同时提醒学生“0”不能作除数。第3题的难度又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最后一道1200÷25=( )÷100,除数由25变成100,让学生根据商不变规律的理解,并能正确应用规律进行口算和简算。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只能更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在这堂课中既注重基础的掌握,又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既重视学会,更重视会学,我相信,这些举措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肯定会有帮助。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说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

  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情景导入;二、新课讲解;三、巩固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2、巩固练习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4)、利息的计算。

  3、巩固练习。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题的情境设计为希望工程捐款,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学生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后才能做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题目的是要检验学生对本课例题的理解程度。第三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数学课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尽可能的使数学课堂凸现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4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P43--44及练习题。

  教材简介:《比的意义》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节教学内容,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有比的意义、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还有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等。本节是用一种新的观点、方法来认识数量关系的,不少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比的概念可以直接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和求比值的方法,比与除法、分数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因此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教学重点。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选取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作为引入比的载体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意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中数学价值观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着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另外,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微调,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应用。

  1.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本课在设计时引用飞船的有关内容引出比的载体,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题组训练,以及问题判断等,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对立中走向统一,从而对比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系统的构建起新知识的模型。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比的意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

  2.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数学中蕴涵着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

  3. 学习过程从封闭预设走向开放、生成。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把“什么是比?为什么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作为核心问题隐藏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之中,使学习始终处于观察、探究、交流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知识生成,凸现学生学习主人地位,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优秀说课稿11-05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06-26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08-18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数学广角》04-30

关于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01-06

小学数学的优秀说课稿模板07-24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12-21

优秀的小学数学说课稿12-11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精选范文12-09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