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时间:2024-04-26 13:34:57 晓凤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精选14篇)

  本节教材《光合作用》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精选14篇)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②叶绿体中的色素

  ③光合作用的过程

  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依据:

  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

  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

  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2.教学手段: 课件、录像、投影仪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

  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

  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教师指出:

  (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

  (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

  〔小结〕:(板书)

  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

  设计意图:

  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

  (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

  (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审视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变量,如何控制变量,怎样设置对照实验。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对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播放实验视频

  分析试验结果

  1、同样是天竺葵,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了,说明了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一种使碘液变蓝的有机物——淀粉

  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三)归纳总结

  1、从实验题目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

  2、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材分析

  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1、其中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即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源,但是,该反应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因此,教材以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阶段

  教材中光反应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应场所和光反应过程两个方面。

  (1)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类囊体)上进行。

  (2)光反应过程:光反应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可分为两方面内容:

  ①水的光解反应: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还原性氢,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②ATP的合成反应: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

  3、暗反应阶段

  教材中暗反应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应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

  (1)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暗反应过程:暗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应,光对暗反应没有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应的作用在于使反应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则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源; 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

  教材在最后总结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尤其是一些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所以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的。这样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较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的精神。

  2、光合作用的发现

  这部分的教学要特别重视,这不仅仅是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学生可从科学家二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同时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如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以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例如,没有核科学的进展,就不会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术,也就不会有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3、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时,《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在讲授完光合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探究实验,这样做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可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同时训练其实验探究能力;在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时,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可作为课本探究的素材,以训练学生分析曲线的能力。

  4、光合作用过程的的教学是本节的核心内容。教学时可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或从与初中阶段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比较入手,可采用老师讲授,或学生讨论,或学生根据总反应式提出光合作用氧来源假设,即水中的氧是来源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共同来源于二者,条件好的班还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些假设,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总反应式的分析,应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氧来源这一关键问题。

  在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教学时,因为都是较为枯燥的化学反应过程,且又无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看到这些变化,可采取图解、表解或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二者的联系应多加注意。

  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而讨论“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农业产量?”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的理念。

  5、进行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自己收集或让学生收集诸如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资料,课上选择几个典型的事例,围绕光合作用的生态意义这个中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

  6、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学,可以综合性讨论题的形式,比如:学生能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这样的问题容量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也易于在高中学生中展开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第三节 光合作用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

  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

  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

  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要快,同时提取液要用胶塞塞好,以防止其挥发;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为叶绿素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保护,而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把绿叶剪碎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研磨速度。

  划滤液细线是本实验的结果明显清晰的关键。滤液细线必须待第一次完全干燥后才能划第二遍,重复次数可多一些,滤液细线要齐、细、颜色深,其中齐更重要一些。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特别要注意滤液细线一定要处于层析液的上面,否则光合色素会溶解于层析液中,而不会沿层析液向上扩散、分离,这会使实验效果极差,甚至不发生分离,导致实验无效;另外,层析液是石油醚、丙酮、苯等有机溶剂的混合液,具有挥发性且有毒,要注意密闭。

  正常的实验现象从上到下应为: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叶绿素(b),一般可看到下面三种色素,最上面的胡萝卜素如果操作不适当效果可能不很明显。

  还有这个实验过程用了有毒的有机药品,因此实验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光合色素的种类、色素颜色、色素的吸收光谱及在滤纸条分布。

  ②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

  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叶绿体结构特点与其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例如: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各种酶集中分布于叶绿体中,有利于光合反应高效地进行;再如,叶绿体内的片层薄膜,垛叠成基粒,每个基粒由10~100个片层结构组成,这样的结构可增大叶绿体内的膜表面,扩大色素的附着面,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

  (2)有条件的学校或班级还可引导学生对色素、光合色素有关的问题做较为深入的讨论,比如可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①学生知道我们平常吃的韭黄和蒜黄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植物叶绿素合成时的条件问题。

  叶绿素是光合色素中最重要的一类色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有四种色素,绿色植物只在光下才能合成叶绿素,这样学生已经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韭黄、蒜黄是在黑暗条件下培育出来的,因为植物此时不能合成叶绿素,只能长成黄化苗,而黄化苗的薄壁细胞比较多,所以吃起来比较嫩,口感比韭菜、蒜苗好一些。但要注意,植物不能长期处于无光条件下,这个道理学生应该是明白的。

  叶绿素的形成除了有光照之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叶绿素是一种较复杂有机化合物,其中心存在一个镁离子,因此叶绿素的形成还与镁这种矿质元素有关,没有镁,叶绿素也是形成不了的。

  ②如果土壤短期缺镁,植物的叶片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可给学生适当的提示,镁与叶绿素是以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学生可以想一想我们在植物矿质代谢中学习的内容,还记得吗?有两类矿质元素可以移动,一是像氮、磷、钾这样以离子态运输的矿质元素,还有一就是像镁这样与不稳定化合态存在的矿质元素;另一类矿质元素不能自由地在植物体内移动,如钙、铁这样以稳定难溶的状态存在的化合物。能移动的矿质元素才能被重复利用,而且这些矿质元素一般都运输到植物体生长比较活跃的地方,如茎尖、芽尖、幼叶等处。因此土壤中短期缺乏镁这种可移动的离子时,整个植物体中的叶片受损伤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此时老叶先受损变黄,而幼叶暂时不会受到缺镁的损伤,依然鲜绿。反之,如果土壤中缺乏的是钙、铁这些不能移动的离子,植物体首先受损伤的则是新叶。

  ③浅海中自上而下为什么会出现绿藻、褐藻、红藻等藻类植物的分层分布现象?

  这也是一个和光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我们平常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实际上是这个物体反射的光,如学生看到叶片是绿色,说明叶片反射绿光,而吸收了其它色光;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白色的,说明这个物体不吸收任何光,并全部反射回来;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黑色的,说明这个物体把所有光都吸收了,没有反射任何光。这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可能已经知道,绿藻反射了绿光;褐藻反射了黄光,而红藻反射了红光。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了解释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等有机物

  2、探究光是绿叶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性强、讨论积极性高,愿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知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对光合作用也有所了解。但由于是起始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尤其是动手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3、学生还没有十分熟悉实验室一些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有些实验仪器学生第一次涉及,如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等,需要课前培训部分学生以利于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课前教学准备

  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行

  (1)实验器材的准备

  (2)选择健壮的天竺葵或其它叶片绿而薄的植物两盆,一盆在暗处放置24小时一盆放置在光下。一盆银边天竺葵或其他银边植物。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宁夏灵武是优质大枣基地,全国许多地方人们喜欢吃灵武大枣,摘枣子、采苹果,还可以体验一把挖土豆的`乐趣。那你知道土豆中主要含什么有机物吗?

  探究一:土豆中含有淀粉吗?

  提示学生回忆:馒头成分的鉴定?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遇碘变蓝。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向土豆切面上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结论:含有淀粉

  探究二:土豆中的淀粉来源于哪呢?

  土豆中的淀粉是从哪来的呢?土豆生长在什么地方?土中,土豆是不是直接从土中吸收的淀粉呢?我们看看土中有无淀粉。

  演示实验:学生向土壤溶液中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结论:不是来源于土壤,可能来源于叶片。

  探究三:绿叶的哪里含有淀粉吗?

  1、试验要先放好装置,再点酒精灯;

  结束后要先撤酒精灯,(叶色变黄),再用试管夹将大烧杯连同内部装置一起取下;

  2、使用酒精灯不能近距离围观。

  (二)引导实验过程:实验装置的装配

  1、将大烧杯倒入适量清水;

  2、将小烧杯(小锥形瓶)倒入少量酒精;

  3、将叶片放入小烧杯(小锥形瓶)中;

  A:普通天竺葵;B:银边天竺葵

  4、将盛有酒精叶片的小烧杯(小锥形瓶)缓缓放入大烧杯中

  5、架好三脚架,放上石棉网,将大烧杯放在石棉网上

  6、点燃酒精灯,将酒精灯缓缓推至三脚架石棉网下方加热大烧杯

  (三)给出实验步骤:

  1、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小锥形瓶)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至叶片变黄色

  A:普通天竺葵(见光,遮光)

  B:银边天竺葵

  2、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滴加碘液

  3、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色变化

  观察实验过程并针对实验步骤进行提问,观察动手得到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遇碘变蓝。

  实验结论:绿色植物的绿色部分见光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并得出结论后对实验前的疑问进行解答,并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案。

  教学反思

  1、遵循上述的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2、在活动中教师鼓励评价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到教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地表现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动。

  3、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课堂不是很有序严谨,各种偶发情况都会发生,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而且备好学生。

  3、这节课的教学秩序我做的了调整,引课从身边的实例讲起,让学生体到知识离生活很近。舍弃了阅读经典的海尔蒙特实验引发的思考,但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想想议议,去设计,启迪创新。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目标

  ①概述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并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②解释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③说明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目标

  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科学研究的一般。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的学习,培养热爱绿色植物和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光合作用的过程,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比较。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课 时]

  3课时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年代 科学家 实验设计思路及现象 结论

  1771年 普里斯

  特利 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现象是______ __

  小鼠与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1779年 根豪斯 把带叶枝条放到水中,光下 ,暗处 .

  1864年 萨克斯 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____________,

  然后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

  处理叶片,发现____________

  1880年 恩吉

  尔曼 水 绵 黑暗、没有空气

  好氧细菌 显微镜观察

  完全曝光→现象_________________

  极细光束照射叶绿体→现象__ __

  1940年 鲁宾

  和卡门 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218O,CO2→现象________________

  H2O,C18O2→现象_______________

  1948年 卡尔文 用14C标记CO2追踪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行踪,

  发现

  二、光合色素与光能捕获

  1、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是因为其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 和 。其中酶分布于 。

  色素的分布于: ;

  色素的作用: 、 、 光能 。

  2、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类:

  叶绿素a: 色

  叶绿素: 主要吸收 光

  叶绿素b: 色

  ③色素种类

  胡萝卜素: 色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 光

  叶黄素: 色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夏天绿油油的树叶到秋天会变黄?

  (2)叶绿体中色素的形成需哪些条件?

  [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概念:

  植物通过 ,利用 ,把 和

  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3、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

  光反应 暗反应

  部位

  条件

  反应物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产物

  两阶段的关系

  实质

  例题: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请对图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 _ 高中地理。

  (2)图中B是________,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来自于______ __。

  (3)图中C是________,它被传递到叶绿体的________部位,用于________。

  (4)图中D是________,在叶绿体中合成D所需的能量来自__ ______。

  (5)图中E是________;

  (6)图中F是________,它是由CO2和________结合后形成。

  (7)图中H是________,此阶段是在叶绿体的________上进行的;Ⅰ是________,此阶段是在叶绿体的________中进行的。

  (8)由F到J称为______ __;由G到F称为__ ______。确切地说,

  J代表____ ____。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农业上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来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有: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练习]

  1、在光合作用实验里,如果所用的水中有0.2%的水分子含18О,二氧化碳中有0.68%的.二氧化碳分子含18О。那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含18О的比例为

  A.0.20% B.0.44% C.0.64% D.0.88% ( )

  2、下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小时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视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本实验证明 (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补充] 化能合成作用

  绿色植物以光能为能源,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糖类,糖类中贮存着由光能转换来的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属于自养。相反,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细菌,细胞中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它们属于异养。

  除了绿色植物,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例如,生活在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利用土壤中的氨(NH3)氧化成亚硝酸(HNO2),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HNO3)。硝化细菌能够利用这两个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合成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校本作业]

  1、下图为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片中两类色素吸收不同波长光波的曲线图,请判定A和B分别为何种色素 (A )

  A.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

  C.叶黄素、叶绿素a D.叶绿素a、叶绿素b

  2、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A.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B.叶绿体中色素能够分离的原因是在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C.研钵中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和绿叶后直接用杵棒进行研磨,不用作任何处理?

  D.滤液细线要画得细而直,避免色素带间的部分重叠

  3、.普里斯特利把一只小白鼠和一盆植物一同放到一个玻璃罩内,结果小白鼠和植物都能存活很长时间。但后来有人重复这个实验,却有的能,有的不能。以下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该实验并不科学,没有可重复性

  B.该实验的成功与否,要看是否将装置置于阳光下?

  C.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达到了平衡

  D.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CO2与小白鼠呼出的CO2达到了平衡

  4、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A.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B.光反应需要光,不需要酶,暗反应不需要光,需要多种酶?

  C.当对植物突然停止光照以后,暗反应也马上停止?

  D.光反应分解水生成O2,暗反应消耗O2生成水

  5、如图是一晴朗夏日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C点与B点相比较,叶肉细胞内的C3、C5、ATP和[H]的含量发生的变化依次是 ( C )

  A.升、升、升、升

  B.降、降、降、降

  C.降、升、升、升

  D.升、升、降、降

  6、科学家研究CO2 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右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

  A.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 Ⅱ 和 Ⅲ 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 浓度不同

  B.光照强度为 c 时,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

  C.光照强度为a~b时,曲线Ⅰ、Ⅱ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光照强度为a~c时,曲线Ⅰ、Ⅲ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7、图甲表示某种植物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某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受CO2浓度影响的变化曲线。a点与c点相比较,c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 ;b点与c点相比较,b点时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

  A.高、高 B.低、基本一致

  C.低、高 D.高、基本一致

  8、如图为光反应、暗反应联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物质:?

  a ,b ,c ,d

  (2)如小麦在适宜条件下栽培,突然将d降至极低水平,则小麦叶片中的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会突然减少,其原因是 ;若降低d的同时,又停止光照,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其原因是 。

  (3)若对某植物作如下处理:(甲)持续光照10分钟,(乙)光照5秒后再黑暗处理5秒,连续交替进行20分钟。若其他条件不变,则在甲、乙两种情况下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是 ( )

  A.甲多于乙 B.甲少于乙 C.甲和乙相等 D.无法确定

  答案 (1)O2 ATP [H] CO2 (2)CO2固定减弱 C3还原也减弱 (3)B

  9、下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在光照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随 的增加成正比增加,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是 阶段

  (2)从图甲可见,光照强度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加,且有稳定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决定于 ,此时光合作用的 阶段受到限制

  (3)图乙中C点表示光照强度为B时,是植物生长的 ,出现CD段的原因是

  (4)请在图甲中绘制50℃时植物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曲线

  (5)根据图甲,在图乙绘制光照强度为A时,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化曲线。

  答案

  (1)光照强度 光反应

  (2)温度 暗反应?

  (3)最适温度 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4)如图

  (5)如图?

  10、图甲和图乙表示某植物在适宜的CO2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图丙是光合作用图解。请据图回答:

  (1)由甲图可见,B点光合作用的速率主要受 的限制,此时主要影响丙图中 等过程(填序号)。

  (2)乙图表示光照强度为甲图中的B点时,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乙图中曲线后段出现下降趋势的原因是 。

  (3)丙图中 吸收的光能将用于 过程(填序号);过程⑥的反应物还包括来自光反应的 。

  答案 (1)温度 ④⑤⑥ (2)温度过高,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3)光合色素 ③④ [H]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1.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作用、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总反应式。

  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图解。

  教学重点、难点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生理过程。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师点评强化,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其中的有机物通常是葡萄糖,进而可以合成蔗糖或淀粉(即单糖可以合成二糖或多糖)等。

  (二)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请大家注视屏幕,回忆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用鼠标依次点击叶绿体的各个结构,让同学回忆叶绿体是由外膜、内膜、基质和基粒几部分组成,同时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叶绿体中“色素分子”和“多种酶”分布的位置。再点击鼠标,画面上依次显示基粒及片层结构和基质的闪动,反映色素分子和酶的分布位置。这些色素分子和酶与叶绿体的光合作用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可知,叶绿体中的色素有两类四种(荧屏显示):

  提问:既然叶绿体中有四种色素,为什么生物的叶片大都呈绿色?

  学生讨论后小结:(略)

  让白色的自然光通过叶绿体色素的酒精提取液,将透过的光用三棱镜散射,发现光栅上红光和蓝紫光处呈暗带,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吸收太阳光,其中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叶绿素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叶绿素分子比类胡萝卜素分子多吸收红光,它的吸光能力要强些,同时它还能利用光能使水分解。

  光合作用包括一系列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它是怎样产生氧气、制造有机物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讨论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请同学读书P·62-P·63,思考并总结第一阶段的相关知识。请学生回答:

  屏幕显示,光合作用过程表解,表中各项答案空缺,待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点拨、指正,屏幕再分步显示答案。

  请按表格的要求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1.光反应

  (1)部位:叶绿体片层结构薄膜上。

  (2)条件:需光、H2O、色素分子和酶。

  (3)物质变化:水的光解:2H2O→4[H]+O2

  (4)能量转换:光能→ATP中的活泼的化学能

  教师小结性重述,并联系表中的知识,边讲边板画光反应连环图(教材P·64图21)。

  2.暗反应:学生再次读课文P·65,依次回答以下四个知识点。屏幕显示方法同光反应。

  (1)部位:叶绿体基质中。

  (2)条件:需多种酶和CO2

  (4)能量转换:ATP中的活泼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教师小结性重述,仍密切联系表中有关暗反应的知识,边讲边板画暗反应连环图,强调暗反应的条件需多种酶催化,在有光或无光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同时简要说明C3得到氢叫还原。

  此过程又叫卡尔文循环,是卡尔文用十年时间研究发现的,任何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的结果,所以同学们对待学习要有不断努力、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

  学生总结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教师引导,主要把握: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还原剂[H]、能量ATP;暗反应是光反应的继续,最终完成了把无机物化合成有机物,把光能储存在有机物的过程。

  此时,表内内容填写完成。

  (三)布置作业

  1.在正常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当突然改变某条件后,发现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上升,则改变的条件是 [ ]

  A.停止光照

  B.停止光照并降低CO2的浓度

  C.升高CO2的浓度

  D.降低CO2的浓度

  2.暗反应是否必须在夜间黑暗条件下进行?

  参考答案:1.A; 2.不是,暗反应和光反应几乎是同时发生,暗反应中的“暗”的含义是不利用光,在有光条件下能够正常进行。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7

  一、设计思路: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本节中又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如学习设计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实验变量,利用对照实验结果得出科学实验结论。利用学生的乐于动手实验的特点,引导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实验,本节课利用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从中获得探究实验设计的经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归纳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能力方面:会利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方面: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求知识。

  三、教学重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

  2、设计“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四、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2、探究实验的实验操作过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经过暗处理和光照以后的叶子、酒精灯、大小烧杯、三角架及石棉网、培养皿、碘液

  七、课件设计思路:

  利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为主线贯穿始终。

  八、教学过程:

  (一)运用生活事例,引出学习课题

  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生物的奥秘。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所展示的是我们经常吃到食物,它们里面蕴藏着许许多多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观察分析课件,提出探究问题

  师:大家看(课件)这是我们平时所吃的土豆,你知道它里面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

  生:蛋白质、淀粉等。

  师:这些营养物质都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吗?

  生:是(不是)。

  师:是,不是,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

  生:实验的方法。

  师:对,我们就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其中的一种营养物质----淀粉是不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提到光合作用,从字面上来看你认为它应当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生:有光的条件下。

  师:我们再作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同时我们利用实验来研究光合作用的其中一种产物。(出示课件)

  (三)展示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出示君子兰、天竺葵、槐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应当选取哪一种材料。

  提供给学生酒精、碘液等物质的性质以及一些小的帮助,学生合作作出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合作作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大约5分钟)

  (四)小组交流讨论,完善展示方案

  交流方案:找取2、3组谈谈他们自己的方案,同时要求其他组对比看与自己的方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可以为自己利用。交流结束后师总结出一个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向全班同学演示)

  (五)合作探究实验,剖析疑难困惑

  实施方案:

  教师利用课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验操作。

  由于加热酒精脱色时间大约10分钟,指导学生开始试验操作后,用课件展示思考题:

  1怎样才能避免叶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

  2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要把绿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4观看加热过程你感觉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5采取什么办法证明淀粉的存在?

  (六)分析现象结果,归纳实验结论

  观察现象、分析结果:

  师:科学的发现往往来自于仔细的观察中,仔细观察实验结果看有什么发现?

  生:……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

  得出结论:(课件)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七)回顾探究过程,梳理实验得失

  刚刚我们的实验很成功,大家再回顾这个实验的整个过程。开始我们根据土豆发现了问题,并且我们提出了两个假设,接着我们通过讨论交流作出了一个科学的计划,实施计划以后我们看到了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以后我们得出了结论。在这些环节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生答后,师:作出计划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个实验我们正是由于有了一个科学的计划才成功的。对于前面的知识大家学习的效果好不好呢?我来考一考大家。

  (八)合作自主并用,提升知识技能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九)畅谈体验感悟,发掘学科新知

  1、大家交流交流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后总结(出示课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仅是淀粉还有其它的物质,它们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课下大家收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小知识。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明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教学重点:

  1.观察叶片的结构

  2.识别叶片的各部分结构

  3.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教学难点:

  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结构的知识是理解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认识基础。在宏观世界里,一片绿叶给学生的整体印象比较深刻,而要识别显微镜下叶片的结构,分辨不同的叶片细胞,懂得叶片细胞有的含叶绿体,有的不含叶绿体,理解叶片的不同细胞有不同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对于初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教具:

  显微镜、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绿色植物、叶片的横切面玻片标本、水、叶绿体标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光合作用的场所在什地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二、新授

  T:光合作用需要光,那我们来想一想,在植物中哪一部分能吸收大量的光呢?

  S:叶子在植物体中能吸收大量的光。

  T:那光合作用应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在植物的叶子里进行的。

  T:哪我们就知道叶子中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绿色植物一般具有叶,中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我们来看一下几种植物的叶子。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让学生看几种植物的叶子。

  S:它们都有一个长长的柄和叶片。

  T:我们反长长的柄叫做叶柄。

  T:同学们,你认为光合作用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光合作用是在叶片地方进行。

  叶片是叶子和主要器官,下面我们研究一下叶片和结构。

  学生实验:

  请大家来练习一下徒手做切片,并且识别一下叶片的结构。

  1、学生4人一组,先观察绿叶。

  2、制作叶片切面的玻片标本,

  把绿叶放在载玻片上,用手把绿叶按平。

  用刀片慢慢的切绿叶,绿叶切的越薄越好。

  把切好的绿叶放入有水的培养皿中,使叶片的切片散开。

  在培养皿中选择最薄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好盖玻片。

  3、将制好的玻片标本,入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说出叶片和结构如书上P71图

  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的外壁常有一层角质层,可以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的水过度散失。表皮上有一种成对存在的肾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叶肉位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一般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栅栏层的细胞排列比较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海绵层的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叶脉分布在叶肉之间。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具有支持叶片的功能。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绿叶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很多。

  学生实验

  观看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学生4人一组,把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细胞中的绿色部分。

  讨论:叶片为什么呈现绿色?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绿钯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只有在地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来源。叶绿素也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产韭黄。

  三、小结

  植物的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叶中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使叶子呈现绿色。

  四、作业

  书后思考题、课外探究做上课堂作业本。

  五、社会实践

  1、在生活中寻找不是绿色的植物。

  2、到农村菜农家学习如何生产韭黄。

  六、答案

  一、思考题的答案

  1、判断 (1) ╳ (2)√

  2、选择 (1)B (2)C

  二、课外探究指导

  韭黄是韭菜在黑暗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于没有光,叶绿素不能形成,叶片也就不能呈现绿色,而成黄色(选取生长旺盛的韭菜的基部,培育在黑暗条件下,生长出来的新叶的机械组织不发达,因而韭黄吃起来细嫩可口)。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9

  教学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重点)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

  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的《自然》中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课文的内容。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教师准备

  (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制作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实验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有句谚语是“万物生长靠太阳”。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植物生长靠太阳吗?植物靠太阳干什么?(进行光合作用)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开始于17世纪。此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到18世纪8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通过介绍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识别本节目标。(略)

  二、探究过程

  关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课文是通过3个经典的实验来解释的。

  1.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一,时间是4min。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要提出的问题有:你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吗?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范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的课件,描述实验过程和结论。

  2.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投影:“知识准备”: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鼠的呼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二,时间是7min。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请同学读课件内容描述a~b,d—f,e—g过程,谁来补充?(a—b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和燃烧的蜡烛是互利的。d~ f在光下没有蜡烛,植物无法生存。e~g在光下,没有植物,蜡烛无法燃烧。)请同学读课件内容描述a~c,e~h过程,谁来补充?(a—c说明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和小鼠是互利的。e~{在光下,没有植物,小鼠无法生存。)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植物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等等)

  3.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三。时间是3min。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提出以下问题:你能描述实验的过程吗?(取植物的绿色叶片研磨过滤后,放到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黑暗中,阳光下的有气泡产生。)该实验中,进行了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的变量是什么?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有光照时,有气体产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气体;等等)

  4.三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光照有关。请小组讨论并完成教科书中第80页图6—4光合作用示意图。 用投影展示图6—4光合作用示意图的完成图,(如下图)请两名学生代表讲解图I和图Ⅱ。(掌声鼓励)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点。

  参照上图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意义。即:植物从外界获得水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积累有机物,释放出氧气;植物把太阳能变成化学能。

  5.用投影展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说出其中的6个要素。请学生讨论——尝试用公式的形式表达光合作用。用投影展示学生总结的公式并请学生代表进行讲解。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的?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取得那些新成果?各小组相互补充,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实验证明的光合作用的要素——概念及表达方式——意义和应用。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10

  内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与探究

  关键词

  黑暗处理(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黑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淀粉;黑暗处理是实验中非常关键的步骤。) 酒精脱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脱色是实验中关键步骤。) 自主与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 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学情分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

  ①暗处理;

  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

  ③酒精脱色;

  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

  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里。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第3章“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教具及实验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设计报告和相关图片等,教学挂图。盆栽银边天竺葵,黑暗处理后,放置于光下3~4h;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自主与合作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调查和收集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

  (2)训练表达能力:尝试将你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3)活动与探究: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阳光)、产物(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 提出问题

  教师: 展示多媒体课件(课本P88海尔蒙特的实验)

  教师: 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师: 海尔蒙特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阳光。

  教师:还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空气。

  教师: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今天开始学习的新内容:光合作用

  (显示板书: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2.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教师: (板书: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学生:每组同学按照实验提供的材料完成实验。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实验过程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①暗处理;

  ② 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 ;

  ③酒精脱色 ;

  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

  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片部分遮光?

  学生:不知道。

  教师:遮光和不遮光是这个实验的唯一变量。

  教师:为什么用酒精脱色?(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教师: 淀粉遇碘呈什么颜色?

  学生: 蓝色

  教师:叶片遮光部分呈什么色?

  学生:不变蓝色。

  教师:为什么不变蓝色?

  学生:没有产生淀粉。

  教师: 未遮光部分呢?

  学生: 蓝色

  教师: 通过实验你看到蓝色了吗?

  学生: 看到了。

  教师: 根据你的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教师: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第一组同学说出你们的结论。

  学生: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与光有关。

  教师: 总结给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和淀粉。

  【讨论、交流】

  (1)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h,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对实验植物暗处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在叶片自身的生命活动中被消耗掉,另一部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储存或利用,实验时测到的淀粉是叶片细胞新制造出来的,这样使实验结果更科学。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侯遇到阴雨天

  天气,就会造成减产。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实验中叶片被遮光的地方不能制造淀粉,说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如果植物长时间得不到光照,就不合成自身生命活动必需的有机物,所以家养花草长期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灌浆时遇到阴雨天会减产。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90的一段文字)

  教师:什么叫光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四、板书设计:

  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讨论:

  (1) 略

  (2) 略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五、目标检测

  将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在此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 )

  A、叶片全变蓝 B、遮光一半变蓝

  C、曝光一半变蓝 D、叶片全不变蓝

  2、在此实验中,将绿色植物叶片先放在暗处处理的目的是 ( )

  A、将叶片中的水分消耗掉 B、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 D、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度

  3、此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 )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自己动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生命活动,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本节课能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客观的分析、巧妙的引导,给本节课增加了亮点。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12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上)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共1课时。

  教学目标: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养学生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重点、难点)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课前准备: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植被,爱护森林的意识。

  教师准备:

  根据课本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特点是:准备两株不同处理的天竺葵(洋绣球)。一株是与书中实验要求一致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选取一个叶片让它全部被遮光纸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结束暗处理的植株,注意在这株植物上要选取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在叶片的处理上同样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区别。

  准备课本P121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方案。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体的自养的营养方式是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行的?植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资的积累从何而来?植物体内有机无制造的条件、场所和过程是怎样的?等等。以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过程

  方案:学生6----8人一组。

  按照书中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针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也可针对实验步骤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提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力争将问题形成结论。组织讨论,通过小组间提问解答的方式,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要提的问题有: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我们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说明了什么?生物圈中,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谁制造的产物。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食物为我们提供了物质来源的同时还提供了什么来源?通过上述问题你能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吗?

  教师在此基础上演示此实验的过程并根据对植物不同的实验处理引导学生做出判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前后知识形成连贯性。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光合作用的本质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运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与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四、作业

  请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谈一谈绿色植物对自然界及人类的意义,并能够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四)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14

  一、教材分析

  ㈠、选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节课《光合作用的产物》已经对探究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没有选择探究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新的问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㈡、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②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㈢、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最有效的方法,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设计实验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堂上要加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师引导性语言的含金量,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或错误,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中的难点,进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㈠、复习:

  本节课是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开始的。因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实验方法是本节课探究的突破点。课堂从复习入手,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回忆,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㈡、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身边事”,以教材中的“绿色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呢”开始新课教学。当学生回答出二氧化碳时,提出本节课的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针对问题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设,并让学生说出判断假设正确的.依据,启发学生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来探究原料。

  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回顾设计实验时容易忽略的原则—————对比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相互交流,完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之后,小组推荐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让实验方案和书上设计的实验一样的小组进行汇报,然后找有问题的小组汇报,并让他提出他遇到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解决。然后小组间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学生一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一种是通过检验绿色植物有无淀粉生成,一种是通过观察水草有无氧气产生,第三种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4、完成实验

  学生汇报结束之后,首先让学生参考刚才的意见完善实验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装置并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便于学生在校期间及时观察、完成实验。

  5、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6、感悟与收获

  在探究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本次探究活动,让学生回忆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好坚实基础。

  四、困难及解决:

  1、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

  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实验设计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书上介绍的实验方法,以绿色植物是否产生淀粉为标准来判断二氧化碳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发现这个现象以后,我立刻暂停讨论,鼓励学生设计与众不同的实验,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因还没有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的知识,有个学生先问我:“把植物放进氢氧化钙溶液里,会不会破坏植物的结构”,我告诉他“会”。接着他又问道“那怎么去除水里的二氧化碳”,我告诉他,如果小组还讨论不出来,先跳过去,当做没有这个问题,继续设计实验。后来,我发现又有一组学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有的学生并没有想到这一点。我决定把这个问题放到下一环节——汇报实验设计方案中,让全班的学生一起思考解决。

  3、实验的地点不同

  有两个小组的实验需要使用去除了二氧化碳的水,在课堂上,我先要求所有学生利用清水进行实验操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课后直接把学生直接带到我事先选定的阳光充足的地点进行实验操作。

  五、设计创新

  1、《光合作用的原料》这节课的验证实验改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本节课中对探究的“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这一部分,教材中直接给出了一种实验方法。我觉得,在上节课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更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并且,在上节课的“想一想”部分中,已给出了使用蜡烛和钟罩的提示,所以,我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新的问题。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

  2、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氢氧化钠溶液

  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在给学生的学案上面的提示部分,我把氢氧化钠溶液改成了氢氧化钙溶液。因为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之后,会有白色的碳酸钙产生,效果更直观。

  3、改变教材中“光合作用放氧实验”的实验方法

  在《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中,我没有采用教材中提供的“光合作用放氧实验”的实验方法,是因为我在课前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①找不到合适的导气管的管塞,后改成用胶管和止水夹代替。

  ②广口瓶的体积有限,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也有限,光照条件下只产生一小部分氧气,实验就终止了,而且氧气的量也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夏季的温度太高,在密闭的空间中,广口瓶里水草的结构会被高温破坏,不能一直进行光合作用。

  所以,改用大烧杯、短颈漏斗、试管的装置进行实验,让水草在有充足的二氧化碳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11-23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12-09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范例10-26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范文07-27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光合作用》02-10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3篇11-23

高中生物说课稿02-06

高中生物说课稿11-03

初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