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时间:2024-05-10 19:24:33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通用3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那么相关的事迹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全国道德模范事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1

  张桂梅,女,52岁,满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

  张桂梅自幼丧母,由姐姐抚养长大。正是有感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她才使自己变成了83名孤儿的“妈妈”。

  1995年,丈夫因患胃癌去世,孤身一人的张桂梅从大理市调入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张桂梅一边教书,一边忙着筹办儿童之家,她要让孤儿们有一个温暖的家。2001年,她开办了华坪儿童之家并任院长,先后收养了83个孤儿。她每天往返于华坪民中与儿童之家,用自己细腻的母爱,耐心培养与孩子们的感情,细心照顾他们的生活,把母爱给了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们。来自多个民族的83个孩子把儿童之家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在这里幸福、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孩子们无不对自己的“妈妈”充满感恩之情。为了弥补资金不足,也为了让孩子们体味生活的不易,张桂梅领着孩子们上街卖过布娃娃、鞋子。经费紧张、不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都没有阻挡张桂梅把儿童之家办下去、办得更好的决心。她把社会各界给自己看病的捐款和各级党委、政府发给自己的.奖金全部转捐给了学校,用来修建校舍、资助贫困学生。10余年来累计捐款近60万元,但她个人户头上却没有一分钱。

  在多年的教育中,张桂梅深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她要努力用知识改变女童们的人生轨迹。在她连续5年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2008年9月1日,凝聚着张桂梅爱心的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正式开学。第一批入学的100名学生,全部是山区少数民族贫困生。张桂梅从对学生的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入手,在教学中引入体验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真切、深刻地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教育她们要从内心鞭策自己,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作为一项爱心工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帮助越来越多的山区贫困女孩圆了上学梦。

  张桂梅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云岭先锋奖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2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杨怀保先生10岁起便挑起家中大梁,大学背着重病父母和弟弟上学,而后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或许就是这样吧!一切功成名就都将历经九九八十一的磨难,杨怀保先生少年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青年时通过自己不断的拼搏与奋斗,才成就了现在这样的自己。

  人吧!也许就是这样,越是身处逆境越能激起自己的斗志,反之,越是身处顺境就显得格外荒废、颓败。听了杨怀保先生的报告,其实我感慨颇多,我的家境也不殷实,但尚不至于三月不见荤腥的样子,但与杨怀保先生相比,我又委实惭愧。他身处逆境,尚能奋起直追,而我在他相同的'境遇中又能如何呢?作为旁观者,也许对于杨怀保先生的处境,我并没有特别大的感触。但亲身经历的杨先生能屡次将自己的处境作为例子来警醒、激励他人,我想这大概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吧!

  杨怀保先生用时间与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孝”,什么叫“德”。他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毅果断的斗志与不懈奋斗的行为谱写了孝子之歌、自强之歌。上帝为你开启一扇门时,必定关闭另一扇窗。世间苦难千千万,我们不能因为当下的苦与痛而自暴自弃,要学习杨怀保先生在挫折中、不甘中激起斗志的精神,从困境中寻找新生。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3

  罗长姐,女,土家族,1928年9月生,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九门村村民。

  35年来,罗长姐精心照料在部队执行任务时不幸患上乙型脑膜炎、严重智残、按政策应由政府抚养的儿子。虽然充满艰辛,甚至被儿子打瞎一只眼晴,但她始终无怨无悔,悉心照料。

  “儿子是立了军功的军人,我是军人的母亲。绝不能给国家和部队添麻烦,给儿子脸上抹黑。”1978年,家住鄂西深山中的罗长姐,果断接回执行特殊任务时突发意外精神失常的儿子,悉心照料至今。35年来,为照顾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每天都要发病的儿子,罗长姐脸无数次被儿子抓破,胳膊和手被咬伤,全身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一次,她帮儿子洗澡,儿子突然一拳挥来,把她的右眼珠打了出来,她失去了右眼。每年,她都将家里的口粮卖掉一半,领着其他孩子拔野菜、挖葛根填肚子,攒钱买儿子喜欢吃的大米。她买来绞剪和剃刀,每月给儿子理发,儿子不听话,她为之理一次发短则三四天,最长的一次用了七天。

  为了顺应儿子在部队养成的习惯,罗长姐在吊脚楼住房周围建起一米多高的木栅栏,修了一条环形走道,带着儿子跑步“训练”。由于儿子对军队生活记忆深刻,吃饭喝水一定要用部队的'搪瓷碗。罗长姐翻山越岭,到处寻找、购买类似部队发的搪瓷碗。至今,儿子摔坏了100多个搪瓷碗、折断了一万多双竹筷。罗长姐不让医生给儿子注射镇静剂,也不让家人用铁链锁住儿子,儿子在哪里她就在哪里,全天候照料儿子吃喝拉撒睡。曾有医生预言,罗长姐的儿子活不过40岁,但是她用母爱创造了奇迹,今年罗长姐85岁,她62岁的儿子身子骨依然硬朗。

  罗长姐先是送弟弟入伍,接着送儿子入伍。73岁那年,她又送孙子参军。每天不管多忙,她都把家门楣上方的“光荣军属”牌和儿子的军帽、军功章认真擦拭、整理一遍。她说:“当兵是保卫祖国,是最光荣的事!”以罗长姐为原型的电影剧本《天下娘心》已获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将于近期进行拍摄。

  罗长姐荣获全国双拥模范个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4

  孔凡成,男,汉族,1954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项目经理。

  作为一位资深隧道工程施工专家,孔凡成40年如一日奋战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先后参与16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带领的团队攻克高埋深、高地应力、高压涌水和高水头等世界级隧道施工难题,为我国超长隧洞建设和国家水电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2005年6月,孔凡成临危受命,接手遭遇大塌方的四川锦屏电站交通公路牦牛山隧道工程。从签下“军令状”那一刻起,他就冒着塌方、岩爆和大涌水等各种危险,整天泡在隧道里,摸索治理大塌方的最佳方案,一天三顿饭也在隧道里吃,实在太累了就在车上睡会儿。在他的`带动下,项目部奇迹般地创造了月开挖288米的记录,提前17天完成合同。

  在业主心目中,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项目经理”和专家型人才。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是水电站的核心控制工程,具有“埋深大,地应力高,岩爆强,涌水多”等特点。施工现场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滔滔江水,在这样的环境下采用TBM挖掘机作业被美国专家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孔凡成和他的攻关小组经反复论证,硬是在大山里开凿出一个组装洞,经过149天的安装调试,TBM挖掘机成功掘进。美国监理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真了不起!”8年来,孔凡成率领团队,在锦屏水电站中标工程14项,中标额从最初的1700多万元增加到30多亿元。他屡创纪录,为企业和个人树起了金字招牌。同事说:“有他在,多难的隧道都能成。”业主单位领导说:“这里没有他,我们不放心。”

  2011年1月20日,孔凡成老伴被查出患上了癌症。他强忍泪水对老伴说,他现在还不能赶回来,因为工地上千头万绪,他不能摞下摊子不管。2012年,他母亲病重的时候,他正组织大会战,等他忙完工作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他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他兄弟姐妹8人,多年在外四处打工,没有一人从他那得到过任何好处。

  孔凡成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天津市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5

  十几年来,凭借着踏实肯干、不断进取的坚定信念,来自阜阳的马虎从首都建筑业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施工队长。

  在马虎施工队,有一条铁的纪律,那就是谁触动了工程质量这条“高压线”,谁就将被立即清除出队。在他的`引领下,施工队以“讲信誉、打硬仗、科技含量高”著称京城建筑施工业,先后参加了国家大剧院、奥运工程“鸟巢”、北京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等诸多大型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四川汶川地震后,他带领施工队克服施工、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连续奋战70多个昼夜,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了980套安置房的施工任务。利比亚出现局势动荡以后,他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迅速安全地将工人撤回国内,并妥善安排工人与家人团聚,在总包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自己垫资先给工人结清了工资并发放了安抚费,让工人们感到了祖国的温暖。

  马虎十几年坚守诚信被传为佳话,国家广电总局、阜阳市委、市政府以他为主要原型拍摄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影片——《农民工》,生动展现了农民工创业的艰辛和对社会的贡献。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6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7

  徐振明,男,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原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离休干部。

  徐振明是战斗英雄,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转业地方后,他以忠诚卫忠魂,父子两代人默默付出,守护杨靖宇烈士陵园60余年,用一生点燃信念的火种,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是守护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典范。

  1942年,不到18岁的徐振明参加了八路军,在山东多地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后来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留下累累伤痕,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1958年,徐振明转业到地方,本可以有待遇更高、岗位更好的选择,但他毫不犹豫选择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守陵。

  徐振明承诺,要一辈子守护靖宇陵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徐振明踏查山前山后,规划设计绿化方案,带着陵园职工一起挥锹抡镐、植树种花。几年后,陵园夏日繁花盛开,冬季满眼苍翠,每一棵树木都见证了他的执着与坚守。徐振明爱陵、护陵,把家安在陵园边上,把心放在陵园里面,离休后又申请回到陵园做门卫,直到身体行动不便,仍不时回到陵园看看。离休时,他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到陵园工作,将守护陵园的“接力棒”交给了他。一家两代守护陵园63年,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

  徐振明既是民族英雄的守陵人,也是英雄事迹的宣传员。他利用休息时间踏访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地方,寻找抗联遗物,整理抗联故事。每年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徐振明走进学校、部队、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作专场报告,主动为青少年、部队官兵讲授革命传统教育课。他还应邀在几所学校兼任校外辅导员多年,为孩子们讲述杨靖宇将军的英雄故事,深受师生欢迎。

  徐振明荣获“时代楷模”、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8

  张舜华,女,汉族,1932年1月生,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退休医生。张舜华是新安中医“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年少时,她以柔弱的肩膀撑起家庭的希望,侍奉患病父母,照顾两个妹妹。结婚后,她支持爱人在外工作,持家行医一肩担,独自拉扯大5个孩子,躬身践行自强精进的家风家训。她孝感乡邻,传承医术继家学。张舜华年幼时,兄长突遭变故夭折,其父痛彻心扉,整日郁郁寡欢。年幼的张舜华暗下决心,传承家学,在陪同父亲出诊时用心观察,认真对照家藏古籍医案悉心揣摩。父亲患病后,张舜华成了家里顶梁柱,无微不至地侍奉双亲、照顾两个妹妹,孝道感动四乡八邻。

  张舜华聪慧孝顺,终得父亲传授祖传医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大夫。她内柔外刚,持家行医一肩担。张舜华与爱人李济仁结婚后,因工作原因分居两地长达22年。张舜华独自在老家拉扯大5个子女,既要出诊治病,又需操持家计,所有苦累都自己一个人扛。她常年身后背幼子、胸前挂药箱,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步行出诊,有好几次差点翻坠山崖,被群众称为“铁打身体、马不停蹄”。她传承家训,言传身教育子孙。张舜华秉承“孝悌忠信、自强精进”家训,从自身严起,培养孩子们勤学明辨、自强自立的品格。她手不释卷,躬身垂范引导子女熟读深究经典读物,还经常带着孩子们去山上认药、采药。在她严格教导和悉心启发下,5个子女都事业有成,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张舜华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9

  杨孟飞,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孟飞是我国空间飞行器系统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以炽烈的'报国情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工作,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赤子情深献航天。1982年,年仅20岁的杨孟飞大学毕业后,又考入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此后30余年科技攻关征程上,他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方案,解决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的诸多难题,从星载计算机研究室研究人员,逐渐成长为专家型管理人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在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默默奉献耕耘。

  2011年,探月三期工程正式立项,任务目标是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杨孟飞担任“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他在极短时间内,几乎把所有相关专业文献和材料都看了一遍,厚厚的专业书籍,每一章、每一页他都用心学习过。他十年如一日扎根科研一线,带领深空探测研制团队潜心科研,面对关键技术多、任务难度大、实施风险高等难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只为圆满完成“嫦娥五号”任务。他经常半夜下飞机就直奔研制现场,与同事一同开展技术研讨,第二天又继续忙碌。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开启奔月之旅。飞控任务20余天,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飞控岗位上紧张忙碌,特别是采样封装阶段,一直坚守,与大家并肩作战。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成功,这是人类探月历史60年来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创举,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作为整个任务的核心工作人员之一,杨孟飞保持着一贯的低调,早已把注意力聚焦到下一次重大任务上。

  杨孟飞荣获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突出贡献个人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10

  黄诗燕,男,汉族,中共党员,生前系湖南省株洲市政协副主席,中共炎陵县委书记。

  多年来,黄诗燕像一颗钉子钉在脱贫攻坚的阵地上,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民增收、破解民生难题,带领老区人民齐心协力脱贫奔小康,使炎陵县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他拼尽了最后的力气兑现“脱贫功成,务必在我”的庄严承诺,用宝贵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百姓心中的“最美扶贫书记”。

  炎陵县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罗霄山片区。2011年6月,黄诗燕就任炎陵县委书记,当时炎陵县贫困发生率高达19.5%。黄诗燕遍访全县54个贫困村,走访贫困户1100余次。在他的带领下,截至2019年,炎陵县累计脱贫24000余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5%;经济总量增长2.3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2.7倍;炎帝陵景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炎陵县获得“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称号。

  黄诗燕提出建设农字号“一带八基地”,以“炎陵黄桃”为突破口,带动群众脱贫增收。他积极主动为“炎陵黄桃”站台吆喝,成为“头号推销员”,提出推广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树立“炎陵黄桃”口碑,推动“炎陵黄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炎陵黄桃”迎来营销的黄金时代。6万多人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产业链,60%的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实现稳定脱贫。

  为了筹集贫困户易地搬迁资金,县委、县政府勒紧裤腰带,想方设法筹措资金。黄诗燕自己带头省钱,工作人员几次提议,对县委书记办公室进行简单装修,都被拒绝。闯过难关,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对象实现了安居,612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了改善。

  2019年11月29日下午,工作期间黄诗燕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他为脱贫攻坚事业呕心沥血,奉献了毕生力量,向党和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脱贫答卷。

  黄诗燕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被追授“时代楷模”、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11

  胡拥军,男,哈萨克族,1972年9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一八一团六连职工。

  为了恪守对父亲“守护边疆一辈子”的承诺,33年来,胡拥军将忠诚镌刻在边境线上,是人们心目中的“戍边卫士”。

  胡拥军的父亲早年间驻守别克多克牧场的哨所,在中蒙边境线3号界碑附近的'“三号沟”放牧巡逻多年,胡拥军年幼时就陪着父亲一起巡边。当父亲询问他将来是否愿意接过自己的马鞭,当一名护边员时,胡拥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自1988年起,胡拥军放牧巡边33年,赶返临界牲畜4000余头(只),拦阻临界人员20多人,制止违法采挖药材、拾鹿角等100余人,提供有价值信息10余条。

  1998年的一天,胡拥军发现自己帐篷前拴了5匹马,5个陌生人坐在他的帐篷里,身上带有口径枪、铁夹子和动物毛皮,多年的巡边经验告诉他,这是趁着牧民转场来盗猎的。胡拥军稳住心神,找到机会将盗猎者的情况报告给了边防派出所。边防民警在这个盗猎团伙出山之前将他们抓获,为国家挽回了损失。

  1999年8月,山里天气骤变,下起了大雪,胡拥军被困在“三号沟”,靠着啃干馕、喝雪水度过了艰险漫长的20天。获救时他身体虚弱,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有人问胡拥军是否后悔,胡拥军坚定地回答:“不管多危险,我都会守下去。”

  胡拥军熟悉深山的一草一木,了解牧区的一山一云。他看天色就知道哪里有雨,看雨量就知道何时会发生泥石流。胡拥军经常向牧民们预警山体滑坡、洪水、大雪等自然灾害,普及牲畜安全转场、科学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他还兼职牧区宣讲员,向牧民们宣讲党的惠民惠牧政策。

  胡拥军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道德模范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12

  张连钢,男,汉族,196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

  张连钢坚持自主创新、科技报国,带领团队锐意进取、集智攻关,破解技术难题,构建技术标准,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

  敢于担当,立志科技报国。38年来,张连钢扎根港口一线,刻苦钻研、专注创新,立志改变技术落后旧面貌。2013年,青岛港决定筹建全自动化码头。当时,虽然正处在肺癌术后康复期,但张连钢没有被病魔打败,毅然挑起重担,紧紧抓住这个科技报国机会,并且向公司表达决心:依靠自主创新,建设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面对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境况,张连钢带着重病之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科研攻关,全力推进自动化码头建设工程。他白天奔走在土建、供电、信息系统等施工部位查看进度、解决问题,晚上牵头搞科研。期间,无数难题接踵而至。特别是自动导引车控制系统,数月攻坚不下。张连钢激励团队,不能退缩、坚决拿下!经过不懈努力,研发出无限续航、一键锚定等世界领先技术成果,成功攻克难关,为自动化码头自主创新迈出关键一步。2017年5月,码头一期投产,创下世界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最高纪录。他带领团队,用3年半时间就完成国外常规8到10年建设任务,助力创建智慧港口建设运营“中国方案”。

  自动化码头二期工程建设中,张连钢没有简单复制一期方案,而是选择精益求精、另辟蹊径。他组建9个突击队,带领团队夜以继日、连轴奋战,升级核心系统190多次,优化功能2200多项,确保二期工程顺利投产运营。随后,他又主持推出“氢+5G”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为全球港航业打造中国样本。

  自动化码头投产运营以来,张连钢带领团队6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平均作业效率超过全球同类码头。他还主持完成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授权专利40项,参与制定行业、团体标准3项,“连钢创新团队”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张连钢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道德模范、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13

  都贵玛,女,蒙古族,1942年4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

  60多年来,都贵玛养育了28名孤儿,是孤儿的草原额吉(蒙古语意为妈妈);她挽救了40多位产妇的生命,是草原产妇的“保护神”;她照顾身边老幼、帮贫济困,是草原爱心的传播者,她被人们称为草原最美的额吉。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和乌兰夫主席的安排下,内蒙古自治区接收了3000余名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孤儿,牧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们是“国家的孩子”。当年,都贵玛只有19岁,还没有结婚,来到保育院工作后,成了28个孩子的额吉。在脑木更苏木保育院,她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些孩子,让他们慢慢适应北方的'寒冷。在蒙古包里,她把孩子们的床摆成圆形,自己睡在中间,晚上不论哪个孩子哭醒,她都能起身照料。白天忙得应接不暇,晚上经常衣不解带,一旦有孩子生病,她还要骑马奔波几十里送孩子就医。“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都贵玛的精心呵护,让这28个体弱多病的孩子都被健康地送到养父母家中。

  上世纪70年代的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分娩对于牧区妇女来说无疑是一道“鬼门关”。1974年,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都贵玛,参加了旗医院组织的产科培训,并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区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10多年时间里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迎接了一个又一个小生命。

  都贵玛不只心系草原,还将草原的爱心传递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地方。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主动联系嘎查党支部交纳3000元特殊党费。

  都贵玛荣获“人民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14

  陈重私,男,汉族,199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学生。

  陈重私悉心照料残疾的母亲,克服同龄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带着瘫痪的母亲上大学,竭尽全力尽孝心。

  肩挑重担,不离不弃照顾病母。4岁时,陈重私的父亲因病去世;11岁时,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的母亲,又不幸患上红斑狼疮。从那时起,照顾妈妈,成了陈重私肩上的责任。2018年,为照顾母亲,陈重私毅然放弃省外求学的理想,选择留在海南读书,并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开学第一天,陈重私带着母亲走进校园,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守住这个家。大二时,陈重私的母亲再一次因红斑狼疮病情住院。陈重私每天都骑着电动自行车往返医院和学校,尽心尽力照顾病母。出院后,为挤出更多时间照顾母亲,他把时间分成细致的小段,心里默数着什么时候该喂母亲喝水,什么时候该为母亲按摩,什么时候该赶回出租屋给母亲做饭。照顾母亲,成了他时刻惦念的责任。

  赤子柔情,勤工俭学挣家用。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陈重私刻苦求学,以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先后获得各类国家级、校级奖学金和荣誉称号。学习之余,他不仅申请学校勤工俭学岗位,还在酒店端过盘子,在超市搬过货物。每次应聘兼职,他只有一个要求:中午和晚上必须回家,“要回去给妈妈做饭。”陈重私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录收到的`每一笔捐款、遇到的每一位好人。一路走来,陈重私内心充满感恩。陈重私表示,“会继续好好学习,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将爱和温暖传递下去!”

  陈重私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15

  景海鹏,男,汉族,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景海鹏是我国首批航天员之一。他勤奋学习,刻苦训练,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是目前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次数最多、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成就了三巡苍穹的奇迹,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景海鹏始终秉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把党和国家的事业看得比天还高,把飞天的.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1996年,我国开始选拔首批航天员,景海鹏毅然投身全新的航天事业。从入选首批航天员到首次飞天的10年间,他坚持做难度最高、强度最大、标准最严的训练,以惊人的毅力一次次向着生理和心理极限冲锋,顺利完成八大类、上百个课目训练考核,实现了从优秀飞行员到合格航天员的艰辛转变。

  十年等待,一朝梦圆。2008年,景海鹏作为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2012年,景海鹏担任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指令长,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6年,景海鹏担任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指令长,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了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为后续我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他始终积极投身高强度训练、高压力备战、高风险任务,以超常的付出刻苦训练,练就飞向太空的过硬本领。景海鹏常说:“只要任务需要,我时刻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这是中国航天员的使命与荣光。”

  面对鲜花和掌声,景海鹏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计利只计国家利,留名只留集体名,正确对待组织、对待荣誉、对待战友,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每次任务凯旋,他最先做的都是成绩归零、经历归零、心态归零,一切从头开始,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着飞天和准备飞天的工作。景海鹏牺牲休息时间参加各种报告会、演讲和社会活动200余场次,讲述航天强国的感人故事,弘扬航天精神,播撒飞天梦想。

  景海鹏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荣获“英雄航天员”“改革先锋”等称号,被授予“八一”勋章、“一级航天功勋奖章”等。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16

  李夏,男,汉族,1986年7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监察专员。

  李夏一次次放弃回城的机会,向着最偏远的深山“逆行”。作为一名基层纪检干部,他“硬得像颗山核桃”,当好党规党纪“守护人”、群众利益“维护者”;在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时冲锋在前,不幸殉职,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他在山区基层磨炼自己。“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这是李夏工作日记扉页上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2011年,李夏进入绩溪县长安镇工作,母亲原以为儿子离家近了可以共享天伦,却没想到“他一头扎进了山里”。8年来,多个县直部门想选调李夏,均被他谢绝。在基层纪检监察岗位上,从大力整顿党员大会会风会纪,到调查处置4年前换届选举“拉票”行为;从盯着村干部退还多领取的1万多元报酬,到让不符合享受危房改造补贴条件的.村民退缴补贴款;从狠抓工作纪律,到督办解决群众吃水难题……只要发现问题线索,哪怕是多年前的“小事”,他也一定要追查到底。在李夏眼里,“纪检工作没有小事”。8年来,他参与处理问题线索77件,其中立案审查32件,处分31人。

  他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2019年8月10日,距离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中心仅300公里的荆州乡大雨如注。那天是周六,李夏本已答应妻子回家。然而,台风险情终究让他放心不下乡亲们,他选择了留下来。当山洪涌进敬老院,李夏蹚着水将18名老人安全转移;得知有塌方导致道路受阻,他赶去徒手搬运碎石,为救援车辆开路;接到附近一处山体随时有塌方危险的消息后,他耐心劝导,护送17位村民离开。就在他向下一处险情奔去时,却突遇泥石流,被瞬间卷走,倒在了抗灾抢险的路上,年仅33岁。

  李夏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17

  赖宣治,男,汉族,1986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教师。

  赖宣治带领山区孩子苦练跳绳技能,从乡村小操场跳到世界大舞台,为中国摘金夺银,为山区孩子点亮梦想。

  2010年,学习篮球专业的赖宣治大学毕业后,来到以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山区小学七星小学任教,成为这所小学首位专业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场地、运动器材非常缺乏,赖宣治就自己动手用锄头平整田径场,制作维修体育器材。2012年,赖宣治选择跳绳教学作为突破口,成立学校跳绳队。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专业跳绳训练的人,他四处搜集跳绳比赛视频,反复观摩练习,经过2年努力,探索出“独门秘功”——半蹲式跳法。在他的带领下,七星小学跳绳队不断取得骄人成绩:先后培养出33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11项世界跳绳纪录,荣获奖牌数超千枚,受邀参加G20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活动演出。赖宣治和学生的故事被拍摄为纪录片和儿童励志电影《点点星光》,在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上被评为“小学生最喜爱的儿童片”,获评2021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赖宣治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18

  万佐成,男,汉族,1954年7月出生,群众;熊庚香,女,汉族,1956年3月出生,群众,夫妻均为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2018年3月被江西省文明办评为“江西好人”、2018年12月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2020年10月被江西省妇联授予江西最美家庭、2020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2020年12月被新华社授予“中国网事·感动2020”年度网络感动人物称号、2021年2月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授予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2021年被评为全国第八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夫妻俩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的一条小巷里开办了一家“爱心厨房”,十余年如一日,为众多病患家庭提供锅灶炒菜,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从一个普通的油条摊到众人皆知的“爱心厨房”、“一元厨房”,万佐成夫妇在这片狭窄的空间内传递出浓浓温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家属提供锅碗瓢盆、炉灶煤火、柴米油盐,象征性的收一块钱成本费,只为让病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家的味道”。全年365天的忙碌无休、执著坚守,源自他们内心的善良。

  一炉“多余的火”,给遭遇病魔侵袭的家庭献上爱心。万佐成夫妇至今还清晰记得那个场景:一天早上,一对40岁的夫妻,推着自行车朝油条摊走来,车上坐着一名10岁已被截肢的孩子。“老板,你们炉子里面剩下的火,可不可以给我们炒个菜,我给点钱你。孩子得了骨癌在医院治病,就想吃妈妈做的.菜。”带着哽咽的请求,万佐成夫妇听得鼻子发酸。他二话不说,连忙腾出炉灶,拿出铁锅和调味品:“你们来炒,这也是多余的火,不要钱!”正是这炉“多余的火”,让万佐成夫妇意识到,可以为那些正遭遇癌症侵袭的家庭做些什么。从此之后,“多余的火”,便在病人家属间传开了。

  一条摆满炉灶的巷子,成为病人及家属抚慰心灵的温馨港湾。对癌症病人及家属而言,冷冰冰的病床和久驱不散的病魔,在他们心中积压了太多悲伤和疲惫。在这条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巷子里,他们的心灵被抚慰、压力被释放。凌晨3点起床生火,晚上10点大扫除,每晚睡5个小时左右……这是万佐成夫妇的日常作息。下午3点吃午饭、晚上9点吃晚饭,都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有了万佐成夫妇的付出和奉献,这条暖心的巷子,成为很多人漫漫治病途中可以依偎的温馨港湾。

  一面写满电话号码的墙,成为善良夫妇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帮到了病人我们就开心。”万佐成夫妇的事迹感动了大家、温暖了社会。许多人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他们日后有机会去他们家乡做客。一年年春来秋去,墙壁上已经写满了笔迹不一的电话号码,每一个号码背后,都是一段暖心的故事。

  “其实我们更希望有一天,医院里没有那么多病人,家属也不再需要这个厨房。到那时候,我们老两口就可以安心休息了。”夫妻俩质朴的话语,正是对这些年人间佳话的最美叙述。

  他们才是我们该追的星!向模范致敬!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19

  熊子勋,男,汉族,1927年6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

  凭着一诺千金的执着信念,熊子勋用60余年时间寻遍每一座山头,查清58名牺牲战友的下落。两度患癌、一眼失明,仍然坚守承诺、不言放弃,每找到一人,便为他们造墓竖碑。熊子勋用毕生践行诺言,被誉为“信义战友”。

  1949年3月,谷城县独立营第三连奉命剿匪,不料在茶园沟遭伏,58名解放军战士下落不明。谷城县特派作战经验丰富的熊子勋为区长再次进山剿匪。9个月后,成功解放谷城西南山区。当熊子勋带人进入茶园沟时,顿时惊呆了:草丛中到处散落着解放军战士的烂衣服、烂鞋子、破袜子,尸骨却不见下落。熊子勋含泪将战友们的遗物就地埋葬,并在心中立下重誓:“哪怕用尽一生时间,我也要找到58名战友!”

  1951年,在湖北日报社工作的熊子勋主动申请调回谷城。工作之余,多次进山寻访牺牲战友的下落,搜集战争史料。辗转千里,终于在四川找到这份珍贵的名单。正是根据熊子勋找到的这份名单,牺牲的`战友被一一追认为烈士。

  1982年,熊子勋被诊断出胃癌。家人和领导怕他出意外,阻止他进山。他却悄悄留下遗嘱,独自进山。1988年6月,他在茶园沟寻访两名牺牲战友的坟,快爬到半山腰时突遇大雨,一股泥石流把他冲下山去。翻滚中,他被两棵树挡住身体捡回一条性命,右眼却被严重刺伤,最终失明。就这样,直到2011年,最后2份烈士证明被送到了他们的子孙手中,58位战友及另外2名革命群众的牺牲经过、掩埋地点被他全部查清,60余年的艰辛寻找终告圆满。

  1979年以来,他着手为牺牲战友写书立传,在患白内障视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24年间数易其稿,于2003年完成50多万字的手稿《磨盘山平暴记》。2008年7月,该书以《黎明的钟声》为名正式出版。那天,熊子勋来到谷城县烈士纪念碑前,将新书摆在烈士坟前告慰英灵:“书写出来了,人们会记住你们的!”

  熊子勋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20

  孙红梅,女,汉族,1975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三工厂高级工程师。

  二十二年如一日,孙红梅凭借一颗匠心扎根鄂西北老“三线”工厂,专攻航空发动机焊修技术。破解62项修理难题,形成12项核心修理技术,创造经济效益近2亿元……她似傲霜斗雪的红梅,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绽放出大国工匠的光彩。

  永葆初心,勤奋刻苦超越自我。1999年,孙红梅从西安理工大学焊接专业本科毕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位于深山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三工厂。焊工师傅带领的一次技术创新试验,给她种下了“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凡”的信念。她迅速调整状态,苦练技术本领。白天穿行在生产现场,熟悉产品性能,钻研产品原理,晚上则捡起专业书本为自己充电,一天工作学习十几个小时。凭着一股勤学苦干的劲儿,孙红梅用两年时间成长为技术骨干。

  攻坚克难,毫厘之间精益求精。2002年,孙红梅被抽调至襄樊航空发动机修理公司,承担整个工厂的焊接维修工作,刚来不久就遇到难啃的“硬骨头”。在维修某型发动机涡轮叶片叶冠时,由于焊接部位太薄,极易出现塌陷,甚至产生看不到的.微观裂纹。整个夏天,她“闷”在蒸笼似的厂房里不停地试焊,握焊枪的手臂酸痛到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稳,眼睛也经常被电弧光打伤。历经上百次查资料、分析、试验,最终通过控制电流参数攻克氩弧焊堆焊修理难题。2008年,工厂修理某型发动机高导内机匣时,遇到焊接变形超差的难题,她再次从零开始,反复试验,带领团队掌握了激光焊技术,使许多采用传统方式无法修复的产品获得新生。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21

  赵福兰,女,壮族,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八庙村村民。

  “85后”壮族好媳妇赵福兰,在十余年时间里,和丈夫一起照料家中老幼亲人,将特困家庭转变为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小康之家。

  来自云南文山的赵福兰与丈夫石红波相识于深圳电子厂。她被石洪波细心体贴、奋发向上的精神所打动,跟随回到宜城市郑集镇八庙村。初到婆家,她得知婆婆年迈体弱,丈夫的两个哥哥患有精神疾病,嫂子患上精神病后双目失明,侄女还在上学。面对此种境遇,她并未退缩,与石洪波组建家庭,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007年,赵福兰的孩子出生,但大哥也在同年去世,原本在深圳上班的石红波决定回乡务农,忙时种田、闲时零工,赵福兰则默默操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婆婆因患白内障视力严重衰退,只能勉强走路,赵福兰就成了她的“眼”;二哥、三哥不会洗衣做饭,且需每天服药,赵福兰就成了他们的“手”;嫂嫂不能下床,赵福兰就成了她的“足”。懂事的侄女想要休学打工减轻负担,赵福兰百般敦促她安心读书,家里一切不用担心。在赵福兰的.悉心照料下,婆婆恢复了精气神,二哥渐渐不用吃药,还能偶尔帮忙干活。侄女毕业找到工作后,每月仅留下基本生活费,剩余工资都寄回家。

  日子不仅要过得去,还要过得好。2009年,赊账购入三头猪仔后,石红波专攻养猪知识,赵福兰则全心看护喂养。打猪草、喂猪食、扫猪圈、整夜守着母猪生仔,在她的用心经营下,小两口的第一次创业取得成功。有了资金积累,他们又开始投资农田耕种和农机出租,把自家承包的耕地扩大到了百余亩,养猪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村里人都赞叹赵福兰是个能干的好媳妇。

  赵福兰荣获湖北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22

  完德尖措,男,土族,1983年7月生,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画师、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

  完德尖措苦心钻研唐卡绘画技艺,画作蜚声海内外。他自掏腰包资助170名贫困学徒,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他助力脱贫攻坚,热心帮助困难群众,义务为169名艺人销售唐卡画作,带动解决500多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被称为“热贡的人民艺术家”。

  他捐资助学,弘扬传统文化。完德尖措所在的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是一家以“画苑+农户+基地”为经营模式的民营企业,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命名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多年来,完德尖措先后指导并培养的热贡唐卡艺人多达528名。2010年以来,他自掏腰包每年投入200万元,为贫困学员提供免费学习、吃住补助,为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他四方奔走,播散爱心。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艺人作品滞销,有的家庭收入几乎为零。完德尖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当即和家人一道拿出5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为了继续打开销路,他来回往返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联系业务,帮助销售唐卡1300余幅,解决大家燃眉之急。此后,完德尖措通过积极争取,帮助当地艺人与文化企业签订了常年购销合同,带动一大批本地群众投身热贡艺术产业,平均每户每年增加收入5万至10万元。

  他热心公益,心系贫苦。因为热爱“热贡艺术”,他也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群众,从2014年起,完德尖措连续多年为孤寡老人、贫困家庭、村庄建设等捐款捐物,主动上门了解困难群体诉求,全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完德尖措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23

  张莹莹,女,汉族,中共党员,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授的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首届深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因脊髓灰质炎导致双腿肌肉萎缩再也站不起来了。面对不幸,她没有放弃,而是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

  自强不息 勇敢追梦

  2011年大学毕业后,张莹莹选择来到深圳,投身助残就业创业帮扶事业。2016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张莹莹和朋友共同创办了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心理辅导、就业培训,在岗员工90%以上是残疾人和残疾儿童的妈妈。

  幼时患病的经历,让张莹莹对残障儿童倾注了更多关注。为切实让残障儿童得到帮助,张莹莹带领“雨燕”团队开展了“阳光家园”残障儿童社会能力培养行动,3年多的时间,帮扶了600名患自闭症等的残障儿童,让他们实现了自我出行、购物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让张莹莹最高兴的是,帮助的这些孩子中,有些已经可以跟着工作人员一起做志愿者,到各个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指导等活动。

  同时开展的残障儿童家属帮扶计划,从手工、互联网、社工、艺术等多角度进行技术赋能,让在家照顾孩子的妈妈们也有了就业技能和灵活就业的机会,有4人还自主创办企业。“我们开展的残障儿童‘舞动飞翔’计划,是针对大龄心智障碍儿童开展的艺术才能项目,有舞蹈、沙画、乐器、演讲、传统文化艺术等,项目开展4年来,有270名孩子在不同舞台、以不同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看着孩子们的`一点点进步,张莹莹很欣慰。

  步伐坚定 传递温暖

  50多岁的温勇东患有听力障碍,一度为找工作而苦恼。在一次招聘会上,他认识了张莹莹。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张莹莹千方百计为温勇东介绍了一份保安工作,离家不远且有稳定收入。之后不久,温勇东的大女儿不幸遭遇车祸需要做手术,张莹莹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方凑了几万元给温勇东交了手术费,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张莹莹说,残障人士就业比较难,要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创造机会。张莹莹为机构取名“雨燕”,就是希望残疾人不被身体所限制,能飞翔起来,勇敢追梦。

  2018年,张莹莹带领“雨燕”团队负责深圳市龙华区残联“龙华区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IC爱创空间)”的运营管理,为创业初期及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链接资源、法律咨询、心理干预、人员代招等服务,打造残疾人多元化就业创业模式。该项目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挖掘残疾人自身潜能并精准匹配岗位,仅“雨燕”团队内部,就能为残障人士提供化妆师、讲师、软件开发程序员、话务员等十余种岗位。

  在“雨燕”团队的运营下,“IC爱创空间”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入驻残疾人自主创业企业23家,创业残障女性占比40%;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300余场,帮助2700多名重度残疾人居家上岗就业,并成功孵化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互联心集团有限公司。

  点亮希望 自我奋进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张莹莹觉得,要提高残障人士的就业能力,首先要从心理上提升他们自强不息、自我奋进的意识。“雨燕”工作团队通过开设残障者普法、积极心理学等课程,努力给残障人士带来全新的理念和心态上的转变。

  自2018 年10月起,张莹莹和同事先后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凤山县,为残障人士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辅导班,之后又陆续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开班。“我们先集中开展残障人士心理沙龙课程,之后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开展个案辅导,同时开展榜样分享会。目前,我们已在当地开展心理沙龙和分享会 30 余场,1000 余人次参与。”

  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张莹莹还带领“雨燕”团队开展了“五个养猪人”——龙华区对口精准扶贫公益助残项目。依托凤山县贫困残疾人创办的专业养殖合作社建立“五个养猪人”梦想家园养殖基地,以“我有一头猪养在凤山”为卖点,通过定制年猪、天然喂养、线上养猪、智能呈现等方式打造公益助残脱贫模式。项目启动当年,50头猪就被个人及爱心企业全部领养。“我们还组织开展了‘深圳龙华——河池凤山残障者就业技能培训班’,培训内容包含电商客服、直播带货、抖音制作等课程,共有350名当地残疾人受益,其中女性残障人士占40%。”张莹莹说。

  为帮助肢体残疾人进行有效的医疗救治,张莹莹还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发起成立深圳市肢体矫形与重建基金,为残疾人进行肢体残障矫形个体费用补充和乡村振兴城市残疾人矫形帮扶。近年来,张莹莹又带领龙华区义工开展了残疾人“演说家”志愿服务项目,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社区、学校、企业进行励志演讲,用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场场精彩分享激励听众,汇聚志愿力量。目前,残疾人“演说家”团队已演出百余场,听众人数超5000人。

  张莹莹说,多元、融入、平等、参与是自己从事志愿服务的初心;帮助更多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是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希望自己能和‘雨燕’一样,一直快速奔跑,逐梦飞翔。”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24

  段肇谊,女,土家族,1942年8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和平区南营门街道竞业里社区居民。

  爱人顾伟力在执行任务中为救战友身受重伤,她身为军医悉心照料。他舍己救人、顽强乐观的精神深深打动着她,在明知他双下肢瘫痪的情况下,她毅然选择嫁给英雄,照顾他一生。50多年来,段肇谊与老伴儿相依、相爱、相守。

  1968年4月,顾伟力在施工任务中为抢救战友,被巨石砸伤,腰椎粉碎性骨折,后被转到段肇谊所在医院,做进一步治疗。住院期间,顾伟力坚强、乐观,不屈不挠地与伤病做斗争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段肇谊。经过深思熟虑,她做出决定:要一生一世照料下肢瘫痪的顾伟力,让他获得正常的家庭生活。就这样,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顾伟力被评定为一等伤残军人,按国家政策可在家安心休养,但他却说:“我半截子身子,但绝不半截子革命。”段肇谊了解丈夫的心情,一边照顾好他的日常生活,一边严格督促他每天加强下肢功能恢复训练, 终于帮助顾伟力重返工作岗位,而且一干就是11年。

  随着时间推移,顾伟力的`身体越来越差,2018年,他突发脑溢血,导致左侧肢体偏瘫。段肇谊没有被困难击垮,体重不过百斤的她每天将老伴儿抱上抱下,喂水喂饭,陪他锻炼,无怨无悔。

  这一年,他们的长子因突发急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段肇谊和老伴做出决定,捐献儿子身上的有用器官。

  段肇谊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入选“天津好人”,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25

  余善伟,男,汉族,1974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余善伟经营企业获得成功后,将精力放在公益事业上,牵头成立商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并担任会长。2013年起,他每年拿出15万元资助贫困女生上学。2016年开始,他资助62名孤贫少儿每人每月400元生活费直至他们18周岁。2018年,他捐资1460万元支持商城县第三中学、第六小学标准化迁址新建。

  余善伟倾情帮助困难群众。2012年,他捐款10万元支持建设商城县余集镇敬老院,并每月资助2000元用于改善老人们的伙食。2016年起,他启动“扶贫济困安居”计划,先后拿出100多万元,为全县10余户贫困家庭建成“幸福居”。2018年3月,他捐出60万元在全县深度贫困村建立17个爱心超市。2017年、2018年,他共向商城县红十字会捐出421万元,设立社会扶贫专项救助金。

  在余善伟的'带动下,商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从创建初期的100多人发展到近7万名会员,累计服务群众40万余人次。余善伟分别荣登“中国好人榜”“河南好人榜”,获得河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26

  盛恩利,男,汉族,1973年9月生,中共党员,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市彭山供电分公司谢家供电所台区经理。

  为了救人,盛恩利不顾自身安危,5次冲进无情的火海,3次跳进湍急的水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见义勇为高尚品格,被誉为“水火英雄”。

  2020年3月28日,彭山区公义镇街道一户居民家中突然失火,104岁的康婆婆被困于二楼火海中。此时正维修自家房顶的盛恩利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直奔火灾现场。他在浓烟中冲上二楼背起倒地的康婆婆,把老人转移到了楼下安全的地方,安顿好后第二次冲进了火海,爬上楼顶揭掉屋顶的瓦片,硬是空出了1米多宽的防火隔离带,控制住了火势的进一步蔓延,为消防救援赢得了时间。

  见义勇为已经融入他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惯。1998年夏天的一天,一名17岁的孩子一个猛子扎进公义镇通济堰里,被河底尖利的东西划破了腿,剧烈的疼痛让他不停挣扎。恰巧路过的'盛恩利将其救上岸,并脱下衣服为他绑扎伤口。2000年的一天,一名14岁的孩子在通济堰河边摘野果时,不小心掉进湍急的河流里,正在河边维护电力线路的盛恩利连忙跳入河中,奋力将他救起。2015年6月的一个傍晚,一户人家家中失火,当时家中只有两位老人,盛恩利正巧在附近,听到呼救声后二话不说冲进火场,组织周围居民有序灭火。等到消防车到达现场后,盛恩利已然消失在人群之中。2020年8月,彭山遭遇特大暴雨洪灾,他第一时间冲在洪灾最前沿,挎上电工包,逆流抢险保电,协助政府转移受灾群众。

  盛恩利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27

  崔崑,男,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96岁的崔崑坚持爱心助学,行善救急。2013年以来,他和夫人捐资助学达1000万元,帮助500余名青年学者成长。

  崔崑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经历过炮火连天的艰苦岁月,他深知贫困家庭孩子读书不易,一心希望捐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一同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420万元,用于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勉励受资助的学生努力学习。2018年,崔崑夫妇向该奖项捐款180万元,每年受资助名额增加到60人。2020年7月,崔崑夫妇再次向该基金会捐款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每年向133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每人资助6000元。他说:“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将爱心助学做下去,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除了资助贫困学生圆梦高等教育,崔崑还经常向同事朋友伸以援手。上世纪80年代,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机械工程二系任教时,了解到部分老师生活困难,他拿出个人奖金,在学院里设困难互助基金,方便有急需的同事取用。2016年,为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在校内看病和购物,华中科技大学筹划提供“校内交通应急服务”等便民措施。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捐赠一辆新轿车。

  崔崑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捐赠的资金都是从工资、补贴及奖金等节省而来,自身则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和妻子一直住在学校院士楼,家中电器早已使用多年,白色衬衣领口破了也自得其乐。65年党龄、73年教龄,他以勤奋治学的态度彰显大师之风,以慷慨解囊的善举引导青年成长。

  崔崑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28

  崔译文,女,汉族,1999年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

  面对凶徒冰冷的尖刀,为了保护同学,崔译文挺身而出,身中8刀。崔译文见义勇为的壮举感动全社会。

  2019年3月10日晚上9点左右,崔译文和同学小梁晚自习后结伴回寝室,一男子持尖刀紧跟在后。崔译文知道凶手的目标是小梁,认为不会对自己下手,便用力将小梁推开,大声叫她快跑,自己挡在前面为小梁争取逃跑时间,没想到却被男子猛刺两刀。男子很快追上小梁,小梁身中多刀倒在血泊中。崔译文顾不上疼痛,捂着伤口挣扎起身,用自己的身躯紧紧地护住小梁,自己再次身中多刀,鲜血直流。男子丢下尖刀逃离现场。

  此时已经浑身是血的崔译文,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受伤严重,始终紧握住小梁被划伤动脉的`手臂帮其止血,一直等到医护人员赶来。在抢救室内,崔译文多次要求先抢救重伤昏迷的小梁。经检查,小梁身中16刀,如果不是崔译文用身体挡在前头,后果不堪设想。而崔译文身中8刀,其中有3处为贯穿伤,她的肝被捅穿,胆囊被刺伤,胸腔、腰腹、手臂各有深深的伤口,胸口到腹部还有一道长达17厘米的伤口。崔译文在ICU抢救了3天才转危为安。

  回忆起自己的举动,崔译文说:“我是军人的孩子。我知道,如果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勇敢背后是家风传承,父亲崔宏伟也曾为救战友身受重伤,父亲一直是崔译文引以为豪的榜样。

  瘦弱身躯蕴含巨大勇气,崔译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勇敢与担当。如今,她已康复,回到校园。她在家乡浙江宁波奉化成立崔译文绘星志愿服务队,为帮困助残、关爱老兵等公益事业凝聚力量、奉献自己。

  崔译文荣获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被授予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29

  拉齐尼·巴依卡,男,塔吉克族,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护边员。

  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年仅41岁。他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模范践行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生动展现了退役军人忠诚奉献的真挚情怀。

  2021年1月4日,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有哭腔的叫喊,“来人啊!救救孩子!”循着声音,他急奔过去,发现有小孩跌入人工湖的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来不及细想,拉齐尼·巴依卡踏上冰面,直奔落水儿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落入水中。但他依然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力把孩子托出水面。这时,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10多分钟后,当孩童被成功救起时,托举生命和希望的.拉齐尼·巴依卡,却牺牲在冰冷的湖水之中。

  2003年,拉齐尼·巴依卡从部队复员,接过祖父、父亲的接力棒,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当巡逻向导,成为第三代护边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巡逻战士。

  2004年9月,拉齐尼·巴依卡第一次单独带着巡逻分队参加吾甫浪沟巡逻时,队伍遭遇暴风雪袭击,他把15头牦牛聚在一起形成一道“挡风墙”,大家紧紧靠着牦牛身子平安度过了一夜。第二天,队伍又遭遇山体滑坡,不停有碎石块滑落,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悬崖峭壁探路。突然,一块碎石片砸在他的额头,鲜血直流。他强忍剧痛,历经2个小时,终于探出一条比较安全的道路,带领官兵们顺利通过。2011年11月,拉齐尼·巴依卡和官兵们在巡逻途中突遇暴雪,一名战士从牦牛背上摔下,掉进一个雪洞,周围冰雪还在垮塌。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巴依卡立即示意大家不要动,自己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结成绳状,花了2个小时将战士拉上来。战士得救了,他却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了3个多小时,才脱离危险。

  拉齐尼·巴依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被追授为“时代楷模”。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30

  曹鹏,男,汉族,1925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交响乐团离休干部。

  从新四军老战士到交响乐普及的功臣,从著名指挥家到自闭症孩子们最爱的“曹爷爷”,近一个世纪的光阴从未改变曹鹏奉献与爱的坚守。作为新中国音乐指挥界的杰出代表,耄耋之年的曹鹏,仍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不仅致力于交响乐普及,还坚持用音乐为自闭症患儿及其家庭服务,用艺术滋养心灵、点亮希望。

  1995年,70岁的曹鹏离而不休,放弃了很多专业乐团提供的职位,选择与青少年在一起,挑起普及和传播交响乐的`重任。曹鹏作为众多学生交响乐团的指挥、音乐总监和名誉顾问,无私奉献,自掏腰包,带领他们走出国门演出,取得多项国际第一。

  2005年,曹鹏成立上海城市交响乐团。这个非职业乐团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不仅普及高雅艺术,更用音乐播撒爱心。在他的带领下,城市交响乐团每年举办上海市“爱耳日”公益音乐会、“爱在城市·关爱自闭症慈善音乐会”等活动,迄今为止,演出逾250多场,听众超53万人次。

  2008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上海曹鹏音乐中心成立了“天使知音沙龙”——关爱自闭症项目。曹鹏不计报酬,组织5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坚持13年用音乐为自闭症患儿及其家庭服务。

  2020年,曹鹏一家三代人捐资百万元为自闭症家庭成立“万向曹鹏慈善信托”。随后,推动上海市静安爱之星社会监护服务中心为心智障碍者家庭等提供意定监护、监护监督服务。

  曹鹏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相关文章: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心得01-13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02-15

全国道德模范典型事迹素材08-19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心得13篇01-31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优秀02-14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最新02-15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范文03-07

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材料02-14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