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防疫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22-10-23 22:51:46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2022防疫先进事迹材料(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要用到事迹的情况还是蛮多的,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防疫先进事迹材料(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2防疫先进事迹材料(通用5篇)

  2022防疫先进事迹材料1

  有这样一对80后,他们是xx高速公路xx管理处的一对普通的“双职工”。他们的工作岗位一个在服务区,一个在收费站。

  早上六点多,天刚蒙蒙亮,为了让熟睡中的儿子多睡上十分钟,xx和xx夫妻俩赶紧摸索着起床。简单洗漱后,一个忙着做一家人的早餐,一个忙着给儿子收拾当天的网课教学课辅资料。等吃完早餐后又忙着一起出门将儿子送去祖母处托管。

  疫情防控期,夫妇俩每天互相提醒:“记得戴好口罩,记得多洗几遍手...”单位和家庭的不停奔波,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接力赛”。

  作为xx高速xx服务区现场负责人,xx肩负着疫情防护的重担。对内要做好员工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和特殊时期的情绪安抚,对外要保障过往司乘人员有安全舒适的休憩体验——场区消毒、餐食供应、厕所革命、停车引导,一样都不能少。加之简阳市政府在服务区设置的入境车辆疫情排查点,需要协调和提供各项后勤供应,服务区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没有退缩,凡事亲力亲为,带领着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的“优秀管理团队”团结一心、并肩作战。自春节起,他未休息过一天。同事父亲腿摔伤,需要请假回家护理,他马上顶上去,24小时值班,远在重庆云阳老家的父母想在视频里见见儿子,也需提前约好时间。

  而处于收费一线的xx,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同样认真坚守着岗位。疫情期间,她坚持优质文明服务,并将服务阵地拓展。随着返程高峰到来,xx主线车流量增大,xx服务区的入境疫情排查点出现拥堵,高速公路上排起了长龙,不少去往成都方向的车辆选择从就近的xx高新区收费站驶出绕行。为确保疫情防控部门的体温检测数据准确,收费站外的交警嘱咐司机先开窗散凉,再接受体温检测。xx见交警忙不过来,主动提前在收费亭挨个提醒司机打开窗户,一天下来,重复的话语说了上千次,嗓子又干又哑。但看见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了保障家人的安全,夫妻俩商量每天回家后先与儿子隔离一米开外,等洗澡消毒后再和儿子接触。工作的艰辛、生活的繁琐,让相守十余年的他们更加紧密。他们是xx高速公路上无数“双职工”家庭的缩影,他们用理解、鼓励、守护、担当助推了xx高速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感恩有你们。

  2022防疫先进事迹材料2

  “国家之使命,不容辜负,我等你回来!”1月27日,正月初三,妻子白钰的这条微信朋友圈,让刚到武汉的邢正涛格外暖心。“定不负使命不负卿。”邢正涛说,“在这一刻,大家与小家,紧紧连在了一起。”

  同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1988年出生的邢正涛与1992年出生的白钰,因医结缘,因疫暂别。

  “正月初二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大家都报了名,穿上这身白衣,就意味着使命与担当。”邢正涛说,“我爱人也报了名,但最后不在名单上,她为此还闹了脾气。”在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136名队员中,男性护士只有16人,邢正涛正是其中之一。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是邢正涛新的战斗岗位。“医疗队分成11个组,每4小时一班。”邢正涛说,“大家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穿好防护服,整理需要带进隔离病房的各种必需品。”

  “正常的治疗和生活护理要胆大,敢于向前;病人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情况要心细,随时掌握。”邢正涛说,住进隔离病房的患者,经常会产生焦虑情绪,进行心理治疗同样非常重要,“比如通过聊天,给他们加油鼓劲,或者给他们比划加油手势,但都要因人而异,注意时机、方式,尽量不刻意。”

  “一定要做好防护,千万别大意。”每天,身在北京的白钰都会叮嘱丈夫,“他刚到武汉的时候,我担心得很,整夜睡不着,后来看到各种防护措施都做到了位,便放心多了。”

  “战胜疫情,挽救生命”,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也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邢正涛出征武汉后,白钰轮岗到医院急诊大厅分诊台工作。测体温、量血压、了解病情、辅助分诊……丈夫邢正涛也是千叮万嘱,“急诊病人接触的'第一位医护人员就是你,一定要做好防护。”

  互相打气,共同抗疫。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前,邢正涛特意请同事将妻子与他的名字并排写在了防护服上,同时写上了大大的“我爱你”三个字。“这是我们最浪漫的战地情书。”邢正涛说,夫妻俩虽身处两地,但一直并肩战斗。

  每当坐上班车,不论前往隔离病房,还是返回驻地,短短10分钟的车程,第一次来武汉的邢正涛,总是对着窗外看个不停。“我觉得武汉真的很美。”他说,“等胜利了,我一定带着白钰来看樱花,吃热干面。”

  虽然因疫暂别,但白钰与丈夫心意相通,“等疫情散去,我们一起去武汉。”

  2022防疫先进事迹材料3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数占确诊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治愈率也显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医学专家。17年前他曾参与抗击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线。他说,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还要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向主管医生和护士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督促医护人员专注于每一个诊疗细节。

  17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一病亡。17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请缨来到疫情一线。

  刚到武汉时,童朝晖用了两天时间,把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收治情况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详细的查房笔记,总结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为后续来到湖北的重症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湖北已汇集了1.9万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

  每天在不同医院的重症病房之间奔走,分析病例、参与救治,忙碌之余,童朝晖还会及时整理发现和思考,写下诊疗日记。关口前移,就是他和专家们经过临床观察和研讨之后,提出的重要诊疗建议,已经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经过他们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复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诊,晚上回到驻地,童朝晖还会和国内外的同行们交流会诊心得,探讨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这50多天,童朝晖却没进过一次家门。母亲发来微信说: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们二老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心,就是守望你早日归来。

  2022防疫先进事迹材料4

  中部战区总医院,从一开始就投入战斗、始终坚守一线,同时还派出医疗队支援地方抗疫。他们与武汉这座城市血脉相连,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他们挺身而出,成为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护卫师”。

  疫情发生后,以江晓静为代表的医院专家组建议,马上启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案》。医院党委高度重视,专题召开分析会,认真研判形势,形成共识,全力抗击疫情。

  1月21日,第一批40人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市肺科医院。当医疗队到达肺科医院时,面临的是床位不够、患者众多。

  卸下物资设备,全体队员集体上阵,将普通病房用36个小时改造成ICU。医护人员想尽办法,能加一张床就加一张床,能多收一个病人就多收一个病人。在最紧张的时候,4个护理小组要负责5个护理单元,但在严峻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

  疫情当前,中部战区总医院主动向武汉市卫健委申请成为定点收治医院,全院人员自发请战,一页页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成为最动人的颜色和声音。两天后,7个病区全部交付,可以投入使用。

  一名怀孕34周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经多次转院,被送到中部战区总医院。专家反复会诊,妇产科主任王晶主动请缨,各种预案和应急措施全部准备到位,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手术,一声清脆的啼哭声缓解了外面专家们的'紧张情绪。令人欣喜的是,孩子没有被感染。

  为了打赢这场特殊的战役,医院发动全院力量,积极投入战斗。

  全院共有6个食堂、30余名厨师,每天要准备两万份盒饭。做好的盒饭要区分不同点位打包分装,病号饭要送到病房,医护人员的饭要送到工作岗位和外住的宾馆,既要有营养,又要求保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下来,有时累得自己连饭都不想吃。但是,参加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说:“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是我们的亲人和同事,我们为他们做点事,一切都值得。”

  一线科室的保洁员吃住在科里,不嫌脏、不嫌累、不怕危险,一个人干着几个人的活。保洁员朱爱红因为公共交通全部停运,提着个人的一大包生活物品,凌晨5点从家里出发,步行3个小时,回到科室要求上班,她说:“我把被褥和生活用品都背来了,你们救病人,我照顾你们,直到疫情结束。”

  2022防疫先进事迹材料5

  我们来认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山东医疗队的主治医生郭海鹏,他出生于医生世家,一家人五代从医,他说,用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是家训,更是责任。

  正在用不太标准的武汉话跟刘爷爷交流的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郭海鹏,刘爷爷今年86岁,在外院治疗近一个月,因为病情加重被转到这里,医疗队会诊后,决定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被老人一口拒绝。

  对话中,郭海鹏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经历,但过程中感到不舒服,对此有了顾虑。但缺氧问题又急需解决,郭海鹏反复劝说,刘爷爷终于放宽心同意试一试。3秒钟,医护人员快速置换鼻导管和加压面罩。

  尽管郭海鹏的武汉话并不标准,但他温暖的话语还是大大缓解了老人紧张的情绪,刘爷爷很快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氧饱和度也从原来的80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齐鲁医院两个病区,收治的'是30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龄的94岁。每天进入病区,问诊、体检、查血气、心电图检查,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了十几年的ICU医生,他说,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已成为一种本能。

  郭海鹏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就读于武汉大学,疫情发生后,郭海鹏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医疗队。而其实他刚刚结束在美国哈佛大学三年的博士后培训,回国还不到三个月。

【2022防疫先进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2022防疫先进集体事迹材料04-24

防疫先进部门事迹材料04-21

防疫先进集体事迹材料04-25

防疫先进典型事迹材料04-22

防疫集体先进事迹材料04-21

防疫先进的事迹材料(精选7篇)09-01

防疫先进的事迹材料(精选11篇)08-31

防疫先进的事迹材料(精选14篇)08-31

2022防疫事迹材料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