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日记

时间:2023-05-17 08:03:20 节日日记 我要投稿

【推荐】春节日记模板汇编4篇

  一天即将完结,想必有很多难忘的瞬间吧,请好好地记录下在日记里。如何把日记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日记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春节日记模板汇编4篇

春节日记 篇1

  一年一度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 我们这儿的习俗是这样的':过年前几天。送年,办年货。如杀鸡、鸭。做馒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正月刚开始几天,家家户户走亲访友。有空余时间小孩子放鞭炮玩耍。

  老人们在家等候晚辈来拜年。 最后祝福大家新年快乐,天天向上。

春节日记 篇2

  春节前十几天,奶奶就开始为过年的事忙活,又是杀鸡,又是宰鸭,又是煮肉,又是烧菜,忙的不亦乐乎。奶奶说:“现在真是‘不是过年,胜似过年’啊!”爸爸说:“现在真是比过年还热闹呢!”而我呢,虽然是旁听者,没有参与讨论,但是已经体会到和谐社会中人们的高兴劲!

  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我们匆匆吃好饭,拿起鞭炮便飞快的奔向指定地点,生怕被别人抢先。我们放的鞭炮可多,有“百花齐放”“二踢脚”“布谷啼春”“百子炮”……我们先放“百花齐放”,鞭炮像一个带火的小球一样蹿上蓝天。突然,它不在上升,而是猛然间炸开,形成一朵五颜六色的.花:有的是金转红,有的是黄加绿,还有的是蓝加红。然后我们放“二踢脚”,它也不错,只听“砰”一声巨响,一个火星闪一下,又是“砰”一声响,金黄的火球在天空中炸开花,可一下子就没。“百子炮”有两千多发,要多过瘾有多过瘾。“布谷啼春”是我最喜欢的,点着后冒出一丛火焰,上面开出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花,每一朵都那么鲜艳,那么耀眼!

  看着天空中那美丽的烟花,听着四周那响亮的鞭炮声,我想,新的一年又来到,我们的祖国又会呈现出一片新气象!

春节日记 篇3

  小胡同里又是阵阵爆竹声,人家门楣上又挂了红灯笼,大街上又飘来鸡鸭鱼香。我知道春节又来临了。

  以前呀,扫房我抢着干,做饭我帮着烧火,爆竹我还争着放呢。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只为凑个乐闹吧。而现在啊,这个充满乐闹气息的小村仿佛与我毫不相干,他们做他们的,我做我的,以前的乐趣再也找不到了。

  邻家小孩也再重复着我以前的事,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看他们一个个笑嘻嘻的帮上帮下,也许几年后就像我一样,对一切失去了兴趣,认为所谓的春节只不过是一个过场而已吧。春节没意思了吧。

  写到这里,突然感觉这样好可怕,真的好可怕!如果他们都像我一样对春节失去兴趣,那春节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是给小孩子过的,让他们在大人制造的乐闹气氛中,感觉乐趣呀,如果他们长大,他们的下一代孩子又重复着他们的故事,而春节就是在这样无聊的意义中传承吗?

  是时代进步泯灭了春节的韵味,当然我不是讽刺,只算是谈古论今吧。春节就是吃,就是玩,就像老舍笔下的春,春节小孩子能吃上好吃的糖果,好吃的食物,还有各种各样的`灯笼,玩具,庙会等等,而平常,他们是没有这种享受的。所以春节是乐闹的,新颖的,感兴趣的。但是如今社会呢,不用说什么玩具,新衣,单单是糖果就是天天不离嘴,这乐趣是否少了一大半?以前,没有汽车飞机,没有手机电话,外出打工的人思念家乡啊,春节正是个好时机啊,回到家乡看看久别的父母和亲人,那春节是团聚的,是感人的,是真正的有着回家的感觉的。但是如今,先进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无论走到哪里,即使不回家,也可以通话聊天。春节回家对他们还有多少想念的意义呢?

  春节又来临,可我何处再寻回那失去的春节?

春节日记 篇4

  中国是一个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传统的风俗,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中国春节的民风民俗。

  民俗之一――贴春联。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民俗之二――帖窗花。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民俗之三――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挂门神,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与谐安详的气息。民俗之四――压岁钱。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春节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发压岁钱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给压岁钱虽好,沿袭了传统,也表现了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

  这就是中国传统春节的民风民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日记】相关文章:

《春节》日记12-22

春节的日记11-17

春节的日记06-10

春节的春节日记01-12

春节过年的日记01-14

春节小学日记01-20

春节小学日记12-20

春节乐事日记11-30

快乐春节的日记01-27

春节日记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