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名人故事

时间:2024-05-28 17:24:08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化学家名人故事

化学家名人故事1

  道尔顿发现色盲病

  约翰.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1808年他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从而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为了纪念他,科学家至今还把他的名字用作原子量的单位。

化学家名人故事

  奇怪的是,医学上有一种病叫"道尔顿病"。这里的道尔顿,不是别人,正是这位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那么,"道尔顿病"是一种什么病呢?为什么用道尔顿的名字命名?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

  那一天是圣诞节。青年道尔顿到街上去买了一双长筒袜,作为节日礼品,亲手送给母亲。母亲收到这份礼品非常高兴。她打开礼品盒一看,"啊,原来是一双长筒袜。"她感到颜色实在太鲜艳了,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太相称。

  她笑着问道:"约翰,你的礼物真让人高兴,但是你怎么看上了这么鲜艳的颜色呢?"这使道尔顿感到有些奇怪。他不以为然地说:"难道深蓝的颜色还不稳重吗?妈妈。""什么?约翰。它和樱桃一样红呀!""不对,妈妈。是我亲手挑的,是深蓝色。""是红色,约翰。你的眼光不坏。"母亲重复回答。

  道尔顿找来了弟弟。弟弟也说是蓝色的。而且,他俩对颜色的感受完全一样。可是,他的朋友们和他俩的识别力却不同。朋友们开玩笑说:"照你所说,你将永远也看不到女性美丽动人的面容。你会把她们面颊上那羞涩的.红晕,看成一片浅蓝。"

  从那天起,道尔顿才知道自己的色觉与别人不同。道尔顿没有放过这一偶然的发现。他不但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体验,还对周围的人做了各种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又经过多方考查验证,写出了一部科学著作--《论色觉》。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色盲病,而道尔顿既是色盲病的第一个发现者,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病人。

化学家名人故事2

  我成功了

  诺贝尔,瑞典杰出的化学家、发明家、慈善家。他把一生献给了炸药的研制和发明。他发明的安全炸药,是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的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他临终前设立的"诺贝尔奖",是对给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最高奖赏的表征,为人类的美好事业起了巨大的作用。

  诺贝尔年轻的时候,欧洲正在进入大工业革命时代,到处开矿山、修铁路、凿隧道、挖运河,炸药需求量很大。可是当时欧洲使用的仍然是从中国引去的黑色火药。这种火药爆炸力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许多科学家都在寻找威力强大的新炸药。

  当时,科学家们发现油有强烈的爆炸性能,但是,油是一种像油一样的液体,性能极不稳定。这种东西不但非常容易爆炸,而且爆炸起来威力很大,有时在器皿中晃得厉害了它就炸开了,人们没有办法控制它。

  年轻的诺贝尔决心通过试验,用油取代黑色火药。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连串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窜。仅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当惊恐的人们赶到出事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一座工厂已荡然无存,无情的大火吞没了一切。火场旁边,站着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度的刺激,已使他面无人色,浑身不住地颤抖着----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诺贝尔。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油实验工厂化为灰烬。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五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的弟弟埃密,另外四人也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的助手。五具烧得焦烂的'尸体,令人惨不忍睹。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烈伯噩耗,悲痛欲绝。年老的父亲因大爱刺激引起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然而,诺贝尔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却没有动摇。

  三四年过去了,失败的记录已经有几百次了,这些都没有动摇诺贝尔的决心。

  1867年秋,诺贝尔把雷汞(雷酸水银)装进一根管子里做引爆物,用它来引爆油。试验开始了,他独自一人点燃了雷汞,为了把试验的整个过程都看在眼里,他凝神注视着,忘记了一切,也忘记了自己的安全。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转眼间,实验室被送上了天,地上炸开了一个大坑,试验仪器在浓烟里翻飞。远处的人们不禁哀叹:"可怜的诺贝尔完了!"

  正在人们悲痛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团烟火向人群跑来,原来是血迹斑斑的诺贝尔从硝烟中跑出来了。他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化学家名人故事3

  罗蒙诺索夫的班门弄斧

  德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沃尔夫因成功发明一种从熔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而誉满欧洲。不少爱好物理和化学的年轻人,都甘愿当他的学生。

  一次,沃尔夫的一名弟子罗蒙诺索夫在权威学术杂志《德国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化学论文。在文中,这名"狂妄"的学生,竟然点名批评他的老师沃尔夫是个"保守的老头儿",并指出"这个老头儿在教学中有一些错误观点"。一时间,舆论哗然。许多人打电话或写信给沃尔夫,为他鸣不平。同时,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沃尔夫狠狠地教训一顿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班门弄斧"的罗蒙诺索夫,好让他以后知道怎么尊敬老师,尊重权威。

  孰料,面对学生的公开指责,沃尔夫教授非但不生气,反而颇为得意。在罗蒙诺索夫批评他后不久举行的一次演讲中,他只用寥寥数语,就解释了一切:"其实,那篇文章是我推荐给《德国科学》发表的。我的观点不一定是完美的,敢于向老师挑战、能提出自己见解的`人才是最有出息的人。"

  台下的听众先是一愣,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在钦佩沃尔夫教授宽容大度的同时,也为罗蒙诺索夫高明的"弄斧"技巧所折服:作为一名深具实力但默默无名之辈,他没有将文章直接发表,而是先恭恭敬敬地送给老师指教,在老师面前弄了一回漂亮的"斧技",然后才由大名鼎鼎的老师推荐发表。

  这次"班门弄斧",使得沃尔夫更加欣赏罗蒙诺索夫的勇气和才华;而老师的谦逊和博学,也让罗蒙诺索夫十分敬仰。在沃尔夫的悉心指导下,罗蒙诺索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快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找高手下棋,你也能成为高手;与庸者对弈,你只会日趋平庸。只有勇于在高手面前"弄斧"的人,才会褪去平庸,成就卓越。

化学家名人故事4

  发现苯的结构

  近代化学史上著名的有机结构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1829年9月7日出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

  中学时代的他已才华初露,能够流利地使用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和英语。他在研究苯的.化学结构时,碰到了一个难题--苯的空间结构。正当他百思不解的时候,他从梦境当中得到启迪,把苯的六个碳原子首尾相连,组成一个环状结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苯环的空间结构,奠定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基础,成为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他在梦境中发现苯环的结构并不是巧合,而是由于大量的,深入的对笨结构的研究以至于在潜意识里,对笨有了深入的了解。

化学家名人故事5

  中国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

  侯德榜,字致本,是一位中国化学家和工程师。

  他于1890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坡尾村,出身于农民家庭。侯德榜在求学期间,一直是勤奋好学、成绩优秀。190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州英华书院;1909年,毕业于沪皖两省路矿学堂,并在津浦铁路当过实习生。1910年,他又考上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三年学习结束后,他以10门功课1000分的特加成绩,于1913年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工。1917年,他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学士学位;1918年,他获得柏拉图学院制革化学师文凭;1919年,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又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

  1921年10月,侯德榜胸怀报国志,接受了我国永利制碱公司的聘请,毅然回国,为发展祖国的化工事业贡献写力量。

  侯德榜历任永利制碱厂总工程师、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顾问,财政委员会委员,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侯德榜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壮丽的中国化工事业,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33年,他完成了光辉巨著《制碱》,此书轰动了科学界,被誉为制碱名著;1959年,出版了《制碱工学》;1962年,又出版了《制碱工业工作者手册》。这些书也都是博大精深的科学巨著。

  侯德榜的主要化学成就是:

  (1)1940年他创立了“侯氏联合制碱法”,在中国和世界化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

  (2)20世纪69年代,为发展我国的农业,他与其它科技工作者合作,根据氨碱法的原理,利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二氧化碳,创造出“碳化法制碳酸氢铵”的新工艺,为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我国采用此法生产的碳酸氢铵占全国氮肥的一半以上,有力的支援了农业生产。

  侯德榜不仅是一位爱国者,而且还是一位国际主义者,他曾先后到工业落后的`印度和巴西帮组办碱厂,并担任这两个国家有关厂的技术顾问。他还用印度塔塔公司所得的酬金买下了北京东四二条一号一座房舍,捐赠给中国化学会,以支持中国的化学事业。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享年84岁。他留下遗言,决定把自己珍藏的图书《美国化学工业百科大全》、《最新化学工业大全》、《肯特氏机械工程师手册》等捐给国家,以鼓励后人攀登科学高峰。

  永利制碱公司总经理范旭东先生曾高度评价侯德榜:“中国化工能跻身世界舞台,侯先生之贡献,实在首屈一指”。他称侯德榜为中国之“国宝”。

  侯氏制碱法的创立

  1990年8月7日,侯德榜的汉白玉半身塑像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落成,以纪念这位对世界制碱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为中国争得了巨大荣誉的著名化学家。

  纯碱,化学名称为碳酸钠,俗称苏打。他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制造玻璃、肥皂、纸浆、洗涤剂和炼制石油等。

  纯碱可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纯度低,产地分散,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它的需要。

  1862年,比利时人苏尔为最早用化学方法制造纯碱。他所用的制纯碱的主要原料是食盐和石灰石,制造的基本方法是:先将浓的食盐水通入氨水饱和后,再利用石灰石煅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与上述氨化饱和是盐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碳酸氢铵按进一步与食盐反应,就得到碳酸氢钠和副产物氯化铵。碳酸氢钠溶解度小,经过滤分离后,在加热,就得到纯碱并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再利用。氯化铵可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氨气,氨气被收集起来循环使用。

  这种制碱法被称为苏尔维法,垄断世界制碱行业达70多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氨气可循环利用,工艺简单,原料易得。但是,它也有两个致命的缺点:一是食盐利用率太低,只有70%左右;二是氯化铵和石灰乳反应生成的大量氯化钙用处不大,无法处理,甚至造成环境污染。当时,虽然许多国家的化学家也曾试图对此法加以改进,但都没有成功。

  1921年10月,侯德榜怀着发展祖国化学事业的雄心壮志,从美国学成回国,首先在塘沽等建永利碱厂。当时,国际资本集团垄断者制碱技术,要想发展自己的民族制碱工业,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侯德榜排除种种阻力,深入现场,亲身实践,深入钻研制碱技术,不断解决设备和工艺上的问题,最终在1924年建成了碱厂。该厂日产白花花、亮晶晶的纯碱180吨。塘沽制碱厂的建成,在技术上突破了国际上苏尔维集团的垄断,经营上战胜了朴内门公司的排挤。该厂生产的“红三角”春茧,1925年荣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章,为祖国争了光。更重要的事,侯德榜通过建立我国的制碱厂,对制碱技术达到了完全掌握和精通的程度,为创新制碱技术奠定了技术。他还于1932年出版了论著《制碱》,首次完整地介绍了苏尔维制碱法。这本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书,立即轰动了全世界的化学工业界,被世界认为是制碱专著的首创。

  科学技术是没有止境的,社会和生产的需要不断开辟着科学技术前进的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津沦陷。1938年,侯德榜由负责在祖国内地四川王通桥建立新的制碱厂。

  然而,塘沽制碱厂用的原料是海盐,而在四川建厂需用井盐,井盐盐卤浓度低,成份也略有不同,再用苏尔维法已不合适;加之用苏尔维法制碱所产生的大量氯化钙只能作为废物堆积起来,从而迫使侯德榜去探索性的途径。这时,德国发明了一种察安纯碱生产法,虽然技术工艺不成熟,但可利用制碱废液生产副产品氨化铵,这对侯德榜是个很大的启发。侯德榜也曾去德国作过考察,商谈购买专利之事,但厂家既不准参观现场,对购买专利的条件右异常苛刻,侯德榜便下决心走创新之路。

  为了改革苏尔维制碱法,创造自己的制碱新工艺,侯德榜克服了种种困难,在香港建立了实验室,通过500多次试验,分析化验了20xx多个样品,针对苏尔维法的缺点,构思设计了新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了使该法得以实现,有把握形成生产力,他又在纽约和上海租界的“孤岛”进行了中间试验,终于在1940年胜利的完成了制碱新工艺的全部创新工作。

  侯德榜创造的新的制碱法,是把制碱和合成氨联合起来,通常被称为联合制减法。这个方法既保留了苏尔维法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它的缺点,是制碱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碳酸氢钠结晶过滤以后,在所剩的含有氯化铵的母液中,不是加入石灰乳,而是加入食盐。这样,溶液中由于增加了大量氯离子,氯化铵就会沉淀下来,其余的钠离子又可重复前面的反应,生成纯碱。这样,只要在母液中不断加入食盐,就可同时得到纯碱和氯化铵(化肥)这两种重要化工产品。采用此法生产纯碱,不仅是原盐的利用率达到96%以上,而且整个生产能够连续进行;此外,还具有节约石灰、设备简单等一系列优点。

  由于侯德榜在制造纯碱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发明的这个方法与1941年被世界化学工业协会命名为“侯氏制碱法”,并得到国内外化学界的广泛赞誉与和高度评价。

  “侯氏制碱法”,是一个以中国人的姓名命名的发明在我们国家深受帝国主义欺辱、被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时候,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能够闪烁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上,将世界制碱科学史推向一个新阶段,这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化学家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化学家卢嘉锡的平生故事10-30

名人资料名人故事02-16

名人故事12-13

名人的故事06-08

名人故事07-28

名人故事02-26

经典名人故事11-14

名人的故事07-06

名人故事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