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09:09:38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现有20人,男生9人女生11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教学内容分析:

  “底和高”是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时内容以直角以及垂直为知识基础,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为认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作为认知情境,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计图纸

  (媒体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王师傅想利用它做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大家愿意帮这个忙吗?

  生1:是不是可以把这块木板锯开,然后拼起来?

  师:可以的,但锯的次数应尽可能少一些,最好只锯一次。想一想,应从哪里锯开呢?

  出示活动要求:

  ①拿出自己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仔细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路。

  ②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思考、设计,然后小组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分数的混合运算是本册的重点、难点,本单元包括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以及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计算。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会做分数乘除的.应用题。学生很容易掌握计算,应用题我主要采用让学生找等量关系,先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再把以知条件代到等量关系中,求出数量。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效果较好。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我主要让学生画图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尝试画图,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画图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充分交流后作出正确示范,在画图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解题。学生的掌握情况不错。已知比一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计算,这对学生来说较困难,是个难点。我采用已下四步:1、让学生找单位“1”。2、根据题意画线段图。3、根据线段图找出与单位“1”的数量关系。4、然后根据关系列出方程或写出算式。

  刚开始觉得学生掌握的不错,每一课用的时间较短,没有进行过多的训练,等到三课上完后,进行综合训练时问题就出来了,学生分不清楚是用乘还是除、是用单位1加还是减等等。我发现主要原因是没有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步步落实,没有备学生,高估了学生的能力。虽然方法较好,但学生掌握的较差。只有让学生把每一种类型的题目搞懂、分析清楚,再进行混合运算就容易多了。后来我又根据上面的方法和策略,一步一步让学生落实,最后学生才能掌握。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优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汇报展示,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不足;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初步判断生活当中的问题,课下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到生活中学习。

  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一、注重有关知识、方法的复习,为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复习引入环节,让学生会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梯形面积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为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做好认知准备,有利于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推动新知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自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办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熟练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尝试运用与练习反馈相结合,促使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出示梯形面积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通过情境促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练习中,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练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出现了一些错误。还有个别学生出现漏算、多算的现象。今后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对照人教版老教材,发觉学生不仅对“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等常见数量关系式烂熟于心,而且在解答相关应用题时也总能得心应手。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却令我大失所望。第12题是有关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三者之间关系的填空题,全体学生竟然告诉我从未听说过这三个词(由于我今年刚接触新课标教材,不知学生所言是否真实)。在平时解答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等需逆向思考的问题时,也有部分学生对数量关系式是启而不发,这不得不令我深思。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面对教材的变化?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本节课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

  在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此题过程时,我班学生错误频频。有的用20÷2-4,还有的用(20—4)÷2……。当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错误才使得学生对方程充满期待,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才使学生倍感方程的“好”、“顺”、“易”。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合理利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助动器”。

  《稍复杂的方程(一)》练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昨天课堂练习发现,方程仅仅在例题基础上稍加变化许多学生就束手无策。“4X-3×9=29”这类方程学生总体掌握情况不太好,所以特别在今天基础练习环节中补充相应习题进行辅导。但在教学中发现其实只需稍加点拔,学生便可很好掌握。为何学生处处都这么“依赖”老师呢?难道只有老师教过的题他们才会解答吗?我该如何让学生主动、大胆、正确地由“依赖”逐渐走向成熟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组合图形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些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及其特点,让学生自主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如何使组合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这个图形分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通过画辅助线表示出来,如果认为有几种分法,就分别在图形上表示出来。接着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做法,通过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法(以分割成两个长方形为例),第一,你是怎样分的 (分割成两个长方形);第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第三,要计算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要计算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分割或添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但在展示学生分法时,忘记了将在巡堂时发现的个别学生的分法是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形面积也进行展示和集体讨论为什么,这是不足的地方(如果当时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汇报不同的分法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优化出哪种分法更利于我们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或者哪种分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然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图形的面积,可能后面的环节就不会不够时间)。学生汇报了不同的分法后,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图形的面积计算,然后让学生汇报展示,从中小结优化出那种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这个环节花的时间比较多,跟前面的环节有类似,结果后面的时间很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要多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容设计,尽量紧凑,及时发现问题和作出反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五年级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昨天我上小数乘小数的时候,学生列竖式问题很大。有的同学在计算小数乘法时,索性去掉小数点列成整数竖式,而后直接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在横式上点上几位小数。也有的学生受小数加减法影响,喜欢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可他们的答案也正确。照教材要求小数乘法要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自然竖式也要象整数乘法的竖式一样,末尾对齐。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个杂志上,也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学生在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竖式中,有的学生是用上面因数每一位分别去乘下面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这样竖式也是合理性。那么我在想小数乘法中是否也允许他这样写呢。竖式本来就是为了计算方便,学生觉得小数点对齐,看起来也很整齐很清楚,那为什么一定要他把竖式写成末位对齐呢?

  昨天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论坛上发了这个帖子,版主说:我想是不可以吧。可也不说为什么一定不可以。虽然心里还是疑惑着,但还是尽量让学生规范写竖式。

  今天我把几个怎么教也要写错的同学,让他们把数位多的数写在上面,数位少的写在下面,Z这样一说竖式也正确了,计算正确率也提高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重点是“方程的意义”。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课设计了活动探索、自主分类、抽象概括、灵活运用4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建立起方程的概念,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递进性,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一是通过学生观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式子,建立起“平衡—相等、不平衡—不相等”的概念;二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三是引导学生对“等式”观察,将等式分为“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两类,然后抽象出方程的概念。最后通过判断与独立创作方程两个学生活动,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教学实施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用语不够准确精练,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指导欠缺,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倾听程度不够,未能很好把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创设“分饼”的情景活动分成两个成次进行展开教学。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在这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这分数能正确读写,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这节课我先以猪八戒分饼这一故事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齐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教学中我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与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

  两个实践活动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氛围都比较强。在小组汇报阶段,大家积极发言。“金星组”还汇报了两种和书上不一样的办法:一个是徒弟三人孝顺师傅,每人把一块饼的1/4敬给师傅,那么唐僧得到3个1/4是3/4,徒弟每人剩下3/4,四人分得的饼相同。(可惜,当时时间太紧,我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弄明1个3/4与3个1/4是相同的,只是单位1不同,一个是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拿其中的.3份; 一个是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4,即单位1不同,一个单位1为一个饼,一个单位1为3个饼。)另一个是:先把三张饼平均12份,每人拿9份,就是9/12,这点为以后的约分打下了基础。

  反思这一节课,小组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得益于课前的结构化预习,平时的培养,和本节课的安排,孩子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创意与个性,小组活动动而不闹秩序井然,这是与上几节公开课相比最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汇报交流的时间拉得过长,冲淡了练习的时间,使得安排的训练题没能完成。今后还要在时间安排上多动脑,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刀刃上。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本节课开始以了解老师的一些情况,猜老师的年龄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老师年龄和学生年龄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今天的这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一些。例如:已知老师的年龄比学生大30岁,用a表示学生的岁数,那么a+30既表示老师的岁数总是比学生的岁数大30的年龄关系,又表示老师的岁数。这是学生初学时的一个难点。首先,他们要理解师生年龄之间的'关系,把用语言叙述的这一关系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次,他们往往不习惯将a+30视为一个量,常有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式子,不是结果。而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个量恰恰是学生列方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一、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

  学习小数,是在认识了分数后进行的教学。关于这节课,教材首先安排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给学生认识,再介绍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还介绍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有关小数的哪些知识,学生已经知道的直接板书,比如读法、写法。学生不知道的引导学生学习,能自己学的就自学,比如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自然数和整数的介绍等这些内容自己看书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关于这节课教材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识整元数,这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所以教材的安排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这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又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

  本节课我创设了猜价格的游戏。书签的价格0.1元在学习1角=1/10元=0.1元。

  书签的长度8厘米,从学生熟知的价格背景中体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1厘米,那么,8厘米就是8/10分米。还可以写成 0.8分米。在组织学生交流小结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注意把小数与十分之几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将小数认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系统,实现认知建构中的同化与顺应,完成认知整合与网络化过程。

  生活中的小数比较多,练习时让孩子多看看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介绍小数的来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域,把对小数的认识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体系中,让学生感知其来龙去脉。所有的这些教学努力,都使新知在儿童头脑中不孤单,不零碎,建立起广泛而丰富的认知联系,加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态势,教学的内在效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点阵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2到83页尝试与猜测部分的教学内容。从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看,本课属于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但从整个小学教学内容看,本课是在四年级下册探索数图形、摆图形所需小棒数量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与形的规律,为今后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探索物体堆放中的规律、六年级上册的探索数与形的规律、看图找关系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体现了如下特点:

  1.从问题出发,引导探究。问题是探索的基础。上课伊始,我就提出了两个问题:⑴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⑵每个点阵有什么规律?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寻找规律。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发现规律,如在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寻找到其中的点阵规律,虽然,在“1×1,2×2,3×3,4×4,……n×n”的方法与“1,1+3,……,1+3+5+7+……+(2n-1)”的方法思考方式不同,但对学生而言,都是他们自主探索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肯定不同学生的探索成果,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例如,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把点阵中点子的数量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联系起来,这种联想,对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种思想,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在教学小数乘除中,教材将内容分成了两部分,就是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在教学顺序上有了一个先后之分。这里就又凸显了四年级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商不变的规律。所以照理说学生应该可以很容易的利用旧知联系新知学习计算,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对商不变的规律有所遗忘,在教学新授时遇到了旧知不熟,却还要利用旧知教学的尴尬境地。所以在教学前不得不对旧知进行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在学习小数除法中,计算的错误率很高,平时学生做完作业后大多没有检查的习惯,就连考试中的检查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常常不能检查出错误。这都说明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水平较低,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错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荒废了实在可惜。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寻开发错例的策略。

  1.改错前,找病根

  每次发现学生的错题,我通常会要么自己替学生找出错误,要么让学生自己找错误,虽然很多计算错误都是因为学生马虎,但是我觉得又都不能只有马虎来搪塞。刚开始,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痛苦”。学生训练多了,对自己的错误也能逐渐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同样错误在解题过程中的再度出现。

  2.析错因,巧归类

  学生做错题,往往都是因为这三种原因造成的:

  (1)不仔细读题形成的错题。如:题目要求取近似数时,有学生解答后就了事;在求土地面积时,有学生往往是看到数字就急于列式计算,把单位换算抛之脑后;有些题目中的数字,学生抄题都会出现误差。

  (2)由于不规范做题引起的错题。如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发现部分学生往往借助于原有对整数乘除法的计算经验,不愿按部就班,喜欢口算。

  (3)由于知识点掌握不清造成的错题。新旧知识在迁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会干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很难进行自我调整。如计算1.2×10的时候,有的学生计算结果是1.2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学生在学习整数乘整十数时是这样计算的:12×10=120,时间一长学生就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整数乘以整十数在整数末尾加零。因为有了这样的经验,学生在计算小数乘法的时候也用了末尾加零的方法。

  3.授秘诀,免再错。

  在此基础上,我“对症下药”,考虑这些错误能否在解题过程中尽可能避免。

  (1)针对出现第一类错题的情况,我的解决方法是:学生的课堂作业一旦出现典型性错误,就立即集体纠错讲评;课堂外,对几个“错误大王”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要求学生读题,做题前采用“标注法”(即将题目的重点、易错点标出给自己提示),想明白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仔细分析思考,然后再进行解答。

  (2)针对出现第二类错题的情况,我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题目书写的格式进行训练作业。这样,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率就明显降低,不会因为忘记不同题型的不同要求而导致整个结果的错

  (3)针对出现第三类错题的情况,我把新、旧知识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真分析小数和整数的区别。这个分析过程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研究,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如做题中的“自问法”(即每做完一步思考、自问“我求出的是什么”)和做题目后的“逆推法”都是切实可行的。

  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还要敏锐地发现学生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学生错题的价值。学生在错例资源的利用中发挥了潜能,从而掌握了一些解题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我监控、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01-05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7-07

小学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范文10-20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02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5-20

关于小学数学上册期中的教学反思12-1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12-25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动手做》教学反思12-11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1-16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