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及管理特点

时间:2022-12-04 09:17:05 质量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及管理特点

  全面管理,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台性管理。包括企业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烩算,人员培川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及管理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美国,后来在其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并且在实践运用中各有所长。特别是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逐渐由早期的TQC (Total Quality Control)演化成为TQM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创始人之一费根堡姆1961年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括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在原ISO 8402: 1994标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又与费根堡姆有所不同,不过内涵是一致的。全面质量管理都强调全员通过有效的质量体系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和全范围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使顾客满意和社会受益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二、全面质量管理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以“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改进为主;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三全一多样”。

  1、全面的质量管理

  不仅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管理,也对工作质量、服务质量进行管理;不仅对产品性能进行管理,也对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时间性和适应性进行管理;不仅对物,也对人进行管理。总之,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各个方面的质量进行管理。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包括从市场调查开始,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直到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为止的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顾客满意和社会受益,如果因为品质不良给顾客造成损失,那将是最大的损失,这样伤害用户,影响市场,同时由于后续的索赔、返修等工作增加了公司的成本支出。而通过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将产品未流入市场前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顾客和企业的损失降到最小。

  3、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是质量管理部门或质量检验部门的工作,不仅是设计、生产、供应、销售、服务过程中有关人员的工作,而且是企业中各个部门所有人员的工作。因为企业中从事人保、财务、教育、后勤等各项人员的工作质量,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产品和销售服务的质量。

  4、质量管理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多种多样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响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在不同情况下,因影响因素不同,可采用不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如目前采用的SPC软件、QFC(质量功能展开)、6sigma等。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

  (一)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中的全体职工参与,因为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于企业的全体人员对产品质量的认识和与此有密切关系的工作质量的好坏,是企业中各项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这些工作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所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需要依靠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体职工明确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发挥每个职工的聪明才智,主动积极地工作,实现企业的质量方针与目标。

  实行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还要建立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质量管理小组简称“QC小组”,是组织工人参加质量管理,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应当是产品质量产生和形成的全过程,即不仅要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而且还要对与产品质量有的各个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划分成四个过程,即设计过程、制造过程、使用过程和辅助过程。

  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规划、试验研究、产品设计和试制鉴定等环节,它是产品质量产生和形成的起点,产品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设计。根据国外质量管理专家的统计分析以及国内现状的调查,产品质量问题的20%至50%是由于设计不良引起的。质量管理发展至今,在设计过程中已形成了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如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等。

  制造过程是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企业中涉及面最广,工作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质量管理工作。该阶段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效对产品符合性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其工作重点和活动场所主要在生产车间。因此,产品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

  使用过程主要包括产品流通和售后服务两个环节。因为产品质量最终体现在用户所感受的“适用性”上,这是对产品质量的真正评价。因此,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既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归宿点,又是它的出发点。

  辅助过程既包括物资、工具和工装供应,又包括设备维修和动力保证,还包括生产准备和生产服务。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很多质量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辅助过程的质量有关。因此,在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中,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要为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实现优质、高产、低消耗创造物质技术条件,又要为使用过程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后勤支援。

  (三)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组织角度来看,企业可以划分成上层、中层、基层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各个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当然,各层次活动的侧重点不同。上层管理侧重质量决策,制定出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政策和质量计划,并统一组织;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保证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中层管理则侧重贯彻落实上层管理的质量决策,更好地执行各自的质量职能,并对基层工作进行具体的管理;基层管理则要求每个职工要严格地按标准、按规程进行生产,相互间进行分工合作,并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合理化建议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不断进行作业改善。

  从质量职能角度看,产品质量职能是分散在企业的有关部门中的,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把分散到企业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但由于各部门的职责和作用不同,其质量管理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为了有效地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就必须加强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可见,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体系完善”。

  (四)全社会推动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全社会推动的质量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发达国家自有成本发生率有的达到30%左右的水平,每个产品都凝聚着整个社会的劳动,是社会分工与合作的产物,反映着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因而,提高产品质量不仅是某一个企业的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的推动,以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和质量水平,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和增强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及管理特点】相关文章: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09-14

农业保险的定义及其特点08-26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方法10-06

物流管理定义06-02

物流管理的基本定义02-17

如何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最重要的八大要素06-21

全面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范文05-12

全面质量管理八大原则07-07

采购的定义09-02

企业战略管理的模式与特点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