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创业故事

时间:2024-03-04 17:48:42 秀雯 女性创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豆瓣网创业故事

  豆瓣擅长从海量用户的行为中挖掘和创造新的价值,并通过多种方式返还给用户。凭借独特的使用模式、持续的创新和对用户的尊重,豆瓣被公认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web2.0网站,在这个光亮的背后,豆瓣网是怎么崛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豆瓣网创业故事

  从2004年10月开始,北京朝阳门丰联广场的星巴克咖啡店多了一位常客。一个30多岁,衣着休闲的男子,肯定会在中午背着笔记本上门,然后打开电脑,旁若无人的工作到下午4点左右。店员们早就摸透了他的脾气,直接上一个中杯的今日咖啡就好。

  此公便是豆瓣网创始人杨勃,网名阿北,豆瓣网几乎就是在北京和上海的几家星巴克写成的。丰联广场星巴克有个小伙子特别好奇,知道我是在写网站后,经常问我还有多久才上线,杨勃有点遗憾,如果不是搬家去了上海,全部店员都可能成为豆瓣的用户。

  从2005年3月至今,由1个人开发、4个人运营的书评、影评、乐评网站豆瓣网,已经有5万多注册用户,成了web 2.0们的代表。这对于曾经把物理作为事业,计算机不过是工具和兴趣的杨勃来说是玩出 点明堂。

  纸上谈兵

  1983年的某一天,陕西工学院(现在的陕西理工学院)机房的老师有点诧异。一个初三学生,从口袋里掏出个写满代码的纸条,请求帮忙跑一下这个程序。实际上,这群来自附属中学的学生是被安排来参观像乌龟壳、速度还不如pc的苏联计算机,在这以前他们只见过计算器。

  那个老师最后还是帮我输入了程序杨勃回忆说,这个计算把1元钱换成零钱有多少种换法的程序,是他照着《少年科学》描述的方法编成的,当时的想法是借着参观的机会借机器测试一下是不是正确,结果虽然得时间长了点,但最终还是得出了结果,从此杨勃就开始对计算机产生了兴趣。

  对计算机的兴趣开始并未成为杨勃的追求,父母认为,数理化才是科学,计算机不过是工具,我也那样认为,于是从清华到加州大学他的专业一直是物理,其间编程只是玩。当时在清华上机需要lsquo机票rsquo,撕掉一个角的票只能上不带图形卡的电脑,所以我就拿着带角的票到处寻找有图形卡的机器,这样就可以玩游戏,编游戏,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一到假期先去电脑公司编程挣足1000-2000美元,然后就出去旅行,从西南角的南加州开车到西北角的加拿大边境。毕业后,杨勃去了ibm公司做硬盘的计算模型。

  2000年前后的归国创业热潮也影响了杨勃,他早就不满足于安逸在ibm,你可以看到数十年后的发展,职位,甚至退休后一共可以赚多少钱。回国后杨勃成了一家物流咨询企业的cto,直到2004年初。

  从驴宗到豆瓣

  2004年7月中旬,回到美国找感觉的杨勃来到一家华尔街企业面试,面试官也是一个华人,他说很羡慕我,有在大陆创业的经验,他问我为何不留在大陆继续创业,留在华尔街虽然很安逸但却没有发展。杨勃接触了很多公司后发现已经因为创业心野了,已经不能回到朝九晚五的生活,在回国的飞机上杨勃打定了主意,一定要自己创业、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要做互联网。

  我的想法是和朋友聊天得到的杨勃说,他们点子很多,提出了很多建议,直到一天说起旅游的,杨勃的朋友们讨论,在开车去云南,青海时发现了一些小的旅店,酒店特别好,特别想推荐给别人,这样就可以分享信息并且约定搭伴旅行的伙伴。

  2004年9月杨勃为自己的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并且将这个网站命名为驴宗,在论证这个商业计划时一些朋友认为,自助旅游的人群还是太少了,但是这个网站本身的想法更好,如果找一个更宽的领域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朋友的建议让杨勃放弃了驴宗,将眼光投到书这个更宽广的领域。

  杨勃说,放弃旅游选择书是经过很仔细的分析的。考虑再三,杨勃将豆瓣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并且适合自己,他解释说,朋友的推荐往往对购买某种产品非常关键,现在豆瓣扩大了推荐的群体,你会相信特定陌生人的推荐,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

  在确定以书为主要方向前,有人曾建议用时髦的数码产品、汽车等,但是杨勃认为手机的新品也就那么几十多种,很容易研究透。对每个手机的评价虽然具有价值,但是让大众参与,让每个人都点评的价值不大。这种产品更适合由几个工程师完成评论,采用类似硬件网站目前的模式。书就不同了,每年出版的书大约数十万种,没有人知道全部的种类,因此需求十最为旺盛的,价值也是最大的。

  滚雪球

  从2004年10月开始开发经历了5个月,2005年3月6日,杨勃的豆瓣网开张了,并且第一天就有用户注册。杨勃说那时的搜索引擎还找不到豆瓣,第一个用户可能是在寻找域名时无意敲打douban进入的。虽然第一个用户只注册了个id,到处看了看,没有做任何事情,并且此后也没有再来但依然令杨勃不能忘记。

  需要用户产生内容的网站开始最困难,需要想办法找些基础的内容让用户来参与,然后产生滚雪球效应为此豆瓣想到的办法是提供比价系统。这个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搜索引擎,用户可以利用这个搜索引擎找到同一本书在卓越或当当的价格。

  开始我以为搜索是很困难的,试着写了一个,结果一次就成功了,此后我们才开始做网站本身的界面等等,杨勃特别欣赏图片网站flickr那种简洁的页面,因此豆瓣的用户界面借鉴了flickr。后台的技术也是由杨勃一人完成的,豆瓣的规划就是冲着100万用户去的,而且是一个纯动态的网站,因此我特别重视服务器端的技术杨勃称,目前豆瓣网虽然有5万注册用户,但是只有一台单amd处理器的服务器,内存刚被升到2g,到100万用户时,最多10台服务器。

  在用户、技术积累改进的同时,豆瓣网的功能也在积累和改变。开始豆瓣只有书评,推荐方式只有2种,一种是有每个用户通过自己喜欢的一些书找到同好的人,然后根据这些同好的列表获得推荐另外一种是机器根据用户的数据库信息进行推荐。后来,随着用户的创意出现了自由组合的小组,同城板块、二手交换等。

  从IBM辞职

  格林童话《杰克和魔豆》中的豆秧,一夜之间就攀上天宇,而豆瓣网似乎也拥有这样的魔力。从一个人、20万元天使投资起家,在一年的时间内迅速把豆瓣网做到四十多万注册用户,这个集合书籍、电影、音乐评论和推荐的网站,已被公认为中国Web2.0时代的先锋。豆瓣网创始人——杨勃,也成了Web2.0时代的风云人物。

  杨勃,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在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这个自称“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网名“阿北”,网络头像是一个头裹红布的愤青。但面对面的时候,他就暴露了本色:看起来比实际年纪小,个子高大但声音不大,温文尔雅甚至有点腼腆,典型的理科生外表,文艺青年内心。三年前,他住在北京朝阳门附近的豆瓣胡同,经常出没于附近的星巴克,抱着一台脱了漆的苹果笔记本,疯狂地编着一堆大家看不懂的程序——豆瓣网的一半程序是在星巴克写的,名字则来自豆瓣胡同。

  这只“海龟”上岸回国仅仅是因为,当年在美国他就职于IBM的工作太稳定。“我闭着眼睛都能想像得到几十年后,自己的职务、薪资福利。可我身边的人却在意气风发地谈论着回国创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挑战,他卖掉了汽车、家具,从IBM辞职回国。

  回国后第一次试水,是加盟“快步易捷”,任职首席技术官。和当年很多怀有远大理想的公司一样,“快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物流网络化方案供应商。但是“经历了融资、烧钱等过程之后,‘快步’却没能朝着目标再前进一步”。他从“快步易捷”得到的最大教训就是,至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不管结果如何,过程都是开心的。

  聚拢“臭味相投”的人

  杨勃下决心做自己喜欢的网站。

  一开始,他选择了旅游。页面刚做了一半,杨勃发现这个计划太小众。在忙碌的中国,很少有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砸进大量的金钱,就图个背包旅游,如此边缘化的网站很难聚集人气。

  杨勃转向了书,看书比旅游更大众化。他是个爱书的人,但和很多人一样,他鄙视图书畅销榜的排名和媒体编辑的推荐,宁愿不辞劳苦地去犄角旮旯,寻找一些更为小众的非主流书刊。“假如有这么一个网站,里面有和我差不多的人,我们可以相互交流,知道现在什么是比较好的东西,并且能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感觉,至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有用的网站。”

  2005年3月,由一个人开发、运营的书评、影评、乐评网站豆瓣网,开始在网络世界“游荡”。当豆瓣网第一次出现在互联网上时,颇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寂寞。杨勃满头大汗地盯着显示器不断刷屏。一个名叫“无聊透顶”的网友在豆瓣网留下的第一串脚印,让他体会到什么叫百感交集,犹如初为人父者听到自己孩子的第一声啼哭。

  豆瓣网的定位,是帮助你发现喜欢的东西。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杨勃从现实生活得到启发。“一堆人聊天,你说到一本书,有个同事跳出来,说这个我也看过。你们就会聊起来,会谈到别的书。”对多数人最有效的影响,往往来自亲友和同事,随意的一两句推荐,不但传递了他们自己真实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你口味的判断和随之而行的筛选。

  现在豆瓣网扩大了推荐的群体,让口味相近的陌生人能走到一块。豆瓣网没有编辑写手,没有特约文章,这里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注册成员自行产生。一旦你注册为“豆友”,就可以在自己的页面上传你收藏、推荐的书籍、音乐和电影,而通过网站幕后的技术,你可以知道有多少陌生人在与你阅读同一本书、看同一张碟,他们的评价、喜好。只要点击他们的头像,你就可以把他们加为“友邻”,逐渐形成了个小圈子,“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

  “如果你是一个书店,就有库存限制问题。你没有采购过的书,数据库里就没有。但豆瓣网不一样,只要有人看过,就可以添加,而且它的空间没有成本。”豆瓣网上的书籍目前有80万种,数据库和当当、卓越、亚马逊对接,也可以由用户自己添加一些老书,常常让爱书的人获得惊喜。

  什么人在看什么书,什么人喜欢什么音乐,豆瓣网目前已经积累了上千万条这样的记录。在这里,你很快可以找到“臭味相投”的朋友,建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圈子。

  像所有Web2.0的网站那样,杨勃宣称对用户“永远免费”。

  “豆友”成为员工

  在最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只是杨勃一个人在做豆瓣网。“一开始,网站只需要关注书评、书籍推荐等核心价值,没有必要把架子搭得那么大。”杨勃说,“当时我也请不起那么多人。”

  2006年3月,豆瓣正式上线一周年之际,豆瓣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位正式员工——Brant。今年是豆瓣上线后的第三年,目前团队里的人数有25个左右。只在去年冬天,杨勃到高校开招聘会,扩充了不少他自己满意的人才。

【豆瓣网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豆瓣网创业历程05-24

敦煌网ceo创业故事08-30

拉手网CEO创业故事05-28

草根网商创业故事分享08-28

猪八戒网创业故事06-06

奇艺网CEO龚宇创业故事06-14

贝瓦网CEO杨威的创业故事06-06

贝瓦网创始人杨威的创业故事08-05

衣橱网创业故事:走高端个性化路线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