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创业故事

时间:2023-02-25 03:56:46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烧烤创业故事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失败并不可怕,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接二连三的失败对自己会是多方面的打击,不敢再轻易尝试。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些烧烤创业故事,欢迎大家订阅!

烧烤创业故事

 烧烤创业故事 1

  5000块的小本钱

  三十多年前,河北廊坊一个普通农家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改革开放之前的这个村庄,在廊坊穷得不能再穷。孩子有了,本是乐事,但苦了父母。家里经济条件差,这个孩子注定要过一个“寒酸”的童年。那个时代,美女找对象的标准不是帅哥而是知识分子,于是考上大学走出村子,成为他“寒酸”童年中唯一的梦想。在那个年代“寒酸”的童年不足为奇,但村里出了大学生,在当时可是个新闻,村里人都说:“这小子,有出息,将来一定能给家里带回一个城里的漂亮媳妇。”这个被乡亲们给予“漂亮媳妇”厚望的人便是王宇。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还真是应了这句话,大学生活,王宇的世界只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一个是打工,却从来没想过“漂亮媳妇”的事。打工可以挣钱,少让家里操心,是王宇那个时候的唯一想法。大学的打工生活,是一本有益的书,王宇在里面学到了知识,尝到了乐趣。每每晚上睡不着觉时,王宇就静静地思考,与其给别人打工,何不为自己打工?这种想法慢慢地开始深入骨髓,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里一点点地汇成了力量。

  毕业后,当身边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落实工作单位,抢着争着去找“铁饭碗”的时候,这位一直靠打工维持生活的穷学生却硬是借了5000块,在廊坊开了一个做烧烤生意的小饭店。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可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辈子干的第一件事,好似命中注定似的打开了自己的“烧烤人生”。

  5000块钱放到现在或许只是一顿饭钱,对于当时的王宇来说,这可是个“舍命”的数字。为什么这么讲?细想便知,一个穷学生浑身上下能有几根钉?这是一场小小的赌博,如果挣了钱算是老天开眼,万一赔了,那干脆就把自己卖给人家,当牛做马连本带利来偿还。

  王宇很幸运。因为有学校打工的经验,善于经营的王宇把烧烤店的炉火烧得很旺,在这堆炭火里烧出的钱也让这个穷学生发蒙了,一个月赚1万!这位毛头小伙子的内心深处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没事偷着乐”。当时的烧烤店那叫一个红火,而这个烧烤店的小老板更是春风得意,所谓“人满堂,炉火旺”,这位从大学里走出来的烧烤老板,也成为当地非常有名的烧烤师傅。于是“烟熏火燎的日子”成为家常便饭,平日里烤肉烤得流油,烧烤的铁钎天天在手里翻云覆雨,烧烤店里每天的钱也流水不断。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王宇也会想起当初上大学时乡亲们对自己的期望,那个“城里的漂亮媳妇”距离自己该不远了吧!

  我在北京要饭吃

  然而好景不长。后来这个小店在廊坊市政规划中被列为广场建设用地,“拆迁”两个大字写在了自己烧烤店牌子的旁边,从此烧烤台的炉火再也没有点燃过。之后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一直没找到继续开店的地点,王宇人生中的第一次“烧烤”也就此终结。

  烧烤店的终结,对王宇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突然之间自己找不到家了,再去干什么?只要一闭上眼睛,王宇就感觉自己还在滚烫的炭火中徘徊,这段记忆太深刻了,太难以释怀。梦醒之后,王宇内心的炭火却烧得更旺,他像一只苍蝇四处乱撞,跑遍了廊坊的大街小巷,找工作,到处面试。

  不久后,一家广告公司把这位曾经烧烤名噪一时的烧烤老板留了下来。这家广告公司主要负责户外广告的销售。王宇在这家公司做了一年多,业绩虽然不错,但因为廊坊消费水平有限,即使业绩不错,收入也不是很高。

  这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内心中却时刻承载着大梦想。廊坊距离首都北京开车只需几个小时,工作中的王宇经常会收到来自北京的`信息,于是慢慢的对那个城市产生了一种向往。想去,毕竟不熟悉,内心尚存一丝恐惧,难道自己真的去做“北漂一族”?终于决定:去干!干好了,咱找个“京城的媳妇”!一个简单的想法,铸就了一个人生的抉择,就为这,王宇拿着手头仅剩的8000块钱,一路向北,闯京城!

  因为做过广告业务,王宇在北京同样找了一家广告公司留下来。京城的生活很不适应,工作节奏快,消费水平高,他在廊坊攒下的那点钱在这个精彩的大城市里,就像几个芝麻粒,没几个月就花得一干二净。(励志创业 www.lztxw.com)钱花完了,工作并没有起色,最后居然沦落到了到处找朋友借钱过日子的地步。最困难的时候是张三100,李四100……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借了多少人,借了多少钱,等别人要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还欠着别人的钱。这段日子,王宇说:“我在首都要饭吃。”

  京城要饭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多,情况稍微有些好转,慢慢的可以填饱肚子了。而那股子烧炭的热情又开始死灰复燃,又有了创业的想法。这个想法相当大胆,在京城人事不懂的毛头小伙想自己做生意,当时很多人只送他一句话:“干这事,相当于自杀,这种不理性的行为相当于吃老鼠药”。但老鼠药的毒性在炭火激情面前不值一提,王宇和朋友最终决定,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广告公司,自己做老板。

  但这次迎接王宇的又是一次打击,而这种打击不是因为生意不好,而是因为生意太好。公司当月投资,当月赢利,用了不到5个月,净赚40多万。突然有一天,王宇的合伙人竟然拿着公司的文件、钱和各种公章消失了!

  烧烤的激情

  经历了这次事件以后,王宇内心中对过去那段烧烤人生的怀念越来越浓了。一次去广州出差,他与“烧烤”真正地续下了缘分。广州的夜晚热闹非凡,晚上和朋友一起吃饭,精明的王宇没对所吃的食物打起兴趣,而对旁边一家烧烤店中的烧烤炉产生了兴趣。他发现这种燃气烧烤炉子虽然笨重,但是烧烤时居然没有一点油烟,这和王宇过去在廊坊的烧烤店的那种烟熏火燎真是天壤之别。恍惚间这位曾经的烧烤老板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商机。无烟烧烤明显优良于传统烧烤,如果能把这个产品拿来重新设计,使之变成轻巧、灵便的烧烤工具,再打造新概念推广上市的话,那市场大得连自己都不敢想,到那个时候,全国到处都是无烟烧烤的设备,不但挣钱,对环境也是一大贡献。于是在广州的那家无烟烧烤店,王宇狠狠吃了一顿,那种味道到现在他依然能在记忆中找到。

  回到北京后,王宇开始琢磨烧烤的炉子,整天叮叮当当,打造着自己的烧烤梦想,模型做了不知多少个,图纸不知画了多少张,终于,一个既轻便又实用的无烟烧烤小吃车诞生了。

  从那一年开始,这个烧烤小产品成就了王宇张狂的烧烤梦想。为产品投放广告,一开始去谈的时候开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羚羊车,开到目的地第一件事情,不是谈业务而是去修车。两年后,羚羊换成了上百万的奥迪,而这个烧烤小吃车,两年间竟然卖出了两亿的利润。

  王宇说自己“仿佛是和烧烤有缘”,而他对“烧烤”两个字也有着独到的解释:有形的烧烤,是一种职业;而人生更重要的是要经历无形的烧烤,谁都越不过这个坎,只有在无形的烧烤中磨炼、坚持才会脱胎换骨,就像烤肉,炉火越旺,味道才会越香……

  自此,一个对烧烤怀有莫名激情的王宇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烧烤”人生。

  如今,王宇的烧烤已经在2007年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同时他还是中国烧烤行业协会的会员。他的无烟烧烤设备集烧烤、麻辣烫、铁板烧为一身,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自己发明的中药烧烤,夏天吃了不上火,还具有保健、凝神、静气的神奇功效;他还发明了啤酒烧烤,完全中和了羊肉的腥味,这两项发明创新目前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受理证书。

  王宇,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目前已经在全国开了近3万家烧烤店,从烧烤小老板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富翁。

  二:大学生开烧烤店的创业故事

  戴大关现在是重庆理工大学大三学生,他用概率知识经营烧烤摊,还搞起了顾客回访

  3月21日17:40,重庆理工大学,放学铃声响起,22岁的大三学生戴大关急匆匆地走出教室。半小时以后,他出现在重庆理工大学大门正对面,利索地拉好横幅———“兄弟烧烤”四个大字,迎风招展。

  戴大关从车上取下桌椅,把提前洗干净的蔬菜摆放整齐,换上卖烧烤时穿的工作服……几分钟的时间,他摇身一变,从一个在校学生变为了重理工校内闻名的“烧烤哥”。

  同学们口中的“戴老板”可不是就会烤点东西那么简单———学了概率学搞抽奖、自己制作烧烤用具、雇同学给老顾客做回访……他的生意经可是一套套的。

  A 烧烤的梦想

  烧烤“世家”

  耳濡目染让他深得家传

  3月21日晚上8点过,重庆晨报记者来到戴大关的摊位前,他正在烤架前翻烤着一条鲫鱼。翻鱼、上料、拿叉,动作干净利落。烧烤架后方一溜排开的,是四五套桌椅。

  戴大关是重庆永川人,现为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当年,戴大关的母亲靠50元起家,从卖菜做起,到后来成为永川当地知名的烧烤门店,生意最好的时候,家里有5个门面。

  耳濡目染之下,戴大关从杂活、配料、操作到管理,他都学了不少。后来,家里的生意亏本了,门面缩水,父亲改行做了养殖,留下母亲一个人独撑门面。那些多出来的桌椅和烧烤架,就一直闲置在家里。

  每次在家里望着那些被遗弃的器具,戴大关总觉得有点心痛。于是,自己创业做烧烤的时候,戴大关租了车子,从永川老家把这些闲置的东西搬了过来。

  大学创业

  父亲很反对但妈妈支持

  戴大关的创业梦,从高中就萌芽。

  “那个时候,经常和同学讨论,听说大学里创业的挺多。”他心里痒痒的,计划着,自己进大学了,也得干点什么。

  “如果我踏出这一步了,即使爬着,也要把它走完。”戴大关决定开这个烧烤摊,其实也“纠结”了挺久。

  最开始,父亲对戴大关开烧烤摊的想法,是极为反对的。在父亲看来,作为一个学生,搞好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做其他事情,总会影响到学业。但母亲对戴大关的想法挺支持,“孩子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保护伞下生活。”

  最终,在母亲与姨妈的支持下,父亲勉强同意了戴大关创业的念头。

  B 烧烤的经验

  开张考察

  他足足用了一学期时间

  为了十足的把握,开张前,戴大关足足考察了一个学期。消费人群、消费水平,乃至在哪里买菜,买炭,都在戴大关的考察范围内。才到学校,对周围环境都不熟悉,戴大关就坐上“面的”,四处转悠,最终,把自己的开店地点定在校门外,买菜的地方在马王坪,距离学校也就十多分钟的车程。

  因为有家里的陈旧设备“打底”,戴大关这个烧烤店最初的投资并不多,总共就2000多元。2010年9月份,开学后不久,戴大关的“兄弟烧烤”开业了。戴大关亲自掌勺,请班上的同学到店里海吃了一顿。现在,班上不少同学都是他店里的常客。

  从未歇业

  他两年间出摊风雨无阻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戴大关的摊位位置不太好,加上初来乍到,生意并不好做。最差的时候,一晚上只有十多元的收入。

  戴大关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两年多来,无论刮风下雨,他从没中断过出摊。“做生意就是这样啦,如果中间歇了,会影响客源的。”

  后来,附近一家位置较好的摊位老板不做了,戴大关把这个摊位顶了下来,生意才慢慢上了正轨。现在,这个烧烤摊一天的营业额,达到了八九百元。

  说话间,之前还空着的几张桌子,已坐了三桌。正在挑菜的一个男生想烤条鱼,听说价钱,觉得贵了。戴大关手里的活没停,抬头笑了笑,“同学,现在这个鱼进价都贵了,没得办法呀。”

  这天的生意不算是最好的,戴大关忙到晚上12点才吃晚饭。收拾妥当回去躺下睡觉,已是凌晨三点,第二天一早8点多,他又爬起来赶去上课。

  虽然累,但戴大关说,自己尽量不翘课。因为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他都灵活运用于烧烤这个副业上了。

  C 烧烤的学问

  利用概率

  搞抽奖赠菜品吸引顾客

  有一段时间,生意陷入低谷。课堂上老师正好讲到概率问题,正在为生意发愁的戴大关灵机一动。他想到了利用概率,通过“摸球”的办法给顾客赠送菜品。

  方法很简单,就是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若干,然后根据顾客摸到的小球的颜色,再决定是否可以赠送顾客菜品。

  “顾客获赠菜品的概率还是很大的。当然,我们也提前根据自己承受能力先算好概率。”戴大关说,把课本知识用到实践中,自己感觉很有意思。

  “这些柜子也是我自己焊接的。”刚学完焊接,戴大关就自己焊成了一个装杂物的柜子。

  闲来无事的时候,除了菜品更新,戴大关也总想着搞点什么新鲜玩意。

  以前,周围摆摊的都是低矮的桌椅。有一次,戴大关坐在自己的凳子上,突然发现凳子矮了坐着很不舒服。过了一段时间,他就把几个矮凳子换了。结果周围的老板们纷纷效仿。

  回访顾客

  根据反馈意见创新菜品

  “吸引来顾客,最终是要给他们满意的服务。”戴大关采取回访制度。他雇来同学,定期对一些事先留下联系方式的顾客做一个回访。虽然只是随便聊聊天,但老顾客们却是惊喜加意外,“从来没想过吃个烧烤还会被回访。”

  根据反馈回来的顾客意见,戴大关对菜品和味道做进一步改善,现在,烧烤摊开发了不少独家新菜。

  戴大关的好些顾客都是在校学生,考虑到有些同学平时太忙想吃烧烤却没时间,他开通了烧烤外卖,而且还配送米饭。“现在每天晚上都会接到100多个的订单。”戴大关说,这样的方式很受欢迎,尤其那些宅男宅女。

  D 烧烤的理想

  提供岗位

  让条件不好的同学兼职

  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取名“兄弟烧烤”。他很幽默地说:“要有福同享嘛。”

  有时候自己忙不过来,他就干脆雇人。“有些同学,家里条件不好,我就喊他来我这里帮忙。”他常给一些同学提供兼职岗位,而且他给的报酬也比其它地方要高。

  李诗河以前常来这里给戴大关打杂,现在他们成了要好的兄弟。李诗河说,“大关人很好,我现在不在这里打杂了,只要想吃烧烤就来这里,从不掏钱。”

  “钱是要赚的,但是友谊也很重要啊。尤其是这份兄弟情谊。”戴大关对朋友耿直,对父母也很孝顺。

  自从开始创业,戴大关再没有开口向家里要过钱。“三八妇女节,我拿自己挣的钱给妈妈买了礼物,她很感动。”每次回家,戴大关都要给家人带礼物。

  创业实验

  毕业后不做烧烤小买卖

  戴大关学的是材料,却卖起了烧烤,也有人曾对此疑惑不解。他却很坦然:“卖烧烤怎么了,卖烧烤也是一种梦想。”他说,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就会去做。

  谈及梦想的时候,戴大关透露了自己的“野心”。现在这个阶段,对戴大关来说,只是先做着了解行情,“是我事业上的一个实验吧。”等毕业,戴大关还是打算自己当老板,而且肯定不会是做烧烤这种“小”买卖。

  在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一说到烧烤哥,无人不晓。班导师沈倩谈及戴大关时说,他刚进校就给我说起过他的烧烤梦。我很支持他。有梦就要追,他是个很有个性和想法的学生,待人也耿直。”沈倩说戴大关是一个榜样。

  “我觉得,大学里的成绩虽然重要。但同时能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这样的大学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同班同学张国栋对戴大关挺佩服。

  虽然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戴大关并不满意。他说等有能力了,生意再做大点。如今,他还不断地在自己的烧烤摊上引入一些新的理念,比如“自助烧烤”。

  烧烤创业故事 2

  小小烧烤摊赚大钱

  如今,不少大学生都会选择在寒暑假兼职或创业,忠县拔山镇三新村的朱淑萍,就是其中之一。朱淑萍是云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她选择的创业是寒假卖炸烤。昨天,她给记者算了笔账,除去成本外,她这21天里净赚10000多元。

  创业 大学生自食其力卖炸烤

  朱淑萍下月才满20岁,老家在忠县拔山镇三新村。去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

  “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开销要大很多。”朱淑萍说,她现在每年仅学费就接近2万元。她还有一个读高三的妹妹,以及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弟弟。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自从进入大学后,朱淑萍便和其他同学一起,接过一些商业性的演出。

  今年1月10日,朱淑萍从云南回到重庆,开始了寒假生活。因为父母不在家,她和弟弟妹妹寄住在丰都县董家场姑妈朱云英家里。时至年关,忙于做生意的姑妈无暇顾及他们。开始的几天,他们还帮着姑妈打杂,但时间久了,朱淑萍就觉得有些无聊,就盘算是不是可以做点小生意。

  最终,在姑妈的建议下,朱淑萍决定自食其力卖炸烤。姑妈前几年卖过炸烤,她曾帮过忙,并从中学到了不少卖炸烤的技巧。

  开心 最多一天卖了1800多元

  有了想法便付诸行动。炸烤器材是姑妈现有的。1月25日,带着自己节约下来的600多元生活费,朱淑萍来到70公里外的垫江县城,开始了第一次进货。第二天,她的`炸烤摊就开业了,妹妹朱健当她的帮手。

  朱淑萍告诉记者,素菜卖1。5元~2元不等;荤菜在2元~5元之间。最好卖的是豆腐干、火腿肠和鸡翅,平均每个人每次要吃30元钱左右,一天的营业额在 1000元上下。生意最好的那天,是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三)。“那天,是董家场的赶集时间,吃炸烤的人特别多。”朱淑萍说,她和妹妹两人从早上6点开始忙到深夜12点才打烊。凌晨,朱淑萍清点了当天的营业额,一共有1800多元。

  得知朱淑萍是名大学生,有人把她的炸烤摊称为“最美炸烤摊”。

  收获 挣了一万多累并快乐着

  昨天,朱淑萍给记者算了笔账,从1月26日到2月15日共21天,一共有17000多元的营业额,除去成本,她的净利润有10000多元。

  既然生意这么好,为何不劝说父母到场镇上开家炸烤店?对此,朱淑萍解释,其实生意也就春节前后这一个月好点,而且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的。

  昨天,朱淑萍姑妈在电话向记者证实,侄女的生意确实好过场上另外两家炸烤店。

  朱淑萍的母亲杜天梅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女儿确实靠卖炸烤赚了10000多元钱。杜天梅说,女儿寒假回到重庆后,最开始想到主城区找点事做,但他们不放心。“后来我们同意了,她在董家场镇卖炸烤。”杜天梅表示,之初并没想过要女儿赚多少钱,只是希望她通过实践,能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易。商报热线 966965感谢熊先生提供线索

  声音辅导员:放下身段应肯定

  昨天,朱淑萍的大学辅导员周磊认为,朱淑萍卖炸烤,既可以减轻家人负担,还可以增加社会经验。周磊表示,尽管炸烤和音乐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但朱淑萍能放下身价去摆摊,这是值得肯定的。

  烧烤创业故事 3

  王大川是杭州浙江工业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淳安农村人。4年前,他借债上大学。在大学期间,他打工、创业,不仅还清了债务,为家里盖起了两层楼,自己还在杭州购房买车,拥有了自己的生意。他创业走过了怎样一条路?学校师生对他创业又是如何看的呢?

  从小收购土特产卖

  王大川1982年出生在淳安县千岛湖镇农门村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在当地矿上打工,母亲在田里忙活。在王大川10岁那年,父亲在矿上出事了,腿部严峻骨折瘫痪在床,四处求医问药。三年后,父亲总算能下地走路了,可再也不能干重活累活。为给父亲看病,家里几乎家徒四壁。

  王大川的父亲不能下地干活,只得开了家小卖部,卖些日用品。王大川小小年纪就常常跑进跑出“添乱又帮忙“,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从小就接触到了买和卖。

  慢慢长大了,王大川在商业方面开始显才。全村20多个同龄小孩,他的年龄和个头都不是最大的,但却是“领袖”,他常常带着同伴们去挨家挨户收购土特产,如蜈蚣、桔梗、鳝鱼等,卖到贩子手上,挣些零花钱。

  2010年,王大川读高中,学习成绩还不错,正在读高一的弟弟辍学外出打工,给哥哥赚学费。王大川心里不是滋味,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王大川说,他从那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大一好好学习,尽量多去学点东西,从大二开始,寻找机会挣钱,力争大学毕业的时候,自己能当上老板。高考时,他本打算报考一所商学院,却遭到家人的反对,好在他对电子也有爱好,最后选择了浙江工业大学。

  贴海报发现校园商机

  2013年9月王大川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从姑姑那借来的4000元学费,浙江工业大学报到。

  进校后,王大川感觉大学生活比高中生活轻松多了,空闲时间也多,他利用这些空闲时间逛遍了杭州所有高校,也认识了杭州的环境,这为他的下一步创业打下了基础。

  大学时间相对充裕,稍不注重就会养成懒散的习惯,王大川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决定提前走入社会,大一下学期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半学期。

  2014年春季一开学,王大川开始给一所中介机构贴招生海报,这是他找到的第一份兼职工作,并且交了10元钱会费。“贴一份0.20元,贴完了来结账。”中介递给他一沓海报和一瓶糨糊,王大川美滋滋地开始往各大校园里跑。“贴海报,看起来轻易,其实很难做的。”王大川没想到贴份海报,还要受人管,一些学校的`保安轻者驱赶一下,严峻的会辱骂甚至动手。

  3天后,王大川按规定将海报贴在了各个校园,结账获得25元报酬。同行的几人嫌少,都退出了,而王大川却又领了一些海报,继续干起来。不过,他心里也开始在想别的门道了。大学毕业了工作十分难找但是创业做什么好呢王大川又开始了摸索......

  看到烧烤行业

  学校旁边小吃店天天都是人满满的看样子生意确实很火尤其是同学们吃烧烤的多但是烧烤要跑到外面才能买到少也要15分钟到20分钟路程,王大川就想自己开个烧烤店

  开烧烤店,王大川没有经验,找几个要好的同学商量,结果大家都不知道要多少钱。有的说要5000元,有的说要2000元,王大川在上看了近百家烧烤企业最后选择了一家叫飘飘香的品牌培训了,店址开到学校小卖部,生意那叫一个火天天净盈利1500-2000元不等终于圆了老板梦。

  2009年下半年,由于业务越做越大,王大川花20多万元买了一辆丰田花冠轿车,在校园和自己的各个勤工俭学点奔跑。去年9月,他又将丰田花冠换成30多万元的宝马320。记者问他为何换名车,他说:“谈生意,好车有时候是一种身份证实吧。”

  师生眼里,他是个怪才

  尽管现在成了校园里的创富明星,但王大川一点也不张扬。虽然在外面买了房子,但王大川现在还和以前一样住在学生宿舍,吃食堂,而且他看上去和大多数同学差不多,只不过稍显得老成一些。

  只是在学校很难见到他的人,用同学们的玩笑话来说:“谁要想见他,都要提前一个月预约。”他和同学关系都比较好,虽然常常不在学校,但是假如有消息的话,一般不出半天就会通知到他。

  “他是个怪才,我们都很佩服他。”王大川的同学裴振说,其实,班里对王大川的看法,分成两派:一部分人十分羡慕他,大学还没毕业就能自己赚钱买车买房;另一部分人认为他虽然创业成功了,但学习没跟上,而且他现在从事的工作和专业没什么关系,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怪可惜的。

  王大川在大学期间,学校也为他创业提供了帮助,从院长到老师,都为其创业付出了更多心血。由于忙于创业,耽误了一些课程,学校了解他的特别情况后,特事特办,按规定答应他部分课程缓考。

  班主任杜勇老师谈起自己的这个特别学生,也连说:“我带过很多学生,但王大川是其中最特别的,创业取得的成绩也较大。”他认为在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不太好的前提下,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做得好的话还可以为别人提供岗位。“但要是能兼顾学业就更好了。”

  烧烤创业故事 4

  肖莉出生在湖北襄樊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3年,丈夫帮肖莉在一家电影院旁边的烧烤一条街上租了个摊位。第一年,肖莉赚了不少钱。可随后,街上突然就冒出二三十家卖烧烤的摊位,肖莉的生意日渐惨淡。她苦苦支撑到2005年年底,月收入勉强达到1000元。

  这时,左邻右舍几家生意不好的烧烤摊位纷纷打出转让的牌子。肖莉和丈夫一合计,决定乘机收购那几家的摊位。夫妻俩借钱一下子收购了6个摊位。肖莉做了一个大招牌,取名为“农家乐烧烤店”,并在店里摆放了木头做的.风车,又到旧货市场买了蓑衣、斗笠等,挂在墙壁上,门外还用低矮的树枝、竹子,扎了一圈泥巴墙,墙边种满了西红柿、丝瓜、黄瓜等。肖莉的生意又红火了起来。

  有一天,丈夫拿了一个梨给她吃。肖莉突然有了灵感:如果烤水果,会是什么味道呢?第二天,肖莉就试着把梨切成片,蘸上黄油慢慢烧烤,至焦黄时再涂上蜂蜜。烤完后,肖莉自己尝了一口,清香,绵甜,味道还真不错,她赶快让丈夫也吃了一口,也得到了丈夫的认可。

  肖莉把水果烧烤做了一个醒目的广告牌,可顾客却并不买账。第二天,她打印了1万多份宣传资料,又买了500多元的新鲜水果。做成烧烤后,她一边请人发资料,一边免费给过路的行人品尝。这一举措吸引了大量行人。肖莉一看挺有气氛的,赶紧让丈夫给报社的记者报料。记者迅速赶来采访并作了报道。经过这样一系列宣传后,人们都知道了肖莉,纷纷前来买她的水果烧烤。三个月后,她的烧烤店已是生意火爆,顾客经常要在店外排队等很长时间才能买到烧烤。

  2005年8月,肖莉的店里来了一个顾客。这个顾客叫刘军,问肖莉他能不能在她的店里打工一段时间,也学学手艺,然后回去也开个分店。刘军生怕肖莉不答应,又赶快说:“我在你这里打工不要工钱,我开店还可以给你加盟费。”肖莉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她开始手把手地教刘军。刘军非常感激肖莉,非要给她5000元加盟费。肖莉考虑到他家的实际情况,只收了2000元。

  肖莉举办加盟店的消息传出后,仅3个月的时间,襄樊市内已加盟了20多家。为了保护加盟商的利益,她决定不再在襄樊发展加盟商。襄樊市的一个客户慕名而来要求加盟。肖莉把他带到宾馆好好招待了一餐,善意拒绝了他。

  后来,看外地的加盟商越来越多,肖莉又开办了自己的站,建立起专门的论坛,以供加盟商在上交流经验。加盟商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肖莉都会在上一一给予回复。如今,肖莉靠烧烤已为自己挣下了近百万家产。

【烧烤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烧烤创业计划书04-12

烧烤创业计划书03-06

下岗女工摆地摊卖烧烤成功创业故事11-16

80后李烨网上卖烧烤年赚百万的创业故事10-21

200元创业项目-水果烧烤06-09

烧烤店创业计划书02-10

创业计划书烧烤店02-23

烧烤创业计划书14篇03-06

烧烤创业计划书(14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