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社会实践模式

时间:2022-05-22 09:23:47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析高校社会实践模式

  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就业创业合作基地,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合作基地中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在实践中获得经验。

  摘要:如今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从提高大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入手,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社会实践

  我国相关部门为了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文件中确切的提出: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社会实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与社会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奉献意识,增长实际操作才能,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毅力与优秀的品格,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在其他思想教育方式中不能获得的全新体验。在以往的半个世纪中,我国的许多高校都相继开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且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据调查显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人数为一百一十万人左右,到二十一世纪初,大学毕业生的总人数增长至六百万,人数是二十世纪末期的六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急需处理的难点之一。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反馈大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好,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文化水平,但是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完成工作。由此可见,强化高校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我国以往长期的应试教育都是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动手能力,造成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意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就业起到的关键作用。另外,相当多的高校教师将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教学任务,只是在寒暑假或课堂以外的时间安排社会实践,没有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与安排。由于高校的各种奖学金类评定奖励制度都是与专业理论课息息相关,因此,许多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时并没有认真对待,只是敷衍了事或通过各种关系开具假实习证明等,缺少对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约占总数的25%,这造成了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地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与效果。

  2.缺乏统一管理部门。许多高校虽然将社会实践安排到教学体系中,但并没有真正实质上的教学纲领与教学内容,缺少相应的评判系统。一般多由各高校的学生会、共青团、教务部门等发起、组织,并没有专属部门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造成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少科学性与规范性,缺少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通常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军训、校内劳动或在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访问,并没有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由此可见,现如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出发,不能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与效果。

  3.实践内容狭隘、时间短。大学生社会实践分为学术实践和社团实践。学术实践有大学生自助创意、教学实习、科学调研等,社团实践是高校班委会、学生会、团委等部门组织的各种社会劳动、企事业参观访问、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现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在企事业参观访问为主。在内容与形式上,没有创新,缺少新意,也不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大学生很难对社会实践提起兴趣,此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时间比较短,一般多为一个星期左右。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能被社会所认可,也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对大学生就业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模式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且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事业单位对于求职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首先对于大学生来说,转变社会实践观念至关重要。大学生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1.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不同于学校,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会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产生很强的落差感和挫败感,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以便能适应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高校应在学生在校期间,正确引导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多为学生争取和制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以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强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大学里培养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社会交际能力。但并不是说一个人在学校的交往能力好,他的社会交际能力就一定好,原因是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要复杂与学校中的人际交往关系。大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就业面试,在就业面试中,能够将自己的优势表述出来,进而更好地推销自己,且拥有良好的应变能力,都非常重要。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中有很多成绩优秀但欠缺应变能力的人才,所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非常重要。高校大二的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后,已经可以比较好的适应大学的生活,因此,可以重点培养大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各高校社团等组织可以组织一些义工服务、社会调研、勤工俭学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步入社会的人际交往。

  3.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各高校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企事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重视大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适应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各高校要尽可能的协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完善专业知识构成、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高校大三、大四的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且拥有了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各高校可以尽可能多的组织大三、大四的学生参加一些教学实习、社会调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生尽早体会和感受到人才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找出自己的不足,并针对不足完善自己,以便在真正就业的时候做到心里有数。

  4.强化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就业创业合作基地,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合作基地中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在实践中获得经验,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孟音.导向就业创新实践——艺术类高校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思路[J].速读(中旬),2015

  [2]马小红.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J].教育探索,2013

  [3]林芙蓉.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5

【探析高校社会实践模式】相关文章:

探析中国贫困地区养老保障模式论文10-08

试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论文04-08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探析论文(精选5篇)04-07

浅论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探析论文04-01

探析高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论文(通用5篇)04-29

秘书职业特点探析04-07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04-20

探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区别04-02

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探析论文02-25

酒店成本管理问题探析论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