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外在建创史”到“内在建设”

时间:2023-02-24 05:04:5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从“外在建创史”到“内在建设”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外在建设;内在建设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这是人类知识门类和学科划分史上的伟大创举。对于一门一级学科的建设,既要有从“学科逻样”出发的“外在建设”,又要有从“真理逻辑”出发的“内在建设”。前者不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仅仅从形式上给出“学科规定”或“指导原则”,因而是“外在建设,’;后者则通过学术研究直接探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人类生存中的命运,因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建设”。

  一、伟大创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前被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2005年被国家提升为一级学科这不能不促使我们去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一级学科;(2)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思考,让我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寻找一种“学科逻辑”本身的客观性。从人类知识发展史上看,目前我们所拥有的学科体系具有很长的历史,多数学科都可以被追溯到古代,如哲学、文学等。那么,为什么某一学科能够被确立为一级学科?按照学科逻辑本身,它一定是由人类的知识能力决定的。而知识能力恰好对应的客观对象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位置。也就是说,一级学科一定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不可替代的一个特殊领域,因而具有被广泛认同的客观性。它代表着一个“知识门类”。“门类”就是人类全部知识体系内部的客观性的逻辑区分。这个逻辑区分也可以被看做是“学科逻辑”。所以,严格说,学科逻辑是人类的知识门类天然固有的内在逻辑。在这个意义上,几千年的人类知识发展史已经决定,我们不可能在知识门类的意义上“人为”地确立一门“一级学科”。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能否构成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门类”?显然不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卡尔·马克思”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这无疑意味着已经打上了马克思个人的“烙印”。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仅仅是一种“学说”或“观点”,因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学科门类。否则,我们可以把诸多的某个学者的思想体系作为“学科”来对待了。比如,“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亚当·斯密经济学”等岂不都可以成为一级学科了吗?而实际上,它们不过是“哲学”或“经济学”这一“一级学科”中的一个特殊的“个体”,因而,在知识门类上没有客观性。但是,需要指明的是,在知识门类上没有客观性,并不等于该门学问、观点或学说本身没有理论上的客观性。比如,我们不能因为康德哲学是“康德”的哲学而否认其为哲学中的“真理”。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是“马克思”的理论,但不能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没有真理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学科,才得以可能。这就是,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知识门类上的客观性,但却具有理论上的客观性,凭此,我们同样也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学科”。

  最后,既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在人类知识门类的客观性意义上被确立为一级学科的,那么,肯定有另外原因。这个原因肯定不是按照人类知识能力所形成的“学科逻辑”来决定的,而是由我们“人”根据自己的“生存需要”来决定的。这样,就必然导致我们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显然是由于这一理论对人类说来的“重大意义”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所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是因为这一理论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不是因为它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门类”,乃是因为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人类性意义,乃至我们必须把它“提升”为一级学科。当然,这里需要明确强调的有三点:

  1.根据人类的生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并不等于该门学科的确立没有客观必然性。而且,它可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补充了从前形成的“学科逻辑”,这就是,改变从前单纯从“客观知识”的意义上去确立学科的做法。尤其是对于人文学科来说,这种从人类本身的生存需要出发来确立学科,可能更符合人文学科的本性。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的做法,可能填补了“学科逻辑”中的一个空白。

  2.“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恰好说明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掌控能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不但不表明人类违背了学科逻辑,反而却证明了人类的一种理性力量。从自身的生存需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可能是当代中国人类生存的自我意识的一次觉醒。它的力量绝对不低于西方“启蒙运动”。它表明人类对自身命运负责的伟大勇气。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为地提升为一级学科,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说,还是对于人类历史来说,都是伟大的创举。

  3.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不是按照“学科逻辑”本身的要求被确立为一级学科的,但是,一旦我们把它提升为一级学科,就应该按照学科逻辑的内在要求对其进行“建设”了。这也是我们当代为什么要极力去“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级学科的原因。所以要“建设”,就是因为这一一级学科不是从人类知识史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人根据自身的需要“建设”起来的。换句话说,是因为它“重要”,我们才把它作为“一级学科”的。这样,我们必须要按照学科逻辑本身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为一级学科。这其中应该包括“外在建设”和“内在建设”两个方面。

  二、“外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初始环节

  1.“外在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初始阶段。由于我们是“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的,因而必然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能还尚未对作为“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形成学术研究,就首先进人了对这一学科发展的种种“规划”和“指导”的研究。这种先于学术研究而确立学科的“性质”和“结构”的做法,笔者称之为对该门学科的“外在建设”。作为一种人为提升的一级学科,最初我们不可能直接进人理论本身。我们仅仅是在对该理论的整体直观的基础上,看到了该理论的重要性,因而才把它提升为一级学科的。这样,与传统的学科形成就具有了不同的特点,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其“建设”为学科而不是自然形成为一级学科。这里说的学科“建设”是原始的创立,而不是完善的意思。通常说的学科建设,是在教育教学方面对每个既定的学科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研队伍等方面的“完善”,即它不是对该门学科的理论体系给以何重程度上的丰富和发展,至多是通过该门学科中的专业设置的调整而加深学科内部的优化结构,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而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则是一种根本性的创造性建设。正因为是人为的创造性建设,我们才有机会在最初的环节上去主动地给出它所具有的学科规定和指导原则。这也说明,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外在建设”是一个必然经历的初始环节。

  2.“外在建设”所遵循的是前文提到的“学科逻辑”而不是“真理逻辑”。“学科逻辑”是指任何一门学科所以能够成为学科,必然有其基本的规定。因此,目前还仅仅是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学科的意义上,去寻求该理论作为学科的种种规定。这种对使学科能够作为学科而存在的规定,就是对该学科的“外在建设”。因此,所谓“外在建设”就是指,在没有对该门一级学科的整体理论内容有所研究之前,事先根据“学科逻辑”去规范该门学科的“发展规划”和“指导原则”。如有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价值定位的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成为一门学理性较强的基础理论学科;二是坚持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学术性为动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综合剑新;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以实践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价值目的。”这里,我们仅仅遇到的就是“学科逻辑”所提出的种种弃求。再比如,我们要按照学科逻辑的要求组建相关的“二级学科”。没有“二级学科”的支撑,一级学科就成为空中楼阁。此外,对学科性质的定位、对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这些都可以被看做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纳人到一级学科所做的“外在建设”工作。

  3.“外在建设”的特点就是,它不去研究“理论问题”,而是研究种种学科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学科发展的“指导原则”。这样,“外在建设”不是从该理论本身的“真理逻辑”出发去建设这种理论,而是研究它作为学科所应该具有的种种规定。比如,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关系”问题作为“外在建设”的总体规划: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和其他一级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课程之间的关系。此外,“外在建设”所提供的就是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原则”,如科学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学术性原则、革命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统一原则等。应该说,所有这些“外在建设”都是指导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必要环节。在学科创立之初,这些“外在建”设工作鼻然是十分必要的,它使我们对这一学科有了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学科把握,从而在形式上树立了学科观念。但问题是,“外在建设”却也仅仅是学科建设的初步环节,其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必须通过对该学科的理论问题的学术研究,进人实质性的“内在建设”环节。否则,这门学科将因为没有内容而流于空泛。

  三、学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建设”

  1.何谓“内在建设”

  当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所从事的“外在建设”固然具有重大意义。就是因为,我们是“人为”地建设一门学科,因而,就有它所特有的“人为”的方式。然而,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停留在这种外在建设的层面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性质定位好了,却不等于我们真正确立了作为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基本原则确立起来了,却不等于我们从整体性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原理;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规定好了,却不等于我们对每个领域的理论研究结束了。这也就是说,如果单纯在“外在建设”的意义上,似乎单凭那些熟悉“学科建设”的学者就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为一级学科。仿佛我们可以在不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作为一级学科的重大原理的前提下,就可以把该学科最终确立起来似的。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在“外在建设”的意义上,“学科建设者”甚至可以不触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因为他仅仅需要按照“学科逻辑”来构建就可以了。任何一门学科的学科建设,都可以在没有该学科的具体理论的参与下,独自提出学科建设的形式要求,如学科的整体性、学科的科学性、学科逻辑性等。在这个意义上,“外在建设”还仅仅是该门学科的形式的建设。至于该门学科的实质性建设,则是那些理论家们的事业了。因此,严格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才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者”。因为他们是在理论本身从事“内在建设”的。同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乃至后来的所有的伟大的哲学家,才是哲学这一一级学科的建设者。总之,在“内在建设”的意义上,学术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中具有优先地位。

  进一步,所谓“内在建设”就是要发现当代人类生存中的重大问题以及这一问题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带来的严峻挑战。正是对于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成为可能。这也就是说,作为一级学科的“内在建设”工作,是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去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命运。在这个意义上,学术研究是最有力的“内在建设”。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伴随这一知识门类的学术研究实现的。也就是说,最好的学科建设实际上不过是人类知识史(这里包括自然知识史和思想史两个方面)上的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在其学术研究中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唯当我们能够成熟地按照马克思所开辟的“基本原理”来回答当代人类生存问题的时候,可能恰好是这个学科成熟的时候。当代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问题上已经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从毛泽东思想,经过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这些都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命运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理应有“资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看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供科学支撑;有利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持”。然而,仅仅从当代中国的现实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的意义,显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够厚重。因为没有人类性维度,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类性本性。马克思曾经在《提纲》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社会化了的人类”。马克思的理论就是解放全人类的理论。因此,一定要着眼于全人类的生存利益来理解和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的重大意义。这样,我们有理由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是当代中国为人类解放事业所作的一项伟大贡献。而且,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显然处在“低潮”,世界范围内的资本逻辑的秩序仍然处在主导地位。面对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理论何处去”的问题自然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当代中国能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在“低潮”的时刻,毅然决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自然显得勇敢而悲壮。

  2.从“分门别类”到“三位一体”

  学术研究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同时,为了确立“一级学科”,必须突破从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进行的“分门别类”的研究模式。在对具体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从总体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逻辑结构。这样,在“内在建设”的意义上,学术研究就具有了双重使命。它既要回答“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个最高问题,同时还要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后者从前一直被忽略了,因而似乎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目前的学术研究,主要的就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出发,把这一理论的整体逻辑梳理出来,从而形成一门统一的学科。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就不同于从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进行的“分门别类”的研究。说到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逻辑就是一个关于人类生存命运和理想的从“哲学”经过“科学”到“实践”的“三位一体”的伟大行动。这样一个行动所蕴涵的统一的灵魂就是“共产主义”。这样,当我们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马克思是要为确立共产主义提供哲学上的论证,因而不再是一种传统的形而上学;而当我们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时候看到,马克思要为通向共产主义找到经济学规律上的必然性,而不是古典经济学那样“教人发财致富”;当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看到,马克思要为通向共产主义找到社会发展规律上的必然性,而不是直观的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等等。这样,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最终都被统摄在马克思主义所开创的“共产主义”理论之下了。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统一性或整体性,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的关键。这样,必然要在马克思主义从前的“分门别类”的各个领域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逻辑关系,这个整体性不是把原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完全抛弃,而不过是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反映”。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上述三者的“三位一体”。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逻辑结构搭建起来,才能形成统一的一门学科。

  3.从“学科逻辑”到“真理逻辑”

  作为一级学科表明这一学科必须具有独立性。独立性何以可能?这种独立性意味着这一学科所要回答的全部理论问题,不再从它所属的更高的学科当中获得根基,而是自己本身就具有了最高的理论根基。于是,我们必须问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什么的一门学科?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必须要从“真理逻辑”出发,即必须要从对“重大问题”的学术研究出发。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认为:“学科建设的实质是开展对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要通过对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和阐述推动学科建设。”

  既然是从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那么,首要的“内在建设”就不仅要研究该学科的理论内容,而且要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的重大意义。这可以被概括为如下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遭遇了怎样的命运;为何促使当代中国把这一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作为关注人类生存命运的一门学科,一定是因为人类生存命运遇到了新的时代的挑战,否则,我们不会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看,马克思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在当代仍然没有被解决。如果一个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却也没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某种灾难,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不能因此被看做是必然的。而相反,如果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却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灾难的时候,就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性。对于资本逻辑来说,它是否加剧了人类生存困境呢?如果说资本逻辑的膨胀并没有给人类生存带来灾难,那么,这或许能够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可能是无聊的。然而,如果说资本逻辑仍然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灾难的话,那么,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就仍然是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也就仍然具有合法性。

  从理论发展来看,当代中国敏锐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它所针对的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从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得还不够,相反,恰好就在于:面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作出怎样的回应?这样,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的时候,实际上最重大的问题显然不是要我们继续追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而是在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面对资本逻辑的迅速扩张、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显然构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的首要根据。仿照马克思当年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说法—“问题不在于如何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我们似乎可以这样归纳:问题不在于如何解释马克思主义,而在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面对的基本原理没有发生变化,资本逻辑的批判是否仍然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另一方面,在当代继续批判资本逻辑的意义上,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将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建设”。

【浅谈从“外在建创史”到“内在建设”】相关文章:

浅谈以思想建设推动名师建设06-13

浅谈制度建设是学风建设的根本保障06-13

浅谈以宿风建设推进高校学风建设06-13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论文04-26

浅谈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08-06

以英语学科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浅谈06-13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08-25

浅谈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设04-30

浅谈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团队精神和建设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