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校网络道德

时间:2023-01-18 02:40:2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新时期高校网络道德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 教育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已带来了许多新的道德问题。发达国家知名大学非常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形成了以大学为中心面向大学生、以大学为中心面向社区及以图书馆为中心面向社区的三种教育模式.我国应以高校为中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建设,开展网络道德知识和情感教育,在网络服务和管理中育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05年7月21日《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18至30岁的网民数量占总数的55.1%,大专和本科文化层次的占51. 6 %。可见青年大学生是参与互联网络最大的群体,也是深受互联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互联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信息海洋,这个信息海洋既能提供许多及时、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这些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正演化成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因此,当前加强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络带来的道德问题

    (一)网络道德认知

    价值迷失。众所周知,网络社会中信息的快速传播打破了原有的国家、地域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约束,可以实现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交融。面对来自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社会思潮和观念,人们在深切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巨大差异的同时,也很容易陷人一种迷惘的境地。

    责任缺失。在广阔的具有极大的自由度的网络空间中,人们容易忘记终极目标的追求,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摆脱了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控制,进人到一个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新天地,往往有一种“特别自由”、“解放了”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极易摆脱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的束缚,道德认识不全,从而丧失道德感和责任感。

    (二)网络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冷漠。随着一些“虚拟学校”、“虚拟公司”、“虚拟银行”等虚拟事物的诞生,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人们之间的交往则以间接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特征,交往活动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表现为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使熟人社会中的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淡化了。

    恋爱迷惘。恋爱,无论是中外仿佛都是永恒的话题。许多人都具有强烈猎奇的心理,由于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反而更增添了网络恋爱的神秘感。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中所倡导的一些恋爱观如“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爱不分国界、年龄、民族、种族”等等,都为网络恋爱注人了一剂催化剂。然而,人毕竟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一旦恋爱之友撩起了神秘的面纱,人又回到了现实当中,在把虚拟爱还原为现实爱的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人会跌人恋爱迷惘之中,找寻不到归途。

    (三)网络道德行为

    一般失范行为。一方面,网络社会中新旧规范并存、冲突,必然造成网络行为的两重性。这既要求人们遵守纪律、承担责任;又强调言论自由和不受控制,不用对任何事负责。这两者并存将导致大量不负责的漫骂和虚假信息的发布等失范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一时又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在社会中出现大量不受旧规范制约又无新规范可依的真空。

    严重失范行为。黑客行为、盗用他人知识产权、色情引诱在网络上的泛滥,无疑为网络道德的严重失范提供了强烈的诱因。加之网络道德其它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作为基础,个别严重失范行为已成为网络犯罪的主要来源。

    二、国外知名大学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经验

    从全球来看,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几乎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步。相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发展水平高,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的时间早,面也较宽,因此在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工作上可谓先行了一步,已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计算机和网络发展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其网络道德教育的也可以说是发展得最早、最完善的。在美国,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已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信息伦理、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课程,在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的同时,还培养了网络道德研究的后备人才。早在1976年美国应用伦理学家w。迈纳(Walter Maner)就提出,计算机伦理学应当作为哲学的一个独立学科而存在,为发展这一学科,他在大学开设了计算机伦理学课程,并于1978年出版了《A Starter Kit for Teaching Computer Ethics))(《创使者开展计算机伦理教学的资料》)一书,为计算机伦理学在西方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此后,计算机伦理教育在西方诸多院校中发展起来,其中,1985年约翰逊与斯纳伯((JohnSnapper)合著,沃兹沃斯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中的伦理问题》一书对计算机伦理学进行了详细阐述,是公认的为计算机伦理学标准教材。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计算机伦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进人20世纪90年代,网络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后,计算机伦理学也进人了网络伦理的发展时代。
   目前,在美国开展专门网络伦理教育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以大学为中坚力量,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网络伦理教育

    这一形式的范例是最早在美国开设网络伦理教育的杜克大学。1996年,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正式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络”课程。当时,杜克大学认为广泛的交互式信息交流、网络的发展和计算机在这些网络的运用,已经向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因此,需要有一门新的课程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主办者将授课的重点放在了以下主题上:国际互联网或“网络”国际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和机构;商业的在线服务;在“虚拟的”全球文化("Virtual" Global Culture)或电子计算机影响下的文化(Cyber culture)中个人的作用;以及电子信息传播的社会意义等等.目前,杜克大学的这门课程已进人了第二版的发展阶段,理论和教学研究都进一步成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网络伦理课程的典范。课程由宗教系主持,采取讨论会(Seminar的形式并在面谈和网络两种环境中进行,授课者和学习者可以就某一相关主题在万维网(W0rld Wide Web)上交流,或通过参加某一讨论组或新闻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在学习的三个月的时间里每个月交一篇小论文作为作业,最后交一篇长论文作为结业论文。这些作业和论文,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程度都将得到评分,并在综合后作为最后的成绩。课程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历时14周,每周根据安排都有具体的教学活动。

    这种形式的网络伦理教育在美国也是最为普遍的,如波特兰州立大学、弗雷斯州立大学等等都开设了类似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二)以地区大学为中心,面向社区开展网络伦理的普及教育
   如美国的马里兰州大学专门设置了一个名为“网络伦理(netbics)"的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对使用者的教育以及政策执行来规范使用信息技术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在学校社区中开展网络伦理规范、网络相关法律和已有政策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各系教员、管理和工作人员、特别是负责信息技术管理的人员。教学及活动通过卫星直播视频会议、学校专门培训项目、嘉宾讲座等等各种方式来开展。马里州大学作为地区大学,面向社区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已是较成熟的范例。

    (三)以图书馆为资源中心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美国开展类似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美国詹金法律图书馆(JenkinsLibrary是全美第一所专门的法律图书馆,它在馆内拥有丰富的网络道德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面向大众开设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网络伦理课程,想参加的人只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在网上或打电话报名并交费,就可以参加在詹金图书馆计算机学习中心开设的课程。詹金图书馆为参加网络伦理课程的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网络伦理资源,还引导学生评价网上的法律网站,讨论它们是否符合伦理规则。詹金图书馆的网络伦理课程获得了宾西法尼亚州继续法律教育部的任可。

    另外,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非常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即于计算机工业领域里有了专门的伦理学研究,在一些特别的项目中有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开始对关键数据实施保护;到了90年代以后,网络伦理学发展起来,出现了对诸如网络上的是非善恶、黑客伦理、网上色情内容、匿名通讯的研究。同时,学校里也开始教授使用网络的新方法和网络课程,包括如何使用网络,如何在网络上行动即网络礼仪等等。1998年,日本京都大学、广岛大学和千叶大学还联合开展一个为期五年的项目名为“FINE",对信息伦理学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这项研究在进行伦理学研究的同时,也把最新的成果应用到大学的教学当中,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和能力。

    三、我国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网络道德教育对于我国来说仍是一个新鲜事物,我国应以高校为中心,借助网络教育技术,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积极开展实践和探索。

    (一)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建设

    资源是网络道德教育网站的生命线,丰富多彩的资源是吸引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加大人力物力的投人,专门建立丰富多彩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站,或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网站。

    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建设可以把严肃的教育主题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计算机程序,达封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目的作用,如以音像作品、以及计算机网络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大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或娱乐时得到教育。

    (二)开展网络道德知识教育

    了解和掌握基础网络道德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在“知”的基础上,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这方面的知识教育包括传统道德与网络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内容:

    传统道德与网络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大多数传统社会的公德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会。如:尊重别人的智慧,勿剿窃;诚实、守信、不散发恐怖的、迷信的、淫秽的内容,不散布谣言,不搞人身攻击;自尊自爱,注意网络语言美,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语言等。

    (三)注重网络道德情感教育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摆事实的方式对网络骗术进行分析,并列举出利用网络欺骗感情,玩弄异性的行为,增强大学生在上网时的警惕性。

    针对日益增多的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等问题,提出自我控制上网的建议,同时开展网上心理辅导或提供心理咨询的资源,帮助解除心中烦恼,增加自控能力,保持健康心理。

    网络情感上的道德问题,应偏重于将问题防范于未然,时时关注大学生上网动态,通过“网上”和“网下”联动,积极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的服务功能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年看,受众者在信息的选择及理解程度上均会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与主观色彩。受众的感受和体验,将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只有掌握了受众者对信息的需求和不同性别和个性特点,网络道德教育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服务于受众。因此,我们应构建一套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包括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人力物力支持服务体系等,在服务中教育和感化大学生。

    (五)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监督和管理

    高校要建立科学、开放又具有监控程序的管理机制,做到网络道德教育信息与传播的决策、管理权利、管理运作、管理方略、管理责任、管理利益一体化。在网络道德教育信息的各个管理环节加以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管理部门和个人,做到网络道德教育责任、权利、效益相统一,建立起严格的网络道德教育信息传播管理责任制。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新时期高校网络道德】相关文章:

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06-14

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与引导初探06-15

论新时期下的高校教学秘书工作05-29

论新时期的班级管理05-28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探讨06-14

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06-14

论大学网络社团与高校德育的应对08-06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形势与对策06-14

论高校语言室的网络安全问题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