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大学生逃课原因及矫治策略研究

时间:2023-03-04 12:35:4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大学生逃课原因及矫治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一直以来,大学生的逃课行为一直困扰着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家长。通过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营销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顾客不满和顾客不理性理论,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的逃课行为,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解决该问题的矫治策略。

  论文关键词:消费者不满;大学生;逃课;归因理论
  
  1998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共有360.77万,而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共有2149万(含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不包括成教、网络教育和留学生等,下同),在校学生数量增加到1998年的近6倍。而1998年和2008年高校专职教师数量分别为40.73万人和130.9万人,教师数量仅仅增加了3倍,没有与学生数量同步增长。高校教师数量增长的相对滞后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表现之一就是学生逃课问题日益突出。据调查,有25.53%的学生表示经常缺课,有70.85%的学生表示有时缺课,仅有3.62%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未缺课。本文试图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角度来认识大学生的逃课行为,从而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消费者行为视角下对大学生逃课行为的认识

  如果把大学办学看作一种企业经营行为,大学生求学就可以被视为一种购买行为。学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大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学生付出的是学费(货币成本)、青春(时间成本)和学习过程(精力成本),通过到教室(包括实验室或实习基地等地点)上课学习来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即教育服务的内容)。学生的逃课行为就相当于普通消费者购物时付钱后不要商品就离开商店,这当然是一种极不正常的行为。那学生为什么还会如此大面积地逃课?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人们在做归因判断时,必须依赖共变原则,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线索来源。但实际上,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存在着归因偏见,即受环境和自身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全面客观地归纳某种现象发生的全部原因,而是只能归纳部分原因甚至归因错误。逃课学生在陈述自己的逃课理由时,往往把它归因于外在环境因素,将逃课原因直接归咎于教师和学校,而不考虑自身的参与心态和投入条件。同样,当学校和教师归纳学生的逃课原因时,也往往简单地归纳为80后、90后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律性差、扩招带来的学生素质的整体下降,而较少考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师自身等方面因素。
  应该说,作为营销活动中交换行为双方的归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又都不全面客观。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既有学生对学校(包括专业、课程和教师等因素)的不满,所以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进行无声的抗议,这对应着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消费者不满;同时也有学生自身因素,包括缺乏自觉性和进取精神,对专业、课程不感兴趣等,这对应着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消费者非理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逃课视为消费者不满(即对教师、对学校和授课内容不满)和消费者非理性(即使教师授课和课程本身不存在问题,仍然存在学生逃课现象)的交互,从而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大学生逃课现象,会得到新的启发。

  二、消费者行为视角下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把大学生的逃课行为视为消费者不满和消费者非理性的综合,因此可从这两方面来分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
  1.消费者不满方面的因素
  (1)对学校或专业不满。学生考大学报志愿的时候对所选学校或专业并不了解;或者就读的学校或专业是服从调剂的结果,后来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所学专业;尤其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就带有“专业情绪”等,使得学生对学校或专业产生不满情绪。另外,对学校不满还包括对学校管理的不满:上课时间、教学班人数等不够妥当,尤其是随着大学扩招,很多课程都是几个班,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一个教室上课,这同样会让学生产生不满情绪。
  (2)对课程设置不满。如某些学生认为有些课程不重要,听不听没什么关系,甚至学习这样的课程就是浪费时间,比如“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对有些课程有逆反心理,比如政治理论类课程;有些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太枯燥,听起来没兴趣,比如“大学物理”、“仪器分析”等;有些课程老化,比如由于IT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类专业的很多课程会迅速过时;有些课程跟实际严重脱节,一些经管和社科类专业中的部分课程照搬西方的一些理论,殊不知这些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等等。
  (3)对授课教师不满。一般来说,大学教师绝大部分不是来自师范院校,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训练,因此,一些任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授课内容安排、授课方式方法、授课艺术等方面存在一定欠缺。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既没有前沿的理论,也不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干瘪空洞,缺乏说服力;授课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教师忙于科研或社会服务,教学态度不认真;有些教师教态呆板,照本宣科,不善于营造师生互动的活跃气氛等,造成学生对授课教师不满,甚至极个别学生认为上某老师的课“简直就是遭罪、受刑”。虽然用词夸张,但表达了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极度不满。

试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大学生逃课原因及矫治策略研究


  2.消费者非理性方面的因素
  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逃课行为,但这种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经济学中有一条“理性人”假定,认为人都是理性人,而消费者行为理论则认为消费者是不充分理性的,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个人能做到充分理性。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年轻、单纯,容易走极端,在逃课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非理性因素。
  (1)功利思想。由于社会整体环境的原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期许也日趋工具化和务实化,很多中小企业招聘时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或者要求毕业生到了公司立即就能独当一面。这种外在氛围造就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自我、务实和功利的倾向,导致部分学生总是埋怨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没用,有些课程没用,有些课程里面的知识点没用,个别学生甚至表示在学校学到的内容不但没用,而且还有副作用。不能否认,现在大学确实存在着与实际脱节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学术与功利的平衡一直是大学面临的永恒任务。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大学既不可能做到完全超脱于世俗,也不可能完全实用化,这是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最大的不同。大学除了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但部分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总是希望在学校中能学到所谓“有用”的东西,当感觉所学的东西“没用”时,就会选择逃课。这是学生的一种非理性心态。
  (2)心理不成熟。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往往容易出现主观片面、固执己见、脱离现实和怀疑一切等倾向。由于存在消费者需求的模糊性,学生自己都不确切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同时也缺乏学校提供的正确指导,学生只顾一味地抱怨学校和教师水平低,以“上课没用、上课不如自学”为借口,放松自己甚至放任自己,逃课行为就是其表现之一。
  (3)学生的群体效应。群体效应也称之为从众效应,是指改变个人的观点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倾向性。逃课行为也有从众现象,有的学生因为周围很多人认为上课没意思,应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反正多去上课成绩也不会迅速提高,于是认为逃课是正确的事情;有的学生因为群体都没去上课,为了能融入集体,跟他们保持一致,赢得他们的喜欢,也没去上课;或者在是否逃课这个事情上正在犹豫,一看周围的同学选择了逃课,终于为自己逃课找了一个借口和托辞,于是也选择了逃课。
  消费者不理性和消费者不满这两个方面对逃课的影响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会交互作用,共同导致逃课行为:一方面,消费者不满会助长学生的非理性行为,例如,由于学生对某老师的授课不满,所以便不喜欢这位老师教授的所有课程,这本身就是极不理性的行为;同时消费者不理性渗透到消费者不满之中,对学校或专业、对教师和对课程的不满中都有学生不理性的因素。

  三、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矫治策略

  庄玮和阳荣威(2008)曾按逃课方式的不同把逃课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种形式。[7]仅靠点名、处分等硬性管理的方式只能解决“显性逃课”的问题,即可以把逃课学生拉到教室来上课,但是不能解决“隐性逃课”的问题,即不能保证到了教室的学生都认真听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逃课问题。现根据上述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矫治策略。
  1.消费者不满方面
  (1)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爱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尤其是一些地方性院校,可以由学校或院系出面组织,找成功的校友来学校作报告,讲自己的奋斗历程;可以加强宣传学校的成就等方式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同时健全学校的转专业制度,让确实不适合学习现在专业的学生能转到学校内其他的专业。
  (2)调整现有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不可否认,现有课程体系中确实存在与现实生活的实际相脱节的课程。不同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调整。尤其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各地方教学型高校应更为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即向功利性一方略为倾斜;而研究型高校可更侧重于学术前沿,即向学术性一方略为倾斜。同时丰富现有课程体系,多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尤其是任意选修课,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去学习。
  (3)改革教师培养和评价机制。现在的教师一般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缺少社会工作经验,学校可创造条件,使教师有机会走进实际,从而增强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和充实性。另外,现有教师评价体系也有不合理的因素。虽然大学的任务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且在这三个任务中教书育人是排在首位的,但现有教师评价体系更为重视科学研究,对教书育人的评价主要是看课时量的多少,至于效果则没人关心,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轻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探讨和学习。学校应更重视教学效果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从而对教师工作起到导向作用。
  2.消费者非理性方面
  如前所述,大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现在有一种倾向是学校不但不重视教书,更不重视育人。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尤其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不单是学生辅导员的事情,更是所有任课教师的事情。引导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注重跟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真正明白学生心里在想什么,怎么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把学生的不理性因素降到最低限度。
  (1)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增强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之所以有各种不理性行为,很多时候是因为缺乏对专业和大学的正确认识,不能得到足够的引导。这时学校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了解专业的情况,让专业教师能跟学生有深层次的接触。
  (2)让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趋理性。学生在参加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强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和合作,全面提升素质。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目前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不理性心态很常见。为此,学校应通过心理辅导中心、专业课程教师以及辅导员来共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4)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研讨、互动和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目前多数高校授课方式仍然以满堂灌为主。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降低逃课率。

上一页  [1] [2] 

【试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大学生逃课原因及矫治策略研究】相关文章:

试论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及其理论的影响研究06-12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探究及引导策略04-26

试论新课标下的中学田径教学策略08-26

大学生课外活动促进策略的研究08-09

高职大学生学习风格及学习策略研究08-13

MIS开发模式的策略的研究08-04

试论中学生英语交际学习策略的培养08-09

论体育社会学调查中“拒答”现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08-08

谈谈林业种植问题策略研究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