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思维开题报告

时间:2022-07-28 08:16:08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食品安全思维开题报告

  一段忙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要即将结束,大学生们马上就要开始最难熬的毕业设计阶段,在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好开题报告,那么应当如何写开题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安全思维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食品安全思维开题报告

  食品安全思维开题报告1

  一、概述

  1.背景:当前,我国食品领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其中,农村食品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沼泽地,具有区域分布广且分散,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安全问题突出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深入掌握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的真实现状,构建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体系,从消费终端消除农村食品安全隐患,保障农村食品市场安全和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知行促进”暑期社会实践团展开了关于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

  2.调查时间:20xx年7月6日至20xx18年7月15日

  3.调查地点:江苏省淮安市码头镇、和平镇、盐河镇、黄集乡、南城集等五个镇十余村。

  4.调查方式:一是对副食品商店和超市经营食品和经营状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二是采用走访的方式采集乡村居民对食品安全现状的了解和建议。

  5.调查内容:

  (1)随机采集了糕点、熟食、零食等商品,记录商品的包装、生产日期,在学院检验室由队员初检后送至有关权威检测部门进行检测,确定商品质量是否合格。

  (2)在对居民的年龄,学历,职业以及收入情况进行基础了解后,队员们分别从四个方面对附近居民进行走访调查:一是被调查者的对购买食品的意向情况,比如购买的时候对品牌、价格是否看重;二是被调查者遇到过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对其可能存在的相关隐患的担忧方向;

  (3)被调查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例如从食品包装袋上可看出的食品安全信息;四是被调查者对食品安全法律的掌握情况,

  比如对《食品安全法》知晓度以及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如何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把保障食品安全视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但农村的食品安全状况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食品市场流通秩序因受经济收入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隐患相对较多;有的监管部门的检测设备落后、专业检测人员缺乏;不少农村地区食品市场比较分散,工商、质检、防疫等部门人手又紧张,导致监管周期长,监管不到位。

  1、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

  (1)主要问题:山寨食品肆虐

  “雷碧”、“脉劫”、“豪牛”、“茅合”、“康帅傅”、“剑南香”、“和气正”、“旺子牛奶”……在农村,山寨食品屡禁不绝,借助知名品牌的名气,利用农村居民的低辨别力和贪便宜的习惯,它们在广大农村地区鱼目混珠、无孔不入。质量上这些商品基本没有任何保障――据《焦点访谈》曝光,记者拿了几款山寨饮料到北京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去检测,无一例外,全部不合格,所有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全部低于1%。农村消费市场成了“消废市场”。

  许多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交通很不方便,附近没有正规大超市,这些地方的百姓在消费上没得选择,只能在当地的乡村小店或者农贸市场中购买到山寨食品。农村地区点多面广,监管人手本就不够,职能交叉的各个管理部门也都鞭长莫及,很容易在农村地区形成监管盲区。且很多山寨食品是经过工商部门注册的,生产经营手续正规。如长沙就有一家哈旺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一系列傍名牌的商标:山寨“旺仔牛奶”的“哈仔牛奶”、仿“红牛”的“动牛”等等,并将这些品牌授权给一些不知明的企业生产,被相关部门检测出产品不合格。而现实中没有被取缔和关停的此类企业还有很多,这说明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商标注册等相关法律上存在着诸多漏洞。

  (2)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广大农村群众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对食品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对假冒伪劣食品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部分村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QS,而由于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并不发达,许多农村群众在选购食品的时候,一般只关注价格,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企业生产、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激素等,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所谓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观念在农村地区很盛行。

  还有农村群众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即使食品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能力也不强,伪劣食品农村横行,却很少受到举报。面对与城里人差别极大的农村消费人群,不良商贩更是将农村当成了伪劣食品的倾销地。把大量危害健康的问题食用品"专供"农村。

  (3)村民对食品安全法了解度不高

  对食品安全法律的掌握不够,比如对《食品安全法》知晓度很低,法规内容更是毫不知情。因而,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很少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农村缺乏专业的相关律师指导,存在法律盲区,从而导致各项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

  (4)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监督管理者缺乏有力的监管,各级都并未积极采取对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小超市的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这是制度方面的缺陷。各个部门互相推诿,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从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直至餐桌上,其环节很多,其监督、管理又涉及政府数十个部门,其监管的职责范围界限有的还不够明确、细化,造成互相推诿或大家不管。

  (5)农村个体经营者缺乏引导

  是农村食品市场经营者知识匮乏,唯利是图。食品经营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对如何把好进货关、鉴别食品、保管食品、处置食品的专业知识了解、掌握不多。

  三、总结建议

  1.针对山寨食品肆虐

  (1)降低GDP指标对地方政绩考核的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受制于GDP的影响,因而对很多违法制造山寨食品的企业采取容忍的态度。目前,我国多地已经开始试点公务员政绩考核制度改革,逐步削弱GDP的影响力,这将有助于地方政府放开手脚惩治那些违法生产食品的企业。

  (2)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加强食品追溯和监管。如今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食品行业可大力引入该技术,如百度刚刚发布的“筷搜”功能等,完善对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追溯和监管。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食品市场的准入制度。在经济发展由单一追求发展速度转向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关键历史时期,诸如山寨、傍名牌等有悖市场良性发展规律的行为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予以整治,尤其是商标注册法,要从源头上健全食品市场的准入制度。

  2.利用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和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对农村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对农村安全知识进行教育宣传,在农村和城乡之间进行生动有效的宣传活动;然后是开展大力宣传优质食品、优质品牌和优秀企业的“三优”宣传报道活动。最后是组织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食品知识培训活动。在扩大以上三个宣传渠道覆盖面的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结合农村居民日常的生活,对广大居民进行广泛的安全知识和教育宣传,以此提高居民的自身安全意识。同时,对农村居民进行农业科普知识的教育及宣传,以提高动植物的初级产品安全质量。面对学校及周边环境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建议教育部门加强对学生的饮食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卫生习惯,教育他们一些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真假的辨别常识,务必要保证学生杜绝劣质食品的良好习惯。

  3.政府部门与食品监管部门合作,加大农村食品流通环节整治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通过行政和立法的监管工作来保护农村居民的消费职责,往往通过保护弱者,平衡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建立健康的生产制作过程,维护健康正常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在当地加大力度培养老百姓放心的食品店,其中可以通过严格把关食品的进货与贮存以及销售方面的工作,以此来提高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各部门在把食品安全工作置于高度重视的位置的同时,也要多听听老百姓的心声,多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一些真正有益的反馈,让老百姓买到放心食品。最后还要加大对农村食品市场巡查力度,对食品经营者主体的资格进行重点审核,对一切无照经营和假冒伪劣的行为,已经查实一定要严肃对待,坚决取缔地下窝点,截断不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有必要时要在公共场合进行曝光,确切地保护好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创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构建食品安全工作新格局。

  (1)建立统一、高效的决策指挥系统。在各级政府的统领下,充实和完善现有市、县(区)和乡村三级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形成坚强有力的食品安全工作决策指挥系统;按照中央关于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健全并落实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权责分明,指挥有力,工作到位。

  (2)是建立主体明确的综合协调系统。强化各级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职能,发挥其作用,除对食品安全各职能部门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督查督办之外,应赋予其综合执法职能,负责重要行动或重大案件的执法查处工作。

  (3)是建立统筹协作的技术检测系统。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实施食品质量抽验工作计划、经费分配、项目安排、部门分工、采样方法和结果分析、资料汇总、信息发布“八统一”。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加快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不断改进监管手段。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5.积极促进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以国家级食品质检机构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公告;同时基于评估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作为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决策的技术依据,提高国内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6、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及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以便抵制假冒伪劣食品的入侵,同时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7.加强农村消费者维权网络建设。依托“12315”和“一会两站”的协调联动机制,不断推进维权网络向边远农村延伸。在各级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申诉举报联络站建设,落实好农村食品安全的信息收集、商品质量监督、一般消费纠纷调解和日常工作联络等工作。通过完善的消费维权网络,使农村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

  四、总结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民心工程”。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事关经济、政治、社会全局发展的大事。因此,保障食品安全,意义重大而深远。在维护食品安全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食品安全一定会令我们放心的!

  食品安全思维开题报告2

  一、前言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由于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每天只要我们打开电视,翻看报纸,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样的食品广告。走上街头,不论是在商场、超市乃至街摊,食品都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而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暴光,这直接导致了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普遍关心的一大主题。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等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2007年还进行了全国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广东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问题: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种植养殖方面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食品生产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这些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在我国曾发生两起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发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发的甲肝大流行事件,当时患者达31万例,造成不少人员死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经济损失惨重。另一起是1997年12月发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该事件对我国禽肉的出口影响很大。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如2001年发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重庆市“毛发水”酱油案件;广东省劣质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鱼中毒案件;内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天津市输液瓶灌装酱油案件;江西省病死猪肉加工食品案件;重庆市非法加工伪劣食品案件;因食用含有“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广东省信谊县百余人食物中毒案件;再到到今天的孔雀石绿、苏丹红、大头婴儿等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农药残留、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和大批人员集体住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但这一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大约为20~40万人。从各种案例和数字来看,足以让我们触目惊心,这个定时炸弹就在我们身边,随时爆发。因此对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数,让我们食得安全,食得放心,这些工作刻不容缓。

  三、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

  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农产品种植和食品加工时操作的不当所造成,滥用农药、化肥,加工过程受污染等。再有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当前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观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纵观原因种种,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从导致疾病和中毒产生方面分析食品安全隐患的成因

  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

  由于多施和不按规定要求滥用农药,我国每年因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被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导致中毒,严重时还出现生命危险。我国农产品中有机磷残留量超出国家标准的现象较为突出。再有我国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越来越重,化肥施用不当、滥用化肥生产的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亚于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硝酸盐本身并没有毒,但在人的口腔和胃肠中会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当亚硝酸盐大量聚集则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摄入,可诱发消化道系统癌变。流行病学实验已经证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食品中固有的胺类化合物是致癌物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胺的诱癌时间随人体摄入量增多而缩短。

  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或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将增加潜在健康安全问题。近年,在我国由于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兴奋剂可以使禽、畜产生足够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从而使更多食用残留有“瘦肉精”食品的消费者引起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

  3、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非常严重,它属于化学污染的范畴。据分析,重金属污染以镉污染较为严重,其次是汞、铅等,。多数金属在体内有蓄积性,半衰期较长,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可能还会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儿童铅污染较为严重。

  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

  5、毒素污染

  毒素污染是目前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毒大米”事件,即为黄曲霉毒素污染。

  6、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

  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如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等等。

  7、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

  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

  8、假冒伪劣食品

  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如:用化学合成物质掺兑的酱油、食醋;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

  9、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

  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大多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

  10、腐败变质的食物上市流通

  食品基本都以动植物生物组织作为主要成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变化,产生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变质的鲜奶、酸奶、鲜肉等。

  11、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

  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转基因食品也具有潜在的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标记基因);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类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

  (二)、从食品安全监管状况和经营者素质方面去分析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因素

  尽管政府一贯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食品安全受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问题最严重,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全国现有的750多万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摊点中80%上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极差,20%~30%没有达到行业标准,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食品营养指标达不到要求等;再有食品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全国食品经营企业多达350余万家,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储运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卫生条件较差,一些餐饮业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几乎所有的餐饮部门都不会对食品原料进行科学检查,缺乏对疾病预防的控制措施。

  1、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

  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导致败德行为的出现和市场混乱,造成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只有在获得足够的有关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时,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于食品安全质量特性,食品市场买卖双方同样面临着对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食品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相关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拥有信息优势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提供虚假、遗漏、过时或误导的信息,甚至采取不道德的手段生产和将那些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给顾客。消费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是处于劣势,对于所选食品的安全性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有可能导致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以致出现低质量的劣质食品驱逐高质量的优质食品的现象,最终导致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2、食品安全的外部性问题

  由于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补偿,而非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价,其结果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不法食品供应商的行为可以损害他方,而无须考虑招致损害的机会成本,同时还可以得到正规厂商带来的边际收益。正规厂商的情形则相反。价格机制的失灵也即市场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伪劣产品的产生。

  3、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要不择手段地损害消费者利益。相比较之下,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拥有强大经济力的组织体,单个分散的经济力薄弱的消费者难以与之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识缺乏,当其利益受到损害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大多数消费者心存“免费搭车”的念头,都想让别人先来提起诉讼,自己免费享受,最终结果是可能谁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问题,保护自身权益。

  4、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规制、职能

  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深层动因就是出现间断,也就是说政府规制、职能未够完善,执法强度还未够。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整顿运动一过又恢复平静,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以及有关引导食品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产业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场秩序的管理出现间断状态,让不法商有空子钻,食品安全质量普遍偏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四、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田到餐桌”监管、加强食品检测检验研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及时更改和修订过时的法律法规,要做到与时俱进。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规。面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上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标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四是加强劣质产品召回制度,为查处和销毁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三)、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建立良好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有助于解决食品质量的市场失灵。我国食品生产者大多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而食品产业链较长,致使信息标签管理等难发挥作用。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使公众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来权衡利益风险进行选择。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质量抽检结果,发布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报,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并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建立各类食品营养信息数据库,对消费者、生产者和食品系统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与教育。

  (四)、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外,还要注重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上共同推进。经济手段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和带动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加强质量控制,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按照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调节农产品加工,靠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和对原料的检验监督来带动分散生产的农户组成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使生产、加工、销售一脉相承,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证食品加工的每一阶段都是安全的;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使生产经营者强化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增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处罚力度,从而增加不法厂商的风险成本,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技术手段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食品安全思维开题报告3

  一、文献综述

  回顾过去十年的食品安全事件,多达50起。例如,2006年12月15日,金华市卫生防疫站查获1500公斤有毒瓜子,非法厂家在瓜子中掺入矿物油。2007年3月至9月,广东省河源市发生瘦肉精事件,造成484名市民因生产猪用混合饲料而被瘦肉精毒死。2007年9月3日,万方牌豆奶发生中毒。继华公司下属的1万多名中小学生饮用了学校购买的万方牌豆奶后,6362名学生集体中毒。2008年2月,哈尔滨香香鸟食品有限公司非法生产旧月饼汤圆。2008年5月21日,长春市卫生局查处了一起猪血转鸭血事件。非法制造商使用牛血、猪血和化学原料加工假鸭血。2008年6月21日,金华市卫生局调查的白砂糖事件发现,白砂糖中30%为蔗糖,30%为硫酸镁,其余无法确认。2009年11月16日,在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中,金华两家火腿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剧毒农药敌敌畏,以避免蚊虫叮咬和蛆症。2010年5月11日,广州居民因饮用含有剧毒工业酒精甲醇的散装酒中毒死亡。2011年8月16日,上海薇薇天山雪水活性乳饮料中检出酵母菌超标24倍。2012年11月12日,在苏丹红鸡蛋事件中,河北省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部分红心咸鸭蛋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食品安全事件。有些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是由非法供应商恶意实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这些是可以避免的。

  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简称为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是一个国际公认的预防系统,以确保食品没有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

  HACCP的概念和方法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提出。当时,拜尔斯堡公司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要求生产了一种100%不含致病微生物和病毒的航空食品。皮尔伯里提出了HACCP的概念。专门用于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环节,受控过程包括原材料、生产、储运和食品消费。

  近年来,HACCP体系在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1992年2月,加拿大规定申请水产品必须根据基于HACCP的质量管理计划进行注册。1993年6月,食品法典委员会(粮农组织/卫生组织)考虑修订《食品卫生的一般性原则》,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纳入原则。1993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公布了水产品强制性HACCP实施草案,一年后将正式实施。同时,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将考虑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应用扩展到其他食品。1995年5月,日本通过修订《食品卫生法》宣布《综合卫生管理制造过程》,将其管理系统纳入(65139),从牛奶、乳制品和肉制品开始。同年,法国农业部公布了《直接提供消费者的食品卫生相关法令》、《家禽屠宰场的卫生条件》、《生鲜肉加工、流通的卫生条件》,并积极推广HACCP体系作为生产者管理的指导方针,以促进食品安全。

  1990年,国家科委食品专业委员会进口商品检验局开始研究HACCP体系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并制定了出口食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指南和部分HACCP体系在食品加工中的具体实施法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讨论。他的系统原则也反映在第11届亚运会对食品卫生和疾病预防的评估中。同年,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等单位开始研究乳制品、熟肉制品和饮料生产中的HACCP体系监督管理课题。相关报告现已在科技杂志上发表。然而,与国外相比,我们在如何实施HACCP体系和保证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和经验还很缺乏。1999年,农业部发布了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水产行业实施HACCP。然而,HACCP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仍然没有引起食品生产企业乃至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应加强HACCP体系在食品领域的宣传、推广和应用。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HACCP主要是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分析和发现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确定具体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关键控制点,并实施有效的监控,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健康质量。它将食品质量管理的重点从通过最终产品检验来判断其卫生和安全水平的传统方法转移到生产管理因素上,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减少生产线末端拒收或丢弃的产品数量,消除生产和销售安全产品的风险,被国际权威机构公认为控制食品引起的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我这次的论文头衔是《梅乡食品公司HACCP体系设计》,我的意图是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凉果产业的过程,然后引入HACCP体系来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研究计划(框架)

  以普宁向梅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设计并研究了中国传统凉果产业的HACCP体系。重点是HACCP体系的七个基本原则。困难在于将这些原则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1、HACCP体系介绍;

  2、二是HACCP理论;

  3、中国传统凉果产业的潜在问题和根源;

  4、以普宁向梅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凉果产品HACCP体系的实施过程。

  5、向梅食品HACCP体系展望。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介绍原理,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重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分析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了凉果产品的HACCP体系现状,提出了凉果产品HACCP体系的改革思路。

  四、进度计划

  20xx年12月15日前,确定论文主题;

  20xx年12月28日前,提交开班报告,指导教师查阅开班报告,进行开班检查;

  在20xx年2月10日之前,开始阅读材料、考虑计划、实验调试等毕业设计工作,并将部分毕业设计成果交给导师进行中期检查。

  在20xx年3月10日前提交论文目录和论文初稿;

  20xx年3月30日前,进行必要的实验论证操作和必要的修改,并提交论文目录和论文最终稿;

  20xx年4月15日前提交格式模板文件,由老师进行最终验收。

  20xx年4月20日前,将打印好的表单模板文件提交给教学中心的主管老师。

【食品安全思维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10-30

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09-23

有关于食品安全论文开题报告11-14

食品安全开题报告(精选7篇)05-24

食品安全问题开题报告(精选9篇)05-24

幼儿食品安全开题报告(精选6篇)05-24

校园食品安全开题报告(通用5篇)05-24

开题报告 硕士开题报告05-02

开题报告格式及开题报告的写法10-19

开题报告格式及开题报告的写法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