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

时间:2023-06-14 10:21:24 振濠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

  摘歌唱是以人声来创造音响和形象的艺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用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1种表现形式。文章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具体地谈了如何在歌唱中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探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欢迎阅读!

探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

  探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 1

  一、作者背景

  张寒晖(1902―1946),现代革命作曲家,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县人,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家庭。20世纪30年代,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前,张寒晖正在西安任民教馆总部部长一职。当时张寒晖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及观念一直持反对的态度,因此,张寒晖怀着对侵略者的强烈忿恼和对祖国深深爱恋的心情,创作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松花江上》。这首作品红极一时。张寒晖总共创作了五十多首歌曲和几部与革命斗争相配合的秧歌剧。

  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松花江上》是张寒晖采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响应。时代背景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创作动机及材料的选择。这首歌曲创作于1936年11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逼迫东北军参加内战,人们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张寒晖每天见到这种惨景,感同身受,于是便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革命歌曲,以近乎哭诉与强烈愤慨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渴望自由的声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歌曲的演唱和诠释是密不可分的。

  三、歌曲结构分析

  《松花江上》采用降E大调,3/4拍,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有两个乐段,第二乐段本质上是第一乐段第一到第十章节的变化重复。以反复歌唱的形式展开旋律,叙述了东三省的淳朴乡情和富饶的土地。第二乐段的最后,旋律从高音以一个八度的落差,诠释了歌曲悲怆的情感,描绘出背井离乡的人骨肉分离的惨痛心情。第二部分第二十一到五十二章节转入g小调。前两个乐句第二十一到三十章节基本是相同的,只有在末端的三个音降了一个八度。旋律带有哭号、悲伤的感情基调,令人热泪盈眶;而在后面第三十一到五十二章节的旋律进行中,它在多次的变形时,给人一波三折的强烈印象。这悲痛欲绝的声音,表达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深深的愤恨和不满。当尾声第五十三到六十一章节“爹娘啊……”的悲惨旋律出现的时候,这首歌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在痛哭流涕的悲痛中,巨大的力量,激励着人们去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

  四、歌曲情感分析

  (一)情感表达对歌曲的重要性。

  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歌手去演唱,感觉上和情感上是不同的,因为每位歌手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是不同的。有的歌手只是将技巧融入其中,虽然同样动听,但其演绎是没有灵魂的;而有些歌手就可以将作品的情感用心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产生与听众的共鸣。由此可见情感表达对歌曲的重要性。

  (二)歌曲《松花江上》的情感表达分析。

  该作品所叙述的情感是东三省的苦难同胞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内战的双重打击下,所遭遇的凄惨境遇和回归并重建家乡的渴望。然而歌曲的情感必然是要和内容相结合的,两者缺一不可。歌词的内容是决定要以怎样的情感表达的根本,如果两者有偏差,就会对歌手诠释作品情感产生影响。

  五、声情并茂是创造歌唱艺术美的完美表现

  (一)声音的个性美与效果美。

  美的声音具有两重意义:一是个性美;一是效果美。个性美是指在没有任何情感处理只靠自己的个性及本身特有的音色去演唱作品;而效果美,是歌手通过对歌曲进行感情的渲染与用情感适当地诠释歌词而形成的。

  (二)声音的情感色彩。

  歌曲表达的情感是作品的中心支柱。只有当声音和情感融合较为融洽时,才可以被称为艺术。以情带声、以声动情,才能使作品诠释得更加完美。歌手必须要把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涵理解透彻,然后再融入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才能把作品诠释得更加完美。

  六、结语

  随着声乐理论和艺术的逐步发展,作品大部分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谱面和背景上,而往往忽略了作者本来的意图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本文旨在分析音乐作品的基础,结合作品的特点、歌词的内涵及创作的风格等方面,论述如何将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情感分析运用到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创作上。

  探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 2

  一、艺术歌曲《松花江上》产生的时代描述

  张寒晖在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学习了音乐创作,在感受新文化气息的熏陶下,他将音乐创作和历史潮流的发展结合到了一起。1931年侵华日军通过九一八事变将侵略魔爪伸向了中国东北,作为当时东北实际的军政掌权人张学良由于复杂的内外环境不仅没能集合东北几几十万武装力量抵抗日本关东军反而退守到西安被蒋介石已剿共的民意派到国共内战的战场前线,过着有国恨家仇不能报却要为所谓的国共内战卖命。东北军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过着有家不能回并且四处流浪的痛苦生活,让当时和东北军民一同逃窜到西安任教的张寒晖感同身受。中国军民人人心中郁结悲愤,蒋介石的不抵抗以及对外来势力侵略的妥协政策给广大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张寒晖深感国破家亡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到来,他愤然拿起了手中的武器——音乐,用音乐鼓舞着中国军民抵抗日寇侵略收复祖国大好河山。张寒晖在忍受着疾病的痛苦和生活上的困难,历经多个不眠之夜创作了一曲用血泪与爱国精神凝聚而成的历史伟大旋律——松花江上。

  二、艺术歌曲《松花江上》是一曲追忆故乡美丽与背井离乡的流亡悲歌

  通过闯关东几代人民的辛勤劳动将东北建成了仿佛天上人间的一片令人赞美的人间欢乐乐土,在乐曲的开端作者运用了大三和旋与大调式将旋律的宏大的气势构筑出来,突出的表现了东北平原的幅员宽阔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在这里歌词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里的“我”不是指作者本身,而是生活在人间乐土上的东北人民。而歌词中的“森林”与“煤矿”突出的表现了当时东北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大豆和高粱”表现了当时这里东北农作物丰盛农业发达,也是东北人民对家乡记忆的载体,承载着东北人民对美丽的家乡场景最深刻美好的记忆。而接下来歌词中的“同胞”与“衰老的爹娘”从侧面又一次体现了家乡的美,家乡之美美在人间真情、父母亲情、骨肉同胞的兄弟姐妹之情,也体现了中国的优良的传统美德。

  “九一八”,“九一八”歌曲的旋律在这里出现了两次明显的变化,力度对比加强,旋律由平缓转向沉重,歌词也已反复歌唱的形式出现,第一个“九一八”是对侵华日军入侵东北吞并我中华大好河山的控诉,第二个“九一八”在通过旋律力度上的强烈对比后,以愤怒的腔调怒斥侵华日军的种种残暴罪行,同时也标志着东北军民痛苦生活的开始。

  在乐句的调式上也由降E宫调式转向C语调式,节拍也从3/4拍转向2/4拍,音乐效果也从明亮转向暗淡,表现出对悲惨生活的痛苦悲伤,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东北人民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接下来歌词中的“抛弃”更像是无法避免无法挽回的痛苦记忆,接下来出现了又两个同旋律的唱词“流浪”,同样是“流浪”通过反复歌唱更加地强调了东北军民被日军侵略被迫离开乡土,远走他乡流浪到山西后毫无目的的过着流浪的生活。歌词中“整日架在关内”说出了东北军民有家却不能归却又想早日回到家乡与年迈父母团聚的期望,同时又体现了要想实现这个愿望的时间是漫长且不可估算的。乐曲在这里的旋律反复的采用和弦转位与移位上行来烘托人们的悲伤与孤独。

  三、歌曲《松花江上》是凝聚爱国精神高举着保家卫国同时唤起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旗帜

  乐曲创作于卢沟桥事变后的五天,正值国民党守军正面与侵略日军浴血奋战保卫家园,而当时的共产党也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辟第二战场与侵略日军作战。

  这首歌曲的创作顺应了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写出了当时全国军民的同仇敌忾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决心,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两线对日军作战的中国居民的斗志与士气。歌词中的“九一八”怒斥了当时全国人民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同时也展望出对国共两党合作联合抗日的期望,歌词中的“森林煤矿,大豆高粱”与歌词中“悲惨的时候”在内容形式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曾经美丽的家园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日军的侵略战争后一去不复返,这也在情感上激起了全国爱国军民心中的无限怒火,更唤起了人们高尚的爱国精神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又流露出对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期望。“收复无尽的宝藏”,这里的“宝藏”不仅指东北资源丰富,也暗指东北三省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东三省的沦陷威胁着当时与法西斯德军艰难作战的苏联,同时也威胁着全中华的民族安危,必须收复被侵略沦陷的国土,才能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祖国大好河山。这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誓死保卫家园驱赶外来侵略者的决心。

  四、结语

  歌曲《松花江上》是最能体现张寒晖音乐创作风格的代表作,是他登上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巅峰的一个符号。歌曲《松花江上》为当时的时代艺术文化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处于危难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和正能量。

【探析歌曲《松花江上》的艺术处理】相关文章:

谈艺术歌曲《我的深情为你守候》演唱探析论文04-14

探析艺术的本质和新旧艺术的更替论文11-14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价值探析汇总03-17

浅探儿童歌曲创作艺术特点论文03-23

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探析论文07-23

新会计准则下生物资产减值处理探析03-31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论文04-29

探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精选12篇)02-03

浅谈山寨的法律探析01-06

证据与事实的关系探析论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