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技术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时间:2023-03-07 12:29:18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新技术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摘要:新技术社会学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美,它有丰富的学术渊源: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观的汲取、科学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影响、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实践等。


关键词:新技术社会学;理论背景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的产生较科学要更为悠久,对社会的作用也更为直接和深刻。但就社会学而言,对技术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很好地发展,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在批判传统技术社会观(传统技术社会观比较重视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未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对技术的作用,因而传统技术社会观又被称为“技术决定论”),的基础上,产生了“技术的社会形成(建构)”理论及系列经验研究成果。为了与新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呼应,也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技术社会学研究,以“技术的社会建构(形成)”为标志的技术社会学被称之为新技术社会学,其核心主张是“技术的社会形成”(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简称SST)或“技术的社会建构”(socialconstructionoftechnoloyg,简称SCOT)。新技术社会学的产生,主要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观的营养,深受科学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影响,批判了技术决定论以及移植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结果。
  1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社会观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雷蒙·阿隆曾经讲过:“马克思并不像科斯塔·阿克塞洛斯所说的那样是一位技术哲学家,也不是其他人所认为的主张异化的哲学家。他首先是一位社会学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学家”(雷蒙·阿隆,2000:91)。正是在这种前提下,马克思把对技术的研究引入其理论分析的视域之中,力图解释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阶级斗争、社会变迁之间的作用与关系,所以对于他而言,“技术不仅构成了技术专家们感兴趣的主题,而且也构成了社会以及社会病态研究者们感兴趣的主题” (Rosenberg,1982:34)。
  新技术社会学的许多观点在马克思那里就曾有过深刻的见解或预言。马克思运用辩证分析方法,不是把技术当作经济与社会的外生变量,而是强调了技术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之问的互动机制。一方面,他承认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明确提出技术是生产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机器67)。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他还认为,“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39)。此外,现代技术还促使社会分工和社会流动的变革。“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方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资本论》第1卷:533—534)。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马恩全集》第23卷,664)。他还认为是技术改变了落后的社会状况,“不列颠的蒸气和不列颠的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摧毁了”;“蒸气、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马恩选集》第2卷,65,78);“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生产关系”(《马恩选集》第1卷,108)。因此,“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同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包括技术在内的生产力对社会历史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
  另一方面,他又承认社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其他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作用,强调技术的发展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206)。“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212)。资本主义正是由于其系统内部产生了加速技术变迁和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刺激和制度,才导致了生产能力的巨大扩展;正是在资本主义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开辟新的原材料来源和获取世界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大大地复兴并被资本用作致富的手段。因此,“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资本论》第1卷,424)。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马恩全集》第25卷,97)。但他辨证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对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生产力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历史作用的分析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马恩选集》第1卷,253),为技术的社会化大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而在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经变得太狭隘,严重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革命将要发生,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为技术进步创造最积极的社会条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恩选集》第1卷,263)。此外,马克思还反思了技术发明的社会属性,揭示了技术或工艺学的社会本质。他认为,“引导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一样,不是作为个人天才的灵感火花,而是作为一种社会过程可以得到很好地分析”(Rosenberg,1982,8)。“如果有一部批判的工艺史,就会证明,十八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资本论》第1卷,409脚注),从而表明是社会群体共同造就了某种技术的出现。他认为,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马克思不是将资本主义技术的产生看作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认为它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密不可分,这就是说马克思早已提出技术是社会地形成的。马克思认为,技术既是生产力,同时又是生产关系(因为技术有一个含义,即表现为人们的活动,有活动就必然有在活动中结成的关系),“机器像拉犁的牛一样,也属于经济范畴。以机器使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经济范畴”(科瑟,1990,49)。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纳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中,纳入到

【谈新技术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产生背景06-06

生态美学的产生及理论内涵论文(精选9篇)05-11

谈企业成本管理论文05-02

谈由概念合成理论看新词“下课”07-31

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论文08-21

谈医院成本核算的管理论文08-21

浅议金融风险测算新技术05-25

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精细管理论文(通用5篇)05-17

简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和管理论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