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

时间:2024-05-17 15:30:25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跨文化交际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跨文化交际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1

  摘要:语言属于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标即是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跨文化训练得以实现,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培养地道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训练的背景与目的

  从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历史背景说起,跨文化交际训练发展契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派遣海外出国的外交官,商业人士等人的预备课程。当时作为训练,以授课的形式像派遣者讲授目的国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气情况乃至风土人情。20世纪70年代,如何促进异文化间的交流:

  (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

  (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

  (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训练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异文化训练是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中心,知识学习兼而有之的一种训练形式。与个人的成长、异文化间的练习体验、学习是有划分出具体区别的。要求学生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跨文化间的差异,冷静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细腻。当然,教师在训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阶段,设置学生不曾接触的场景,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再融入了语言环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同时熟悉了语言所处的环境,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际关系领悟的层面,使用地道语言且得心应手。

  作者:张金秋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兴宇.跨文化训练与跨文化适应[J].文化与传播,20xx(7).

跨文化交际论文2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旅游英语的教学仅仅需要教授英语的技能、基本知识、旅游知识,还需要为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目前,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的现象非常严重,学习了相关的基本知识,却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对于教学来说可以说是失败的。随着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英语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语言在相应的文化下才有实际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样一句话,放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涵义,因此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是很大的。语言可以说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一种文化理念,透过赋有语言的文化,人们可以了解该民族的历史人文、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不懂得文化,就无法对语言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掌握,可以说,脱离了文化学习语言无法领悟语言的精髓,就学不好语言。旅游英语同样需要结合国外的文化学习,要掌握英语学习的背景,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好语言所带来的涵义。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的所决定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交流,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媒介,联系着背后的人与人。对于旅游英语的学习者来说,仅仅掌握英语的语法、句型、词汇和语音规则是远远不够的,一门语言发展了那么多年的历史才凝练而成,是在积淀了很深入的文化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恰恰是让学生能够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英语交流。因此,在旅游英语的教学目标中,语言、旅游知识的教学与文化的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二、跨文化交际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涉及到语言的专业能力其教学方式应该有所创新,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陈旧,没有创新

  目前虽然有些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些学校将语言知识的教学放在整个教学的重要位置,对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却懒得花心思。英语的学习仅仅在卷面上,只是为了考试,对交际没有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场所,其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和改善。

  (二)对目的与文化的学习

  现在有些旅游英语的学习者过多的注重西方文化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甚至放弃了对自己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是硬生生的去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对汉语的学习却不怎么上心,这种削减式的学习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跨文化交流,是在良好的掌握母语文化的`基础上,对外语的文化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形象。脱离了母语去学英语,为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三)语言的应用能力较强

  事实上,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就无法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当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流利程度后,文化障碍也会显得比较突出,这主要是指此时语言失误很容易获得对方的谅解,即使发生了沟通不畅的情况,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认为的故意的语言行为,这种导致的文化交际上的冲突风险会更大。

  三、如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针对旅游英语的教学目的和当前的教学方式,需要在语言的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采取以下几点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条件:

  (一)运用教科书教授词汇蕴含的文化内容

  在旅游英语的学习中,最为基本的就是英语词汇,可以说这是学习外语最最基础的内容,这些词汇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些英语词汇的产生、消亡以及新陈代谢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Friday”这个词在英美人眼里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它是指耶稣受难的日子,这也就产生了周五一系列不太好的内容。而相对的“Sunday”是耶稣复活的日子,于是就有与之相关的比较好的涵义。教师可以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将这些文化的内涵讲给学生听,就会使整个教学增添生趣。

  (二)将了解语言的文化作为课下作业

  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进入大学,一周两三节课并不能教授英语的全部内容,任何老师都不能把所有的信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授完,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利用课下的时间。教师进行授课后,可以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的体会词汇、语境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段的意义,扩大学生的外语语言和文化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体会交际的成就感,寻找交流的环境,促进他们对语言的锻炼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课程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学习一门外语,尤其是在国内没有那么好的语言环境的条件下是何等困难,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应该聘请外籍教师参与教学,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交流欲望,而且还能够将关于文化的内容做更好的理解。外籍老师,尤其是英美教师,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应该说些什么内容才不被引起误会,这恰恰是中国教师所缺乏的,即使是在国外呆了一两年的中国教师,也无法达到较好的语言文化的理解水平,因此,聘请外籍老师对于学生的听力以及口语都将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从旅游英语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和将英语的老师接触是有必要的。

跨文化交际论文3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可以弘扬传统美德, 展示文化艺术, 提高自我修养, 熏陶情操, 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 推动社会进步, 有利于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本文主要通过简要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由来与含义, 分析在跨文化视角之下的茶文化中, 如何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茶文化的精髓带来的启示,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茶文化精髓;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启示;

  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 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 展示传统艺术, 提高自我修养, 熏陶情操, 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等方面。茶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 是历代人民所推崇的, 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 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教化作用。茶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忍不拔、谦虚谦恭、勤俭节约、相互尊重等, 它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1.1 由来与发展历史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实际上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1], 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从广义上讲,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国家或者不同民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交流;狭义的意思是指不同国家或者不同民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下使用同一种语言来进行的对话。乔姆斯基和其他著名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概念, 这些概念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产生, 是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基础。在这之后,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第一个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提出来。我们国家对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戴晓东、何道观、高永臣等国内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从多个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近年来, 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 这实际上顺应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也有助于汉语的推广和传统文化的传播。

  1.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的语境 (具体情景) 和交际者的得体性 (规范的社会行为与社会价值观) 、有效性 (交际的目的可以达到) 的交际行为能力[2]。交际行为的得体性是指交际者所进行的交际行为达到了在交际语境中的社会文化的目标与期望。行为的得体性取决于交际行为存在的具体场景和接触的对象, 在一定的场合得体的行为在其他场合可能是不恰当的。交际能力是对交际双方能力的.判断。双方的关系也会影响交际行为的得体性。有时候人们会为了建立新的规范或关系而违反规范的社会行为的方式。

  除了交际行为的得体性之外, 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包括交际效果的有效性。有效的沟通是指成功的沟通代表着一种满足, 效率指的是即时性和沟通的速度。一般来说, 高效率的沟通被认为是更有效的, 因为高效率意味着低消耗 (如时间, 精力等) ;但是, 只有效率并不会就有好的交际效果。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交际效果是否有效决定了交际的质量。在有着不恰当的交际行为、交际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 交际的质量就会变得最低。高质量的交际使交际者能够达到交际目的, 同时交际行为也符合特定的交际场景的一种文化习惯。

  2 跨文化的茶文化

  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所以它能够从古代一直延伸到现在。除了中国, 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茶文化, 如英国下午茶的习俗。现代语言学家分析一个文化的时候会比较倾向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所以我们在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时候, 也可以从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开始。茶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包括茶叶、茶具和茶饮。从茶叶的角度来说, 中国的茶叶种类很多, 大至可分为六类, 比较而言, 英国茶叶的种类就很少, 主要的茶叶来源依赖于进口。就茶具而言, 中国的茶具主要用陶瓷、木、竹木、紫砂、玻璃等制成, 表现出自然的魅力;西方的茶具倾向于使用金、银等金属材料, 充满了英伦风与奢华之感。在茶饮方面, 不同地区的人喜欢的茶类不尽相同;西方国家的人喜好则比较单一, 比如说英国人, 就爱喝红茶。饮茶时, 中国人以清饮为主, 讲究茶在嘴中回味无穷的味道、由苦变甜的自然风味;西方人主要是调饮, 讲究口味的独特性。精神层面的茶文化包括了与茶有关的风俗习惯、茶文化的内涵以及茶文化的精神追求。在饮茶的习俗方面, 我国有“三道茶”之类的饮茶习俗, 而西方有下午茶等习惯。在精神内涵方面, 中国人在饮茶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希望在饮茶时能够与自然相结合, 感悟到自然之美;西方人则更注重茶的实用性与功效性, 希望自己的个性与自身独特的魅力通过饮茶的过程展现出来。

  3 茶文化精髓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

  “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静”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 “怡”是说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之道,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它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启示。

  3.1 教师要转变观念

  大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大学主要通过英语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界也普遍认可并接受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英语中有效沟通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然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形式, 强调注重封闭刻板的模式与死板的语言、词汇、语法等, 但却忽视了语言的多样性, 复杂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只传授语言作为一种知识, 实际上是一个离开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学改革以来, 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不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的语境 (具体情景) 和交际者的得体性 (规范的社会行为与社会价值观) 、有效性 (交际的目的可以达到) 的交际行为能力。所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教师应根据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摒弃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校来说, 要努力转变现有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适应现实社会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要, 要建立新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2 学校要全面更新教材

  合适的教材有助于学校与老师开展英语教学,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 那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工作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就要进行教材改革, 要实现教材改革, 首先就要求编写者要树立多元化教学建设的理念。教材编写者应该是多变量的, 教材要多样化, 一个是可以反映不同培养训练理念的风格, 二者可以编入茶文化的内容, 顺应社会的需要。

  3.3 要有合格的教师保障

  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 我们应实行关注教师的需要、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所谓的“关注教师的需要”, 也就是说, 我们在要求教师尽职尽责的同时必须给老师们以人文主义的关怀, 考虑到英语教师的现实生活中与教学中所面临的压力, 我们应该在注意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同时, 多给教师一些人文主义的关怀, 建立公平公正的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 鼓励教师大胆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考虑到英语教师的现实生活中与教学中所面临的压力, 给予老师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 帮助英语教师减压, 老师才会有更多的经历放在钻研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题上, 只有老师的积极性提高了, 教学效果才能更好, 才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语

  茶文化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从茶叶的角度来说, 中国的茶叶品种很多, 中国居民喜欢喝绿茶, 讲究茶到嘴中, 回味无穷, 味道由苦变甜的自然风味。中国的饮茶之人在饮茶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希望在饮茶时能够与自然相结合感悟到自然之美, 有三道茶之类的饮茶习俗, 就茶具而言, 中国的茶具主要是用陶瓷或者竹木做的, 表现出自然的魅力。这些都与西方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茶文化的精髓是和、静、怡、真。它启示我们,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 应根据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要求, 摒弃旧的教学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校还要全面的更新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严琼琼, 王伟因.大学英语课堂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xx (11) :56-60.

  [2]潘崇堑, 闫安飞.英语专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 (4) 68-72.

  [3]曹霞飞, 高璐银, 李道路.非英语专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xx (8) :96-98.

跨文化交际论文4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这就促使众多高校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作主要的英语教学目标,导致英语教学始终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目的,也无法让学生利用英语进行顺利的交流,无法迎合市场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在此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谈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达到推动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

  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从本质上说,学生必须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知识、句型结构等等才能够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环境

  在此基础上,语言环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具体地说,语言环境可以归结为语言发生的情景、各地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其语言的思维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并不一样。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所导致的问题并不少见。

  (三)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蕴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要素之一。从根本上说,语言是某个地区或某个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断发展与进步中逐步形成的,当地的文化与历史造就了各地语言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需要寻找相应的话题,需要进入相应的语境,需要根据交流的文化背景来说出得体的话。换言之,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思维,也无法寻找相应的话题并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就是跨越文化、文明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能够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蕴的支撑下寻找相应的话题,利用得体的语言保持有效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低,无法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部分教师以帮助学生应付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反复的`练习,并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写作、听说能力,也无法切实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简单地说,教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也不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建构语法体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以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在传统的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阅读,而后根据材料后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在不断反复的练习中提高应试能力,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任务,例如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的25%留给学生阅读,35%留给学生自主探究,20%留给学生讨论与交流,最后的时间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完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资源进行探究,其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语语法教学中,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就能够避免大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系统的语法知识,达到提高语法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目的,这就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实践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思维,避免学生误解他人表达的真实含义。因此,教师应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真实的交流,要通过真实的跨文化交际逐步领悟不同文化语言思维,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真实含义。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可以进入外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英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这就能够将高校英语教学上升到实践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对特定的语言环境有所领悟,能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思维,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设备,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利用MSN、FACEBOOK等国外流行的交友软件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平台。在多媒体的有力支撑下,学生就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更简单方便的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情景教学模式

  此外,情景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情景教学模式,教师就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与语言思维的差异,能够站在新的角度理解与分析,最终能够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需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应的英语视频或电影片段,并要求学生按照剧情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进入到相应的情节和情景中,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开展更有效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帮助学生领悟相应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教学授课,并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英语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学生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中与课后不断的进行英语练习。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领悟英语,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文化,能够在交流中寻找合适的话题,并进行得体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要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教学。例如,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阅读西方的历史书籍,逐步了解与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够逐步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习俗。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寻找共同的语言,同时避免学生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交流的失败。又如,教师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际。因此,教师需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现有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推动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跨文化交际论文5

  摘 要 随着高校开设跨文化课程的不断增加,日常课程管理的范畴也在逐步扩大,为了更好利用开设的跨文化课程资源服务于学生,我们需要寻求一整套可持续的教务管理模式,并得以分享。本文着重就四川大学实践与国际课程周集中开设的化工类跨文化课程,在课程设置建设、课程组织运行、课程参与评价和持续改进等方面如何优化教务管理进行了一定讨论。

  关键词 跨文化课程 优化 教务管理 讨论

  前言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条例要求,高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多途径邀请外籍教师来校为本科生开设“全英语国际课程”,内容可包括学科专业相关知识、学科前沿、研究动态等,我们把这种外籍教师开设的“全英语国际课程”,可以归类为“跨文化课程”课程。

  跨文化课程带来的是一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风格的课堂文化,比如四川大学实践与国际课程周的化工类跨文化课程《Chemical Process Risk Control and Accident Prevention》,就是由任职于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具备有危险化学品及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监察组组长资历的高级工程师,用列举自己亲自处理美国较大具体安全事故的完整流程来完成讲授的。

  跨文化课程给高校课堂注入了更多的新鲜元素,开阔了高校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当然也给高校课堂教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更好实现跨文化课程的设置建设、组织运行、提交评价等是值得思考的因素。通过实践证明,跨文化课程的教务管理的确有值得优化和持续改进的新探索在等着我们。

  1 跨文化课程的设置和建设

  高校作为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执行者之一,要让课程内容本身体现出国际化是第一步。在设置化工类的跨文化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会首先考虑其国际化的工程背景,这样可以很好地弥补我们师资队伍工程背景较弱的现象,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较快了解到国外工程的实例,开拓学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其次我们会考虑讲授跨文化课程的具体主讲教师的个人工程资历,例如邀请国外的行业专家或工程师,这样可以很好地完善我们师资队伍的多元化结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较快了解到国外的行业发展水平,较快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为此,在化工类的跨文化课程的设置建设过程中,可以单列成一个课程群以方便管理。这个课程群可以不断补充和更新,目的就是要把最新的、最先进的、最前沿的、最有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论传播给学生。因此要求教务管理必须提前做好第一轮沟通联络工作,一般会提前半年以上先把学校政策文件发往各推荐渠道的联络人,同时陆续从各推荐渠道收集这个课程群的相关资料,包括有跨文化课程任教教师资格的材料、有跨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材料、有跨文化课程授课对象的资料,以充分保证课程群所有课程资料的完整性,并在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提交到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审批。

  跨文化课程的设置和建设是开设跨文化课程的第一大步,教务管理的重点就是加强沟通,包括与专业负责人的沟通、推荐渠道的沟通等。优化的方法可以提前请专业负责人提交开设计划,并将既往的执行文件下发推荐渠道的联络人参考,这样在收集跨文化课程群信息时就更加准确可行。

  2 跨文化课程的编排和运行

  在学校审批后获准开设的跨文化课程确定下来,教务管理就将与开课外籍教师进行第二轮沟通,这次沟通将完成保证课程顺利开出的精确课程表的编排,编排的原则应该尽量照顾外籍教师的意愿,同时也要保证预期的授课效果。可以采取集中编排、分段编排或交叉编排等方式,并结合近年来跨文化课程授课具体反馈情况进行课表设置。

  在学生完成跨文化课程选课后,教务管理应该将选课结果和开课时间地点编辑成常规形式及时提交给推荐渠道,并由推荐渠道的联络人通知外籍教师准确安排行程,确保教学正常运行。

  为了进一步保证跨文化课程更能够为本科学生所吸收,减小本科学生与外籍教师沟通的障碍,配置跨文化课程研究生助教也是保证课程顺利运行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务管理应该提前组织跨文化课程的优秀研究生助教队伍,同时保证研究生助教与外籍教师的无缝对接,保证助教在跨文化课程结束后及时协助外籍教师完成成绩的登录。

  跨文化课程的编排和运行是开设跨文化课程的第二大步,教务管理的重点就是如何维持跨文化课程的有效运行。优化的方法就是要把跨文化课程的课表编制得足够细致,并提前把便于解读的课表交付给推荐渠道的联络人,同时也要交付给担任跨文化课程的研究生助教。

  3 跨文化课程的监控和提升

  在进入运行后的跨文化课程群,如何实现实时的质量监控,探寻可以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同样也是值得我们讨论的。

  学生评教是我们完成跨文化课程质量有效监控和提升的方法之一,主要可以设定四个左右的监控点,比如是否能够听懂并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展现你所想知晓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是否有课堂内外的师生交流、是否达到了你的期望值。

  组织跨文化课程任课教师与本校教师的座谈,也是我们完成跨文化课程质量有效监控和提升的方法之一,采取集中座谈或分批座谈的方式,加强中外教师的进一步了解和交流,把控和学习跨文化课程讲授内容和讲授方式,共同探寻和逐步提升。

  组织评选优秀跨文化课程任课教师的活动,同样也是我们完成跨文化课程质量有效监控和提升的方法之一,可以采取现场报道或网络展示的方式,把跨文化课程任课教师的风采呈现出来,开展投票评选活动,促进跨文化课程正能量的充分发挥。

  跨文化课程的监控和提升是开设跨文化课程的第三大步,教务管理的重点就是要及时收集质量监控的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完成必要的资料整理和分析,为跨文化课程的可持续性开设打下良好基础。

  4 跨文化课程的经费和保障

  跨文化课程的开设需要独立的运行经费支持和保障,当然这个经费支持和保障是由学校对口部门制订相关政策的,教务管理的重点就是要及时协助推荐渠道的联络人解读相关政策,以便外籍教师通晓自己的执行价值,及时完成自己的决策。

  跨文化课程的外籍教师来自全世界,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教务管理需要学习使用一些对方的思维方式,以求达到精准明确的解读相关政策,争取他们最大限度的理解和信任,并及时为外籍教师解决意外发现和发生的具体问题。例如有关外籍教师开设跨文化课程的日常运行和最后课时酬金等的支付问题,教务管理就要求提前告之中国的现行税收标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跨文化课程的经费和保障开设跨文化课程的第四大步,也是为开设跨文化课程画上符号的一步,是圆满结束的句号,还是充满疑惑的问号;是富有内涵的感叹号,还是挂上遗憾的省略号?教务管理也需要重点把控。

  5 结论

  总之,开设跨文化课程的确给教务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但是教务管理的宗旨和精髓还是固定的,以上四大步是我们围绕这个宗旨和精髓展开的延伸和扩充,努力找寻适合跨文化课程的教务管理方法,争取可以优化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管理体系,一个国际化的管理体系是我们的目标。

  现在至今后,跨文化课程开设的规模将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跨文化课程推荐渠道也会越来越多,教务管理的工作压力必将随之增加,这样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应对方法肯定将应运而生,所以,在国际化进程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国际化步伐也将不断向前,那么有关开设跨文化课程优化教务管理的讨论也要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代旭旭.浅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适应性问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xx(8):116-119.

  [2] 孙婷.论适应性思维的特征及其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意义.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xx(10):381-381.

跨文化交际论文6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日渐显现,教学大纲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及培养要点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框架构建

  一、引言

  高校的外语教学纲要里提出了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塑造,这部分的能力是允许学生对于不同文化具备包容心,并且能够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交际环境里采取不同的措施来使得自己不会变得尴尬。当然这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需要对跨文化差异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才能让我们明白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的去培养我们的学生,弥补他们的不足。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构建

  1.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我们的外语教学角度来看是对等存在的概念,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但是这也是符合我们教学环境的理解。所以我们的外语教学并不能单纯的进行语言能力的培训就足够了,我们的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如果学生不能将自己的语言能力在不同的场合下充分的表示出来,那么我们的外语教学可以理解为是失败的。同时我们的交际能力也绝对不仅仅只是语言交际的培训,交际能力也包括了非语言的交际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部分

  (1)全球概念全球概念是要学生意识到各个地区的文化是不同的,但是差异性并不是单纯的优劣的对比,这一点认知也是我们的学生总是会产生误解的存在。所以在全球概念的塑造上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入手,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的思维。首先我们强调的是跨文化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相对和独立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对自己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有着充分的理解,树立起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独立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通过以母国文化为对比基础,来评价和判断其他民族文化跟自己母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跨文化的思维则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的接受并理解跨文化,我们只有思维上接受可跨文化,才能在交际中立即各种自己之前并不了解的文化细节。(2)文化适应文化适应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因为不同文化的认知并不一样,有时候可能会让一部分人觉得极为的不舒适和不理解。这里也是分成两个方面来讲: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时候我们在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会不由自主的觉得拘束和紧张,这就需要我们主动的进行心理调节才能够适应这种陌生的环境。而应变能力则就指的是我们在陌生文化环境里进行交际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误会和错误,那么我们就要有足够的应变技巧能够即使的化解尴尬。(3)文化积累无论是上面所说的应变能力还是心理调节,基础上都是要求我们拥有足够的文化积累才能够付诸实践的。因为不同环境下的差异是千千万万的,我们不可能单凭心理调节就能够全部临时接受,也不可能每次都靠应变能力来化解我们的尴尬局面。我们的学生要对一些主流外文化有足够的了解,这种了解应当是方方面面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人文环境、历史习俗等,尤其是那些跟我们不同的,一定要有额外的关注。一个合格的交际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是对所面对的外文化有一定深入了解才能展开的,他能够于交际环境足够的交互,同时也能够充分的尊重对方的各种文化差异。但是目前来说,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对此方面是很缺失的,老师只是单纯的将国外的文化灌输进来,而不会跟我们的学生讲解那些差异,这样我们的学生也就仅仅是熟悉了那些知识,而不能将其用于实践环境。(4)实践交际的训练在具备意识、思维和知识储备之后,更重要的是实践交际的训练,没有训练仅仅是纸上谈兵也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实践训练要注重多个方面的训练: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交际策略。语言交际算是一个中心,讲究的是对于语言知识的运用和技巧上的把握,在语言交际中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人显得落落大方不拘谨。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有足够的口语交流能力,在日常的课程上我们就需要注重让学生大胆的开口。其次,非语言交际虽然学术界没法给出一个定论,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进行训练了,我们的老师更要在没有一个定论和讨论的.地方下功夫,神态、姿势和行事方式这都是一点一点的细节却能够影响最终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无论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终究都是要符合一定的交际策略才能够很好的展开,这也是我们的跨文化交际一个重难点,因为不同文化的交际策略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在一些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能就会让对方觉得受到了冒犯。同时教师应该清楚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跨文化知识,并针对具体的课文进行更广泛更深度的导入,挖掘更多的有关跨文化知识。教师要做到的是使自己在跨文化方面变得强大,不会使学生的理解受限,接受能力受限,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在教授学生词汇方面的知识时,不但要扩展他们更多的词条或短语,更要注重讲解他们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文化内涵以及来龙去脉,这样他们会更加感兴趣。针对教材中介绍关于西方节日或非言语行为时,我们可以按照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开展一系列活动或者是利用情景教学,体验一下不同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他们的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包括空间距离都是有差别的,让学生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接受容纳它。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很早开始就是我们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有关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上文我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素质和培养的着力点,这四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形成完整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某个学期的几门课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应该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外语教育过程中,随着大学生外语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能力培养,这样就能让我们的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其外语表达能力稳步上升,在不刻意的环境下,就能够稳稳的塑造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正光.大学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与隐喻教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121-12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xx(6):2-8.

跨文化交际论文7

  【摘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入手,分析了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随之探讨了当前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途径及应当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素质

  很多学生爱学英语,却无视、漠视或轻视英语赖以存活的文化。拿跨文化交际学的行话来说,就是缺乏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脱离英语文化来学或教英语是学不到或教不了英语精髓的,也违背了语言的自然属性:跨语言交际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人才的外语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其文化素质,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一、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涵盖了用母语及外语进行交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是否在形式上可能。

  (2)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施以及实施的程度。

  (3)恰当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

  (4)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施以及已经实施的程度(Hymes,1972)。

  因此,“交际能力”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可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工作。后者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从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来看,文化能力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促进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是现代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体现在语言之中,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离开了语言,人类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离开了文化,语言也失去了内容与意义。语言和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它们之间不分主次,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2.从外语的功能来看

  外语最终被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既然是交际工具,就应该既强调语言的结构形式,又要强调它的功能体系。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又要知道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现在人们认识到,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若要实现有效得体的交流与沟通,就需要我们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学者还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3.从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

  外语教育应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学校教育的关键,也是外语教育的关键,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三、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途径

  1.创设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还必须学习文化。学习外语更是如此,如果不懂得外语的文化,违反了语言的使用规则,那么说的外语即使语音语调正确,语法规范,词汇搭配无误,表达也流利,但对方听了仍然不知所云或感到别扭,还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同时由于外国文化不可能自然习得,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加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克服使用外语交际时可能产生的文化障碍,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把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教育相结合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它是一种双向活动,交际的双方只有互通有无,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如果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活动中既熟悉对方的文化,又能向对方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这样的交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因此,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要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也要充分了解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让其与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寻找本国与外国文化的异同。或是选择适当的练习,比较中外文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习语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宽容异国文化并加以借鉴和吸收,传播本国文化。

  3.鼓励学生在交际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日常谈话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不是由于词汇、语法引起的,而是社会概念、社会心理、人们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国人见面爱问“你上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你吃了没有(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你多大了(How old are you )?你结婚没有(Are you married)?”等等,而英美人士会觉得是在审问他。中国人随便问随便答的问题,他都看成是侵犯他个人的隐私。因此要鼓励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交际能力,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书面教育的形式。外籍教师是外语教育的一大特色,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和讲这种本民族的人接触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

  1.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知识的难度应与学生外语语言水平相当,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2.社会文化及其类型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社会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历史事实,更应注重当代社会文化中出现的新现象。

  3.在比较和分析两种文化特征时,应树立文化平等观,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点,而不应歧视任何文化,或对某些文化抱有偏见。

  五、结束语

  我们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获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国际活动,使外语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有力武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对文化的教育,决不能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好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

  [3]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2.

  [4]张正东.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

跨文化交际论文8

  新国标的制定要求高等学校外语专业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标准来适应社会需求,而加强实践教学也是高等院校势必要走的道路。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日语工作者普遍关注到的问题并一直在付诸实践,但仍存在较多问题。综合笔者所从事的基础日语教学现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就基础日语课程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提出对策。

  一、新国标形式下基础日语教学

  新国标的具有以下特点:①人文学科的回归、人文精神的强调;②能力、素质、知识的结合;③跨文化交际交流能力的凸显;④适应性、全球意识。新国标的制定对外语专业教学目标、体系、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也应根据新的标准适应社会需求,使学生具备外语运用能力(运用日语获得最新信息、运用日语学习最新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其中本人认为新国标的要求也集中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应从初级日语阶段开始渗透。

  二、跨文化交际在课堂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丰富对象国知识,能用日语讲述日本,能有日语讲述中国,能够用日语讲述世界。这就需要外语教学工作者改变课堂教学理念与方式,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思维定式。用对方可以接受的语言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沟通,愿意表达。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是使学生不只是掌握语言本身,学习语言的同时理解对方国的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以本系为例,未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这就需要日语教学工作者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日语教师对学生强调交际表达的同时注意学习对方文化。

  目前现阶段高校基础日语授课过程中即使课程中有会话环节,会话环节的表达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大一刚学完发音阶段,学生对日语会仍保持兴趣,教师需趁热打铁对学生强调表达与交流。课堂中不仅仅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对话不应该是做对话,而是在于交流。创造良好的沟通情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处于某种“交流”,“交际”的场景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行为去获得外语知识、对象国相关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通过师生对话也可以了解学生最近关心的事情、最近学生的动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通过这种形式增加相互了解。另外,基础日语课程课时多,也要充分利用此机会,哪怕是一些琐碎的时间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同时也需要教师在课堂当中通过教材通过会话去渗透如何用对方可以接受的语言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沟通。

  1.1 引导的重要性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性的协调学习。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仍以学生为主体,即使让学生去思考也会过于被动。教师知道引导学生的重要,知道告诉学生在日语学习中犯的错误或者是短板。但用哪种方式更有效更能让学生容易吸收是作为教师工作者需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以日语授课当中的以教授语法为例,日语表达中的委婉表达。对于初学日语的孩子刚开始很难理解或接受,但是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利用对话教材,让学生去体会日本人的表达方式及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如果只是讲语法本身的实际含义,学生也会理解。但是从场景当中,结合整个短文,结合文化背景讲解学生会慢慢意识到我自己也要去转变表达方式,会从初学的阶段就开始注意原来口语不是说我自己的中文只是单纯的转换成日语表达出来而已。学生会渐渐的注意到,并且慢慢的原意去琢磨更日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学习语法并不是单纯的去记接续记住含义,而是慢慢去思考自己运用语法造的句子虽然语法成立,逻辑也较正确,是不是符合对象国的习惯性表达。

  1.2 教师的参与性

  虽然是教师在讲台上是授课,但是教师不能给与学生居高临下的感觉,也不是说一味的.强调让老师跟学生打成一片。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授课气氛中让学生感受到跟老师是一体的。情景对话模拟现场我们教师工作者一直在实践着,但是如何达到较好的效果也是我们需要去思索的课题。不能停留在仅仅为了交际而交际,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本人的感受是:比如学生在做对话的时候由于紧张不自信卡壳的情况,教师应临机应变的直接变成会话当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学生中。例如让学生之间自己做对话,老师跟其他学生就同一个课题做对话,学生会感受到老师跟学生一样,也在思考也在学习,老师也在琢磨。这样对于师生交流也会有极大帮助。另外对于不积极主动的学生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激励,并且要阶段性的督促及鼓励。

  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日语教师工作者提高自我意识,并不断地提高授课水平。下功夫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到课堂当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语言运用能力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中之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强调交际表达的同时注意学习对方文化。不仅仅是让学生习得日语语言本身,而是要注重体会日本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从而学生才能得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及交际。

  【参考文献】

  [1] 崔美玉.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xx(7).

  [2] 周晓冰.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xx(1).

  [3] 娜仁图雅.论高校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研究,20xx(2).

  作者简介:李博(1987—),女,汉族,天津市滨海新区人,助教,文学硕士,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研究方向:商务日语。

跨文化交际论文9

  一、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鲜明性

  某些环境不适合使用语言交际,反而非语言交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结婚时新娘穿婚纱穿秀和,新郎穿西服,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等等,特点十分鲜明。

  2.隐含性

  非语言行为的隐含性在许多场合得以体现。特别是军事行动或警察办案为了隐蔽用手势表达信息,有利于战场行动效果。以上这些都是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所在。

  3.普遍性

  非语言交际行为普遍性的特点是超越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范围,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交际手段:比如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裁判的手势各国球员都能明白,交通讯号,红灯停绿灯行各国也都公认。

  4.辅助性

  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处在辅助的从属地位。

  5.原始性 非语言交际的产生早于有声语言交际。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在每个人的面部表情上,我们通过面部表情可知道这个人的心情。

  二、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因此,非语言交际不只限于某一种行动或者某一种信息,而是涵盖了多层面的行为和信息。具体来说,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有五个方面的辅助作用:

  1.重复(Repeating) 在告诉别人某一地点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手指向地点所处的方位,用手势加以重复。 2.补充(Complementing) 补充通常能够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述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信息。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时我们用非语言行为代替讲话,可以传达同样的信息。有时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见面说话听不见大家需要打招呼问候,大家会用招手等肢体语言来代替。 4.调节(Regulating) 在交谈中,人们可以利用点头、摇头、保持沉默等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信息并且以此来控制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5.强调(Accenting) 这个功能主要用来强调语言信息或其他非语言信息的特别或重要之处。比如,看足球比赛时你支持的球队进球了,你呐喊的`同时可能伴随着跳跃、握紧双拳等姿势庆祝进球这些体态间的差别,显示了语义程度轻重差别,其作用是强调。 非语言沟通可以大致分为:身体的行为,空间距离,时间。

  1.身体的行为 身体行为的人的身体动作传递信息,包括以下方面:

  (1)外观及衣着。我们常说不要以封面判断一本书,但是事实上,自古以来,人们注意他们的外表或服装来判断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个陌生人,我们倾向于外表和服装来确定是否与其交谈。

  (2)身势。身势指的是全身的短暂动作,就是人的一举一动,说白了,就是肢体语言,这些动作是可观察到的。中国、日本属于动作较少的国家,而中东、拉美地区属于动作比较多的国家,有人戏称意大利人若是没有上肢就不会说话了,可见臂膀对于他们十分重要。

  (3)手势。手臂姿势,通常称为手势。各个民族国家都用手势表达一定的意义,但是同一种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却可以表示不相同的意义。比如:将手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是警告、咸胁、恐吓的意思,而在意大利、法国表示否定,我这儿没有(你要的东西)的意思。

  (4)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亚洲人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在面部表情上确实存在民族种族区别。

  2.空间距离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对拥挤的态度、位置的定义等。欧洲国家的人在人多拥挤的时候会尽力回避,中国人可以接受,不会特别在意。

  3.时间观念 人们早已注意到不同民族对于事件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德国人特别准时,迟到在德国被认为是一件很没素质的事,人人都要准时。人们说“节省时间或是消磨时间”,似乎把时间看成是可触摸的实物。这种模式要求人们做事情要严格按照日程安排,即使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也不能影响下一步的进行,因此,事先的约定和日程安排对这种模式下的人们至关重要。多样性时间的日程安排和事先的约定对人们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因为未完成的事情而更改之前的计划。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非语言交际不是独立存在的,脱离非语言行为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而脱离语言行为,片面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及功能也往往是不科学的。非语言行为作为一种交际的重要手段,作为信息交际的辅助方式,其功能是语言无法替代的。

跨文化交际论文10

  一、引言

  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当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英语作为一种全球交流最广泛的工具,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日益显现出独特的作用。在对外交际中,人们如果不了解英文中蕴含的地域性文化,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英语,所以说,人们要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际的有效性和畅通性。

  二、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

  由于文化所含内容十分复杂,所以,在高校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自身努力,将所有的英美文化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要和所教授的书本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细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

  (一)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信息,这个文化信息是异于外族人的,因此,要想理解该民族的语言,必须要对该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由于词语的文化差异,造成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很多障碍。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格外注意英语词语的文化意义与中文词语之间的语义区别。

  (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英语要掌握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这是学习英语的最重要手段。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有正确地使用已经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去理解,才可以更好地做到充分了解文章的原意。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可以激活阅读者的知识图式,使文中信息连成一体。通过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民族习俗、社会模式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做出合理的推测,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原意。

  (三)英语句法、篇章结构特点和英美思维方式英语与汉语相比,具有句子长,以动词为核心的特点。英语的语法与句法与汉语存在巨大差异性,英语的主干旁支结构分明,呈树形结构,句子语法结构严谨。而汉语句子较短,无语法约束。英语所用动词来表示时间概念,相比之下,汉语则要用状语表达时间。英语文章脉络清晰,主题明确,逻辑性强,而汉语的特点是“曲径通幽”、含蓄委婉。教师可根据中英文的差异,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英语句法和篇章结构。英美人士形成了逻辑思维优先,而中国人形成了突出的形象思维习惯,这也是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注意的一点。

  (四)英语交际风格和行为方式中国人与英美人士交往过程中,在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上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例如,中国人与美国人相处:前者间接,后者直接;前者圆式,后者线性;前者谦卑,后者自信;前者沉默寡言,后者侃侃而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英美人士的表现,学习领悟他们的交际风格与行为方式。

  (五)英美价值观念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价值观念有: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动与静;人对“变化”的态度;人之天性观;做人与做事;时间取向。英美文化中,人们崇尚个人主义,个性独立,追求自由。在美国,人们追求的是发展、进步、创新。美国人更加信奉的是进取、外向和冒险精神,这些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观念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不同,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格外注意的。

  三、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

  大学生英语教学的目的,应该以语言应用技能为目标,要实现大学生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更加要求高校英语教学侧重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而语言技能则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确定了教学目标,跨文化交际教学目的,可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语教学,要从词汇、听、说、读、写、译等这六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外语语言运用技能的综合培养。选择恰当的外语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大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掌握词汇量这几个方面,要全面教育,综合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基本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因素。跨文化的认知能力是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我们应该优先培养。由于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交际规则具有很大不同,所以,要进行跨文化交流,必须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交际规则,才能更加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情感能力交际过程中的文化情感能力,包括移情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移情能力是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增加学生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克服民族中心主义。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主体会产生心理焦虑。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行为能力跨文化行为能力,是指人们灵活运用交际策略,与对方建立关系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在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言语行为能力和跨文化关系能力。

  四、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课程设计理论,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语言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动态管理机制,开设了大学英语视听、口语、文化课程,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课程。大学生可利用网络在课后自主学习课程。教师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监管和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其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语言学习需要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英语学习网站、英语报纸、英语学习电台、英语角、英语社团,大学生进行自主性英语学习与锻炼。开展英语写作、口语、听力、翻译、演讲、表演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文化,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创造极好的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与应用课程体系要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必须要对其进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和学生陈述。并且开设多门选修课,跨文化交际主要以讲授英美文化为主线,用英语授课,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跨文化交际类课程有:英语影视欣赏、英语演讲技巧、英国历史、西方文化概览、圣经与希腊神话、中西文化对比、英美文学欣赏、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英语应用类课程有:哲学专业英语、法律专业英语、生化专业英语、管理学专业英语、国际商业文化、跨文化商务沟通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社会必须的能力和需求,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存在的不同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不同文化之间交际的畅通。

跨文化交际论文11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 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信息社会网络语言得到了发展。网民通过网络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点,促进了网络交际的发展。网络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新视点,它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的不断增加,网络语言也随之迅速发展,一些网络用语更是频繁地滚动在人们的口头舌间,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它的结构形式、性质特征、产生动因、使用规范等方面。本文试图从网络语言的形式特征入手来浅析一下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形式特征

  网络语言的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一切语言;狭义的是指在聊天室和BBS上使用的语言。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的形式有多种,

  常见的有下面几种:

  数字类:如9494(就是就是)、886(拜拜)、7456(气死我了);

  汉语拼音类:如GG(哥哥)、MM(妹妹)、DD(弟弟)、P(臀部)、BT(变态);

  英文缩略类:GF(女朋友)、BF(男朋友)、DIY(自己动手做);

  汉字类:酱紫(这样子)、偶稀饭(我喜欢)、恐龙(丑女)、偶像(呕吐的对象)。

  以上列举的这几项只是最普遍的形式,还可以分的更详细些,如汉英混杂等,本文就不在此详析。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通过网络语言的主要存在形式,我们再来看看网络语言的特点:

  1。简洁明快。网络语言之所以发展迅速,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言简意丰的特点,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文字:“大虾,你好油墨,粉丝,偶倒。”这是说:“大侠(高手),你太幽默了,说话很会拐弯抹角,我晕倒了。”从中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简洁。

  2。反叛和戏谑。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网络语言是网民内心真实思想的流露。家庭的负担,工作的压力,社会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使现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少年承受着强大的心理压力,网络语言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因此,大量的网络语言包含了针砭时弊,描绘现实的内容,来达到自嘲、释放和宣泄压力、不满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的内心的反抗意识。

  3。新颖和创造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可以使人们任意发泄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可以将自己的真面目很好地隐藏起来,因此网民们大胆自由地自创了一些便捷的语言符号进行语言规则重组来传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意识,如给传统词汇注入新的意义:天才(天生蠢材)、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潜水艇(没水平)、钓鱼(追女孩子),还有形式杂糅的情况,英语字母、符号和汉字混用:P9(啤酒)、I服了U。

  4。开放性。萨丕尔说:“语言就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令人景仰,就是因为它兼容并蓄。从西汉张骞通西域,到后来的佛教文化的大量涌进,再到近代的西学东渐,中国文化无不是积极吸收对自己有用的营养。在信息时代,网络文化也呈现出了它开放的一面。据统计,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都是英文信息,很多网语也是由英文字母或是英语词的缩写形式构成,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

  二、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由于在网络交流中,人们惟一可以依据的就是语言,因此语言的功能在网络交际中被发挥到了极限。跨文化交际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往。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主要是语言交际的过程,那么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特点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笔者主要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推动了跨文化交际领域和范围的扩大。网络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纵横交错的全球跨文化交际的庞大格局。

  2。为跨文化交际者提供了平等交流的空间。在传统的跨文化交际中发表观点者会受到身份、地位的限制,同时还存在着对自己不利的顾虑。网络交流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因此它可以更好的实现言论自由和平等。

  3。可以丰富语言系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网络使不同领域的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一起交流,使新词语,新观念不断地出现,从而丰富了语言词汇。

  4。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加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他人或他国的长处,为我所用,共同进步。正如“硬币有正反面”,网络交流也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挑战:

  1。许多网语是以英文形式出现地,大多网上信息是用英文发布地。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对英语的这种霸主地位对汉语的影响感到担忧,有“文化霸权”说。网络语言的“英语化”倾向,使网民在网络交流时不得不人为的进行汉语英语化的改造,遵从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变异规则。

  2。网络交流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化包括某一特定社会成员所共享的信念、价值、行为、风俗等。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自己悠久的稳固的文化传统,但在网络时代,它正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

  3。由于生长的文化背景不同,网络交流无法更好的用肢体语言来辅助言语交际,因此造成误解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的。我们是阻止不了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的,但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引导和规范,面对挑战,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

  1。加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中华文化灿烂悠久,我们应心存自豪感,相信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加强我们文化的传播可以让外人更好的了解中国,促进中国和国际的接轨,这也离不开借助网络的力量。

  2。政府给以重视,加强对网络系统的规范,同时开展和外国的网络合作,比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提到的“中美网络语言教学项目”。

  3。积极展开网络教育并提高国民的素质修养,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因为青少年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快速的接受力,最容易受网络的影响,而且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跨文化交际的范围越来越宽,也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因此加强教育不但可以抵制不良影响而且可以增进他们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减少误解的发生,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参考文献:

  [2]黄月胜。论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与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xx。

  [3]陈榴。网络语言: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J]。新华文摘,20xx(6)。

  [4]高永晨。网络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

  [5]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

跨文化交际论文12

  随着经济以及贸易的不断发展,跨文化商务活动越来越多。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口头语言并非是唯一途径,非语言交际方式的作用也非常显着。它可以促进双方尽快进入角色,使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深入、顺畅。经验丰富的商务沟通者非常懂得使用非语言交际方式,它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谈判效果。

  一、非语言交际的内涵

  所谓"非语言",顾名思义就是脱离口语,使用其他方式如肢体动作、表情状态、情绪表现及体态、形象、空间、首语等来表达自己思想。据统计,一个普通人的面部表情接近 26 万种,不同的情绪、心境甚至身体健康状况,都可以影响"脸"部的表情;手势更容易表达情感,仅仅"手动"就可以表达 1000 多种含义。因此光是面部表情和手势就可以胜任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体态的交流主要集中于交流双方的姿态和姿势传递的情绪内容。空间的交流主要是指交流双方之间间隔的距离和身体接触程度等。形象方面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外貌打扮和行为举止来传递信息,这些受个人文化修养和素质影响。首语的含义非常简单,指的就是头部的点、摇和转动方式,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息标志。很多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体察对方的人,可以根据对方的交谈语气、表情甚至一些细微的动作来调整自己的承接方式,成功的沟通者也一定是熟捻心理学的人。

  二、非语言交际方式对于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适度适当的行为方式和商务礼节是促成跨文化沟通的重要环节,对于交流双方的情感意图表达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商务沟通交际过程中,不管是眼神、姿态还是手势,都要先于语言传递给对方,即使沟通中语言交流非常顺利,但是不当的行为方式也会对商务沟通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交流双方的情绪会产生负面的暗示。所以积极适当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会让交流他方感到轻松愉快,为随之而来的商务沟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不管是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力度适中的握手,都可以创造出和谐的沟通气氛,对于商务沟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在商务沟通过程中捕捉和把握细微之处,从交流他方的情绪入手,也有利于赢得对方的信任。所以商务人士在平日里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素质培养,熟练运用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

  三、非语言交际方式的类型

  1.面部表情

  这是人类甚至是动物界交流情感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部表情,这要受到相貌、生活方式以及个人心境的影响,但是大多数人的面部表情受到同一种生理特性的制约,也就是说人类某种面部表情表达的是同一种含义和情绪,比如皱眉表达的是厌倦、不赞同,嘴角下垂可能包含恐惧、忧郁等情绪,而咬嘴唇一般是忍耐、克制的意思。但是社会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的层次不同也会造成同一表情的不同含义,很多小表情在不同的环境之下都代表着不一样的含义,如女孩对男朋友撅嘴多数是撒娇,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就是蔑视。不同民族在交流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比如欧美人士喜欢直来直去,对于目光不能与人相接的人会认为是缺乏交流的诚意或者是有潜在的某种犯罪意图;而亚洲地区的人,对于自己尊敬的长者或是上级,会主动避免目光接触,这种交流习惯上的不同对于亚洲和欧美地区的商务文化沟通就很容易产生歧义,甚至造成商务谈判的失败。另外欧美人士比较外露的情感表达也是令亚洲商务人士非常头疼的地方,他们喜欢和下属开玩笑甚至勾肩搭背,其夸张的面部表情让亚洲人常常误解他们对于商务问题的认真程度。而亚洲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又让欧美人士抱怨不已,例如亚洲社会等级严格,同一句话由不同级别的人说出来很可能是不同的含义。

  在和亚洲人进行跨国商务洽谈时他们往往猜不透对方在想什么,因此生意很难做成。所以,早期的跨国合作失败的原因不见得是技术和资金问题,很多时候很可能是沟通障碍造成的,即使跨国商业交往频繁发生的现在,涉及到亚洲地区和欧美地区商务往来时,这个问题仍然存在。

  2.手势表达

  人类在情绪激动或是紧张的时候,除了面部表情之外也会不自觉地带出手势,心理学上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鼓舞自己、安慰自己、给自己表达的内容添加说服力的方式。手势的不同表达方式也是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如果事先沟通不好会对商务洽谈造成消极的影响。亚洲地区对于握手的理解就是见面时的一种礼貌,略微表达一下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握手方式在美国男人看来是轻视的意思,只有重重有力的握手才是礼貌的表达。而在德国去主人家做客时才与主人握手,法国人却要进门和离开时握手。一个简单的动作,涉及这么多不同的习俗,虽然我们在商务沟通之前可以提前预热这些知识,但是因为不属于自己生活里的常识,很可能忘记或带出本国特色。由此可见,握手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一定要引起沟通双方的重视,不要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引起不必要的冲撞和误会。

  3.体态动作

  同一种姿势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幅度和速度,表达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从体态动作的幅度上来说,亚洲地区以及欧洲北部、美国、英国等地,幅度都比较小,而南欧、拉美以及中东地区,幅度则很大。语言学家认为这些不同表达方式的形成可能是受到了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例如欧洲人最崇尚自由、平等,认为个人的行为习惯至高无上,必须尊重;亚洲地区由于受到孔孟之道的熏陶,习惯于把个人行为划归到集体当中,等级观念非常清晰。在商务沟通当中因这样的差异造成误会的案例非常多,举例来说,假如阿拉伯人和英国人谈生意,阿拉伯人喜欢亲近自己喜欢的人,会一直向英国人靠近,而英国人即使非常喜欢对方也要和其保持距离,所以就会看到阿拉伯人一直前进,英国人一直后退的情景。阿拉伯人会因英国人的难以接近而伤心,英国人又会因阿拉伯人的过分亲密而感到不能忍受。所以在进行不同国家的商务洽谈之前,谈判者一定要了解各自的交流习惯,有心理准备,而且出于对交流他方的'尊重,应该将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

  4.空间概念

  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不同文化对于"亲疏"的理解。亚洲人群体观念非常强烈,认为集体才是单位,个人要融入到集体当中,这种"聚合式"的行为方式让亚洲人认为关系亲近的人在空间上要拉近距离;而欧美地区的人则非常重视私人空间,即使关系非常密切的亲人之间也不会过分靠近。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人在商务沟通中会主动靠近交流他方来表示友好,而如果交流他方是欧美人士的话,对于奉行"离散型"行为模式,强调独立自主和重视私人领域的他们而言,中国人的刻意靠近就显得非常不合适,欧美人的第一反应是向后躲避,而这又会使中国人感到很不舒服。空间概念和体态语言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民族之间进行商务交流时,如果不掌握这种空间概念,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5.形象和首语

  修饰物的情感表达在远古初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人类对于佩戴兽骨、身着草裙有着天然的审美情趣,发展到现代,得体的穿着也是商务洽谈成功的关键。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不仅仅代表美丽,而是显示身份和地位以及对于交流他方尊重程度的标志。

  欧美国家的公务人员、律师以及正规的大公司职员,其衣饰穿着非常正规正式,而在中国的企业里没有将着正装作为硬性规定,很多单位的员工穿着都很随意。如果这种随意的装束带入到跨国商务会谈中,可以肯定,商务会谈会终止在第一次见面时。恰当的、适合国际交流的服饰和礼仪都是商务洽谈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际商务洽谈中,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穿着符合国际惯例就可以了,当然有一些地区比如阿拉伯人喜欢穿自己民族的服饰参加谈判,所以沟通双方对于穿着的规定一定要事先商定,以免造成误会。除了着装形象外,首语的表达含义也受到重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对于肯定都是点头,否定都是摇头,例如在日本点头的含义只是对于说话方的一种尊敬,表示聆听的意思,如果把这种点头当做认可,那么中日商务交流基本上就要终结了。

  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任何人都无法囿于一时一地,跨文化的商务沟通已经成为世界商务交流的重要环节。对于参与国际商务交流的人士而言,非语言交际早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解和认可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是跨国交流沟通的第一步,而非语言交际更是了解一个国家的窗口,包容和学习这些差异,不仅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更可以达到商务沟通的完美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兆凤,吴希。非语言交际中环境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J],职业。20xx(30):45-47.

  [2] 何谨然。目光、手势、空间和时间的无声交流---谈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xx(7):39-41.

  [3] 邹华。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沉默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xx(3):56-57.

跨文化交际论文13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模式

  基于以上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体制已经呈现出的种种弊端。一方面,老师为了追求成绩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另一方面,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只能着眼于成绩的提高,二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学生毕业后,英语单词记住不少,却没有几个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的上的;语法背的滚瓜烂熟,等有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个问路的外国友人时却突然语塞,抑或发现,外国友人视乎也有一些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这种英语教育体制导致当代的大学毕业生在英语的运用能力上更多的体现在读和写,在听和说的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出现了我国特有的“哑巴英语”的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语言作为文化的承载体之一,也是文化最重要的承载体。同时语言也是人们交流和交往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交流和交往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语言、文化、交流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一经济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渐渐的局限于本族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的需要,所以,要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必然会蕴含不同的文化,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就是我们所指的跨文化交流。过去,我们曾经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语言学习就是语言学习,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能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语言交流。说这是一个误区是因为,语言和文化是“捆绑”的,文化不可能失去语言这一载体传承和发展,语言也不可能单纯的作为交流的工具而丝毫不蕴藏文化在其中,所以这种割裂语言和文化的方式是错误的。只有掌握了该民族的文化,才能在交流的时候讲语言运用的娴熟。例如,有些国家是以右为尊,有些国家是以左为尊的。除了礼节方面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不同之外,还有些在语言的交流之中是不完全按照语法规则去讲话的,所以,在掌握其文化,有助于对其的理解,因此,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交流的前提和基础。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概念,除了语言的交流,还有相互习惯的尊重与思考,自身文化与他族文化在不断的接触、冲击、融合。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语言的`运用的娴熟的程度,还包括情感能力、认知能力、行为能力等多层次的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之一,说英语的国家也有很多,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我们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不一样,这些不一样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我们在与之交流的时候掌握其文化,有助于我们队其所表达的意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在交流时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并可以展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素质。此外,拥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可以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彰显我国文化的精髓,并感受外国文化,这样可以更好将我国的文化发扬和传承,同时可以在吸收外国文化的时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尤其重要性。

  三、大学生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1大学生英语教育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基础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学以致用之说,学习英语也不例外。最初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在经济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和世界接轨。而要想和世界接轨,就要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度、对各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所以说,大学生英语教育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

  2跨文化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育的最终走向

  英语教育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便从初中开始算起,到大学毕业,我们有十年的时间在学习英语,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单词量可能会不断的丰富,但是语法规则是固定的就那么几种,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从最初的简单的对话,到后期的学习外国名著的片段,已经是一个不断向其文化层面深化的过程。所以说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育的最终走向。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生英语教育中的渗透

  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要想在大学生的英语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念。教师毕竟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内容,并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要有相应的国外化素养,在讲课时候,将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适当的穿插在课堂上,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又可以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之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

  改变学生以应试为主的学习观念。当今我国教育体制使得当今的学生学习,单纯的就是为了升学、拿证。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学习英语却不说英语,学习十几年英语却不会说英语,所以一定要改变当今学生的思想,把学生从应试的误区里拉回到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知道并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帮助并鼓励学生建立提高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有意识的去了解英语所承载的文化。

  3教材编写

  在英语教材的设计上应该注重英语文化的融合。我们课以通过阅读我国古代的小说了解我国的古代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小说来了解英语国家的谁会形态和价值观念,所以,我们在教材的设计上可以选择英文小说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篇章,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剧本中的节段作为英文教材中课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新媒体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找一些基于国外名著编写的教材的部分的应试资料,让同学们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国外的文化。

  4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和讲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的摄取英语文化的意识和和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教育大纲的要求给学生找一些相应的电视剧、电影和歌曲,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观看,并在学生不懂得时候给学生讲解,使学生舆情娱乐,在放松的状态即可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分享一些好的英文歌曲、电影、电视剧给学生,这样可以不把英语化的熏陶局限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去学习英语、品味英语文化。这种课后的学习方式也不用担心会失控,因为微博、微信等都是具有很好的互动性的。教师可以把英语课文改编成剧本,或者将英文名著改编成剧本,给学生设计相应的角色,在剧本的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使同学设身处地的感受英语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还可以把一些艺术品的照片及其产生的背景介绍给同学,让同学们了解英语国家的审美观,因为审美观也是文化的概念之一。学校和教师可以请一些外国教师或者是外国留学生来到学校里近距离的和学生接触和交流,增加同学英语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体会到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应用。

  总之,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化修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英语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素养,这样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的多元化需求。

跨文化交际论文14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you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播放一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LinellDavis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xx.16-18.

  [2].胡文仲.英语教学中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国语,1986,4:10-11.

  [3].胡湘辉.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河西学院学报,20xx,7:8-9.

跨文化交际论文15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世界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相互之间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普通交际的一点就体现在不同背景的“跨”。交际双方因为跨文化交流,因为文化背景、习惯与思维不同以及风俗礼仪的差异性,在交际活动中会引发误会,更严重者甚至可能还会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联系双方的桥梁,是实现交流互动的重要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在文化方面有其重要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行动之中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由此,文化也成为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一个核心内容。例如,民族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及社会制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发展的文化因素。文化模式、文化交往规则不同,这些是各国文化中存在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认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交际者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语言。

  2.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涉外秘书工作中,一般会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员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机遇,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等背景,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越来越多。在工作中要解决和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和降低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促使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这就需要涉外秘书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等问题,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注重与尊重世界各个国家的习俗、禁忌、交往礼仪等,在交际中注意理解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以此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确保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3.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送礼习俗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在国人眼中似乎并没有不能送礼的日子或者与送礼相关的禁忌。但是与中国送礼风俗习惯截然不同,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送礼就有着诸多习惯与禁忌。例如,西方国家中不适合送礼的日子包括:订婚仪式、毕业典礼以及阿拉伯人初次见面,这些场合都不适合送礼。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想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有着不用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并不能单纯的依靠语言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

  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这些差异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了交际的正常进行。在世界各国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各国送礼的风俗习惯,避免在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造成误会和尴尬,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4.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商务交谈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人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互动,彼此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礼仪知识。

  在国际商务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交接双方外在信息形象的体现,从见面、问候到沟通,整个过程中涵盖了很多礼仪。衣着打扮、说话方式都透露出相关信息,这些都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只有掌握必要的商务文化与外交礼仪,才能在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灵活的掌握谈判节奏,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谈判的成功。

  5.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中的重要性。人与人在交际中感情的联络与维系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具有重要作用,其从侧面融入了感情。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凭借他人对自己的友好态度,确认别人对自己的情感。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促使交际双发产生相同的情感,彼此认可与尊重,建立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促使合作交往的继续。如果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无法联络和维系情感,那么在交际中很容易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因此,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交际活动中对人与人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对行为进行约束,对形象进行修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外交人际关系。

  三、结论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作为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国家交流的桥梁纽带,不仅反应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交际能力,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道德风尚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等。本篇论文主要从文化方面、涉外秘书、送礼习俗、商务交谈以及联络情感等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论文】相关文章:

跨文化交际论文11-03

跨文化交际论文15篇11-03

跨文化交际论文中文08-10

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的论文11-20

浅议跨文化交际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02-28

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对比分析的论文(精选8篇)08-18

浅谈网络交际与跨文化意识03-01

跨文化交际之语境文化03-05

浅析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缺陷03-16

论文: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探究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