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天井墓中的过洞

时间:2023-03-01 10:29:1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中国古代天井墓中的过洞

  【摘要】有过洞墓葬是天井墓的特殊类型,对其研究形式多样,然而其过洞的名称演变、发展和分类却富有特色,体现了天井墓中别样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过洞;墓道;天井

  一、有过洞墓葬的研究现状

  过洞作为墓葬的一部分,有学者在论述主要话题时,将其作为附带内容做过一些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在有过洞墓葬的发掘简报中,对过洞的形制、数量、壁画等基本内容的报道。这种研究多见于有过洞墓葬的发掘简报中。第二种是对某个朝代有过洞墓葬的研究,如傅熹年的《唐代隧道型墓的形制构造和所反映出的地下宫室》,该文在论述唐代隧道型墓墓室形制和各部分名称时,对古代的隧道、羡道做了详细论述,这对后人研究“过洞”的起源和名称演变有重要意义。另外该文对探讨过洞和天井的关系以及过洞及其壁画的寓意也有重大参考价值。第三种是在研究有过洞墓葬壁画时对过洞部分的阐述。例如:王仁波在《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中,对陕西唐墓中过洞两壁的建筑楼阁图进行分析;裴建平在《唐墓壁画中的楼阙图及反映的相关问题》中,对唐墓过洞上楼阁图的分类、沿革以及意义等进行探讨;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在《唐李寿墓壁画试探》中,对唐李寿墓过洞两壁的建筑图进行试探。第四种是把有过洞墓葬作为天井墓的一个类型进行研究,例如侯宁彬的《秦汉墓葬天井述略》,作者在秦汉天井墓的分类中,把有过洞墓葬称为“间隔式天井”墓,并对其起源和演变做了论证。柏宇亮在《浅析中国元代之前的天井墓》中,把有过洞墓葬分作Bb、Ca、Cb三种,其研究内容偏重于天井墓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虽然这对过洞形制、分类涉及甚少,但是对探讨有过洞墓葬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有重要意义。

  二、过洞名称的演变

  随着田野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开展,“过洞”一词渐被引进墓葬研究中来,它特指上有负土下有穿洞的一类设施,一般见于天井墓或大型墓葬的陪葬坑中。“过洞”这一设施,在古代文献中即有记载。《周礼・春官・冢人》“以度为丘隧”句下汉郑玄注:“隧,羡道也。”唐贾公彦疏云:“僖二十五年左传云,晋文公请隧,不许。王曰,未有代德,而有二王。则天子有隧,诸侯以下有羡道。隧与羡异者,隧道则上有负土……羡道上无负土。”依汉代郑玄所注,隧道和羡道是同物异名,其上有无负土,还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验证,但是至少在西汉时期上有负土下有穿洞的斜坡式墓道已经存在;依唐代贾公彦所疏,隧道和羡道是两种形制不同的墓道形式,其最大区别是上方有无负土,有者为隧道,无者为羡道。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傅熹年先生认为“先秦大墓都是露天开挖,有的有斜坡墓道,有的只是直穴,迄今没有发现有用在土中穿行的隧道之例。用隧道、过洞之例始见于东汉,北魏、北齐继之,大盛于隋、唐。所以贾公彦的说法,以之解经,或许有以今制释古之嫌,但我们利用它区别唐代不同形制墓道的名称,却是可信的资料。”不管是隧道也好,羡道也罢,只要是上有负土下有穿洞的形制,即与现代的“过洞”一样,并且至少在唐代,上有负土下有穿洞的墓道已经有专门的名称“隧道”。时值近现代,随着田野考古发掘的进展,“过洞”一词渐被引用之墓葬研究中来,并取代古文献中所用的“隧道”一词。

  三、过洞的发展

  目前所见的有过洞墓葬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尔后在西汉中期、晚期、新莽、东汉等时期均有发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形制的墓葬已经有所发展,并在隋唐时期走向繁盛,唐中后期渐趋衰落。

  根据有过洞墓葬的发展和演变,本文拟将有过洞墓葬的发展阶段分为四期。第一期为两汉时期。该阶段是有过洞墓葬的萌芽期,一般为一个天井和一个过洞或两个天井和一个过洞。这一时期过洞还没有从墓道中独立出来,宽度、斜坡底面均与墓道相同,唯一与墓道不同的是顶部多一个生土隔梁,从而使露天墓道与天井隔开,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过洞”。这一时期的有过洞墓葬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和河南洛阳地区。关中地区目前发现的有:西安北郊西北医疗器械厂西汉早期M170、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东段西汉中期M14、M36、西临高速公路临潼段西汉中晚期M15(1)、西安东郊白鹿原西北过绵五厂自建村西汉中期M17、西安秦川机械厂西汉中晚期M35、西安南郊净水厂新莽时期M51等;洛阳烧沟发现的墓葬主要有M114、M28B、M147、M148等。第二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该阶段是有过洞墓葬的成型时期,过洞开始从墓道中独立出来并成为定制,首先过洞的宽度普遍窄于墓道和天井,其次底面坡度开始出现与露天墓道坡度不一致的现象,再次天井墓也由一个天井和一个过洞占主流演变为多个天井和多个过洞占主流。该时期过洞和天井、壁龛的多少已成为北朝统治者等级和地位的象征,并且其形制更接近生人居住的庭院住所。该时期这种类型的墓葬在分布地域上也逐渐扩大,在宁夏、山西、内蒙古等地区也有发现。第三期为隋至唐中晚期,该阶段是有过洞墓葬在形制、规格上的完善和成熟期,在大型墓的“过洞”中开始出现壁龛,“过洞”上的壁画内容也更为丰富,此时期不仅有过洞墓葬的天井和过洞数量多,而且这种类型的墓葬大量存在,可谓空前绝后,另外“过洞”在壁画、设施上更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第四期为唐中晚期至宋元时期,该阶段是有过洞墓葬的衰落期。中晚唐以后,有过洞墓葬数量锐减,以至于消失,与之前相比呈退化之势。

  四、过洞的分类研究

  因为过洞在平面形状、顶部形制、长度等方面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所以本文根据这些差异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将其分类并进行研究。

  按过洞的平面形状分类,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长方形或方形式的过洞。这种形制的过洞数量多,分布广。第二类为梯形式的过洞。这种形制的过洞所见不多,目前有两例。其一北周莫仁诞墓。过洞3个,第一过洞南接墓道入口部,其余过洞由南至北依次与3个天井相间排列。平面略呈南北向梯形,拱顶土洞式结构。其二唐李寿墓,过洞的隔梁收分大,故使过洞的横断面呈梯形。

  从这两类过洞的数量和形制等方面的特点看,长方形或方形的过洞始终占据主流地位,而对于梯形式的过洞,只是当时人们修建过洞时由于偶然的因素致使过洞平面呈梯形。北周莫仁诞墓于2009年5月发掘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夏殿村西,与之同期发掘的还有其父莫仁相墓,这两座墓相距不足20米,且同属于一个时期的墓葬。莫仁诞卒于576年,其父莫仁相卒于578年,二者的入葬时间间隔应不会长于三年。然而莫仁相墓的4个过洞均为南北向的长方形,莫仁诞墓的3个过洞均呈南北向的梯形。对于这种差别不见于古代的其他有过洞墓葬中,仅是一个特例,不能算是一种习俗或葬制。另外唐李寿墓,在发掘简报中明确表示,过洞的平面呈梯形,是由于过洞的隔梁收分大所致。因此笔者认为,梯形式的过洞只是古代天井墓中由偶然因素所致的特例,但以其作为存在的固有形式,本文也把它当作过洞的一个类型。

  按过洞的顶部形制分类,可以分三类。第一类为拱形的过洞。拱形顶的过洞数量也很多,并且充斥于有过洞墓葬发展的各个时期。第二类为券顶形过洞。券顶形过洞发现较少,主要有西安洪庆北朝、隋家族迁葬墓地的M2、唐章怀太子墓、唐昭新城长公主墓、唐阿史那忠墓一、二、三过洞。第三类为弧顶。主要有唐阿史那忠墓的四五过洞、咸阳机场高速公路周陵段汉唐墓中的汉墓M49、唐墓M52。

  对于“过洞”的顶部形制,拱形顶始终是其主流形制,它不仅流行于有过洞墓葬的各个发展时期,而且与另外两种相比,在数量上也占绝对优势;而券形顶和弧形顶,数量少,在各个朝代的有过洞墓葬中可算是凤毛麟角。

  按过洞的长度分类,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过洞长度在5米以下。这种墓葬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并流行于有过洞墓葬的各个发展时期。第二类过洞长度在5米以上,比较典型的有咸阳机场高速公路周陵段汉唐墓中的汉墓M49,过洞长8.7米。河南三门峡市北朝和隋代墓的A型墓中M132,长7.80米。彭阳新集北魏墓,M1的第一过洞长5.85米,第二过洞长5.8米。

  对于长度在5米以下的过洞,长度在3米以下的过洞又占大多数,相比之下,3――5米之间的过洞不算太多;对于长度在5米以上的过洞,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出现时间多在有过洞墓葬发展的早期,在成熟期少见。

  通过对有过洞墓葬的分类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天井墓中的“过洞”始终以长方形或方形平面、拱形顶、3米以下的长度为其主流形制。不同时期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但是这些特殊情况始终未能占据主流地位,甚至在过洞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仅如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247-249.

  [2]王仁波.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J].文博.1984(01).

  [3]裴建平.唐墓壁画中的楼阙图及其反映的相关问题[J].文博. 2011(03).

  [4]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壁画试探[J].1974(09).

  [5]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4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6]柏宇亮.浅析中国元代之前的天井墓[D].暨南大学,2011(04).

  [7][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34.

  [8]李明,袁明,李举纲,岳友军,党晓婷,韩民兴,李宏涛,张明惠,李艾娟,张彦.北.周莫仁相、莫仁诞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2(06):10.

  [9]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09).

  [10]张占民,倪润安,张蕴.西安洪庆北朝,隋家族迁葬墓地[J].文物, 2005(10).

  [11]韩兆民,郑克祥,樊军,韩孔乐,罗丰.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9(03).

  [1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昭陵博物馆.唐昭新城长公主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7(05).

  [13]王玉清,苟若愚.唐阿史那忠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7(03): 133.

  [14]谢高文,苏庆元.咸阳机场高速公路周陵段汉唐墓清理简报[J].文博,2003(03).

  [15]宁文阁,史智民,张绍哲.河南三门峡市北朝和隋代墓葬清理简报[J].华夏考古,.2009(12).

  [16]罗丰.彭阳新集北魏墓[J].文物,1988(09).

【浅析中国古代天井墓中的过洞】相关文章:

浅析《诗经》中的鸟意象04-21

浅析中国古代史书的惩劝功能06-03

浅析招贴艺术中图形语言的特征02-28

浅析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体现05-29

浅析审判监督程序中“新的证据”06-01

浅析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意志自由问题05-09

浅析公司合并中股东利益保护制度之完善06-03

浅析换股并购中换股比率的确定06-05

浅析新婚姻法中的夫妻互相忠实的义务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