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时间:2024-05-19 15:36:30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教育学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1

  1、现今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弊端

  1.1现今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存在以“体”为主,存在重技能、轻体育精神,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分离的现象严重。现今的体育教学大多是把体育知识、技能作为目标,以考试为目的传递给学生,忽视残疾人最缺乏的人文素质的关怀,对于残疾人来讲,这种畸形的体育教学观无异于“饮鸩止渴”。

  1.2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上存在大量正常人体育教学痕迹。学生作为一种被动的载体,被动成为程式化教学的工具。缺乏残疾人教学所特有的“缺陷补偿”、“身心和谐发展”功能。

  1.3教学评价的无差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体育评价无差异,造成无法对身体残疾类别、身体残疾程度不同的残疾人进行综合有效评价,造成运动成绩假象,残疾人潜在的运动发展潜力遭到掩盖与忽视。

  2.特殊教育学校与人文关怀的有效融合

  当前残疾人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缺失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如果要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残疾人体育教学理念,就必须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杜绝被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及残疾程度进行分层次教学,分类别考试,进行个体差异评价。

  2、1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潜在身体机能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在残疾人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利用体育教学的诸多优势,提高残疾学生的多层和人文素质。体育教师要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渗透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考虑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要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课程,以此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残疾等级与残疾类别残疾学生的需要。课程内容的设置要重视内容的文化含量,遵循残疾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讲究个性化及多样化,及时抓住时机启发和诱导残疾学生,努力培养残疾学生的积极性及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稳定乐观的情绪。通过体育课要培养残疾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为此,体育教师要努力钻研体育方面的书籍,在教学中力求精神饱满、情感丰富,讲解形象生动,以体育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将人文因素渗透到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教育成长过程中。

  2.2开发适应残疾人生活的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材的滞后性已成为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开发适应残疾人生活的体育课程内容已是当务之急。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关注残疾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关注残疾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内容与残疾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生成和确立才有了根基和现实基础,残疾学生的学习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打破传统体育课程注重学科知识传承的思路,从残疾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体差异,确立残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避免“常人化”、“成人化”模式,开发符合不同年龄阶段残疾学生特点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身心补偿和康复过程中的人文素质关怀。

  2.3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为主线,针对不同残疾类别、残疾等级学生建立评价标准,促进残疾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残疾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评价理念应将对人的关怀置于核心地位置,不再局限于体育教学理论、技术、身体素质发展,更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并且要延伸至学生的品德、个性、意志、态度及人格等人文因素的发展。

  3、结语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育人活动,其教学应是种充满人文精神的双边性活动,残疾人体育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特点,把握好运动负荷、选择适合各类残疾人进行的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适应性教学。训练方法、手段、训练器械要体现人文关怀及场地的无障碍,并在残疾人教学中体现运动康复与保健,最后有助于残疾学生补偿生理、心理缺陷,提高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成为现代和谐社会大家庭中的优秀一员。

教育学论文2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一方面的含义就是指研究教育和实践中的各种心理动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研究实践,包括的心理学有下面这几种心理学:社会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另一方面的含义就是指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就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跟教的最基本的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它属于应用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怎么教会别人和怎么学会别教的,并且包括教跟学的相互作用。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教学心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数围绕教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一下几种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还有教学环境这五种要素。把所有学习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的过程的三种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大多数对教育实践拥有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这四种主要作用。这四种主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描述用来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明白要解决的问题。

  (2)解释用来为实际教学提供比较科学的理论性的指导工作。

  (3)预测能帮助教师预测并且帮助干预学生们的心理活动。

  (4)控制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进行下一步研究。

  二、教育心理學课程结构

  教育心理学当前属于优化的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怎样学习的特点、学习时的心理规律和学习的条件的科学研究,他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一般的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的这些部分。在这些里面“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描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发展的理,“学习理论与教学”一部分主要关注学习基础知识,从古至今需要压缩旧的理论,然后再突出新的观点。“一般学习心理”一部分关系到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改变方法、学习的实质性和类型、学习的生理机制的内容。“分类学习心理”一部分关系到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形成、学习的新策略、问题的解决、社会规范和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以及它的促进条件。“教学心理与教师”的部分关系到教学的设计方法、有效的教学新策略、个别几个的差异、教学的`评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内容。在整个优化的结构体系中,学习跟教学的心理部分前后相互照应,相互辅助而成,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浑然一体。

  三、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

  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主要内容是应该和日常教育教学联系非常紧密,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不具体还特别的枯燥乏味,因此应该在保持教材体系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在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增强教育心理课程的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对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进行的整合和优化。

  1.改变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材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比较强调服务实际生活,是一种重点研究基础。之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绝大多数强调从面相教育事业的实际点作为基础点,重点注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此昂是教育过程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所以教育心理学教材一般都是从知识方面的学习、各种技能的培训、良好品德的教育、各种审美教育、其他的体能教育、心理学科教学、个别差异等各个角度进行组织改革。

  2.尝试改变教育心理课程的实践教学

  在现在的课程改革中大多数课程设置较多的实践课程,可以更加的扩展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师的礼仪和沟通等实践内容,并且会让每个学生亲自编写教案材料并且开展讲课比赛;并对学生们进行专业的讲课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的共同学习,才能够成为市场上竞争的专业人才,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会具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结果。

  四、总结

  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为心理学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心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会通过了解在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教学改革会围绕着整个教学的目标、优化教学的基本内容、改革教学的方法、扩展反馈平台、革新评价机制五个大方面进行下一步,取得比较好的成就,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龚少英,刘华山,郭永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尝试[J].《教师教育论坛》.

  [2]伍新春,姚梅林,刘儒德.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D].《中国大学教学》.

  [3]吕娜.关于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探究[J].《亚太教育》.

  [4]杨颖.教育心理学课程及教学改革探索[D].《东方教育》.

  [5]国云玲.主体性创新性主动性师范性——关于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育学论文3

  素质教育中音乐是重要的组成,音乐可以陶冶小学生美的情操与趣味,形成对美、善的追求心理,在提升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加速小学生全面的发展。而小学音乐教育在当前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素质不足,忽视小学生音乐教学的主体性,小学音乐教学氛围单调和枯燥,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速度过慢等实际问题,这会影响小学音乐教育的全过程,特别不利于小学生对音乐教学学习兴趣的建立,出现小学对音乐教育的模式,起不到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发挥的作用。新时期应该从小学音乐教育的重点和细节出发,更新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与艺术素质;在充分尊重小学生音乐教学主体性的前提下,形成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更好而全面的实现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推进作用。

  一、小学生音乐教育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成因

  (一)小学音乐教师素质不足

  一些小学音乐教师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问题,将小学音乐教育只是简单地看作欣赏或学习,没有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高度看待小学音乐教育问题,这样的教师会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开创性地展开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也就不能引起小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兴趣。

  (二)忽视小学生音乐教学的主体性

  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而一些小学音乐教师却没有做到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尊重,出灌输和片面说教的问题,导致小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的兴趣,使小学音乐教育活动沦为一种机械性的单项灌输。

  (三)小学音乐教学氛围单调

  一些小学音乐教师不具有利用环境有利因素和教材中潜在教育元素的能力,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音乐教学,这势必会出现小学音乐教学氛围和环境的枯燥与单调,既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导致小学音乐教学效果难于保障。

  (四)小学音乐教育改革速度不高

  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改革是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当前在小学音乐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认知不够清晰、行为不够科学,这会直接造成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出现速度和质量问题,进而会影响整个小学音乐教育工作。

  二、培养小学生音乐教育学习兴趣的途径

  (一)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

  应该从小学音乐教师的观念出发,形成小学音乐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转变当前不能正视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缺陷。当前的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端正小学音乐教育管理的态度,指导小学音乐教师积极对自身的意识进行转变,形成小学音乐教育素质和能力的持续提升,进而确保对音乐教学、学生、教学内容等各方面把握能力的提高,在实现对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根本性、基础性地支持。

  (二)尊重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性

  要尊重小学生音乐教学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各种有力地措施使学生真正成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找到学习音乐的方向和手段,以此来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水准,在欢乐中体会和领悟音乐的真谛,进而实现对音乐教育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达到学习兴趣的建立与培养。

  (三)创设提高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情境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主动创设故事情境,并根据学生意愿挑选学生表演剧情,好似一部音乐剧,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享受乐趣。比如,在学习《时间像小马车》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表演,音乐教师在一旁放背景音乐,跟着歌曲的旋律节奏跳动,在表演的过程中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真正懂得珍惜时间,把握时间。

  (四)加速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当前,许多学校的音乐设备还不够完善,应该通过教育改革和物质完善两个手段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于小学音乐的学习兴趣。应该将多媒体设备也应该引进小学音乐的教学课堂,上级教育部门应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按期拨一些款项来加强小学音乐的建设,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在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无限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音乐课堂的趣味性设计为这门艺术增光彩,这需要创造的勇气、激情以及智慧,只有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小学音乐教育的趣味性设计才能真正地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三、结语

  通过本研究的论述,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能够看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应该看到学习兴趣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应该在对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不高的表现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研究的同时,探寻小学音乐教育变革的方法,使小学音乐教育做到全面地改革,在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积极而全面兴趣的基础上,做到对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目标达成的保障。

教育学论文4

  摘要:

  随着高级院校中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公共教育学也面临着改革的境地,为了有效改变当前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增强学生对公共教育学学习的兴趣和信息,有必要对公共教育学进行全面深入改革。本文主要对在高级师范院校中公共教育学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对当前改革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改革方法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不断改善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状况,推动高级院校中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公共教育学;高师院校;课程改革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中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在高师院校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的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多问题,因而急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以不断提高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公共教育学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近代以来由于从西方不断引进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使得教育学理论逐渐丰富起来,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在我国教育中逐渐发展起来,但同时教育理论的增多使得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远,以至于很多教育学教材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情况,甚至是沦为形而上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导致我国目前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学知识体系缺少相应的教育实践经验支持,其体系中包括的命题、规律和概念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够,这样就无法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指导的目的。而师范院校作为教师的培养院校,学生基本的教育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师范学生不仅要掌握教育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会运用教育学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公共教育学教学的本身目的也是要将教育学知识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由此可见,形而上的教育学体系是不能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因而有必要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改革,重新确立从实践出发的教学立场,增强公共教育学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性,从而增强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

  二、当前公共教育学在高师院校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师范院校学生打好自己教育学基础的关键学科,但长期以来由于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对公共教育学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下降,具体来说当前师范院校中公共教育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1.公共教育学学科地位发生变化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是学生打好教育学基础,走向教师岗位的`第一步,在教师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对于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一直不高,学习态度也不十分积极,导致学生并不十分喜欢或是待见教育学课程,而隶属于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公共教育学也难免受到这样的对待,并且公共教育学还是属于公共课程之一,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与专业课的地位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在对待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上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很多学生在上公共基础课时多是抱着得过且过和凑学分的心态来的,旷课、迟到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地位没有得到起码的重视,自然会直接影响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公共教育学教材不符合教师和学生需求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其教材中所传达的教育学知识应该是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共鸣,能够让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切实学习到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目前高师院校中所使用的公共教育学教材虽然在内容知识上非常丰富,但知识面过于宏观和空洞难以和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在进行公共教育学讲授时难以依靠自身经验来进行讲解,只能是照搬书本,而书本上的知识过于宏大,理论性说明太多,学生难以自己理解消化,这就导致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难以真正被学生理解内化和运用,那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也就无法完成。

教育学论文5

  《试谈汉代家庭教育特点及启发》

  [摘要]千百年来,家庭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就汉代家庭教育而言,侧重强调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成员均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及相互间的积极影响,与后世“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反映出汉代家庭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汉代;家庭教育;品德修养

  自古以来,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它既是个人生存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元素。所以,无数健康和谐的家庭就会构成和谐的社会,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和谐家庭的重要保证。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是一贯的。但是,过去许多人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对儿女的教育,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虽然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同的特点和侧重,但家庭教育的共性则是,不仅父母教育子女,夫妻之间还存在期待和劝勉,兄弟姐妹之间存在表率和示范,晚辈对长辈的规谏和交流等均属于家庭教育的内容。[1]也就是说,家庭教育不仅包括家长对孩子学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更包括道德层面的修养教育,以及相互间的影响等。在以两汉时期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家庭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通过对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番梳理和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两汉时期的家庭教育内容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扑责不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特权

  所谓扑责,是指杖责或鞭笞。千百年来,“棍棒之下出孝子”是众多家长教育孩子时最直接有效的理念和方式,甚至被奉为家庭教育中的真理。正如《史记律书》所云:“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其实,整个两汉时代,家长对儿女进行教育时很少采取杖责或鞭笞的方式。据我们统计,整个前四史中,“杖”字仅仅出现308次,与之搭配成的名词或术语只有“授几杖”“衰杖”“法杖”或“鼓杖”等,而且这些词汇或术语大多不属于家长教育范畴,其中家长用杖责方式对儿女进行教育的方式仅有3例。一是《汉书陈万年子咸列传》载,陈万年因儿子陈咸不听话而举杖责打,“万年大怒,欲杖之”。二是《后汉书刘平传》所载,薛包的后母厌恶自己,责其分家独自生活,薛包不愿意。“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欧杖”。三是《汉书崔烈传》所载,崔烈花钱买官后,因儿子抨击其行为属铜臭之举故而恼之,而“举杖击之”。上述仅有的三例属于家庭教育中的特殊情况,并不是家长对儿女的常态教育行为。不仅如此,有时候儿女犯了错,家长恼怒自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反而要杖责自己。据《后汉书淳于恭传》载,“后崇卒,恭养孤幼,教诲学问,有不如法,辄反用杖自棰,以感悟之,儿惭而改过。”该句话的意思是:叔父淳于恭在教育不听话的侄子时,不但没有杖责侄子,反而要杖责自己的失职,结果使侄子大为感动,使其羞愧而自觉改过自新。从总体上来说,两汉时期,家长以杖责方式教育儿女的方式比较少见。相反,我们发现,杖责行为出现比较频繁的记载多见于皇帝、官员对臣子或下属的责打。从心理惯性的角度来说,这些情况体现了皇权的优越性,而家长很少扑责儿女则体现了家长爱护儿女的天性。同时说明,在家庭教育中也基本上不存在后世所谓的“家庭暴力”。

  二家庭成员注重品德教育和相互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家风”或“门风”是家庭成员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家风”或“门风”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良好“家风”和“门风”的形成取决于所有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而且要通过所有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所谓的好家风或好门风。两汉时期的个体家庭教育已经开始注意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强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首先,家长自觉注意道德修养,并影响儿女。在汉代个体家庭教育中,父母并不是单纯对子女进行说教,而是注重自身修养对儿女起到的表率作用。正所谓,“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凌,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2]具体来说,两汉时期,家长的品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求儿女“近有德”、尚节俭,注意心灵美的陶冶。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刘邦临终写《手敕太子》,反省自己年青时认为读书无益的错误,告诫太子刘盈要勤奋学习,对开国元勋“萧、曹、张、陈诸公侯”要以礼相待。据《后汉书郑玄传》载,东汉郑玄以书信的方式教诫儿子郑益恩时,要求他“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蔡邕作《女诫》篇教育女儿:“……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蔡邕要求她不仅要注意日常的梳理打扮,更不可忽视心灵道德的修饰。第二,父母坚持道德准则,为儿女作表率。据《后汉书张湛传》载,张湛“矜严好礼,动止有则”。张湛严于律己,不但做好妻子儿女的表率,即使对待乡党,也是“详言正色”。被周边地区的士大夫奉为楷模,“三辅以为仪表”。《汉书王陵传》亦载,王陵与刘邦有故交,秦末分别起兵,后王陵归顺刘邦,项羽为了逼迫王陵投降于己,于是把王陵的母亲抓住作为人质,“欲以招陵”,但王陵的母亲悄悄对汉使说:“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勿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上述事例中的父母均身体力行,以“好礼”“忠”“义”等良好的道德准则,在精神上给予儿女们极大的教育和表率。其次,儿女以良好的品德影响父母。与父母重视儿女品德教育相映成辉的是,儿女也可以用自己良好的品行来感化或影响父母。

  据《后汉书乐羊子妻》载,有一天,别人家的鸡跑到乐羊子家,婆婆据为己有,并“盗杀而食之”,乐羊子妻载饭桌上“对鸡不餐而泣”,且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意思就是说,都怨自己不能干,让家里这么穷,否则,就不会让餐桌上出现别人家的鸡了。婆婆听后甚为惭愧,“竟弃之”。《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亦载,父亲全柔“尝使琮賫米数千斛到吴,有所交易。”儿子全琮竟然“皆散用,空船而还”。父亲大怒,全琮解释说:“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赈赡。不及启报。”意思是说,我们要买的东西并不是很着急,而如今连士大夫们都没米吃了,救人性命乃头等大事,所以,我就把米救济给缺米的人了。最终全柔对儿子的行为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认为全琮很有出息。上引事例中的乐羊子妻和全琮,分别以高尚的品行和急人所难的大义之举,分别影响了自己的婆婆和父亲。这种事例无论是在汉代,还是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其意义尤为突出。第三,晚辈对长辈可以规谏。两汉时期,晚辈对长辈的规谏也应该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而且这种规谏文献中是经常见到的。据《后汉书杨厚传》载,“厚母初与前妻子博不相安,厚年九岁,思令和亲,乃托言疾不言不食。母知其旨,惧然改意,恩养加笃。博后至光禄大夫。”杨厚对母亲不能善待异母兄长杨博的行为不以为然,用绝食的方式进行抗议,终使母亲幡然改悟。同时代的典籍中也对晚辈的规谏持赞同,甚至鼓励的态度。《孝经》云:“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所以,有人认为,谏诤是善意的,作为臣属、子女,能够在君主、父母有不义行为时,不是听之任之,而能够以谏诤的形式加以劝阻,使他们往好的父母发展,这就维护了个人、家庭的利益。而且,谏诤对愚忠、愚孝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性[3]。所以,谏诤不仅在国家治理中,而且在家庭事务和家庭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总体上来说,两汉时期,品德修养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如果父母能够严于律己,就可以为儿女做好表率,就可以树立良好的家风和门风,反过来,儿女们具有良好的品德也可以给父母带来积极的影响。上升到国家、社会的高度,德政和德教是汉代士人的理想追求,也是他们对统治者斗争的武器[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代的家庭教育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

  三家长重视子女的学业教育,家学盛行

  两汉时期,修习经学的风气较为流行,尤其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念被统治者认可之后,很多儒生通过修习经学得到察举、征辟,一跃成为公卿,从而提高了家庭声誉和门庭地位。正如《汉书儒林传》所载,“自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并封侯,天下学士糜然乡风矣”。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兴家”的理念迅速流行起来。而且,专门从事教授的人也迅速增多,其中有一部分教授之人侧重于对子女或族人的传道授业。我们这里所说的授业角色,主要是指家庭(或家族)内部成员。在封建时代,父辈是家庭或家族之长,他们担任着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5]。汉代典籍中,有关家传学业的记载比较多。如《汉书刘向子刘歆传》载,“刘向三子皆好学:长子伋,以《易》教授,官至郡守;中子赐,九卿丞;少子刘歆,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汉书王吉子骏传》载,王吉与儿子王骏,“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说《易》,令子骏受焉。骏以孝廉为郎。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后汉书耿弇传》载,耿弇父耿况“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弇少好学,习父业。”从上引事例和文献所载我们发现,两汉时代,很多家庭中的授业学习大多是儿女受长辈的影响而自觉学习,并不是因家长的强迫而学习。同时,到东汉时期,很多家庭的儿女自觉继承并发扬了父辈的学业,也就是所谓的子传父业。据统计,《后汉书》中有关子传父业且影响较大的记录就达近二十条。正如吕思勉先生所云:“谓汉世百家之学皆衰非。”[6]这应该是对汉代家学教育发展情况最中肯的评价。汉代教育执行的是“通经致用”的原则,昭帝、宣帝时期,治经儒生更多地以经术参与到政治活动和政权建设之中,经学在施政过程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家长鼓励子女研习经典与汉代的选官制度存在很大关系。客观来说,家长鼓励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走上仕途,进而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在任何时代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在汉代家庭教育中,单纯就学业教育而言,家长对对子女的规划和管理是得当的,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也产生巨大影响。

  四汉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汉代家庭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产物。这一产物虽然产生在两千多年以前,但其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因素,对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些积极因素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

  首先,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力而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父母(尤其是父亲)是家庭的主宰,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儿女必须无条件执行父母的决定,否则就是家法伺候,“棍棒之下出孝子”就是最好的诠释,这种观点直到今天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其实,汉代家庭教育中,强调更多的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而权力是次要的。也就是说,对儿女的品德修养、学业,乃至择业、择偶等方面,父母均有权参与,但都不是强行做主。相对而言,在各方面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多家庭中父母的“霸权”仍然顽固存在着,他们肆意干涉着孩子的方方面面,从小学择校,到读大学专业的选取,甚至在配偶的选择等,时时处处闪现着父母的干涉和权力,从而引起儿女的逆反和反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家庭教育与管理中,有些父母的思想和认识远远落后于汉代的家长,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在儿女的教育与择业方面。两千多年以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随着汉代“经学”兴盛,尤其在设立“五经博士”之后,家庭生活中,父母非常希望儿女“通经致仕”,但父母更多地是为儿女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他们虽然很希望自己的儿女通过修习“经学”而走上仕途,但一般不会强迫。也就是说,年轻人是否通过修习经学而走上仕途,往往取决于自己的爱好或志愿,而不是父母的决策,更不是迫于父母的高压。即使在一些经学大师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是对儿女进行引导,而不是强迫。汉代个体家庭中,父亲是儒生或官员,而儿女从事其他职业的情况是常见的。这种家庭教育中的“民主”不但保证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也可以让年轻人更容易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所以,这种情况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应该更具有实际意义。

  第三,在儿女的品德修养与熏陶方面。汉代家庭教育中,在品德修养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父母的表率作用与相互影响。汉代父母并不是单纯对儿女进行说教,而是更强调家长自身品德修养的表率作用。也就是说,家长一方面要求儿女“近有德”、尚节俭,注意心灵美的陶冶,同时,父母的言行非常注重坚持道德准则,为儿女树立好榜样。与父母重视对儿女进行品德修养教育相映成辉的是,儿女也可以用自己良好的品德或行为来感化或影响父母的不当之处。有时,儿女还可以用劝谏或交流的方式来影响父母。上述这种情况则是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言教不如身教”的最好证据。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品德修养教育方面,很多家长停留在“言教”层面,而且不少父母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虽然我们不能强调每个家长都要去读一下汉代典籍,但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其借鉴价值是很高的。从总体上来说,汉代家庭教育所呈现出的特点虽然有时代的因素,但其普遍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两汉时期,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对中下层个体家庭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在家庭教育事务中,家长虽然具有较高的权威,但在对儿女进行教育时,十分强调家长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同时,所有家庭成员注重加强品德修养,并相互产生积极影响是当时家庭教育方式的主流。过去,有学者认为,“家长握有儿女的教育权、择业权。家长不但有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主观意向教育子女的权力,还有权为子女选择教师,为子女择业定向,而不考虑子女个人的需要和意愿。”[7]这种观点应该是针对后世的家庭教育而言的,套用到汉代是不恰当的。因为,两汉时期,在家庭事务中,家长的绝对权威尚未完全确立,更多强调的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加之特定的历史环境,在当时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不少“民主”的成分。这些“民主”的成分,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喜茹.两汉家庭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5-13.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一.治家[M].北京:中华书局,20xx:40.

  [3]梅良勇,张方玉.《孝经》的家庭伦理思想研究[J].学海,20xx(5):116-120.

  [4]王洲明.汉代散文风格与汉代经学的关系[J].泰安师专学报,1999(5):28-29.

  [5]曹建平.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钩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2):104-106.

  [6]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86.

  [7]王玉波.中国古代的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6.

教育学论文6

  [摘要]随着高校单独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缺陷明显,为了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得不考虑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型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文章探讨了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产学研合作重要性必要性

  我国自1988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加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高校其他学科的同化,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时也形成了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的学科化思维定式。这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不利于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之路至关重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色,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值得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培养模式之路。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既具备学术性,又必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双型人才”。趋于这种特殊性,高校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并且非常有必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导师队伍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和就业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助于解决高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导师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是异常重要的。笔者把其重要性简单地归纳为八点:

  1.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提供保障。从1997年起,我国开始统一实行高校收费制度,但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还是依靠政府拨款,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而且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我国的GDP、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等诸多因素,导致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进而导致教学设备陈旧、实验设备不足等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的产生,这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学研合作是集结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鼓励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经费保障。

  2.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保障。美国凤凰大学创办人约翰·斯柏林认为,传统大学在传授人类知识成果方面往往带有教条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不能顺应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应该注重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有相应的实训基地,而企业和科研院所是提供实训基地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有力保障。

  3.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提供保障。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某种职业活动或生产劳动中所需要或应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式和特征。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职业能力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深入企业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技术技能,并且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使一般能力得以发展,职业能力也由此形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

  4.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近年来,由于高校加大力度扩招,再加上高校单独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不具备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很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错位、就业难。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通过基地实训、在岗顶岗、深入企业实地实岗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学生面对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大大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制定的项目、科研等。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5.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大幅度的扩招,计划内招生名额越来越少,自筹经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虽然目前研究生的“三助”活动在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三助”活动面临着岗位少、资金少的尴尬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突破培养单位单一的经济资助来源,为学生提供数量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提出更多的应用性课题、项目,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报酬。因此,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免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潜心投入学习和科研中,又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研究生资助“等、靠、要”的尴尬局面,拓宽资助的渠道,增强资助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6.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师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需要,但目前我国的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占多数,而具有高职称、具有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高校。这些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或实训场地从事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企业技术专家可以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学位撰写和实践能力指导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弥补了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师资保障。

  7.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研究平台。通过产学研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三方共同申报、承担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联合科技攻关,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联合开发新产品使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河南科技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3项,其中国家级19项,完成横向开发项目407项,推广科技成果7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2项。承担大量科研项目一方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学位科研选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产学研三方合作教育的纽带。另一方面,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创造了很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素质及能力。

  8.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技术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养成。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技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为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学生不仅能直接参与科研申请、承担的过程,还能够深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技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为此,产学研合作已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1.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来看。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研究型人才素质;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又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素质。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重理论及技术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技术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注重技术创新,注重就业和实践。根据对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中“对将来就业最担心的问题”中,大多数回答是用人单位提出的“需要有工作经验或需要某种职业技能证书或是动手能力强”等条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内、外双基地培养,并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技能等,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增加求职成功率。

  因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切实关系到切身利益。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学到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了研究型人才素质,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使他们得到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养成,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2.从高校及学科发展来看。我国从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发展到至今48所高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结果。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大量扩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意味着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现象,这势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指导不足等。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由高校以学科化的思维模式加以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水平差、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并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形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能力。高校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点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问题,思考试图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考核接轨,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声誉,吸引优质生源,促进学校及学科发展。

  3.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经济赢得了空前、迅速、持续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却成为就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针对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对经济发展的呼唤,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造就一支高质量、多数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以及高校等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输送的最大加工厂,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人才,急需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实现“双基地、双证书、双导师”培养模式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既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择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研究—应用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市场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以学科化的思维定式去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无法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将其培养成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因此,要积极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素质结构,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而要实现“双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产学研合作不失为良策。

教育学论文7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双向”影响关系

  (一)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学生心理消极的一面得不到及时发现和重视,任其发展,消极的一面就会占主导地位,从而发展成为“心理病人”。体育教学不注意到这一点的话,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毫无作用。(二)心理健康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健康心理是保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热情的精神支柱。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就能正确对待运动中结果,增强掌握技术,提高水平,增强身体健康的自信心。相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不高,就不能正确对待运动结果,就没有信心掌握体育技术,就会缺乏提高身体素质的自信心。

  二、农村学校如何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

  (一)人员配备。要加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学校首先要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看,一所中小学校按规定配备合格的专职体育教师已经不是问题。(二)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心理信息的收集工作。学校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是阶段性的,而对教育对象整体的教育来说则是长远的。我们对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进行研究时,要将个体信息与整体信息、阶段信息与长远信息进行对照分析、总结,做好教学研究的经验积累和工作改进工作,避免走弯路。(三)周密地计划,认真地落实。1.体育教师对每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要明确。在全面研究分析学生信息的前提下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计划使教学研究工作有的放矢。有步骤地实现短期和远期教育目标。体育课堂是学校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研究的主要载体,体育教师统筹研究制订好体育课时计划并认真实施是关键。学生心理整体得到发展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所以,体育教师力争把课时计划与学生心理整体性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心理受到全面持续的良好影响,在老师的教导、活动下主动、健康地发展。2.落实课时计划时,体育教师要注意活动的针对性。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好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配置合理的练习内容、易难度、练习方法等,而且机智地给予活动指导,调动学生活动情绪,增强练习的效果。对于个别特殊学生,应给予及时关注,多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学生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使其积极地融入活动中尝试成功且具有成就感。总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上的建议

  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坚持把尝试成功的教学方法贯穿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效果显著。(一)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相应易难度的.练习或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从而感到满足和增强自信心等。(二)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够做到的事情,“鼓励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使其树立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信念”。但要让学生在学习成功的同时做到正确对待目前的成功和全面认识、审视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正确认识自己体育与心理健康的价值。体育教师要充分认清学生个体的能力(包括智力、体育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获取成功。(三)学生对体育一开始是感兴趣的,体育教学让学生长期在体育活动不断尝到成功喜悦的滋味,有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伴随体育活动自觉地受到积极影响和教育。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所学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辟的责任。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有限,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是客观事实,但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研究,就能做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

教育学论文8

  我园结合省、市级立项教育科研课题《利用动漫资源促进幼儿园课程优化的实践研究》,开展了有关动漫性主题的活动,围绕此课题恰当地使用幼儿喜欢的动漫故事资源,幼儿的想象力在与动漫故事接触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一、在动漫故事的阅读中发掘幼儿的想象力儿童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的中班幼儿.其思维的发展特点与神奇的动漫故事的特点是相对应的。

  有一次我们集体阅读《青蛙王子》的动漫故事时候,当老师讲到“公主开了门,青蛙跳了进来,接着公主蹦到椅子旁边,大声叫到:‘抱我上来。坐到你旁边’时.一个小朋友蹦蹦跳跳到了我面前.我问:“你干什么呀?”他回答:“我就是小青蛙呀!”接着又有几个小朋友也学着跳了过来? ? 当我们一起阅读到:“公主实在气极了。抓起青蛙朝墙上仍了去,小青蛙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漂亮潇洒的王子”突然一个小朋友从凳子上掉了下去,当时我被吓了一跳,急忙问:“怎么了?”他却笑着对我说:“我刚才是小青蛙,现在是王子啦!”他站起来那高兴的劲儿甭提多有趣了!好像他真的就是青蛙王子。从孩子这些活泼有趣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借助成人绘声绘色的讲述,借着丰富的想象力.眼睛里闪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早已进入了神奇的童话世界中,在他们心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已被联系和活化.上演着一出出“真实”的童话.在这里每一个人物都是真实可信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立体的。每一个物体都是触手可及的。

  当我拿着书中那个变成王子的小青蛙给孩子们看时,突然一位小朋友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使劲大声地说:“我家门口有一只癞蛤蟆,他叫得很难听。”接着还当场学叫:“呱呱呱? ?”这就是幼儿想象的特点,他们能从书上的青蛙想到门El的癞蛤蟆,当他们看见书中写着的“用金(银)色衣料做的华美的衣服”时.就会想到自己的小公主裙.于是想象自己变成了小公主。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总是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他们常常分不清虚构与现实的区别,或者是他们不想分开,他们乐于沉浸在童话的美好世界里。幼儿阅读动漫故事的形式.不是简单的昕一听、看一看、说一说,而是一个综合的认读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听说动漫故事、演绎动漫故事、编动漫故事。孩子想象中多彩的动漫世界以可视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满足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特点和心理需要,也促使其想象力及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二、在与动漫故事的接触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在动漫故事阅读中所表现的想象力的特点是与其智力的发展水平想吻合的,但是这种想象能力在儿童身上不一定都能充分发挥出来。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

  动漫故事作为文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展现的幽默、轻松的艺术和智慧能极大地激发小读者想象的火花;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既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又对他们的想象力提出了挑战。有研究认为,在动漫故事阅读中,中班幼儿想象力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发展。幼儿接触动漫故事的过程就是不断训练其有意想象的过程.他们会循着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在头脑中“有意性”地再现故事情景。4~4.5岁左右的幼儿常常会被自己感兴趣或自己熟悉的但与故事联系不大的细节所吸引,想象容易偏离主题,但随着注意水平的提高、童话阅读经验的丰富,他们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长。例如:我们一起阅读动漫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直到结束他们还深深地沉浸在动漫故事的情景当中,坐在我对面的一个小女孩突然对我说:“我家的鱼缸里也有红金鱼,还有黑色的呢,他们好小哦。”另外几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说:

  “金鱼对他们多好呀,还变好多东西给他们,我要是金鱼,就把渔夫的妻子变成一条小鱼,把她放回海里去? ?”而班上年龄最小的孩子则说:“我家里只有一只小鱼,它没人玩,我和它说话它也不理我!”在幼儿阅读动漫故事、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幼儿提的问题一般都是围绕着故事情节展开的,而年龄小的幼儿则会想到一些与故事情节不相干的问题。可见幼儿想象有意性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

  2.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完整。语言表达弱的幼儿只能在童话表面内容上展开想象,而语言能力强的幼JLN能想象到许多本质的内容。比如阅读《白雪公主》动漫故事,语言能力弱的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多是动作描述:她一个人哭着向森林里跑去,一会儿,看见一座玩具房子(七个小矮人的房子),他们乐了。多可爱的房子呀? ?而语言能力强的幼儿似乎能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氛围,能联想到主人公的心理感受.有位幼儿说:“爸爸和后母都在漂亮的城堡里.白雪公主一个人在森林里,她多害怕呀!”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幼儿,其想象一般只停留在什么人物、他们在做什么这些非常直观的内容.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则能想象到内容之间的联系、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想象的内容在逐渐地丰满和完整。

  3.想象力的创造性逐渐增强。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往往不能独自、完整地讲述一个他所熟悉的动漫故事,但会增加一些动漫故事所没有的情节,或在表演游戏中,使故事中的人物变成一个个真实的角色,使具有文字的动漫故事变成具体活动的游戏情节。有时,从孩子不经意的天真的讨论之中也可以发现他们的奇思妙想。如在班级动漫主题《海洋之旅》的阅读活动中,我们借助动漫故事《人鱼公主》开展“神秘的鱼”的`探究活动,当大家阅读到“小美人鱼游到海面上”时。许多小朋友们的两条胳膊上下摆动。老师问道:“你们在干什么呢?”大家回答:“在游泳呢!”连胆小的宇韩小朋友也学着这个动作。当阅读到“小美人鱼救起王子后躲到礁石后面”的情节时,宇韩小朋友就远远地坐到教室一边,我问:“你怎么了?”他说:“我躲在礁石后面呐!”从孩子这些活泼有趣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与理性的成人相比,感性的幼儿更容易进入故事情景,他们与主人公一起在动漫故事世界里漫游,经历各种或曲折或有趣的变化。体验各种或喜或悲的新奇情感。他们的眼睛看着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耳边回响着成人绘声绘色的讲述,借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早已进入了神奇的动漫故事世界里,在他们的心里,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早已活化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场景,上演了一出出“真实”的动漫戏剧故事。孩子们的想象是如此神奇和新鲜,几乎每阅读一个动漫故事我都会被他们所感动,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著名哲学家马修斯的那句话:“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而哲学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活动。”

  动漫故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丰富多彩的幻想,而幻想是动漫故事的灵魂。故事中的幻想打开了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户。那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存在着、行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因此阅读多彩的动漫故事倍受孩子们青睐。想象力在幼儿的图书阅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设法帮助孩子把他们头脑中想象的动漫故事世界以可视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达到深层次提高幼儿阅读水平的教学效果。

教育学论文9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的矛盾逐渐突显,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灵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管理模式,此时学分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从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实意义、学分制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学分制实施对策分析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医学成人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字:医学成人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统一入学、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统一毕业的教育管理制度已经明显不合适宜,学分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但学分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节众多,它涉及教学理念重塑、教学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转换等众多环节,加之传统模式的制约、“学分制”制度本身存在的操作性难点和政府相关措施和政策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增加了推行难度,实施过程中褒贬不一,还处于探索研究改进的阶段。因此对于实行学分制改革的过程研究十分必要。

  二、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工学矛盾的解决

  工学矛盾是指,学生因为工作忙而不能够到校参加学习或学习过程中迟到、早退等现象。参加成人学习的绝大部分是在职工作人员,由于个人发展和工作的需要,须进行学历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但学习时间受到单位的作息规律、规章管理制度、家庭生活杂事和经济条件的多重制约。传统学年制固定的学制、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模式制约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学分制修业年限的灵活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有效的`缓解了工学矛盾,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自由的安排学习时间。

  (二)有利于因材施教

  成人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但年龄、心理、工作经验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课程和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有机结合促使成人的学习更加有效和有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观念,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差。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授课时间、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因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有助于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自主选课制度而言,学校可以把选课的人数作为评价老师教学的标准,能够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从客观上激励教师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学分制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一)硬件设施不足

  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而且还需要学校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做为支撑。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分制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然而,我校成人教育学院设立在老校区,研究生和高年级全日制本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资源,使成人教育教学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不足,因而,学分制实施的教学基础设施难以得到保障。

  (二)师资力量缺乏

  丰富的课程设置是学分制选课制的基础,大量的教师资源是选课制实施的先决条件。然而,由于我校成人学院独立师资的缺乏,教学计划的实施与课程的设置须与其他院系相协调,继而,又由于医学院系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在承担大量临床的工作的同时,还需完成全日制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等多重任务。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参与到成人教育的老师十分有限。

  (三)课程设置难度大

  学分制以选课为特点,课程设置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设置高质量的必修课是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校优秀师资缺乏,多为中青年教师承担成人教学任务,临床经验缺乏,能够开设课程较少。另外,大量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由于我校为医学院校,教师结构单一,因而不具备开设丰富选修课的条件。同时,由于大部分成人学生对各门课程了解不深,选课盲目随意,使得所修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所学知识零散不成体系,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四)教学管理困难

  学分制灵活的修业年限,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自主的选择课程,打破了传统学年制教学模式专业、年级、班级的概念,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发展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选修。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增加了教务工作者在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中的工作量。由于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生管理方面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教务工作者对学分制缺乏全面的认识,加大了教学管理难度。

  (五)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是学分制实施的对象,是其中的主体,学分制想要顺利推进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成人学生多数工作繁忙,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非常有限,对实施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毫不关心,参加成人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过分关注学分的累积与毕业证的获取,忽视了学分制实施的过程性和目的性。

  (六)现行政策未接轨

  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学生达到120学分即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请先修,先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然而,学生毕业须经教育部学信网注册,注册通过方可打印毕业证,由于学生录取数据学制仍为三年,因而学生提前毕业注册难以实现。实施学分制,按规定应结合课程学分予以收费,由于省内未有具体成人学分制收费标准,只得沿用原有学制收费模式。

  四、学分制实施对策分析

  (一)完善基础设施

  实施学分制对我院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积极向上争取,多渠道加大投入,不断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调整我校教室资源配置、增加实验室开放数量、提高图书馆利用率等,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硬件设施保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出台相应措施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组建专业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管理。制定兼职教师支持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明确聘任条件、规范聘任程序,实行评奖评优、成果奖励等指标单列。

  (三)优化课程设置

  学分制的改革对良好的课程设置依赖性尤其高,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性,直接反应出学校成人教育水平的高低,而要优化课程设置,首要任务是提高成人教育开设丰富课程的能力。一是要加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有计划的将专职教师外送函授、交流学习,培养同时具备多门课程授课的能力的优秀教师;二是与学校其他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与普教进行资源共享,共享各类丰富的选修课程等丰富资源,共同完善成人教育部门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选课能力。一是要增强学生对各门课程的了解程度,比如在选课页面加入各门课程的详细介绍或者选课前给学生下发对应的详细介绍资料等;二是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培训,比如单独开设一个课时的选课指导课程,详细为学生们介绍各门待选课程以及怎样选课才能使的体系更加的完善,所学知识更具有整体性,更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同时还可以设置固定的选课咨询点,更好的为成人学生服务。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于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灵活,教学计划具有弹性,因而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也大幅度增加。如何将繁琐的教务工作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是现代高校发展的重点。应从教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

  (五)加大宣传力度

  学分制的实施与学生密切相关,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与配合,学分制的实施意义才得以体现。学生之所以不能积极投入,源于对此不了解,没能真正理解学分制的先修、免修、免听、学分互认等给其带来的便利。因此,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班会,讲座、知识手册等多种方式予以讲解,做好学分制的宣传工作,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五、结束语

  在成人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学分制管理的优势越发突出。如何将学分制管理体系科学的融入成人教育中,将对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与学分制相应的制度等手段措施就不能够只停留在纸上,需要责任部门统筹安排,多方协调,为学分制管理系统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使得成人教育在科学的管理体系中再次腾飞。

  参考文献:

  [1]马纪伟,闫冬良.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xx,(5)

  [2]潘小敏,朱利洋.基于学分制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xx(5)

  [3]步建东,卜颖,芦文慧.推进普通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分制改革措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xx,15(2):185-188

  [4]佟赤.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应用研[J].中国成人教育,20xx,(9)

  [5]杨干忠.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

教育学论文10

  摘 要:本文以科学学的分析框架对比较教育学进行了分析,回应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危机。认为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不容置疑,且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蓬勃的生机。比较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尽管其知识结构存在一些缺陷,但是不能动摇其学科身份。而且,其研究方法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趋势。作者分析比较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时指出,比较教育学会产生一场科学革命,迎来当采学科时代,并占领教育学的学科高地。

  关键词:比较教育;科学学;知识结构;科学革命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比较教育学一直存在学科危机。即使是比较教育迅速发展的二战后第一个10年,也有很多对比较教育感兴趣的人不相信比较教育学会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而繁荣起来[1]。

  我国学者把国内外研究者否定比较教育学学科身份的理由主要归纳为三点:一是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过于宽泛,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几乎无不在比较教育的视野之下,其边界过于模糊;二是比较教育缺乏自己特殊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要向其他更成熟的学科借用;三是教育各分支学科现在都从事比较研究,从而挤压了比较教育生存的空间,甚至产生了对比较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的质疑。[2]

  近年来,研究比较教育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队伍结构越来越复杂,致使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庞杂,甚至趋向于零散,难以推动比较教育学形成更加系统的学科体系。加之,比较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里被消解了,要么直接被取消,要么被一些国外教育概况、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国外教育专题之类的课程取代。[3]于是,再次引起了质疑比较教育学学科身份的风波,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否定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

  从科学学的角度来说,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蓬勃的发展生机。

  一、比较教育学科学地位的科学学分析

  科学体系可以分为原级结构、门类结构、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等四级结构。原级结构主要“包括人类世代经验和科学知识的总和”[4],具体而言,包括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一般规律;数学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共同具有的量的关系。门类结构是科学的一级结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每个科学领域的门类结构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分别对应实验技术、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每一类科学又由科学理论和物化技术两大部分组成。学科结构是科学的二级结构。把科学体系中的各个门类加以分解就出现了各种学科、分支学科,以及它们的学科结构。或者说,学科是科学知识进一步分化和综合的结果。科学门类分化与综合的动力源自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的第三级结构是知识结构。每一门学科都具备各自的知识结构。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许多彼此相互独立的定理、定律(即“知识纤维”)构成,这些定理、定律又由一定数量的知识单元组合而成。[5]

  教育学是原级结构中“社会科学”下的一个门类。基于社会科学的综合特性,教育学及其下属分支学科既兼具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特性,也具备理论科学和物化技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分化出的各种分支学科也同样如此。

  (一)比较教育学分化是教育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沿着“个人主义”的线路发展,以至于赫尔巴特19世纪初建立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被称为“个人主义教育学”。[6]尽管这种个人主义教育学对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毕竟只是基于个体范围内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目标仅仅指向个体完善。之后,教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的社会属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很快被重新认识。教育学关于教育与社会的一大片空白领域被发现。但是,教育学在新的领域中的发展无法仅仅依靠以本国/本土的教育作为样本的研究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新高度,并获得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教育研究趋于“老调重弹”,而对教育实践并没有多大的促进。[7]于是,以别国和本国/本土教育实践为样本,通过比较别国教育与本国/本土教育来获得教育理论的突破成为不二之选。

  (二)比较教育学分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由于教育的社会作用被发现,有些国家试图涉足教育,以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他们试图“以完善教育的方法,抓紧儿童的早年以期更好地指导他们,务求以成功的方式发展他们的才能、渗透他们的灵魂,为他们自身的幸福和祖国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使他们习得体、德、智的各种力量”[8]。但是,哪些教育改革将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呢? 参观访问并借鉴裴斯泰洛齐和裴伦堡(Fellenberg)的两所学校的经验告诉人们,通过各国教育实践的比较,然后把别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借鉴到本国/本土来实施,是最有可能实现公共教育的再生和改善,有力促进本国/本土教育发展的。另外,由于比较教育起源国法国与德国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和竞争,使得他们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自然地把对方的教育改革作为参照系,试图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优秀经验,避免遭遇对方的困境。这种国际形势给当时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打了一支“强心针”。

  另外,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教育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理解和交流又是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因此,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比较教育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在这样的教育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下,比较教育学应运而生。因此,可以说比较教育是教育学这样一门分支学科:以国际比较的视角,一方面在多国/地区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中探讨“教育-社会”关系[9],完善教育学的理论;另一方面在解释别国/地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为本国/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因此,从科学结构自上而下的梳理和分析,依据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判定比较教育学从教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并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比较教育学具备足够的资格成为教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二、比较教育学知识结构的科学学分析

  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比较教育学的知识结构来确定其学科身份。

  学科的知识结构犹如地球结构一样,由知识内核(自然观/哲学观)、知识外核(知识硬结构,即包括科学概念、定理、定律、理论)、知识幔层(未被社会公认的假设、理论)、知识大气圈(游离态的知识单元和弥散的科学概念,包括零散的思想、火花、概念、判断、推理、猜测、灵感、直觉等)组成。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的形成都是在某种特定的自然观/哲学观影响和支配下完成的,过程大致如下:知识大气圈中一些相对于处于游离状态的知识单元和弥散的科学概念①逐渐围绕某些问题凝聚成某些假设和理论,成为知识幔层中的知识;知识幔层的这些假设和理论经过检验,成为本学科的科学概念、定理、定律以及合理的理论,成为知识外核中的知识;形成稳定的学科知识结构之后,在科学螺旋式发展历程中,各个层次的知识之间可能出现相互转化,从而促进学科及其知识结构的发展。

  比较教育学的出现比较晚,其他学科和早期数百年的教育比较工作为比较教育学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一)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内核

  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内核包括两种自然观/哲学观。一种是教育哲学观,另一种是比较哲学观。教育哲学观的发展使人们清楚地认识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推动了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因此,“教育-社会”的教育哲学观自然就成为比较教育学学科知识的知识内核的主要成分之一。

  比较哲学观是人类对认识方法总结和提炼的结果。“比较是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比和鉴别去认识事物。无论是在个人意识和思维发生的初级阶段,还是在人类科学知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比较方法都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0]随着各个学科的纵深发展,人们意识到比较的重要性,并且把比较视作重要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和哲学观念。于是,19世纪前后,出现了大量的以比较哲学观为知识内核的学科,比如比较文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语言学等。这些学科很快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以致于“这种命名方式在当时的学术界成为一种风尚”[11]。比较教育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比较哲学观的成熟和发展,不仅仅为其他学科的“比较”分支学科提供了支持,也为比较教育学提供了知识内核。

  (二)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外核

  比较教育学出现之时,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相对成熟,为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比较提供了大量前提性的知识,包括概念、定理等。例如,“教育政策的制定以经济和文化为基础”,“教育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学校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等等。比较教育学采借和移植这些概念、定理、定律,直接把它们定位在知识内核,并运用它们进行自己的教育研究。由于这些知识是其他学科的'核心知识,因此具有良好的科学性。比较教育学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因为这些知识源于其他学科而遇到太多的问题;反而,这种采借和移植有力地推动了比较教育学初期的发展,甚至成为比较教育学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三)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幔层和大气圈

  比较教育学知识幔层和大气圈的知识来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些来源简单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学科史前的教育比较。不管比较教育史研究者公认的比较教育起源是什么,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每个研究领域的历史中存在一个前科学时期”。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已经有人尝试进行教育的比较。[12]这数百年的教育比较的尝试工作,此时也早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相关知识。这也为比较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游离态知识。

  第二种是学科产生之后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经验及游记见闻材料。随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人口国际迁徙的机会越来越多,参与者也越来越多。他们为比较教育学提供知识幔层和大气圈知识的材料也就越来越多。

  (四)比较教育学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

  比较教育学大量采借和移植其他学科知识的行为,给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带来了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了陷阱和困惑。

  首先,比较教育学容易陷于盲目采借和移植陷阱。由于比较教育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而且其研究对象往往都是其他学科没有研究过的,只是采取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而已,所以其他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很容易为比较教育学建构知识结构所采借和移植。同时,学科史前数百年的教育比较工作积累下来的知识也是建立在其他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基础上的。因此,比较教育学掉进了这样的陷阱:不管其他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的视角、学理基础和问题背景,盲目地把它们直接应用到比较教育学的知识结构建构中。比较教育学掉进这个陷阱的主要后果是淡化了自身的国际视角,整个知识结构被其他学科“殖民”;同时,也导致了比较教育学成为各个学科的大杂烩。

  其次,比较教育学知识结构缺乏稳定性。一门学科知识结构的稳定性关键是取决于知识内核和外核知识的稳定程度。比较教育学有着丰富和多彩的知识,尽管其很多概念都采借和移植于其他学科,受到其他学科的“殖民”,毕竟它还是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比较教育学的知识结构中知识内核的一些关键概念、定理、定律是直接定位的,缺少了知识从知识大气圈向知识幔层和知识内核的进化过程。这个进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是知识凝聚、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使知识变得任何一般的经验事实都不能动摇、证伪和否定[13],从而确定它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合理地位;另一方面,这是学术共同体对某个概念形成共识和形成共同学术观念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乏这个过程,知识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就难以获得稳固的地位,不利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出现阻碍也直接导致了知识结构的不稳定,使得整个知识结构缺乏基础和稳定性。

  再次,知识内核的知识缺乏凝聚力。知识内核知识的凝聚力是指知识内核知识在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紧密性、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以及增加学科知识的总量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这种凝聚力体现在:知识内核知识被研究者普遍认同,并且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使得新的研究成果与知识内核知识有着直接因果关系、相互促进关系等密切的学理关系。从知识结构来看,这种凝聚力体现为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推动力。它推动学科知识去伪存真形成稳定形态,推动各种知识在知识大气圈、知识幔层和知识内核之间交换、流动。 比较教育学学科结构不稳定,从而缺乏凝聚力,无法形成被多数研究者共同认可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框架,导致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相互之间缺乏密切学理关系,无法直接、有效地夯实比较教育学学科知识结构,进而造成比较教育学学科知识结构处于松散状态。知识结构的松散状态与知识大气圈和知识幔层的知识的庞杂凌乱构成恶性循环:松散状态的知识结构失去凝聚力造成了比较教育学知识大气圈中的知识越来越庞杂凌乱,缺乏科学性;这些越来越庞杂凌乱和缺乏科学性的知识,反过来又给以稳定知识结构为目的、使之科学化的研究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

  因此,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比较教育学具备了作为一门学科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尽管这个知识结构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这些缺陷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比较教育学发展速度放缓,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

  三、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学分析

  目的和对象决定方法。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采用也取决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比较教育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促进教育学的发展,比较和借鉴,国际理解和交流。不管是哪个目的都要求比较教育学研究应该遵循三部曲:认识/描述教育事实,理解/解释教育事实,比较/借鉴教育事实。由此看来,比较教育学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是非常丰富的,研究方法的体系也是相当庞大的。尽管比较是比较教育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但是明显的是,它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而且其他研究方法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比较教育学建立之初,以比较/借鉴作为主要研究目的的时代,比较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比较教育学也因此而得名。但是,时至今日,“比较教育学”中“比较”两个字已经既非唯一目的,又非唯一方法,更多的是指一种视野和范式。[14]

  在研究对象方面,比较教育学在初始阶段主要是以教育制度的比较为主[15]。20世纪以来,研究范围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有了极大的拓展[16],但是,受教育的社会属性影响,比较教育学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教育-社会”关系。因为研究者需要先理解别国的教育经验才可能进一步借鉴,而要理解别国的教育经验,就必须把教育经验放到别国的社会大背景中,探究、分析和解释它们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教育经验之间的关系。教育经验借鉴过来之后,人们还必须在本国/本土社会背景下,对比本国/本土与他国/地区之间的教育经验的异同,考虑如何落实教育改革,以获得最大的效果。当代西方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就足以证明“教育-社会”关系在比较教育学中核心而不可替代的地位。[17]因此,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过程必然地会以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为主。

  但是,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极具复杂性。正如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任何一个教育现象都与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教育现象之间也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因此,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只要有助于实现研究目的而又符合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的研究方法都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应该是在比较的视野和范式下,以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为主,对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它是一个开放的研究方法体系。

  随着人们对事物复杂性的认识和尊重,跨学科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于是开放的研究方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已经成为所有学科研究方法体系发展的趋势。比较教育学的开放研究方法体系,不仅不能说明比较教育学没有自己的方法体系,反而证实了比较教育学是站在学科发展潮流前排的学科。

  四、比较教育学发展的科学学分析

  上个世纪,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尽管被很多研究者否定,但是,毕竟比较教育学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进入21世纪以后,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动力不仅没有减弱,甚至还明显有所增强。全球化在信息交流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已经成为国际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不但国家之间需要在教育领域上相互交流和理解,每个国家的教育也需要国际化。因此,社会发展对比较教育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动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因此,比较教育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少呈现以下三个趋势。

  (一)比较教育学将发生科学革命

  自朱利安始,比较教育学被看做一门常规科学而取得了发展。但是,比较教育学目前却遇到了学科危机。为数不少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否定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这是一种反常现象。根据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比较教育学正处于科学革命的边缘。

  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又与它的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比较教育学知识的生产速度正在加快,在量越来越多的同时,其所生产知识的质却难以提升。新产生的知识因为比较教育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问题,遭遇到与已有知识的同样的命运,难以为本国/地区的教育实践提供高效的借鉴,从而有效解决本国/地区的教育问题,也难以对教育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持。

  因此,可以说,比较教育学知识越来越丰富之余,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比较教育学未能酝酿和发动一场学科革命,比较教育学知识结构将无法应对丰富的知识所带来的压力,也无法进一步提升比较教育学知识的效用,以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和教育学发展的需求。

  事实上,比较教育学的学科革命已经在酝酿之中。大量的比较教育学研究者针对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种种困境,正在元研究的高度对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进行反思。从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到研究方法,再到研究对象和学科建设,大量的、高质量的研究正在涌现。当这些元研究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一定的积累之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革命必然会爆发。

  比较教育学学科革命之后将会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知识结构,显著提高比较教育学知识的科学性和效用性。

  (二)比较教育学将迎来“当采学科”时代

  当采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成果最多的学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总有一门或几门学科成为当采学科。”[18]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在未来应该会在数量上有极大的突破,迎来其当采学科时代。

  首先,任何学科的任何研究都受到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实践的影响。全球化越来越深入地球每一个角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已经不再像此前的那样被当做纯粹的主权而保护起来。因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引起人口迁徙,而人口迁徙必然涉及到教育的国际化。而封闭式的教育由于无法从全球化那里吸收到更多的发展资源也将失去生命力,失去培养全球化人才的能力。因此,教育国际化以及教育改革都会向比较教育学提出比过去更多的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我国加入WTO就向比较教育学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19]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极大地扩充了比较教育学研究者队伍的数量,因为几乎绝大部分教育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都被“卷入”比较教育学领域中;另一方面为比较教育学研究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问题、更丰满的问题情境、更丰富的研究资源以及更多的研究机会。因此,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必然会有力推动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并且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从而使得比较教育学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还有,比较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极大的拓展也为比较教育学研究成果数量增长提供了基础。比较教育学研究领域向宏观方向拓展使得研究者发现了大面积的空白研究领域;比较教育学研究领域向微观方向拓展,形成了大量的分支领域,例如比较课程论、比较德育论、比较教师教育学等。

  (三)比较教育学将占领教育学的学科高地

  伴随着比较教育学学科革命和研究成果的增长,比较教育学将占领教育学的学科高地。比较教育学之所以能占领教育学的高地,主要是因为比较教育学具有学科综合化的特点,比较教育学具有综合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能力。因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整体,而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是以教育整体的某部分为研究对象。因此,每个分支学科都能被有效综合进比较教育学这个领域里来。比较教育学在国际视野的教育研究中,一方面运用教育学已有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认识教育整体,从而融通各个分支学科,使各个分支学科的知识更有效地在教育学发展中发挥作用,同时又为不同的教育学分支学科相互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又以新的研究成果滋养和修正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各个学科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可见,比较教育学的综合化特点必将有助于其占领教育学的学科高地,为教育学的发展以及教育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注释:

  ①这里的游离状态的知识单元和弥散的科学概念是相对于比较教育学而言的。这些知识单元和科学概念可能是其他学科中的知识硬结构,也有可能是一些完全游离于所有学科的知识单元和弥散于所有学科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Z].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242.

  [2]王英杰.再谈比较教育学的危机[J].比较教育研究,20xx(3):14-16.

  [3][14][16]陈时见.比较教育学的现实境遇与发展前景[J].外国教育研究,20xx(2):15-19.

  [4][5][13][18]田夫,王兴成.科学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31.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2.

  [7][法]朱利安.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A].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5.

  [8][法]朱利安.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A].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5.

  [9][法]黎成魁.比较教育[A].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

  [10]陈时见.论比较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学科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xx(6):1-7.

  [11]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13.

  [12][美]布里克曼.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至18世纪末[A].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2.

  [15]顾明远.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xx(3):1-4.

  [17]程晋宽.论当代西方比较教育知识谱系的范式转换[J].大学(研究与评价),20xx(4):66-73.

  [19]冯增俊.WTO框架下中国比较教育的历史使命[J].教育科学,20xx(3):37-39.

教育学论文11

  【摘要】

  数学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数学推理和有效提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收获.

  【关键词】

  数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数学

  实践活动课程此文系20xx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B/20xx/13/079)、(B/20xx/13/060)、20xx年宿迁社科课题(SK/20xx/09/72)、20xx年宿迁社科课题(SK/20xx/09/69)、20xx年宿迁教育规划课题(20xxGH197)、江苏“十三五”规划20xx年度课题-高职构建“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20xx年江苏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资助课题(20xxSJB333)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江苏省“333”工程基金资助.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逐渐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借助新手段,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思考中活动.

  一、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对象来学习研究创新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需要借鉴与学习,因而获取资源特别重要,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就显得重要,这是任何工作所必需的信息载体.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在计算上,提倡用科学型计算器.在指数运算、对数运算、三角运算、排列组合数计算、方差与标准差运算等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器求值.以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计算方式,使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图形图像、数据处理、线性规划求解等问题上,充分发挥Excel、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功能,配合使用电子白板、实物展台等现代化设备,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在学习媒介上,积极开发、建设、使用微课、网络课程等资源,把课堂延伸到45分钟以外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网络学习空间.

  二、在数学推理中培养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数学智慧,并非单纯地通过接受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需要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知识、技能、经验、思想、素养、智慧的数学素质教育目标.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其一,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各个学习内容,其二,它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过程,其三,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环节.在“猜想—证明”的问题探索过程中,学生能亲身经历用合情推理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的完整推理过程,在过程中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后,就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后,那里是一片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个人钻研和借鉴学习,学生就会模仿,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形成良性循环后,创新思维就会水到渠成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从基础、核心、方法三个方面指明了创新意识的要素.这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出了几个基本的切入点和路径,使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在了比较实在的载体上,即围绕这三个要素,教师应紧紧抓住“数学问题”“学会思考”“猜想、验证”这几个点,做足教学中的“文章”,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就有可能得到落实.教师要善于对素材进行分类加工,引导学生多经历这样的活动.

  三、通过有效提问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促进职业素养升级

  把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问题化,用不断追问启发学生思维,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发问,学生跟着教师思考.教学难度降低不代表没有思维,不难不意味着不要讲解.数学课程的意义就体现在教师在讲授中带着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获得体验.教改的宗旨是让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发挥培养职业人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作用,让职业学校的数学课堂更具有生命活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数学.通过提问能促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一步深入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升级自己的职业素养.有效提高的标准是考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获得多少有效信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链其实就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上课时或提前抄写在黑板上,布置学生看书提前预习.教师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在此期间要巡视指导,了解学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加强个别辅导;注重圈划批注与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运用其聪明才智,主动阅读、主动求解.教师必须发挥好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教师从知识发展和能力进步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素养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进行问题的优化组合,让学生学得快乐,用得方便,体验得高效.

教育学论文12

  一、人文社会科学与教宵学的知识谱系

  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概念大致产生于欧洲的18?19世纪。在经受17世纪自然科学的辉煌以及欧洲大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洗礼之后,以科学和理性为标识,人类知识领域第一次出现分门别类化的倾向。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诸多学科的崛起,传统的人文知识领域也顺合时代大潮开始呈现出一个分化和科学化的趋势。作为当代教育学学科的基石,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此时,“学科”在内涵上已经有所变化,它尽管依旧不乏传统的“教化”和“规训”之义,但人们更倾向于把它视为一个相对稳定、有其自身边界条件的“专门”知识范畴。这里的“专门”既具有“高深学问”之义,惟其高深,才需要从业者经过长期专门化、理智化的学术性训练,因而不会为局外人所替代。与此同时,它又具有逻辑上自洽或自我完满之义,即学科本身应是一个类似于库恩常态科学“范式”,有其符合特定内在逻辑一致性的概念、术语以及理论和方法规范的体系。

  然而,在此为包括教育学在内的社会科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各学科遗留下潜在危机的不良因子,恰恰是学科的第二层涵义。在经过19世纪到20世纪初各学科自我发展、自我制造话语,以及对内在逻辑的完美和知识的确定性的不懈追求后,人们才意识到,对于几乎所有学科,要建立一个逻辑上条件自足、经验上完全可证实的稳定范式,都注定不过是一种虽然无畏但却无谓的枉费心机。曾一度作为所有社会科学各学科范本的自然科学,在克劳西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电子的测不准原理等一波一波的连续冲击下,也不得不承认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基本原理:任何知识都是有其局限性和边界条件的。也正是通过自然科学所暴露出来的人的理性局限性,在一向奉自然科学为典范、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些人转而回归到研究“人”作为一个精神本体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领域。为此,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韦伯、胡塞尔、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精神科学、文化科学、诠释学和现象学等传统思潮,开始在20世纪中叶后,向社会科学领域全面渗透;克尔凯戈尔、尼采、萨特和海德格尔等的存在主义思潮开始广泛盛行……。自近代以来基于人类借助理性便可洞察一个秩序的自然世界以及一个秩序的、永远处于进化过程之中的人类社会所有规律的知识观,即学科范畴概念,由此几近于全面崩溃,其最终便蔓延为20世纪70年代后,对以追求知识的确定性、普遍性为鹄的的科学理性全面反动、解构和消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显然,在这样的一个特殊境遇下,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就更难以摆脱它尴尬的命运。它之所以处境尴尬并不在于它缺乏一种积极的自我拯救意识,即一种内在于共同体中的集体意识,而是作为一门严谨的学术性学科安身立命之本的先验性逻辑前提不复存在。虽然与其他学科一样,教育学的这一逻辑起点也是关于是否存在一个秩序化的世界和社会的假定,但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教育学学科理论的建构还存在另外一个具有实践指向意义的逻辑终点,这就是关于理性人与非理性人、作为原子化个体的人与社会人的假设。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对于教育学而言,上述两个逻辑条件通常不仅仅是它所关注的研究对象,而且更是其他学科包括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理论建构的根基。特别是一个越来越凸显出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事实上,教育学越来越倾向于作为上述两个逻辑条件间的一个逻辑中介,它所更为关心的是如何通过自身理论建构、方法和技术的完善,将两个逻辑条件连接起来。换言之,正是其他学科关于世界、社会以及人的理论与知识建构,才真正是教育学学科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因而,在严格意义上,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教育学的确不可能拥有它自身完全的独立性,甚至不妨说它的原生状态就不是一个可以与其他学科并行不悖、平分秋色的“范式”,而毋宁说它与其他学科知识间始终存在着一个连续的谱系。这一谱系的存在,既是教育学学科理论发展生生不息的源泉,同时,又是导致教育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地位尴尬的原因。更令人难以释怀的是,恰恰是其他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在学科建构上二值逻辑摇摆不定的立场,才造成教育学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况。

  可以说,自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诞生之曰起,整个教育学学科的每一个发展历程和地位变迁过程都无不昭示着教育学与其他学科间这种独特的逻辑关系。从赫尔巴特时代起,世界秩序之完美、人的理性之至高无上的观念不仅主导了整个科学世界,而且也全面渗透到整个人文世界。自然科学关于确定性知识的坚定信念、启蒙理性对一个秩序完美社会建构的宏大理想,不仅促成了众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分化格局的形成,而且也间接地催生出教育学学科这样一个人类知识之树中的枝杈。如果说,在一个依旧存在着形而上学残余的时代,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不过是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知识基础上,“即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理论,它依赖于其他学科知识,获得教育理论的重要途径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演绎,同时,教育理论的证明也将很大程度上诉之于这些学科知识。那么,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随着各个带着科学标识的社会科学学科的逐渐成熟,教育学也在汲取这些学科所提供的丰富养料的同时,被迅速纳人到一个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轨迹。这一发展进程表现为教育学学科的两个基本演进轨迹:一是教育学学科的分化,一个“大教育学”的眉目日渐清晰,惠承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目前各个教育学的二级学科相继形成,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人类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学和教育法学等等;二是教育学的程式化、科学化、技术化与效率化,由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始,到克伯屈的问题教学程序、斯金纳的教学机狰、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等等,心理学、管理学乃至工程学在教与学过程的理论建构中无处不留下其斑斑痕迹。毫无疑问,对于教育学学科而言,这一时期也是它发展的巅峰时期,它的繁荣便得益于在一个崇尚科学理性和实证科学时代,人们对不同学科所关于自然和社会是一个秩序化存在,人是理性实体先验前提的高度认同,而由各个学科所产出的大量知识,则成就了教育学学科理论、规范和方法的科学化建构。

  然而,在经过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存在主义、现象学和解释学等人文主义取向、带有各种理论标识的批判取向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取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全面崛起,当秩序、理性、决定论、必然性、客观性、内在一致性和确定性等前提本身就成为一个值得不断追问的“问题”;当一向自奉为严谨、规范和成熟的范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众多学科大厦再也不是那么基础牢靠和坚固;当人类知识在整体上完全处于四分五裂、即使同一学科内部分歧远胜于整合时,以其他学科知识为学科建构逻辑起点的教育学学科,意欲何往?又能何为?这到底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无奈,还是教育学的无奈?这大概就是当代教育学的迷惘和迷惘的教育学根本缘由所在。因此,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这一大共同体而言,似乎没有必要相互间动辄以学科“成熟”之程度与地位之髙低而厚此薄彼,也实无必要刻意于彼此间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应当虚下心来,展开彼此间平等的对话。诚如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Gid-dens)在谈及哲学与社会科学间的关系时说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哲学与社会科学间的关系的确越来越密切了,因为有了共同关心的问题,社会科学出现“哲学化”趋势,哲学则出现“社会科学化”倾向。这种互动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它推动了各自的发展。因此,时刻保持彼此间的对话和交流“可能更有价值和更重要”。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信念伦理与教育学的责任伦理

  教育学是一门以其他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学科,以其他知识为学科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这似乎证明了它自身的不完全独立性。但是,仅此似乎并不能证明人们的一个惯常认识,教育学是无知识旨趣、无学术品位的学科。教育学固然要依赖于其他学科知识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科理论,但是,这种依赖并非是对其他知识和理论框架的复制和套用,它得以存在的独特价值在于理论自身的实践取向。布雷岑卡认为,从认识论的标准和规范角度,存在三种教育学理论:科学的教育理论、规范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教育理论。在此,他试图为教育学的知识旨趣辩护。但在关于三种理论间的关系上,他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在科学教育理论和哲学教育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知识,被实践教育理论应用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活动的特定方面。其实,承认教育学的实践取向并不是影响它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恰恰相反,正因为教育学的实践取向,它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间的学科界限才得以凸显出来。

  正是这种实践取向,决定了教育学学科不仅要关注教育领域中众多事实问题,即它需要借用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和寻找到问题产生的因果链条,而且还必须涉入和过问价值领域,因为即使最抽象的教育学理论,也难免带有终极性的目的,即指向有自己主观意志的“人'因此,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可谓兼顾了科学与规范双重属性。相对而言,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虽然内部也存在主观性与客观性、价值与事实、理性与非理性、结构与建构之辩,但这也不过是边缘对主流流派的抗争,这种源自学科内部持续紧张一般不会在根本上动摇它作为一个共同纲领的“硬核”,如经济学的“个体行动理性”先验前提。而人文学科往往只关注价值和意义领域,如文学艺术是关涉人的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的学科,它一般不必遵从科学的规范。

  因为存在这种实践取向,教育学永远无法将价值与事实完全剥离开来,因此,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它不仅要应对价值与事实、目的和手段、集体取向和个体取向等等诸多二律背反的困惑,而且,因为指向实践,它又必须肩负外在的道义和责任,特别是还不得不接受外在各种社会因素,如包括意识形态、权力、纳税人的意志等条件约束。这种外在的价值负载,对于一门以知识旨趣为指向的学科而言,毫无疑问是致命的。马克斯?韦伯曾区分了“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信念伦理更倾向于恪守自己的信念,而对于自己行动的后果往往很少有所顾忌;责任伦理则要求人们在行动之前,便能预估到可能出现的种种后果,并为自己的行动承担一切责任。相对而言,无论是以“求真”还是以“求善”为旨趣的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遵从学科共同体的基本规范,恪守为知识(无论是可言传的还是可意会的)而求知的信念,都是第一位的抉择。这种信念因为缺少外在的约束,无疑是构成学科按其内部逻辑自我演绎的潜在力量。但是,教育学学科责任在先的前提约定条件,注定了它永远不可能成为完全自主的、以满足共同体内部的理智情趣为目的、仅止于理论建构层面、追求话语风格独特或者自我完善以及逻辑完美的学科。

  教育学学科的实践取向也可能为其自身所带来的'另一个困惑还在于,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同,教育学学科无论是其概念和术语的界定、理论的建构,还是方法规范的形成,对于学科共同体而言,都不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这不仅是因为教育学学科的建立要以其他学科知识为基础,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即使再抽象的教育学理论,如教育哲学、批判的教育学等,也无法与现实的具体教育实践活动完全分离开来,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依据。换言之,教育学学科理论或者话语,所面对的受众绝不仅仅限于理论研究者,而是更广泛的实践工作者。这也意味着,教育学的学科无论是对其他学科话语的移植,还是学科内部话语的自我生成,它都必须尽可能地淡化过于突出的专业化色彩,将人工语言尽可能地转换为可以为常人所能理解的日常语言。当然,这一转换,难免带来语义界定不清、产生众多歧义的问题,多少贬损了教育学作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特征。然而,教育学除此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如果有,只可能出现两种结局:一是教育学完全把自己与教育实践隔离开来,成为纯粹的自我话语制造者,这恐怕正印证了人们所谓无用的教育学之嘲讽;二是丧失了自己独特实践取向的教育学,难免沦陷为其他学科抽象话语所湮没的殖民地,这恐怕才是教育学真正的悲哀。

  三、开放的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意识

  沃勒斯坦认为,至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的各个不同的学科已不成为学科,因为它们不再明显地表现为不同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同的方法,因而有稳定而明晰的界限。”如今,各个学科名称虽然依旧存在,但与其说它是一种严格的学术建构,而不如说是一种组织化的建制。他进而援引社会学为例说道我认为社会学不再是一门学科(但是其他社会科学门类也不是学科)。我确实相信它们在组织方面都很强有力。而且我认为,由此可见,我们都觉得自己处于很不正常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保存一个虚构的过去,这是一件做起来成问题的事。而多冈(MatteiDogan)和帕尔(RobertPahre)则认为,当代社会科学已经进人到一个由分化到“杂交”的时代,如最为开放的社会学由于其多样性,它几乎与人文社会科学所有的其他领域,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宗教、教育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军事学等等都在相互影响,传统的学科边界因为无数杂交领域的出现而变得模糊不清。

  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境况如此,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并在很大程度上以其他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育学学科,就更难以抗拒这一发展趋势。的确,由于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科中各种理论流派话语的纷至沓来,传统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理性人与非理性人的二值逻辑为多值逻辑所取代,这种多元格局固然为教育学学科带来更多的困惑以至无所适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同样为教育学学科众多理论的生成以及教育学走向实践创造了大量的机遇。在一个更富于变化而不是僵化、刻板的时代,在一个众多学科间更加趋于开放而不是固步自封的语境下,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共同体,要维系自己的学科地位,继续刻意于元教育学意义的概念、术语和理论的澄清,并试图在漠视其他学科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自我超越,刻意制造自己的话语,且不说是否可能,就是从学科的发展和对教育实践而言,也有百害而无一利。开放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开放并非意味着完全由其他学科来接管自己的领地,而是要求共同体祛除传统封闭的学科偏见,主动纳接其他学科丰富多样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重新诠释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众多问题,并重建一个更为多样化的大教育学体系。

  也许人们会质疑,如此,教育学还是不是一个学科?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理查森(VirginiaRichardson)对此颇有见地。她指出:关于教育学通常存在三种理解,第一种认为,教育学主要是从其他学科领域博采众长,并与其他学科混杂于一起,并且它通常关注于实践,因而,它不能称得上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研究领域(Field);第二种认为,在教育学的学科框架下,它的基本原理与许多其他学科没有差异,并且其内部许多领地是与其他学科分不开的,因此,它是一个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e);第三种认为,教育学有它自己特定的问题、知识基础和探究方法和途径,因此它应该是一门学科。在此,理查森分析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尚缺乏基本的共识,人们更倾向于把它视为一项活动(activity),而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教育学关注于不同学科间的结合,把这种结合视为一种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往往是某种单一方法和途径所无能为力的。但是,这里令人感到困惑的是这种结合的目的指向,以教育心理学为例: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富有思想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研究来为心理学学科服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心理学学科知识在教育问题上的应用,丰富和发展我们对教育学的理解。理查森在此认为,这种目的上的分歧显然不利于教育学的学科化,并且她进一步指出,教育学的确有它自己的问题、知识基础和探究方法,但是所有这些往往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过来并在教育学学科内部经过转化处理过的,故而,如果我们要认同教育学为一门学科,它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它与教育实践间的联系。

  理查森在此对实践的关注,其实正反映了教育学学科的实践取向。通过实践取向,教育学作为一个逻辑中介方可能在其他学科关于秩序世界与非秩序世界、理性人与非理性人间,一个复杂的、连续的系列中,找寻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发现自己具有教育学意义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其他学科多样化的复杂理论、规范、方法进行转换,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显然不是一个教育学对其他学科话语的复述,对其他学科范式的复制以及对其他学科理论框架的照搬和套用,而是在博取其他学科资源基础上的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学知识和方法的生成过程。它虽然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科间存在一个谱系,但并不表明两者间存在从属关系,而是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故而,在一个更为开放的人文社会科学环境中,教育学既不必因为其他学科的介人而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已在四面楚歌中逐渐丧失自己的领地,更不应该以抵触的态度,一味孤守本来就无法设防的阵地。而应以一种更为开放和关注教育实践的学科意识,在主动纳接其他学科资源的过程中,重建自己的观点、视点、理论和规范。当然,就此意义而言,教育学的学科与领域之争实在毫无必要,教育学存在的生命力在于它作为一个组织意义的共同体所拥有的更自信和更开放的心态以及时刻关注实践的意识。

教育学论文13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是指远程教育机构为学员提供以师生在线交流的教育信息服务的集合,旨在帮助学员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切实提升远程课程学习质量。文章主要结合近年来工作经验,对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进行简要分析。

  一、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其一,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采用调查法、实验法、对比法、统一法等,深度解析全面把握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内涵及系统建设的主要框架,进而科学构建现代成人远程教育格局,提出最具价值性的教育条件。其二,定性与定量两者间的结合。在具备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Likert量表的方式对学习主体及相关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其他内容进行定性解析。通过有效结合定性与定量两大要素,可以切实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以解析学习支持服务理念与本质为着手点,依据当前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发展方向为基准,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为教育指导,科学使用统计法、实验法及对比法等,旨在全面解析成人学员的学习特性,进而切实激发学员的学习需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在解析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内涵的基础上,科学构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结构,切实拟订出具备可行性的教育方案[1]。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事物关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综合界定阐述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定义域发展历程,侧重讲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现代成人远程教育过程中相关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缘起与发展背景;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定义与内涵;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教育价值;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基本特征等。其二,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在综合解析成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内涵的基础上,秉持教育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发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课程教育质量。其三,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内部基本要素。其四,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运行体系。

  三、研究价值

  从调查研究结果中可以得知,远程教育的课程资源与学习支持服务是保证成人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要素。学习支持服务是执教者为学员提供的有利于其展开自主学习的硬性条件,对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其不仅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的关键思想及课程核心资源,可以切实消除远程教育空间阻碍,从根本上保证课程教育质量,还充分体现出远程教育的教育价值,高效落实个性化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强化学员的学习能力,大力推动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若是不能很好地构建学习支持服务,将会导致远程教育的失效问题[2]。

  四、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策略

  1.平台构建其一,互联网。互联网自身具备丰富的学习资源,且具备较强的可控性与交互性。学员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完全不会受空间的限制,十分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其教学劣势在于宽带限制了音频、视频的传输。通过有效构建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以卫星音频、视频转播的形式配合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将卫星通信与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进而高效解决互联网信息下载问题。学员可以利用网络快速浏览课程资源,并及时反映学习问题,在远程教育的背景下与教师及其他学员进行积极的信息交流[3]。其二,校园网。校园网是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平台构建的关键内涵。校园网建设涉及卫星远程教育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数字化校园网、多元化信息教室、电子阅览室、就图书馆等。在实际构建校园网系统过程中,需要积极构建互动性、动态性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与数字卫星资源进行有效衔接,支持多人在线观看视频的'功能。学员在应用网络视频过程中,限制视频流量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计算机自身服务器的处理性能,而在于网络宽带的速度。因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网络接口的接收能力,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远程教育的成效。需要注意的是,带宽不受损伤的理想状态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网络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为带宽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同时,为了更加高效地构建信息交流客户端,需要切实培训学员的使用能力,要求学员按照要求进行网络浏览,尽可能避免因同时观看一个节目而导致网络瘫痪的问题。2.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的关键内容(1)在线答疑系统。在实际开展成人远程教育过程中,需要积极构建在线答疑的辅助教育系统,采用线上或者线下的应答方式为成人远程学员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以某教育机构为例,其利用系统平台公布课程信息,引导学生在线与教师进行实时讨论,在交流过程中学员的学习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如同面对面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学员需要提出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依据课程教育素材与教师进行在线的交流会谈,也可以通过使用在线视频或者是双向视频会议等方式,有效增强学生对其的理解。同时教师借助关键字搜索、计算法与问题联想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价值信息,并迅速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学员可以利用电子邮箱与教师进行互动,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并以回信的方式将学习建议发送给学生。因此,教师需要随时查看自己的电子邮箱,依据学员提出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帮助学员解决学习问题。(2)仿真实验室。借助成人远程教育形式进行自主学习的成员缺乏实训场所与实验器材等,因此需要利用仿真实验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此种做法十分重要。文章所指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终端技术设计生成一个具备真实性的虚拟实验环境,学员需要戴上特定的手套及帽子进行仿真空间进行实验操作。虚拟空间中学员获取的数据结果与现实操作是一致的,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计算机屏幕中生成一个真实的实验操作场景,进而有效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员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鼠标键盘真实感受实验数据的变化,在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核查,并及时将实验成绩上传至网络以供教师批改。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技术服务要素,以学员的实际情况为教育基础,积极设计教育内容,以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为主要信息传播渠道,创设特色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不断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成人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坤明.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模式构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xx.

  [2]任祥华.回归“成人”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xx.

  [3]谭晓丽.权变理论视角下的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xx.

教育学论文14

  1、 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 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3、 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 、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 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6 、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7、 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8、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9、 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10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1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2 、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 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4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5 、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6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7、 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8、 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 、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20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21、 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

  22 、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23 、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24、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25 、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26 、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27 、教师的素质研究

  28 、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

  29 、教师发展的教育需求思索

  30、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因探究

  31、 教师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

  32、 教师发展对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33 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促进研究

  34、 教师发展过程中可用资源的梳理与归纳研究

  35、 教师发展进程中内在障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36 教师发展进程中外在困难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37 、教师发展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38 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

  39、 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研究

  40、教师发展在专业化进程中的价值探索

教育学论文15

  1视唱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的重要性

  所谓“视唱”,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能凭借一定的乐理知识唱出乐谱所展现出的音乐。所以乐谱中的升调和降调、音符的节拍、演唱时的音准节奏和表现力等技巧都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由此可见视唱课程的基础性,不仅能陶冶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并且影响着学生其他音乐课程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同时这门课程才能为后续的琴法课、舞蹈课、声乐课、合唱指挥课、儿歌表演唱等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1.1视唱课程的学习对学好钢琴基础课程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钢琴首先必须接触的就是乐谱,如果学生识谱能力薄弱,那么他的钢琴基础课程学习也一定会大打折扣。教师在指导钢琴演奏过程中通常会用哼唱的方式来表现,例如强、弱、快、慢、轻、重等,那么我们在视唱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在钢琴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就能很轻松的理解老师所表达的感情。

  1.2视唱课程直接影响舞蹈课程的学习

  视唱训练中我们要接触到节奏、节拍、调式、和声等,而在舞蹈课程的学习中离不开音乐,音乐所包含的也就是我们在视唱课程中所学的。比如说在舞蹈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律动组合,这时就要求学生必须较强的节奏感,而在视唱学习中,节奏节拍是最基础的部分。再比如学好舞蹈就要理解理解舞蹈作品,熟悉配乐与舞蹈动作的关系,而这些在视唱学习中都已经涉及到。

  2调查并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视唱课程的学习现状

  如今,全国的高校都在扩大招生,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专业的门槛也降低很多,考生的进校率大大增加,但学生的总体素质也随之下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对象是面向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不同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的音乐知识几乎为零。由于课时数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吃力,比如对视唱练耳作品的音准、节奏,甚至钢琴课的识谱速度等等,在有限的时间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其次,有些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习音乐方面的课程,而是应该偏重本专业的学习,而忽视非专业课程的.学习。比如偏重学前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课程学习,所以对音乐基础课程的学习就出于应付。笔者围绕视唱理念、视唱学习内容、视唱学习结果三个大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根据我国的视唱教学目标与特点设计问题,基本能够获取探究所需信息。从调查范围来说,选择了张家口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与本科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进行调查。随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争取找到提高视唱能力的方法。

  3学前教育学生视唱的训练方法

  视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所有音乐课程的必由之路。本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经历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和训练。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吃力,对音乐课程的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成为重中之重。要想在短时间内使大部分学生学会识谱视唱、总体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且能让学生的能力在音乐领域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有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通过灵活的训练方法会使视唱课程中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变得有趣,学习起来也不会再枯燥无味。通过调查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现状与调查问卷中得出的结论,笔者尝试总结出视唱的训练方法与读者共享。视唱也就是看谱即唱,要求音高和节奏的高度准确性,并从中获得高度的音乐语言及重要的感性知识,视唱的关键也就在于培养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感。

  3.1音准的训练

  在视唱训练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同学在学习视唱练习时,声音躲躲闪闪飘忽不定不敢大声唱出来,致使音高不准。为了解决音准问题,同学们应该在老师每次示范宕昌的时候仔细聆听,首先仔细听钢琴的音高,然后再跟着钢琴和老师模唱。这种方法能很有效的帮助同学们提高音准。例如,拿到一首新的视唱曲目时,要先跟着老师分析乐曲目的特点及旋律的走向趋势,然后听老师在钢琴上的示范弹奏,再跟着钢琴的音高唱谱子,注意在唱的过程中要一边唱一边打拍子。比如曲子里有大三度、纯四度等音程要反复练习反复唱出各个音高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把旋律连在一起唱,这种训练方法能让同学们从多变的音程关系中更好的掌握每个音的音高。这样反复唱几遍之后,还可以再通过同学之间互相听,发现问题后并及时改正。在掌握音准之后,尝试脱离钢琴伴奏清唱然后再反复训练。这样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过程对提高同学们的音高概念很有效,也培养了同学们对视唱练耳课程的兴趣。

  3.2节奏的训练

  有些乐感差的同学,由于掌握不好节奏视唱时经常托拍子,音符的时值总是唱不准,这就是内心节奏感不好的表现了。节奏规整的曲目就比较容易唱准,但是当出现符点音和切分音时就比较难掌握了,而这些切分音和附点音又经常会出现在曲目当中,用来增强乐曲旋律的美感。这时就要要求同学们把内心节奏训练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练习了。这里有三种方法可以供同学们来训练:

  3.2.1划拍法

  划拍法又分三种训练方法,一种是用“da”唱出长短不同的节奏,同时用手拍出“×××”的拍子。另一种是在学习视唱时一边唱一边用手划拍子,把一上一下的时间单位当作一拍,一边划拍子一边唱出曲子的简谱旋律。还有一种就是一边打节拍一边唱出歌词。这三种方法可以自己单独训练,也可以在熟练之后和别的同学一起训练,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增养自己的乐感和划拍子的习惯,做到眼耳口手脑并用,最后做到视唱过程中条件反射般的打拍子。这三种划拍法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内心节奏感,对记忆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也有很大帮助。

  3.2.2节拍器

  使用节拍器也是增强节奏感中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节拍器指示灯闪烁的频率,把握节拍的时长,在唱准音的情况下把强拍和弱拍体现出来。在拿到一首新的视唱练习曲目时,我们先通过试唱来确定曲子的演唱速度,分析用怎样的情感来演唱才能体现歌曲的情感特点,体味作者的创作情感,表达歌曲的氛围。

  3.2.3游戏法

  在掌握了节奏和节拍的训练方法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法来提高自己对视唱课程的兴趣,例如通过接唱旋律的方法,每个同学唱旋律的一句,然后下一个同学接下去,。游戏过程中还不要忘记视唱中节奏节拍的准确性,连接要紧密,配合要默契,最后形成一首完整的曲子。这种方法可以让同学们从头至尾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比机械的训练效果也会好得多,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还可以很有效的提高学习兴趣。视唱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训练性强,除了教师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来加深理解和掌握。视唱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学习过程,例如乐曲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旋律的流畅与休止、高潮部分的处理技巧等等,都需要我们深刻的学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技巧,最终达到心理能暗读乐谱的能力。视唱的训练可以使同学们追求音乐美感的提升、提高艺术修养还可以为其他各方面课程打下良好基础。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所介绍的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同学们的视唱能力,提升同学们的艺术素养,也为今后在幼儿园中视唱部分的教学打下基础,面对视唱教学更加游刃有余,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视唱课程尽绵薄之力。

【教育学论文】相关文章:

儿童艺术教育学科论文12-11

美术教育学论文09-02

教育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12-09

教育学论文提纲17年03-29

教育学术论文的写作指导11-30

音乐教育学学年论文11-29

教育学论文答辩自述范文05-31

教育学硕士论文提纲模板11-17

教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2-11

教育学术论文写作步骤与技巧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