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和途径

时间:2023-03-27 08:12:5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研究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这个大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都积极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教改尝试之中,在这个“破蛹成蝶”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着新生的“阵痛”,失败和挫折更是在所难免,其中,对新课改认识和理解的肤浅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浅尝辄止,停留在“形似”的层面,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浮躁”和“急功近利”更让我们本应理性的数学课堂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华丽”而失却了“数学味”。为此,我们必须冷静地反思和总结 ,并努力探索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和途径,让我们的课堂涌动出生命的活力。【关键词】: 问题情境; 激励;实用;灵活 ;开放; 原则;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在当今的课堂里,我们听到了学生的推理与质疑,看到了学生的操作与探究,课堂里终于响彻起学生合作交流的声音,流动着学生自主学习的身影,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感与鲜活,课堂“热闹”起来,但是“热闹”背后,是浮躁,是作秀,冷静地观察我们的课堂,出现目前这样的状况,也在情理之中,这是我们的老师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破蛹成蝶”的新生过程,这是新生命诞生前的“阵痛”。究其原因,是由于某些老师对课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对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的把握,盲目地“跟风”,一味地“赶时髦”,其结果是“邯郸学步”,致使新的东西没学好,自我的东西又丢弃殆尽,使教学陷入“形式化”的误区。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生长点”,才能保证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引发了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的需要,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2、科学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还应根据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既有助于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又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强度,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即“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才是创设问题情境最适度的问题,也是最有价值的问题。3、实用性原则
从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而言,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相符合,一般来说,中低年级学生比较关注“好玩、有趣、新奇”的事物,如动物、游戏、童话、故事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事物和任务更感兴趣。同时要考虑学校的教学条件水平和操作难易程度等实际情况,力求做到朴实、实用,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时髦”和外表的“华丽”,更不要单纯地为了“热闹”而创设情境,重在让学生尽快感受数学问题,要有“数学味”;从创设问题情境的本质而言,要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事例,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4、趣味性原则
当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就会把课堂当成“乐园”,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心理学也认为:“兴趣是一种喜好的情趣,兴趣是人们探索知识,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色彩鲜艳的精美图片,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集图形、文字、动画、声音为一体创设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5、灵活性原则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情境的创设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是把“生活数学”课堂化,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往往综合许多因素,比较复杂,如果原封不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受到知识水平、能力、时空的限制,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做适当的技术处理,对现实情境中有些因素要进行提炼,删去多余的和无关紧要的东西,增添要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把这些问题事例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出来,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类比、再现或模拟于课堂之上,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多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同时要能突出知识点和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活动中很快进入状态,直奔主题,为教学服务。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同时,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事例很多。诸如: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以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素材,采用课件展示出学生每天上学经过的交通路口过往各种车辆的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5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现实背景。由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生活味,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圆的面积》练习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我乘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再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我首先播放了课前在超市录下的一组资料:“金星啤酒”、“中华杜康”、“米酒”“葡萄酒”的酒精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一组资料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然后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你认为喝哪种酒比较好?”为话题,引导学生探究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闲聊”之中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建构过程。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2、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5、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实践中,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采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例如:《圆的周长》教学片段:师:请看,这是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环,谁能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生:把铁丝剪断、拉直,再用直尺测量出它的周长。师:(出示CD唱片)那么要求这张影碟的周长,用切断、展开的方法行吗?那该怎么办?生:把唱片的边沿做上记号,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长了。生:还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唱片一周,然后量一量绳子的长就可以了。师:(用一根细绳系一小球,在空中甩动,其轨迹形成一个圆)小球的运动形成一个圆,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生面面相觑,一时没有好的方法)师:看来,用剪断、拉直、测量;滚动法;绕绳法虽然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索出圆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呢?以上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设一个个小小的问题,不断制造矛盾,层层设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的失衡和知识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了探究目标,使探究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活动中。以上所举,基本上是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环节中的情境创设,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情境串”的创设,较之单个的情境创设来讲,能更容易激发学生长时间的学习兴趣。“情境串”即以儿童感兴趣的故事、熟悉的事物或活动为题材构成“情景串”,整堂课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巩固都是在一个大背景下进行的,学生在这些相关联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知,应用新知。“情境串”比之单个问题情境其独到之处是:在一节课中,自始至终发挥情境的导向作用,学生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将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二者紧密结合,让学生既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又能把学到的新知识作为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工具,把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在2005年9月举行的河南省第十届小学数学年会上万瑞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一课的情境设置,就是“情境串”创设的一个典型案例:情境串大背景:星期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游园去玩。情境一:出发前,班长清点人数。 师:我先请班长清点一下我们今天一共来了几组?(6组)小朋友看一看每组有多少人?(4人) 师:板书:一共6组,每组4人。 师:谁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情境二:开始出发,如何租车? 课件画面:停车场里有8辆车,每辆车限坐3人。情境三:来到游园门口,准备买票。 课件画面:游乐园门口,张贴有游客须知及门票价格(每人2元)情境四:进入游乐园,设计游乐项目及游览路线。 课件画面:游乐园内各项游乐设施的价格及相关规定。情境五:休息,到游乐园内的食品超市购物。 课件画面:游乐园一食品超市内,矿泉水2瓶6元 汽水每瓶4元在以上一连串相关的情境中,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游览,暗线是“观察画面,搜集信息——根据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动脑,热烈参与,在看似游玩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节课,始终围绕“游览”这一情境而展开,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这个教学案例说明:充分挖掘一个主题情境所负载的数学内涵,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利于引发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问题本身也能为学生的定向学习活动提供直接的外部诱因。因此,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之中,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总之,无论是单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是“情境串”的创设,都不应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仅仅是调动起学生课始的兴趣,不应当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应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它应当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应当在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作为沟通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情境,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数学服务的,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应依据数学知识的线索,以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努力创设“合适的”情境,让情境以“数学”为支撑,让情境多一点“数学味”,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失“数学味”!参考文献:[1]李晓梅:《教学情境如何从人为走向自然》,《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1—2)[2]刘仍轩、张云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小学数学教育》, 2005 年(1—2)[3]陈祥文:《小学数学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育》, 2005年(1—2) [4]程翠萍:《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数学教育》, 2004年(6)[5]叶尧城、向鹤梅:《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论文出处(作者):春去秋来
中国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
教学学具在数学课堂上的科学使用

【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和途径】相关文章:

关于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开题报告(精选5篇)04-16

法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教育论文08-06

方法、思路与问题06-01

试论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价值和实现途径05-29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问题分析论文(精选10篇)05-11

试析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06-14

物体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05-13

浅谈数学教学中过程及方法目标的落实论文04-22

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10

探讨公共管理定性研究方法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05-02